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易一理》~ 自序 (1)
自序 (1)
1. 自序
道咸之間,餘年始壯,仲弟楚白方髫齡,在學業未成,施丁兵亂家,本儒素世習岐黃,愚兄弟讀書之暇,兼肄靈素、金匱、千金諸書,收於醫學源流,稍窺門徑。惟古人所論臟腑形象,蓄疑已久,後見醫林改錯,又疑人亡氣散,血脈不行,其臟胕形象未必仍如生前,遍覽諸書,惜無有發明此義者。
今年逾七旬,幸復粗適,一弟一子需次浙中,余退老家居,無事事事,輒取周邵諸子、參同契諸道書,洎各醫家箸述,旁參互證,始於臟腑疑團渙然氷釋,而後知醫之理即易之理,易之用即醫之用,貫通比附,不爽纖亳。今夫造化一陰陽也,太極兩儀陰陽所由分也,四象陰陽之太少也,八卦陰陽之上中下也。
譬之人身臟腑、五官、呼吸、生育,皆應深求其當然之理,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也。余故於內景之與周易相配合者,分別圖說,一圖以脾胃為太極者,明其體言主宰之理,先天也;一圖以中宮為太極者,明其用言流行之氣,後天也,名曰醫易。一理蠡測,管窺未敢自信,因朋儕慫恿付梓,故敘其緣起如此。
願以就正有道,指其謬誤,何幸如之。光緒二十三年歲次丁酉孟冬,上浣鄭城,四九居士,自敘於小安藥窩中。
六十四卦配人身圖,周易參同契已詳論之。蓋天地一大太極,人身一小太極,即兩儀、四象、八卦,人身亦具焉。脾土色黃,居中,主靜藏意,為諸藏資生之本,太極也。肝屬木,居下,為地,主血藏魂,為果敢之主,木性上浮,為升氣之主,木居東方,其氣從左而上升,是陽育於陰,於兩儀為陰儀,於四象為太陰也。
肺屬金,居上,為天,主氣藏魄,司清肅之令,金性下沉,為降氣之主,金居西方,其氣從右而下降,是陰根於陽,於兩儀為陽儀,於四象為太陽也。心屬火,居上,為日,藏神主性,性者神之未動,在肺之中,為靈明之府,陽中陰精,於四象為少陰也。腎屬水,居下,為月,藏精主命,命者精之未動,在肝之內,為化育之主,陰中陽精,於四象為少陽也。
此五勝配太極、兩儀、四象之義,乾為首,為肺,坤為腹,為肝,離為火,為心,坎為水,為腎,四卦配諸四臟,兌為左手,巽為右手,震為左足,艮為右足,四卦蓋以人身臟腑、氣血之升降、動靜言之也。至於易之取象於身,則八卦又各有其義存焉。乾健也,為首,陽尊居上也。
坤順也,為腹,陰廣容物也。坎陷也,為耳,陽聰於內也。離麗也,為目,陽明於外也。兌說也,為口,折開於上也。巽順也,為股,兩垂而下也。艮止也,為手,摺如指垂也。震動也,為足,剛動在下也。也是以易之為書,一卦一辭,辭皆藏身體之形意,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鑑。
白話文:
[自序]
道光鹹豐年間,我正值壯年,弟弟楚白尚未成年,仍在學習階段。在戰亂年代,我家本來就有研究醫學的傳統,我和弟弟在讀書之餘,也會一起研讀《黃帝內經》、《金匱要略》、《千金方》等醫書,對醫學有初步的理解和認識。但對於古人描述的臟腑形狀一直抱有疑惑,後來閱讀了《醫林改錯》,更懷疑人死後氣散血停,臟腑形態未必還能保持生前模樣。我遍閱眾多醫書,可惜都沒有找到解答這個疑惑的答案。
如今我已超過七十歲,生活平穩,弟弟和兒子都在浙江工作,我則在老家過著閒適的生活。無事時,我會翻閱周易、邵雍等人的著作,以及各種道教和醫學家的書籍,進行參照和比較,終於對臟腑的疑惑得到了清晰的解答。我發現醫學的原理就是易學的原理,易學的應用就是醫學的應用,兩者相互貫通,毫無差異。自然界是由陰陽組成的,太極分出兩儀,四象代表陰陽的多寡,八卦則表示陰陽在上中下的分佈。
以人體的臟腑、五官、呼吸、生育等機能來說,都應深入探討它們的運作機制,這就是所謂的「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因此,我試圖將人體內在的構造和《周易》的理論相結合,並繪製圖表加以說明。其中一幅圖是以脾胃為太極,強調其作為主宰的角色,這屬於先天的範疇;另一幅圖則以中宮為太極,強調其氣的流通,屬於後天的範疇。我將這個理論命名為「醫易」。然而,我對自己的理解仍有懷疑,是在朋友們的鼓勵下才決定出版,於是寫下這段序言來說明創作的緣起。
我期待有學問的人能夠指出我的錯誤,那將是我莫大的榮幸。這是我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的冬天,在鄭城寫下的自序,我是四九居士,在小安藥窩中自述。
六十四卦與人體的關係,《周易參同契》已有詳細的討論。天地是一個大太極,人體是一個小太極,兩儀、四象、八卦,這些原則同樣適用於人體。脾臟色黃,位於中間,主靜,藏意,是其他臟器養生的根本,相當於太極。肝臟屬木,位於下方,主血,藏魂,負責果斷的判斷,木性向上,負責氣的上升,木在東方,其氣從左邊上升,這是陽在陰中孕育,屬於兩儀中的陰儀,四象中的太陰。
肺臟屬金,位於上方,主氣,藏魄,負責清肅,金性向下,負責氣的下降,金在西方,其氣從右邊下降,這是陰在陽中紮根,屬於兩儀中的陽儀,四象中的太陽。心臟屬火,位於上方,主神,性情的主宰,性是神未動的狀態,位於肺臟中,是靈明的府邸,是陽中含陰的精華,屬於四象中的少陰。腎臟屬水,位於下方,主精,生命的根本,命是精未動的狀態,位於肝臟內,是化育的根本,是陰中含陽的精華,屬於四象中的少陽。
這是五臟與太極、兩儀、四象的對應意義,乾為頭,肺,坤為腹,肝,離為火,心,坎為水,腎,這四個卦象與四大臟器相配。兌為左手,巽為右手,震為左腳,艮為右腳,這四個卦象是根據人體臟腑、氣血的升降、動靜來描繪的。至於《易經》從人體取得的象徵,八卦各自都有其特定的含義。乾是堅韌的象徵,為頭部,因為陽性尊貴且位在上方。
坤是順從的象徵,為腹部,因為陰性寬廣且能容納萬物。坎是深陷的象徵,為耳朵,因為陽性聰明且在內部。離是美麗的象徵,為眼睛,因為陽性明亮且在外部。兌是歡樂的象徵,為嘴巴,因為它開口在上方。巽是順從的象徵,為大腿,因為它垂下雙腿。艮是停止的象徵,為手,因為手指彎曲如同手指垂下。震是動力的象徵,為腳,因為剛性動力在下方。因此,《易經》這本書,每個卦象都有其特定的辭語,這些辭語都隱含著身體的形態和意義,每個象徵和爻線都寄寓著對生命的尊重和洞察。
所以,聖人通過建立象徵來傳達他們的意念,設定卦象來表達他們的情感,他們緊密地運用辭語,以充分表達他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