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易一理》~ 自序 (4)
自序 (4)
1. 目視耳聽論
易說卦云:「離麗也,為目;坎陷也,為耳。」夫耳目之能視聽者,惟賴腦之精氣貫注於其內。養腦之精氣者,又賴心經之血脈。腦之精氣、心之血脈,尤全賴中宮之真火、真氣,有以生之、化之也。目有黑白珠,其白珠為收光之區,其黑珠系照物之鏡。各物之象,透之於目。
至於黑珠中之小珠,名「瞳人」,者得腦之精氣,秉知覺靈敏之權者也。世有近視者,因黑珠凸出,小珠較遠,故艱於遠視。用鏡宜凹,透光於外也。老人精氣衰弱,水漸枯縮,故視小不明。用鏡宜凸,放光使大也。此目之一徵也。耳分外中內三竅。外竅接聲氣入中,中竅傳聲氣入內,又有氣管通氣入喉。
內竅有半圈骨管,亦傳聲氣。有螺紋骨,又名耳鼓骨。感動腦氣筋,得以辨別聲音者也。老人虛人耳鳴者,精血大虧,虛氣感動而鳴,聾之兆也。肝腎邪火,耳鳴耳聾者,間亦有之。此又耳之一徵也。
白話文:
[視聽功能理論]
根據易經的說明,離卦代表美麗與眼睛,坎卦則象徵陷落和耳朵。我們之所以能看能聽,全憑腦部精氣灌注於耳目之中。而腦部的精氣,又仰賴心臟血管供應。腦部精氣與心臟血液,根本上依賴的是脾胃(中宮)產生的真火和真氣來滋養生成。
眼睛有黑白兩部分,白的部分負責接收光線,黑的部分像是映照物體的鏡子。各種物體的形象,透過眼睛傳遞進來。
在黑眼球中的小圓點,被稱為「瞳孔」,它因為得到腦部精氣,擁有知覺和靈敏的功能。近視的人,是因為黑眼球突出,瞳孔相對較遠,所以看遠處會困難。使用凹透鏡,可以將光線向外部折射。老年人精氣衰退,水分減少,因此看細小物體不清晰。使用凸透鏡,可以將光線放大。這是關於眼睛的一個現象。
耳朵可分為外、中、內三個部分。外耳接收聲音進入中耳,中耳再將聲音傳遞至內耳,同時還有氣管讓空氣流通到喉嚨。
內耳有一半圓形的骨管,也能傳遞聲音。另有一種螺旋紋路的骨頭,又被稱作耳鼓骨。它能感應腦部氣流,讓人分辨聲音。老年人或體虛者出現耳鳴,通常因為精血大量流失,虛弱的氣流引起耳鳴,這可能是失聰的前兆。肝臟或腎臟若有病變導致耳鳴或失聰的情況,也是有可能的。這是關於耳朵的一個現象。
2. 鼻臭並呼吸舌味並聲音論
易說卦云艮為鼻,巽為臭,兌為口舌。鼻之於臭也,舌之於味也,皆全賴腦精氣之靈敏覺悟為之主宰也。鼻準系脆骨相合而成,內外皆兩孔,內孔闊大,透出懸雍之內,以通肺氣而司呼吸。兩孔之上,另有水泡骨,俱有軟皮以通於腦,腦氣筋分布其上。鼻之能審辨臭氣者,以此病者竅閉取嚏者亦如此。
肺之呼吸全賴鼻孔,鼻之兩孔為氣出入之門,呼出濁氣,吸入清氣也。舌乃數肉相合而成,舌面盡是小粒如刺,內粒大於外紋,皆屬腦氣筋密布其內,以分別五味,然須六核生津以潤之,否則不能知味矣。人之聲氣出於中宮,達之於肺,中官為氣之根本,肺為行氣之主,由肺循行氣管傳於會厭,辨之為音,別之於舌而成言語矣。凡人受風塞聲嘶者,皆肺與氣管會厭受邪則氣鬱不宣而嘶也。
癆症聲嘶者,皆金燥木虧,肺與氣管會厭不利而然也。
白話文:
[對於鼻子異味及呼吸、舌頭味覺和發聲的討論]
易經中的八卦理論指出,艮卦象徵鼻子,巽卦象徵臭味,兌卦象徵口舌。鼻子能辨別臭味,舌頭能品嘗味道,這些功能全靠腦部精氣的靈敏感知來掌控。鼻子的構造是由多塊脆弱的骨骼組成,內外都有兩個孔洞,內部孔洞較大,可連接到懸雍垂的內部,進而使肺部氣體得以流通,負責呼吸功能。在兩個孔洞上方,另有一塊稱為「水泡骨」的結構,表面覆蓋一層柔軟的皮膚,與腦部相連,腦部的神經在此分佈,這是鼻子能分辨各種氣味的原因,疾病時鼻塞打噴嚏也是基於同樣道理。
肺部的呼吸功能完全依賴鼻孔,鼻孔作為氣體進出的通道,負責排出渾濁的氣體,同時吸入新鮮的空氣。舌頭是由多塊肌肉組成,表面佈滿類似刺狀的小顆粒,內側的顆粒比外側的紋理更大,這些部位都布滿了來自腦部的神經,用以區別五種基本味道,但必須要有六個腺體分泌唾液來滋潤舌頭,否則無法辨別味道。人的聲音是由中宮(丹田)發出,透過肺部再向外傳遞,中宮是氣的根源,肺部則是氣的管理者,氣從肺部沿著氣管到達會厭,再經過辨識和舌頭的輔助,轉換成聲音和語言。當人受到風寒影響,導致聲音沙啞,通常是因為肺部、氣管和會厭部位受到病邪侵擾,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患有肺結核而聲音沙啞的人,多因肺部乾燥、肝臟虛弱,造成肺部、氣管和會厭部位功能失調所致。
