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說約》~ 雜症分目 (4)
雜症分目 (4)
1. 小便不禁
小便不禁,心腎氣虧也。赤屬熱,白屬寒。肺虛宜補氣,膀胱虛宜澀脫。挾寒宜溫腎,挾熱宜清心。老入下元不足,寒者居多。小兒脬氣未因熱者居多。妊婦遺尿宜清熱,產後道尿宜補陰。其脈遲寒數熱,可類推也。
白話文:
【小便失禁】
小便失禁的情況,通常是心臟和腎臟的功能不足所導致。尿液顏色紅代表有熱症,顏色白則代表寒症。若是肺部虛弱,應當補充元氣;膀胱虛弱,則需固攝收斂。若夾雜著寒症,就應該溫暖腎臟;若是夾雜著熱症,就該清涼心臟。老年人由於下焦元氣不足,多為寒症。兒童的膀胱功能尚未完全發育,因此多半是因為熱症。孕婦若有尿失禁的情況,應該清熱;產後漏尿的情況,則應該滋養陰液。從脈象來看,遲緩的脈象代表寒症,快速的脈象代表熱症,這是可以依此類推的。
2. 脫肛
脫肛屬氣虛、血虛與熱,他病後氣陷、脈虛宜補氣,病彼血虛、脈澀宜補血,陽明火性下迫、脈數宜清火,老人血燥、產後血虛、脈澀無力宜滋補,久痢脈虛宜補脾,小兒久瀉、脈弱宜補益,皆宜兼用升提。
白話文:
"脫肛的情況通常是由氣虛、血虛或是體內有熱所導致。在患者經歷其他疾病後出現氣力下降,脈搏虛弱的情況,應當補充元氣;若是因為血虛導致脈搏遲滯,則需補血。如果是由於陽明經的火氣向下逼迫導致脈搏加速,應該要清火。對於老年人血液乾燥、產婦因生產失血而血虛,以及脈搏遲滯無力的人,都適合進行滋補。長期的痢疾導致脈搏虛弱的,應當調理脾胃;小孩若長時間腹瀉,脈搏弱的,應當進行全面的補益,這些情況下都應該同時使用提升中氣的治療方法。"
3. 喉痹
喉痹者,俗名乳蛾,乃相火沖逆也。火者痰之本,痰者人之標。火性急速,故病發暴悍。且吸門為人身之門戶,若卒腫痛,水漿不入,語言不通,其病危矣。治必大涌其痰,或刺其腫處,急則治其標也。脈必洪數。
白話文:
【喉痹】 喉痹,一般俗稱為扁桃腺發炎,這是因為體內的虛火上升所致。火是產生痰的根源,而痰是人體異常的表現。由於火性的特性是快速急躁,所以疾病爆發時會非常猛烈。而且咽喉就像是人體的門戶,如果突然腫痛,就可能導致無法飲食,甚至說話困難,這時候病情就十分危險了。治療上必須要大力排除痰液,或者直接在腫脹的地方進行放血,這就是所謂的先治療表面症狀的方法。此外,從脈象上來看,應該會呈現出洪大且數的特徵。
4. 脾胃門
5. 傷食
傷食者病在脾胃,脾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然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湧於上則嘔吐,積於中則痞滿,注於下則泄瀉。生冷則受寒,堅硬則不化,酒酪則中濕,油膩則積滯,挾風寒痰氣則發熱停結。種種病因,未可悉舉。其脈氣口洪滑,若微弱者為裡虛。人迎浮必兼外感也。消食健脾固不待言。大約始則在上宜吐,繼則在中宜消,終則在下宜下。
白話文:
[食物過量導致的疾病]
食物過量導致的疾病主要出現在脾胃,脾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部位,幾乎能處理所有進入的食物。然而,如果吃得太多,腸胃就會受到損傷。食物向上逆流就會造成嘔吐,食物停留在中焦(脾胃區域)會導致脹滿不適,向下移動過快則會引發腹瀉。
食用過多生冷食物會讓身體受寒,難以消化的食物會停留胃中,過量的酒精和乳製品會使身體濕氣過重,而攝入過多油膩食物會導致消化不良,食物與風寒、痰濕混合還可能引起發燒和消化系統堵塞。這些只是部分病因,無法一一列舉。
