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說約》~ 雜症分目 (4)
雜症分目 (4)
1. 小便不禁
小便不禁,心腎氣虧也。赤屬熱,白屬寒。肺虛宜補氣,膀胱虛宜澀脫。挾寒宜溫腎,挾熱宜清心。老入下元不足,寒者居多。小兒脬氣未因熱者居多。妊婦遺尿宜清熱,產後道尿宜補陰。其脈遲寒數熱,可類推也。
2. 脫肛
脫肛屬氣虛、血虛與熱,他病後氣陷、脈虛宜補氣,病彼血虛、脈澀宜補血,陽明火性下迫、脈數宜清火,老人血燥、產後血虛、脈澀無力宜滋補,久痢脈虛宜補脾,小兒久瀉、脈弱宜補益,皆宜兼用升提。
3. 喉痹
喉痹者,俗名乳蛾,乃相火沖逆也。火者痰之本,痰者人之標。火性急速,故病發暴悍。且吸門為人身之門戶,若卒腫痛,水漿不入,語言不通,其病危矣。治必大涌其痰,或刺其腫處,急則治其標也。脈必洪數。
4. 傷食
傷食者病在脾胃,脾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然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湧於上則嘔吐,積於中則痞滿,注於下則泄瀉。生冷則受寒,堅硬則不化,酒酪則中濕,油膩則積滯,挾風寒痰氣則發熱停結。種種病因,未可悉舉。其脈氣口洪滑,若微弱者為裡虛。人迎浮必兼外感也。消食健脾固不待言。大約始則在上宜吐,繼則在中宜消,終則在下宜下。
白話文:
吃壞肚子的人,病症出現在脾胃,脾胃就像容納水穀的海洋,什麼東西都能接受。可是過度飲食就會傷及腸胃。食物往上衝就會嘔吐,積在肚子裡就感到脹滿,往下走就會腹瀉。吃生冷的食物會受寒,吃堅硬的東西難以消化,吃酒酪會濕氣重,吃油膩的食物會積滯,夾雜著風寒痰氣還會發熱停滯。導致疾病的原因很多,無法一一列舉。脈象洪大滑利,如果微弱就是脾胃虛弱。人迎脈浮則一定伴隨著外感。當然,消化食物、健脾益氣是不可少的。一般來說,病程初期主要症狀在上焦,宜用吐法;中期症狀在中焦,宜用消食法;後期症狀在下焦,宜用瀉法。
5. 積聚症症痞塊
積者陰氣血之所積,五藏所生,其發有根,其痛有處,其脈結伏聚者,陽氣氣之所聚,六腑所成,其發無根,其痛無當,其脈浮結,左屬死血,右屬氣食中屬痰飲,其實皆太陰脾土之病,正氣不足,邪氣踞之,不攻何待?然急攻則正氣轉傷,惟初宜用攻,中宜攻補相兼,末宜用補,去之及半,純用溫補,所謂大積大聚,衰其半而已。
如寒者熱之,結者散之,客用除之,留者行之,堅者削之,按者摩之,咸以軟之,苦以瀉之,全其氣而補之,隨其所利而行之,隨機應之可也。成塊曰癥,或有或無曰瘕,痞即脾之否積塊,即癥之類,治亦同法。蓋癥者徵也,實有徵驗之謂,瘕者假也,亦假物而成之,謂痞者否也不通之謂,而塊則有形矣,可辨而治之。總不可以峻削,以病非一日而成,可一日而愈乎?
白話文:
積聚是陰氣血積累形成的,由五臟產生,它有根源,痛楚也有明確位置,脈象結聚沉伏。陽氣聚集形成的,由六腑構成,它沒有根源,痛楚沒有特定位置,脈象浮結。左側屬於死血,右側屬於氣食,中間屬於痰飲,這些病症實際上都是太陰脾土的病變。正氣不足,邪氣佔據,不治療怎麼行呢?但如果急於攻伐,就會傷到正氣。所以一開始應該以攻為主,中期應該攻補兼施,後期應該以補為主。去除一半後,就應該完全使用溫補方法。所謂的大積大聚,只要消減一半就可以了。
就像寒者用熱治,結者用散治,客邪用除治,停留者用行治,堅硬者用削治,按壓者用摩治,總之都要使之軟化,苦味可以瀉下,滋養氣血來補益它,根據不同的病症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隨機應變即可。成塊的叫做癥,有時有有時沒有的叫做瘕,痞就是脾臟的虛積,塊就是癥的一類,治療方法都一樣。因為癥是徵兆,是確實存在的徵象;瘕是假象,是虛假的事物造成的;痞是不通暢的意思;而塊是有形狀的,可以辨別治療。總之不能急於求成,因為病症不是一天形成的,怎麼可能一天治好呢?
