《醫易一理》~ 自序 (5)
自序 (5)
1. 陰陽論
太極之初,只是一氣混沌,陰陽未分,水火不變。既分之後,清氣上升為陽,濁氣下降為陰。陰陽二者,為易道之變化,實為醫道之綱領,不可不深思細察也。蓋症有症之陰陽,脈有脈之陰陽,藥有藥之陰陽。
以症而言,則表為陽,里為陰;氣為陽,血為陰;熱為陽,寒為陰;實為陽,虛為陰;上為陽,下為陰;背為陽,腹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多言者為陽,無聲者為陰;喜明者為陽,欲暗者為陰;陽病者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以脈而言,則浮大滑數皆陽也,沈微細澀皆陰也。
以藥而言,則升散者為陽,沈降者為陰;辛熱者為陽,苦寒者為陰;行氣分者為陽,行血分者為陰;性動而走者為陽,性靜而守者為陰。此皆醫中之大法也。至於陰中復有陽,陽中復有陰,疑似之閒,辨須的確。但兩氣相兼,則此少彼多,其中更有變化,一皆以理測之,有顯然可見者。
若陽有餘而更施陽,則陽愈熾而陰愈消;陽不足而更用陰方,則陰愈盛而陽斯滅。誠能明徹陰陽,無毫釐之失,則易所謂剛柔動靜消長盈虛之理,於醫可略會其微矣。
白話文:
在太極初始之時,宇宙僅有一團混沌之氣,陰陽尚未區分,水火特性也未顯現。一旦分化後,清輕之氣上揚成爲陽,重濁之氣下沉成爲陰。陰陽二力,是易經變化的核心,也是醫學理論的基石,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仔細觀察。病症、脈象、藥物都有它們的陰陽屬性。
就病症來說,體表症狀屬陽,體內症狀屬陰;氣的症狀屬陽,血的症狀屬陰;發熱屬陽,寒冷屬陰;實證屬陽,虛證屬陰;上部症狀屬陽,下部症狀屬陰;背部症狀屬陽,腹部症狀屬陰;活動症狀屬陽,靜止症狀屬陰;話多屬陽,沉默屬陰;喜光亮屬陽,喜昏暗屬陰;陽病患者難以彎腰,陰病患者難以抬頭。就脈象來說,浮大滑數的脈象都屬於陽,沉微細澀的脈象都屬於陰。
就藥物來說,能提升和發散的屬陽,能下沉和收斂的屬陰;辛熱的藥物屬陽,苦寒的藥物屬陰;作用於氣的藥物屬陽,作用於血的藥物屬陰;藥性活躍,能夠迅速起效的屬陽,藥性平和,作用緩慢的屬陰。這些都是醫療中的基本法則。
至於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種微妙的區別,必須準確辨別。但當兩種屬性同時存在時,一種會佔主導,另一種則爲輔助,其中的變化,都要根據理論來推斷,有些差異非常明顯。
如果陽氣過盛再施以陽性的治療方法,陽氣會更加旺盛,陰氣則會進一步衰退;如果陽氣不足卻使用陰性的治療方式,陰氣會更加旺盛,陽氣就會被消滅。如果能徹底理解陰陽之道,無絲毫差錯,那麼易經中剛柔、動靜、消長、盈虛的原理,在醫療領域也能窺見其精妙了。
2. 先天神氣論
內經云:粗守形,上守神,又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皆以先天無形之神氣為重也。今之醫,但以腦、氣、血、脈、臟腑為言,此特後天有形之陰陽耳。至若先天無形之陰陽,則陽曰元陽,陰曰元陰。元陽者,即中宮無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機是也。性命系之,故亦曰元氣。
元陰者,即命宮無形之水,以長以立,化育是也。強弱系之,性命亦系之,故曰元精。元精、元氣者,即生化精氣之元神也。生氣通天,惟賴乎此。今之人,多以後天勞欲戕及先天。今之醫,只知有形邪氣,不知無形元氣。夫有形者跡也,盛衰昭著,體認無難。無形者神也,變幻倏忽,挽回非易。
嗟乎!又安得有通神明而見無形者,與之共談斯道哉?