從脈象來看,如果氣口(手腕內側的脈搏點)脈象強大滑順,表示消化系統功能旺盛;若氣口脈象微弱,則表示內臟虛弱。如果在人迎(頸部的脈搏點)摸到浮脈,則表示可能同時有外感疾病。促進消化和強健脾胃是毋庸置疑的治療原則。
一般而言,治療的初步階段,若食物停留在上焦(胸膈以上區域),可以嘔吐的方式排除;中期階段,若食物仍留在中焦,需用消食藥物幫助消化;到了後期階段,若食物已移至下焦(小腸和大腸區域),可能需要使用瀉藥。
6. 積聚症症痞塊
積者陰氣血之所積,五藏所生,其發有根,其痛有處,其脈結伏聚者,陽氣氣之所聚,六腑所成,其發無根,其痛無當,其脈浮結,左屬死血,右屬氣食中屬痰飲,其實皆太陰脾土之病,正氣不足,邪氣踞之,不攻何待?然急攻則正氣轉傷,惟初宜用攻,中宜攻補相兼,末宜用補,去之及半,純用溫補,所謂大積大聚,衰其半而已。
如寒者熱之,結者散之,客用除之,留者行之,堅者削之,按者摩之,咸以軟之,苦以瀉之,全其氣而補之,隨其所利而行之,隨機應之可也。成塊曰癥,或有或無曰瘕,痞即脾之否積塊,即癥之類,治亦同法。蓋癥者徵也,實有徵驗之謂,瘕者假也,亦假物而成之,謂痞者否也不通之謂,而塊則有形矣,可辨而治之。總不可以峻削,以病非一日而成,可一日而愈乎?
白話文:
【積聚症瘕痞塊】
「積」是體內陰氣與血液的積聚,源自五臟產生,其出現有其根源,疼痛有特定位置,脈象呈現結伏。「聚」則是體內陽氣的聚集,由六腑形成,其發生沒有固定根源,疼痛也無定處,脈象浮結。左邊的積聚多為死血,右邊的多為氣滯或食滯,中間的多為痰飲。這些實質上都是太陰脾土的病症,因正氣不足,邪氣乘虛而入,如果不治療,那還等什麼?
然而,如果過於急躁地進行攻伐,反而會傷害到正氣,因此在治療初期適合使用攻伐法,在中期應攻補兼施,在後期則應以補益為主。當積聚減少一半時,應完全使用溫和的補益法,這就是所謂的「大積大聚,衰其半而已」。
比如說,對於寒性的病,就用熱性治療;對於結聚的病,就用散結法;對於外來的邪氣,就將其驅除;對於滯留的病,就促使其流動;對於堅硬的病,就削減它;對於需要按壓的病,就按摩它;用鹹味的藥物來軟化它,用苦味的藥物來疏通它;全面調理氣血,再適當地補益;順應病情的變化,靈活應對。
「癥」是指成塊的病竈,「瘕」則是有時有時無的病狀,「痞」就是脾氣不通暢形成的積塊,屬於「癥」的一類,治療方法相同。因為「癥」代表有實質的徵象,「瘕」則是由其他因素形成,「痞」指的是脾氣不通暢。這些積塊有形可辨,可以對症下藥。
總之,不能過於強烈地削減,因為疾病不是一天形成的,當然也不能期望一天就能痊癒。
7. 氣門
8. 氣滯
氣滯皆因濕熟痰積所致,上滯則痞渝,中滯則刺痛,或周身下滯則秘,須散大破氣養血補虛,其脈必沈。
白話文:
氣滯的情況大多是由濕氣過重、痰多淤積所導致的。如果氣滯在身體上部,會使人感到脹滿不適;若滯留在中間部位,可能引發劇烈疼痛;而當全身都有氣滯現象時,可能會導致排便困難。治療上需著重於行氣、破氣,同時也要滋養血液和補充身體虛弱的部分,這種情況下的脈象通常會顯示為沉脈。
9. 血門
10. 吐血
吐血屬胃實,肝經受傷也。陽盛身熱,脈數為積熱怒火,必先痰後血,宜涼血行氣。陰盛身涼,脈遲為心力勞傷,必先血後痰,宜滋陰脈大而芤,嘔血同治。
白話文:
「吐血的情況通常是因為胃部有實症,或是肝臟經絡受到傷害所致。如果身體呈現陽性過盛且發熱,加上脈搏跳動快速,這通常是由於體內積累過多的熱氣和怒火所導致,這種情況下,通常會先出現痰,然後纔是血,治療上應著重在冷卻血液與調理氣機。反之,若身體陰性過盛且感覺涼冷,脈搏跳動緩慢,這通常是由於心臟功能勞損所致,這種情況下,通常是先出血,然後纔出現痰,治療上應該注重滋養陰液。若是脈搏大而虛空,且有嘔血的情況,其治療方式與上述吐血的情況相同。」