6. 氣滯
氣滯皆因濕熟痰積所致,上滯則痞渝,中滯則刺痛,或周身下滯則秘,須散大破氣養血補虛,其脈必沈。
7. 吐血
吐血屬胃實,肝經受傷也。陽盛身熱,脈數為積熱怒火,必先痰後血,宜涼血行氣。陰盛身涼,脈遲為心力勞傷,必先血後痰,宜滋陰脈大而芤,嘔血同治。
8. 衄血
衄血熱溢肺胃也,宜涼血為主。若不止,必氣鬱也,須調氣。氣行則血自歸經。白者為□,紅者為衄。
9. 咳血嗽血唾血咯血
咳血屬肺,嗽血屬脾,隨唾出者屬腎。咯則胞絡受傷,紅絲則肺腎俱傷。總宜滋陰降火。
10. 溺血
溺虛心經受熱,小腸火熾也。暴熱實熱者宜利之。若因虛損房勞,宜滋陰補腎。
11. 便洫
便血腹痛者為腸風,略痛者為臟毒。清者風也,紅者熱也,黑者熱甚,血黯者寒也,濁者毒也,不痛者濕也,糟粕混者食積也。初宜和血祛風,久宜止澀補脾。若先血後糞,血從大腸來也,謂之臟毒,宜清大陽之火。先糞後血,血從小腸來也,謂之結陰便血,宜清小腸之火。前後雜見,血從脾胃來,宜涼血。
白話文:
便血伴隨腹痛是腸風,輕微疼痛則是臟毒。顏色清淡的便血是風邪所致,紅色是熱證,黑色是熱證加重,血色暗淡是寒證,混濁是毒邪,不痛是濕邪,混雜著食物殘渣則是積食。初期宜用和血祛風的方法治療,久病則應以止澀補脾為宜。如果先出血後排便,血來自大腸,稱為臟毒,宜清瀉大陽之火。先排便後出血,血來自小腸,稱為結陰便血,宜清瀉小腸之火。出血與排便交替出現,血來自脾胃,宜涼血。
12. 痔漏
痔者食積大腸所致,所謂腸澼為痔也。雖有牛你、雞冠、翻花、蜂窠、穿腸等名,總以涼血為主,而瀉火和血或寬潤升提自宜。兼治穀道左右別出一孔,流膿血水,名曰痔漏,須以溫暖內補,涼劑外敷。
13. 喘哮
喘者火逆上氣不下也,火爍肺氣,氣衰則喘。其盛者肺中之火耳。氣虛火入肺者,宜補氣;陰虛火剋金者,宜壯水。風寒宜散,濕氣宜滲,暑邪宜驅,肺熱宜清,痰壅宜消,氣鬱宜發,停飲宜吐,火實宜降。其脈浮滑者吉,澀數者凶。氣促曰喘,有聲曰哮。總由痰火內郁,風寒外束所致,治實相同。
白話文:
喘息的原因與治療
喘息,是因為體內火氣逆流上衝,導致氣機下降受阻。火氣灼傷肺氣,肺氣虛弱就會出現喘息。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肺部火熱。
對於氣虛火入肺的病人,應該補氣;對於陰虛火克金的病人,應該滋補腎陰。
如果患者是因風寒引起的喘息,應當散寒;如果是濕氣所致,則需利濕;暑邪引起的喘息,則需要驅暑;肺熱則需清熱;痰液阻塞則需要化痰;氣機鬱結則需疏通;水液停滯則需利水;火氣旺盛則需降火。
脈象浮滑者,預後較好;脈象澀數者,預後較差。
喘息,氣短稱為喘,有聲音則稱為哮。這些症状都是因為痰火內鬱,風寒外束所致,治療方法基本相同。
14. 噁心嘈雜噯氣
噁心屬胃虛,脈必緊滑,宜溫中散寒。若鬱火,脈必滑數,宜和中清利。久病體虛,脈必虛微,宜補益元氣。此症停痰者多,總宜豁痰開胃。嘈雜者,氣滿痰結為本,否滿火鬱為標,宜順氣消痰降火。若血少胃虛,得食即止者,宜補之。噯氣者,胃中有火也,宜消食豁痰順氣開鬱。
白話文:
感到噁心通常是胃虛弱所致,脈象會緊而滑,應該溫中散寒。若是由於鬱火上炎,脈象會滑而數,就需要和中清利。如果長期患病導致體虛,脈象會虛弱微弱,則需要補益元氣。這種病症多半是痰濕停滯,所以整體上需要豁痰開胃。如果感到胃部嘈雜,可能是氣滿痰結,也可能是火鬱上炎,就需要順氣消痰降火。如果血少胃虛,吃一點就飽,就需要補益脾胃。如果經常噯氣,說明胃中有火,需要消食豁痰,順氣開鬱。
15. 嘔吐噦
嘔吐噦總屬於胃。嘔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屬陽明。吐者有物無聲,血病,屬太陽。噦者有聲無物,氣病,屬少陽。上焦吐者,氣也,脈浮而洪,食已即吐。中焦吐者,積也,脈浮而遲,或吐而痛,或痛而吐。下焦吐者,寒也,脈沈而遲。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總似平胃為主。
其症:氣則眩,量食則滿悶,寒則厥,冷熱則便結,痰則不止,水則怔忡,瘀血則腥,客風則熱,暑則煩渴,氣虛則脹,蟲則咳痛,須分治之。脈必滑數而弦,虛細者易,實大者難也。
白話文:
嘔吐反胃,都屬於胃的問題。嘔吐有聲有物,氣血俱病,屬於陽明經。單純吐出東西,沒有聲音,是血病,屬於太陽經。只有聲音沒有東西,是氣病,屬於少陽經。上焦嘔吐是氣的問題,脈象浮而洪,吃過東西馬上就吐。中焦嘔吐是積食問題,脈象浮而遲,可能是吐了之後疼痛,或疼痛了之後才吐。下焦嘔吐是寒的問題,脈象沉而遲。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整體來說,以調理脾胃為主。
症狀表現:氣虛則眩暈,吃東西就覺得飽脹悶塞,寒氣入侵則昏厥,冷熱交替則大便乾燥,有痰則吐不止,喝水就心慌,瘀血則吐出腥臭物,風邪入侵則發熱,暑熱則口渴煩躁,氣虛則肚子脹滿,寄生蟲則咳嗽疼痛,需要針對不同的症狀分別治療。脈象通常是滑數而弦,脈象虛弱細小者容易治療,脈象實大者則較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