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說約》~ 雜症分目 (5)
雜症分目 (5)
1. 飯逆
飯逆者,氣逆上衝,土敗本賊也。不足者,勞役傷脾則陰火上炎,久病中虛則寒火相搏,宜補之。有除者,飽食則不降,痰鬱則不舒,宜導之。脈浮緩可治,弦急無力者難也。
白話文:
【飯逆】
這講的是吃飯後食物倒流的情況,是因為體內氣息上逆,脾胃功能失調導致的。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過度勞累或傷害到脾臟會導致陰火上升,長期疾病導致身體虛弱的話,則可能出現寒火相沖的現象,這種情況下應該進行滋補。
有時,飯後食物不消化,或是因痰濕鬱結而感到不舒適,這種情況下應該用一些方法來幫助消化。如果脈象呈現浮緩的狀態,說明病情還可以治療;但如果是弦急無力的脈象,治療起來就比較困難了。
2. 噎膈反胃關格
(五噎食噎氣噎勞噎尤噎思噎五膈熱膈寒膈氣膈恚膈尤膈)
噎膈反胃總屬血液衰耗,胃脘乾枯,他槁在上者能飲難食為噎膈,稿在下者食久復吐為反胃。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噎膈屬熱,反胃屬寒。然亦勿拘,審其陰傷火旺者養血為急,脾傷陰盛者溫補為先,而順氣消痰,補血開鬱,養胃清火,潤肺滋燥,可相兼也。
其脈數為熱,滑為痰,數而無力為血虛,緩而無力為氣虛,寸關沈澀為氣結,寸關沈大為氣滿。大抵宜滑數,不宜緊澀。關則溺閉,格則吐逆。寒在上,熱在下也。人迎大氣口四倍為格,氣口大人迎四倍為關。此症多疽,須吐提之,或下之,猶或可救耳。
白話文:
【噎膈反胃的各種類型】包括了因食物、氣滯、勞累、憂慮及思念引發的噎膈,以及熱性、寒性、氣滯、恚怒和憂慮造成的膈證。
噎膈和反胃的總體原因是血液流失過多,導致胃部乾涸。若胃上部受損,會出現吞嚥困難的情況,稱為噎膈;若胃下部受損,吃下去的食物會長時間後又吐出來,稱為反胃。食物無法吞下表示有火氣,而吞下的食物又反吐出來則顯示體內缺乏火氣。噎膈通常是由熱性因素引起的,反胃則多半是因為寒性因素。然而,診斷時不必完全照搬這套理論,應根據患者陰虛火旺的狀況,優先進行養血治療;對於脾臟受損、陰氣過盛的患者,則應先進行溫補。此外,順暢氣機、消除痰濕、補充血液、疏解鬱悶、養護胃部、清熱降火、滋潤肺部及防禦乾燥等方法可以相互配合使用。
從脈象來看,脈搏快速表示體內有熱,滑脈表示有痰濕,脈搏快速但無力顯示血液不足,緩慢且無力的脈象表示氣虛,脈象在寸關處沈澀表示氣機阻塞,而在寸關處沈重且強大表示氣機過盛。一般來說,脈象滑數是正常的,而緊澀則不是。關脈反映小便不通,格脈表示嘔吐。上半身寒涼,下半身卻熱,是人體的正常現象。人迎脈比氣口脈大四倍表示有格證,氣口脈比人迎脈大四倍表示有關證。此病症常伴隨膿腫,需透過催吐來處理,或者進行排便,這樣可能還能挽救病情。
3. 痙痓
痙者強勁,本氣虛,風氣勝,故無汁為剛痙。痓者結滯,血氣虛,濕氣勝,故有汁為柔痓。傷寒過汁成痓,此外感也宜解散。若血氣本虛,或七情怒氣,及濕熱內盛,痰壅經絡,產婦血虛,此內傷也宜補虛,降火敦土,平木清痰,去濕勿作風。治傷寒脈弦急為剛,遲濡為柔。內傷脈沈細為濕,微為氣血虛,數為熱,滑為痰,須辨之。
白話文:
【痙病】
痙病指的是肌肉緊繃強硬,這是因為本身的元氣虛弱,而風邪佔了上風,導致身體無法產生足夠的津液,因而形成剛性痙病。
至於癱病,則是血氣運行不暢,造成血液淤滯,這是由於血氣虛弱,濕邪佔優勢所導致,因此會有過多的津液,形成柔性的癱病。如在感冒期間津液過多轉變為癱病,這是外感風邪所致,治療上應當散風解表。