11. 衄血
衄血熱溢肺胃也,宜涼血為主。若不止,必氣鬱也,須調氣。氣行則血自歸經。白者為□,紅者為衄。
白話文:
「鼻出血是因為肺胃中的熱氣過盛導致血液外溢,治療上應以冷卻血液為主要目標。如果鼻出血仍無法止住,那可能是因為氣滯不順,這時就必須調整氣機。當氣機運行順暢,血液自然就會回到正常的循環路徑。白色的分泌物是某種症狀(原文有缺損),而紅色的出血就是鼻出血。」
12. 咳血嗽血唾血咯血
咳血屬肺,嗽血屬脾,隨唾出者屬腎。咯則胞絡受傷,紅絲則肺腎俱傷。總宜滋陰降火。
白話文:
咳嗽時出血的情況屬於肺部問題,而因痰液帶血則與脾臟相關,若是在吐口水時出現血跡,這通常是腎臟有問題的徵兆。如果咯血,可能是肺部微血管受到傷害,若是血中帶有紅絲,則表示肺和腎都可能已受損。在這些情況下,一般應採取滋養陰液、清降虛火的治療方式。
13. 溺血
溺虛心經受熱,小腸火熾也。暴熱實熱者宜利之。若因虛損房勞,宜滋陰補腎。
白話文:
【尿血】
尿血的情況,通常是因為心臟這條經絡受到熱邪影響,或者是小腸部位的火氣過旺所致。如果是由於突然的高熱或是實質上的火熱導致,應該採取清熱解毒的方式來治療。但如果是由於身體虛弱,或是性生活過度導致的腎虛,那麼就應該採用滋養陰液和補充腎氣的方式來調理。
14. 便洫
便血腹痛者為腸風,略痛者為臟毒。清者風也,紅者熱也,黑者熱甚,血黯者寒也,濁者毒也,不痛者濕也,糟粕混者食積也。初宜和血祛風,久宜止澀補脾。若先血後糞,血從大腸來也,謂之臟毒,宜清大陽之火。先糞後血,血從小腸來也,謂之結陰便血,宜清小腸之火。前後雜見,血從脾胃來,宜涼血。
白話文:
如果有排出血便且伴有腹痛的情況,這通常被稱作是腸風;如果只有輕微的疼痛,則可能是臟腑中毒。如果血色清澈,這代表是由風邪引起;鮮紅的血色顯示有熱症;血液顏色偏黑表示熱度過高;血色暗淡可能是因為寒氣;血液混濁可能代表有毒;沒有腹痛只排血便可能是濕氣過重;若血液中混有食物殘渣,則可能是消化系統的食物積滯。
在治療上,剛開始應以調和血液、祛除風邪為主,若持續一段時間後仍無改善,應轉而進行收澀止血及補脾的療法。如果先是排出血便再排出糞便,這表示血液來自大腸,稱為臟毒,應該要清除大腸中的火熱。反之,若是先排出糞便後纔出血,這表示血液源自小腸,這種情況被稱為結陰便血,應清理小腸的火熱。如果上述兩種情況交替出現,這代表血液可能來自脾胃,治療上應著重在清涼血液。
15. 痔漏
痔者食積大腸所致,所謂腸澼為痔也。雖有牛你、雞冠、翻花、蜂窠、穿腸等名,總以涼血為主,而瀉火和血或寬潤升提自宜。兼治穀道左右別出一孔,流膿血水,名曰痔漏,須以溫暖內補,涼劑外敷。
白話文:
痔瘡是由於食物在大腸中積累所導致的,這就是所謂的大腸濕熱造成痔瘡。儘管痔瘡有多種名稱,如牛皮痔、雞冠痔、翻花痔、蜂窩痔、穿腸痔等,但治療上主要還是要清涼血液。此外,清火、調和血液、寬腸潤滑和提升肛門功能等方法都是適當的選擇。
另外,對於在肛門兩側另開一個口子,不斷流出膿血的情況,這種被稱為痔漏的病症,治療上應採取內服溫補藥物,外用冷涼藥膏的方式進行治療。
16. 痰門
17. 喘哮
喘者火逆上氣不下也,火爍肺氣,氣衰則喘。其盛者肺中之火耳。氣虛火入肺者,宜補氣;陰虛火剋金者,宜壯水。風寒宜散,濕氣宜滲,暑邪宜驅,肺熱宜清,痰壅宜消,氣鬱宜發,停飲宜吐,火實宜降。其脈浮滑者吉,澀數者凶。氣促曰喘,有聲曰哮。總由痰火內郁,風寒外束所致,治實相同。
白話文:
[喘哮]