一陰陽虛實經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又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勝則熱,陰勝則寒。又曰:陰脫則白畫見鬼,陰脫則朝旦目盲。又云:寒極反汗,出身冷如冰,此陽脫之候也。
仲景曰: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 一中藏經曰:陽病則旦靜,陰病則夜寧。陽虛則暮亂,陰虛則朝爭。蓋陽虛喜陽助,所以朝輕而暮重。陰虛喜陰助,所以朝重而暮輕。此言陰陽之虛也。若實邪之候,則與此相反。凡陽邪盛者,必朝重暮輕。陰邪盛者,必朝輕暮重。
此陽逢陽旺,陰得陰強也。一陰根於陽,陽根於陰。凡病有不可正治者,當從陽以引陰,從陰以引陽。各求其屬而衰之。如求汗於血,生氣於精,從陽引陰也。如引火歸元,納氣歸腎,從陰引陽也。此即水中取火,火中取水之義也。
白話文:
內經提到:低級醫生只會看外表的形態,高級醫生則注重精神。又說:有精神的人身體健康,失去精神的人身體衰弱,這都是在強調先天無形的神氣的重要性。如今的醫生,只講腦、氣、血、脈、臟腑,這些只是後天可見的陰陽。然而,先天無形的陰陽,陽被稱為元陽,陰被稱為元陰。元陽,就是中宮無形的火,它促進生長和變化,是生命的動力。生命與之息息相關,因此也叫元氣。
元陰,就是命宮無形的水,它維持生命和成長,影響強弱,同樣關係到生命,因此叫做元精。元精、元氣,就是生化精氣的元神。生命和活力的源泉,全靠它們。現在的人,常常因後天的勞累和慾望損耗了先天的元氣。現在的醫生,只知道有形的邪氣,卻不懂無形的元氣。有形的東西可以留下痕跡,盛衰顯而易見,辨認起來並不困難。無形的東西就像神靈,瞬息萬變,要挽留並不容易。
唉,何時才能找到能洞察無形的人,一起探討這個道理呢?
《陰陽虛實經》指出:陽虛的人容易感到外部寒冷,陰虛的人容易內部發熱。陽氣旺盛的人容易外部發熱,陰氣旺盛的人容易內部寒冷。又說:陰氣過盛,陽氣就會受損;陽氣過盛,陰氣就會受損。陰氣過盛,身體會發熱;陰氣過盛,身體會發冷。又說:陰氣瀕臨耗盡,會出現看到鬼魂的幻覺,或者早晨眼睛突然失明。又提到:極度寒冷會反常出汗,身體冰冷如冰,這是陽氣瀕臨耗盡的徵兆。
張仲景說:發燒怕冷,這是陽氣問題;沒有發燒但怕冷,這是陰氣問題。《中藏經》說:陽氣疾病,白天病情較輕;陰氣疾病,夜晚病情較輕。陽氣不足,傍晚病情加重;陰氣不足,清晨病情加重。因為陽氣不足,需要陽氣補充,所以病情在清晨較輕,傍晚較重。陰氣不足,需要陰氣補充,所以病情在清晨較重,傍晚較輕。這是描述陰陽虛弱的情況。如果遇到實邪的症狀,情況就相反。凡是陽邪旺盛的,必定清晨病情較重,傍晚病情較輕。陰邪旺盛的,必定清晨病情較輕,傍晚病情較重。這是因為陽氣旺盛時碰到陽邪,陰氣旺盛時碰到陰邪。
陰由陽而生,陽由陰而生。如果疾病不能直接治療,應該從陽氣引導陰氣,或從陰氣引導陽氣。尋找其相應的部位來減弱它們。例如,從血液中尋求汗液,從精液中尋求生命力,這是從陽氣引導陰氣。例如,把火氣引入根本,把氣息引入腎臟,這是從陰氣引導陽氣。這就是所謂的從水中取火,從火中取水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