然而,如果原本就血氣虛弱,或者因情緒波動、怒氣衝衝,以及體內濕熱過盛、痰濕阻塞經絡,或是產婦產後血氣虧虛等,這些都是內傷因素,治療時應當補充血氣,調節體內的陰陽平衡,清熱降火,調理脾胃,平抑肝氣,清除痰濕,並不要誤認為是風邪入侵。
在治療上,對於外感風邪引發的疾病,脈象表現為弦緊的是剛性痙病,脈象遲緩濡軟的是柔性癱病。對於內傷因素導致的疾病,脈象深沉細微表示有濕氣,脈象微弱表示血氣兩虛,脈象快速表示體內有熱,脈象滑順表示有痰濕,需要仔細辨別。
4. 癇
癇乃三焦胞絡虛火為病,火為本,痰為標也。與顛痓相似,但顛屬心,癇屬五藏。痓症身強不醒,癇症身軟如蘇茸。癇雖有三五名目,其實脈浮身熱,驚掣啼喚者,病在六府肌膚,為陽癇,易治;脈沈身冷,不驚掣啼喚者,病在五藏骨髓,為陰癇,難治。降火為主,豁痰佐之。
白話文:
「癇」這種疾病是由於三焦和胞絡部位的虛火所導致,其中火氣是根本原因,痰是表面的表現。癇病和顛病、痓病有些相似,但顛病主要和心臟有關,而癇病則涉及到五臟。
痓病的特徵是身體僵硬且意識不清,癇病則表現為身體柔軟,像綿羊般無力。癇病雖然有多種不同的名稱,但基本上如果出現脈搏浮動、身體發熱、驚嚇抽搐、哭叫等症狀,表示病在六腑及皮膚,這稱為陽癇,比較容易治療;反之,若脈搏沉澱、身體冰冷、沒有驚嚇抽搐和哭叫等症狀,表示病在五臟和骨髓,這稱為陰癇,較難治療。
在治療上,應以降火為主要目標,輔以清除痰濕的療法。
5. 顛狂
顛乃重陰病,屬五藏;狂乃重陽症,屬六府。顛則顛呆多喜,如醉如癡。若心虛則膽怯,腎虛則失志,脾虛則不樂,肺虛則悲尤,肝虛則怒,雖有痰火不足之症,宜補勿瀉。狂則狂妄多怒,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罵詈不避親疏。此氣火有餘之症,有瀉無補。大概心經蓄熱者清之,痰迷心竅者豁之,產後血迷者行之,脈實者死,虛者生。
白話文:
【精神失常】
精神失常中的“顛”是屬於陰氣過盛的疾病,與五臟相關;而“狂”則是陽氣過盛的病症,和六腑有關。患有“顛”的病人,會表現出呆滯、喜悅過度的狀態,就像喝醉或陷入一種迷糊狀態。如果心臟虛弱,就會感到膽怯;腎臟虛弱,就可能喪失意志;脾臟虛弱,則會感到不快樂;肺臟虛弱,會產生特別的悲傷感;肝臟虛弱,則容易發怒。即使有痰火不足的症狀,治療時應該以補充為主,而非排泄。
而“狂”的患者,則會表現出荒唐、易怒的行為,例如在高處唱歌、脫下衣服奔跑、攀越牆壁和房屋,甚至對親朋好友口出惡言,毫無忌憚。這是由於氣火過剩所致,治療時應以排泄為主,不需補充。大體而言,心臟積熱的情況要清熱,痰液阻塞心臟通道的情況要開導疏通,產後因血液問題導致的精神混亂要進行調理,脈象強勁的患者預後不佳,脈象虛弱的患者則有較大的生存機會。
6. 驚悸怔仲健忘
驚悸者心忪跳動,有時而作,心傷火鬱而生痰也。其寸脈必動而弱,宜壯膽和血安神。怔忡者心中振動,時時而然,氣血虛而火動也。左寸右尺脈數,宜調氣補血降火。健忘者轉盼遺忘,心腎不交,神明亂而精氣伏也。脈必沈滑澀數,宜補腎養心兼消痰順氣。
白話文:
患有驚悸的人會感到心臟猛然跳動,這種情況偶爾發生,通常是因為心臟受到刺激,導致火氣鬱結生成痰濕。在診斷上,脈象通常呈現出動而弱的特徵,治療上應著重於壯膽、調節血液並安撫神經。
怔忡則是指心臟持續地劇烈跳動,這種現象時常發生,主要是因為氣血兩虛導致火氣上升。在脈象上,左手寸脈和右手尺脈會顯示出加速的跡象,治療上應調理氣機、補充血液並降低火氣。