喘息的情況是因為火氣上逆,氣息無法順利下降所導致。火氣損傷肺部的氣,當氣力衰弱時就會出現喘息。對於那些病情嚴重的人來說,就是肺部中的火氣過旺。如果氣力虛弱而火氣進入肺部,應當補充氣力;若是陰虛而火氣剋制金屬(肺在五行中屬金),就應該增強體內的陰氣。
風寒引起的問題,應當散寒;濕氣引起的問題,應當除濕;暑熱邪氣,應當驅除;肺部火熱,應當清除;痰多堵塞,應當消除;氣鬱結,應當疏解;飲食停滯,應當催吐;火氣旺盛,應當降火。如果脈象浮滑,這是好的徵兆;若脈象澀且快速,這就是不好的徵兆。
呼吸急促稱為喘,發出聲音的稱為哮。這些症狀總體上是由於體內痰和火氣鬱結,加上外來的風寒束縛所導致,因此治療方式大致相同。
18. 噁心嘈雜噯氣
噁心屬胃虛,脈必緊滑,宜溫中散寒。若鬱火,脈必滑數,宜和中清利。久病體虛,脈必虛微,宜補益元氣。此症停痰者多,總宜豁痰開胃。嘈雜者,氣滿痰結為本,否滿火鬱為標,宜順氣消痰降火。若血少胃虛,得食即止者,宜補之。噯氣者,胃中有火也,宜消食豁痰順氣開鬱。
白話文:
[關於噁心、胃部不適與打嗝的問題]
噁心的症狀通常是因為胃部虛弱所導致,從脈象上會呈現出緊繃且滑的特徵,治療上應當溫暖中焦並散去寒氣。如果是由於鬱火造成的噁心,脈象會表現出滑而快速的特徵,治療上應當調和中焦並清熱利濕。對於長期患病或身體虛弱的人,脈象往往呈現虛弱且微弱的狀態,應當補充元氣。
這個症狀常見的是痰飲停留,治療上應當豁痰開胃。對於有胃部嘈雜感的人,基本原因是氣滯和痰結,表面現象則是氣鬱化火,治療上應當順氣消痰並降火。如果因為血液不足及胃虛弱,吃東西後症狀就能緩解的人,應當進行補血和補胃的治療。
對於經常打嗝的人,這通常表示胃中有過剩的熱氣,治療上應當消食、豁痰、順氣以及解鬱。
19. 嘔吐噦
嘔吐噦總屬於胃。嘔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屬陽明。吐者有物無聲,血病,屬太陽。噦者有聲無物,氣病,屬少陽。上焦吐者,氣也,脈浮而洪,食已即吐。中焦吐者,積也,脈浮而遲,或吐而痛,或痛而吐。下焦吐者,寒也,脈沈而遲。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總似平胃為主。
其症:氣則眩,量食則滿悶,寒則厥,冷熱則便結,痰則不止,水則怔忡,瘀血則腥,客風則熱,暑則煩渴,氣虛則脹,蟲則咳痛,須分治之。脈必滑數而弦,虛細者易,實大者難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嘔吐和噦的區別及治療原則,主要認為這些症狀都與胃有關。具體如下:
嘔吐是既有聲音又有物質排出,影響到氣血,屬於陽明經的範疇。而吐則只有物質排出,沒有聲音,這通常是由於血液問題引起,屬於太陽經。噦則是有聲音但無物質排出,這是由於氣的問題,屬於少陽經。
上焦引起的嘔吐是因為氣的原因,脈象會呈現浮而洪的特徵,吃過食物後很快就會吐出。中焦引起的嘔吐是因為積食,脈象會呈現浮而遲,可能伴有疼痛。下焦引起的嘔吐是因為寒冷,脈象會深沉且遲緩。如果早晨吃的食物到晚上才吐出,或者晚上吃的食物到早上才吐出,這類情況通常需要以調理胃氣為主。
症狀方面,氣不順會導致頭暈,飲食過多會感到飽脹悶痛,受寒會手腳冰冷,冷熱不均會便祕,有痰會不停咳嗽,水濕過重會心悸不安,瘀血會有腥味,外感風邪會發熱,中暑會煩躁口渴,氣虛會腹脹,有蟲害會咳嗽疼痛。對於這些不同的病因,必須分別對待。
從脈象來看,通常是滑數而帶有弦象,若脈象虛細較易處理,脈象實大則較難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