3. 氣血論
經云:肺主氣,心主血。肺之一呼一吸,以行臟腑之氣;心因之一舒一縮,以行經絡之血。肺金清肅其氣,下行腎則納之,歸於中宮,助真火蒸飲食化精微,以為生元氣之根本。呼吸由此而起,聲音由此而出入,身之強弱、壽天悉本乎此。心臟舒出紫血之濁氣,縮入赤血之清氣。
赤血即受肺吸入清氣生氣,由心連行血脈管,滋養周身之精血也。紫血即受臟腑經脈濁氣毒氣改變之血,由回血管復運行肺內,待呼吸出濁氣,得吸入之清氣,則紫血復變為赤血,仍流布周身之內,以養身命。人身之血脈運行,周而復始也。
白話文:
【氣血理論】
經典上說:肺主管氣,心主宰血。肺的一呼一吸,用以調節臟腑的氣;心臟的一張一縮,用以推動經絡中的血液。肺作為金屬性質,清理和肅清氣體,使其下達到腎臟,再回到脾胃,幫助真正的火氣蒸發食物,轉化為精華,成為生成元氣的根本。呼吸由此產生,聲音也由此進出,身體的強壯與壽命長短都源於此。心臟舒張時排出紫血中的濁氣,收縮時吸入赤血中的清氣。
赤血是受到肺部吸入的清氣所生,通過心臟連接的血管,滋養全身的精血。紫血是受到臟腑和經脈中濁氣、毒氣影響而變色的血液,透過迴圈血管再次運送到肺部,在呼吸過程中排出濁氣,得到新鮮的清氣,於是紫血重新變為赤血,繼續在身體內循環,以滋養生命。人體的血液循環,就是這樣周而復始的過程。
4. 明理論
孫真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夫易具陰陽、剛柔、動靜、消長之理,醫之為道,系氣血虛實、寒熱表裡八者,二者一也。易之陰陽即醫之氣血也,易之剛柔即醫之虛實也,易之動靜即醫之寒熱也,易之消長即醫之表裡也。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醫不可以無易,易不可以無醫。
易之變化出乎天,醫之連用由乎我。易之千變萬化即醫之千病千態萬病萬態。醫之易學精深,見理必真,以我之一理一心視病者之一本一病,則千病萬病總不外氣血虛實、寒熱表裡八者而已。八者不誤,則是氣是血或虛或實,從表從里宜寒宜熱,運用之妙真於一心,是即易之所謂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可以易危為安,易亡為存,致心於元境,致身於壽域。氣數可以挽回,造化可以轉移。
固無往而非醫,亦無往而非易。易之與醫豈有二哉?
白話文:
孫真人曾說過:如果不瞭解《易經》,就不能稱為高明的大夫。《易經》涵蓋了陰陽、剛柔、動靜、消長的哲理,而醫學這門學問,主要關乎氣血虛實、寒熱表裡等八個方面,這兩者其實是一體兩面的。《易經》中的陰陽,對應的就是醫學中的氣血;《易經》中的剛柔,對應的就是醫學中的虛實;《易經》中的動靜,對應的就是醫學中的寒熱;《易經》中的消長,對應的就是醫學中的表裡。換言之,《易經》包含了醫學的基本原理,而醫學則應用《易經》的哲理。因此,醫學不能脫離《易經》,反之亦然。
《易經》的變化莫測,源於自然界的運作,而醫學的靈活運用,則出自醫生自身的智慧。《易經》的千變萬化,正對應著醫學中千病百態、萬病萬象的豐富面貌。若能深入學習《易經》的精華,洞悉其哲理,就能真正理解醫學的本質。用我們的智慧和真心去面對病患的病情,無論多複雜的病症,歸根結柢,都不會超出氣血虛實、寒熱表裡這八個範疇。只要對這八個要素的理解沒有偏差,就能辨別出病情是屬於氣還是血,是虛是實,是表是裡,再根據這些判斷,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或是寒涼或是溫熱。這種治療策略的巧妙之處,在於醫生的用心,這就是《易經》所講的「神以知來,知以藏往」,能夠轉危為安,化險為夷,使病人的心靈回歸到最初的平靜,身體達到健康長壽的境界。這樣一來,命運的轉折和生命的轉化,都掌握在醫生手中。
由此可見,無論何時何地,醫學和《易經》都是不可分割的。《易經》與醫學,真的有什麼不同嗎?答案顯而易見,它們本來就是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