健忘症狀指的是轉眼間就忘記事情,這是因為心與腎的能量失調,導致精神混亂及精氣受壓。在脈象上,會呈現出沉滑澀數的特徵,治療上應補腎壯陽、滋養心臟並輔以化痰順氣的療法。
7. 虛門
8. 發熱惡寒
發熱惡寒者,由感冒而發,比傳經熱症,邪猶輕耳。陽氣虛,邪乃入。或時氣受寒,或形寒受病,邪正相爭而為熱。熱後邪深,怯寒無汗,宜扶陽氣以泄表,熱邪從汗解矣。若感寒發熱,脈浮緊,宜汗之。傷寒發熱,脈浮滑,宜消之。勞力發熱,脈無力,宜帶補。陽虛發熱,脈亦無力,宜扶陽。
陰虛發熱,脈數無力,宜清補。鬱熱脈虛弦數,宜涼血散熱。煩熱脈虛數,宜補元清肺養心。勞熱脈芤澀數,宜活血除蒸。若陽虛惡寒,脈微弱,本無寒而若怯,是為真寒,宜溫補。內熱惡寒,脈沈數,是為陽盛格陰,宜滋補。
白話文:
[發燒畏寒]
發燒又怕冷的情況,通常是由感冒所引起,與傳經熱症相比,這種情況的邪氣較輕。當身體的陽氣虛弱時,邪氣就會侵入。可能是因為天氣寒冷時受寒,或是身體在寒冷環境下生病,身體的正氣和邪氣互相抗爭,才會產生熱度。熱度過後邪氣更深,人會感到非常畏寒且不出汗,這時候應該提升身體的陽氣來排出表層的邪氣,讓熱邪隨著汗水排出。
如果因為感受寒氣而發燒,脈搏浮緊,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若是因為感染風寒而發燒,脈搏浮滑,應該用消散的方式處理。因勞累而發燒,脈搏無力,應該在治療的同時兼顧補身。如果是因陽氣虛弱而發燒,脈搏也無力,應該補充陽氣。
陰氣虛弱導致的發燒,脈搏快速但無力,應該清熱並補身。鬱熱導致的脈搏虛弱、弦數,應該用涼血散熱的方法。煩躁發熱且脈搏虛弱快速,應該補充元氣,清肺養心。勞損導致的發熱,脈搏芤澀快速,應該活血化瘀,去除體內的熱氣。
如果陽氣虛弱,非常畏寒,脈搏微弱,即使沒有實際的寒冷卻像極了畏寒,這就是真正的寒冷,應該用溫補的方式調理。體內有熱但又畏寒,脈搏沉而快速,這是陽氣過盛,壓制陰氣的現象,應該滋補陰氣。
9. 自汗盜汁
汗為心液,腎主五液。凡汗症必由心腎虛而得也。心虛不能衛外則自汗,腎衰不能內營則盜汗。然有寒熱之分。寒乘陽虛而發汗必冷,宜溫補;熱乘陰虛而發汗必熱,宜清熱。大抵肺虛宜固其皮毛,脾虛宜壯其中宮,心虛宜益其血脈,肝虛宜禁其疏泄,腎虛宜肋其封藏。脈大而虛,寸浮而濡則為自汗,尺浮而濡則為盜汗。
白話文:
【自行流汗與夜間盜汗】
汗水是心臟所主導的液體,而腎臟則負責管理身體的各種液體。所有的汗水問題,基本上都是由於心臟和腎臟虛弱所導致。心臟虛弱無法保護體表,就會出現白天自發性流汗的情況;腎臟衰弱無法妥善調節內部液體,便會在夜晚出現盜汗。
然而,這之中還有寒性和熱性的分別。當寒氣趁著陽氣虛弱時引發出汗,汗液感覺冰冷,這種情況適合用溫補的方式來治療;反之,當熱氣趁著陰氣虛弱時引發出汗,汗液感覺熱,這種情況適合用清熱的方式來處理。
總的來說,肺部虛弱應當固護皮膚毛髮;脾胃虛弱應當強壯中焦;心臟虛弱應當滋養血液;肝臟虛弱應當控制其過度疏泄;腎臟虛弱應當助其封閉收藏。
若診斷脈搏大而虛弱,寸脈浮而軟弱,表示是自汗;若尺脈浮而軟弱,表示是盜汗。
10. 痿
痿者熱症也,心火剋金剛肺熱葉焦,肝木無制而侮所不勝。瀉火則肺清而木不實,不致傷脾;補水則心瀉而金不虛,不致肺熱。此症屬虛,有補無瀉,非若痹之有瀉無補。蓋痹病在表,麻木難受,病於經絡;痿病在裡,精血不足,受病於藏府也。脈多浮大或微滑,不宜虛澀,亦不可作風治之。
白話文:
[痿症],這是一種由熱引起的病症。當心臟的火氣過旺,會抑制肺部功能,導致肺熱且機能受損,同時,肝臟的調節功能失常,對抗較弱的一方造成過度影響。若能有效降火,肺部功能便可恢復正常,且肝氣不會過旺,避免對脾臟造成傷害;補充水分,則可使心火下降,肺金不會過於虛弱,避免肺熱的產生。此病症屬於虛弱類型,治療上應以補為主,而不應單純地進行瀉法,不像痹症那樣只用瀉法而不需補法。因為痹症的問題出在外表,如麻木等症狀,主要影響的是經絡;而痿症的問題則出在內臟,是由於精血不足所引起,主要影響的是臟腑。其脈象通常呈現浮大或微滑的特徵,不應該是虛弱或阻滯的脈象,也不能將它誤認為風邪所致的病症。
11. 厥
厥者,手足逆冷,陰陽不相接。他寒厥即陰厥,陰盛陽衰,唇青,四逆脈沈伏,宜溫中散寒。陽厥即熱厥,熱極化寒,冷不過肘膝,脈數有力,宜清涼解表,敬苦寒利之。痰厥痰湧昏憒,宜先吐後導氣。氣厥暴怒肢冷,麵青,脈伏,宜順氣。血厥昏憒肢冷,宜降火。蛔厥胃寒,脈沈,宜安蛔理中。
屍厥體僵口噤,脈沈,宜補元。凡厥而不醒,必先通關而後治其本病。
白話文:
[厥症],內容如下:
厥症指的是手腳冰冷,身體內的陰陽無法相互調和。如果因為外在寒冷導致的厥症,就是陰厥,這表示體內陰氣過盛,陽氣衰弱,會出現嘴脣發青,四肢冰冷,脈搏沉伏的症狀,治療應以溫暖體內、驅除寒氣為主。
若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轉化為寒的厥症,稱為陽厥或熱厥,這種情況下,雖然身體冰冷但通常不會超過手肘與膝蓋的位置,且脈搏快速且強烈,治療應以清涼解熱、散去表面的熱氣為主,但需謹慎使用苦寒藥物以避免傷害到身體。
痰厥是指因痰多導致的意識不清,治療上應先讓患者嘔吐出痰,再進行調理氣息的工作。
氣厥是因情緒激動導致四肢冰冷,面色發青,脈搏隱藏,治療應以順暢氣息為主。
血厥是因血氣上湧導致的昏厥及四肢冰冷,治療應以降低體內火氣為主。
蛔厥是因胃部受寒導致,脈搏沉伏,治療應以安撫蛔蟲及調理中焦為主。
屍厥指的是身體僵硬,口緊閉,脈搏沉伏,治療應以補充元氣為主。
總的來說,對於厥症患者,若其意識不清,必須先使其恢復意識,再進一步治療其根本的疾病。
12. 勞瘵
勞瘵者陰虛內熱,火升則痰與血病也。脈必虛數,干嗽宜降火,喘急宜順氣,吐血咳痰宜涼血消痰,骨蒸勞熱宜清而赤足冷宜降,自汗盜汗宜斂灑淅惡寒宜除熱,腰疼骨軟宜補元,夢遺鬼交宜補虛清心,此大略也。但脾腎者,水為萬物之元,土為萬物之母,胛為肺母,金實水源則土不剋水而腎安,腎兼水火,腎安則水不助木剋土而火父能生脾也。故曰土旺而金生,勿拘於保肺,水旺而火息,勿急於清心。
常法皆保肺清心,須知補中滋腎是為要耳。
白話文:
【勞瘵】這病主要是因為陰虛導致體內有熱,當火氣上升時,就會影響到痰和血,造成相關病症。診脈時,會發現脈象虛弱且頻數。乾咳的情況,應該要降火;喘息急促,則應順氣;若出現吐血、咳嗽帶痰,就要用涼血和化痰的方式治療;骨蒸潮熱的勞力過度發熱,應清熱;若腳冷,則要降火;自汗、盜汗需收斂汗液;感到惡寒,就應去除體內熱氣;腰痛、骨質疏鬆要補充元氣;夢遺或性行為過度導致的虛弱,要補虛和清心,這是大致的治療原則。
然而,脾和腎是人體的重要臟器,腎好比萬物的起源,脾則如萬物的母親,肺是脾的子臟,若腎功能強健,脾就不會過度剋制腎,使腎臟安定。腎臟同時包含水和火的屬性,腎臟安定時,水就不會過度助長肝木來剋制脾土,這樣,作為脾臟父親的火就能正常地滋養脾臟。因此,脾氣旺盛能使肺金生成,治療時不要只專注於保護肺臟;腎水充沛,火氣自然會平息,治療時也不需急著清心。
一般的治療方法多是保護肺臟、清除心火,但要知道,補中益氣和滋養腎臟纔是最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