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說約》~ 雜症分目 (3)
雜症分目 (3)
1. 腫脹
腫者水腫,有形之水在手足、頭面;脹者鼓脹,無形之氣只在胸腹。外腫輕,內脹重也,皆脾土濕熱為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以脾主運行,肺主氣化,腎主五液而制水,生金者脾也。陽症熱而實,陰症寒而虛。凡腫陰起在腎腹,起在肚唇,起在小腸面,起在脾脅,起在骨項,起在膈。
凡脹虛則軟,實則堅。外感則寒蔚,內傷則氣滯,食則痞滿,蟲則善食,癥瘕則不眠,水則有聲,血則便瘀。大概朝急為氣虛,暮急為血虛,朝暮俱急為氣血兩虛。先脹後腫,溺赤便結,脈數色紅,氣粗者為實,反此者虛也。總宜補脾養肺滋腎,行涇利小便。脈如浮大者生,虛小者死。
白話文:
[水腫與脹氣]
水腫指的是身體組織間多餘水分積聚,主要出現在手腳、頭臉等部位;而脹氣則是因體內氣流不暢,造成胸部和腹部的膨脹感。從外表看來的水腫問題較輕,但內臟的脹氣問題就嚴重多了。這些病症的根本原因通常在於脾臟的濕熱,而源頭在腎臟,影響範圍則延伸到肺部。因為脾臟負責身體的運轉,肺部負責氣體交換,腎臟控制人體的液體平衡,且脾臟與肺部相互支持。陽性症狀通常伴隨著熱象與實證,而陰性症狀則常見寒冷與虛弱。
所有水腫的起源可能來自腎臟、腹部、肚臍周圍、小腸區域、脾臟旁邊、頸部或是橫隔膜。
所有脹氣的情況,若體質虛弱則觸感柔軟,若屬實證則會感到硬實。外感風寒會導致寒涼現象,內傷則會使氣機阻滯,飲食過量會產生脹滿感,寄生蟲感染會讓人食慾大增,腫瘤或癥瘕會讓人失眠,水腫會聽得到水聲,血液問題會導致排泄物呈現淤血色。一般來說,早晨病情加重可能是氣虛,傍晚病情加重可能是血虛,早晚都加重則表示氣血雙虛。如果先出現脹氣再出現水腫,尿液顏色深紅且排便困難,脈搏跳動快速且面色潮紅,呼吸急促的,這屬於實證,反之則為虛證。綜合來說,應當注重調理脾臟、滋養肺部、滋潤腎臟,並促進排尿。如果脈象浮大,表示有恢復的跡象,若是脈象虛弱且細小,則可能病情危急。]
2. 腰痛(股痛附)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太陽則項迎尻,少陽則如刺,陽明則不可顧,太陰則遺溺,少陰則引背脊,厥陰則反張。虛則腎袞,宜補;風則牽引,宜散;寒則拘急,宜溫;閃挫則宜行氣;重著則宜去濕;瘀血則宜逐;濕痰則宜消;熱鬱則宜清;氣滯則宜導。脈必沈弦,風則浮,寒則緊,濕則細,閃則實。
當類推也。又有股痛者:痠疼為濕,筋孿為血受寒,髓冷痛為髓受寒,產後痛為惡血注下連腰痛為傷精,並附於此。
白話文:
腰部是腎臟的部位,如果腰部無法輕易轉動,可能是腎功能正在衰退。腰部疼痛的不同位置和性質可以反映不同的問題:如果在項部到臀部之間疼痛,可能與膀胱相關;像針刺一樣的疼痛,可能與膽有關;如果無法轉頭回顧,可能與腸胃相關;若出現失禁,可能與脾臟有關;如果背部脊椎感到被拉扯,可能與腎臟有關;若是身體僵硬,可能與肝臟相關。如果是虛弱導致的腰痛,應該補養;如果是風邪引起的,應該散風;如果是寒氣導致的,應該用溫熱治療;如果是扭傷或挫傷,應調理氣血;如果感覺沉重,應該袪濕;若有瘀血,應排除;如果是濕痰導致的,應該消除;如果是由於熱氣鬱積,應該清熱;如果是氣滯,應該疏通。脈搏通常是沉而弦的,如果是風邪,脈象會偏浮;如果是寒氣,脈象會緊;如果是濕氣,脈象會細;如果是扭傷,脈象會實。
以上這些原則可以推廣應用。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大腿疼痛:痠痛多由濕氣引起;筋肉抽搐可能因為血液受到寒氣影響;骨髓冷痛可能由於骨髓受寒;產後疼痛可能因為產後惡露未盡;連帶腰痛的可能是因精氣受損,這些情況都一併在此討論。
3. 疝
(偏墜小腸氣膀胱氣婦人陰疝小兒偏墜附)
疝者厥陰肝病,濕熱在經,寒氣外束,其症有七,各屬一臟:寒疝囊冷結硬,宜溫;水疝囊腫發癢,宜逐水;筋疝莖腫筋縮,宜降心火;血疝如瓜在小腹旁,宜和血;氣疝連腎及陰,宜散風;狐疝臥則入腹,行立則出,宜逐氣;流經疝囊大無疼癢,宜去濕。
又氣閉為肺痹,氣逆為息賁痛,則為肺疝,宜清散;心郁肢冷為心疝,宜溫散;氣衝脹嘔為脾疝,宜化濕熱理痰;囊腫赤痛為肝疝,宜清散分利之;裡急受寒痛連腰腎為腎疝,宜溫補兼分消。大祗寒則多痛,熱則多縱,濕則腫,虛則墜。在血分則不移,在氣分則多動。去其濕熱,和其氣血,以寒因熱用之法治之,則邪去矣。
其脈牢急者生,弱急者死。又睪丸一大一小者偏墜也,宜去其濕。上衝肝肺,控引睪丸上而不下者小腸氣也,宜逐其寒。小腹腫痛,囊大溺難者膀胱氣也,宜利其水。若婦人小腹內痛結如鵝卵者陰疝也,亦宜去寒。若小兒偏墜者食積也,宜消食行氣。此屬脾不屬肝。按睪丸有二,左屬水,故寒收則血泣而下注左丸。
右屬火,故氣鬱則濕聚而下注右丸。患左者(屬寒)痛多腫少(屬寒),患右者痛少腫右多(屬濕),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疝氣」的各種類型和治療方式。疝氣是因為肝臟功能失調,身體內有濕熱,又被外來的寒氣束縛所導致的病症,總共有七種類型,每種都與不同的臟器有關:
- 若是寒疝,會感到陰囊冰冷且結實堅硬,應採用溫暖的療法。
- 水疝會讓陰囊腫脹且發癢,需排除體內的水分。
- 筋疝會使生殖器腫脹且肌肉緊縮,應降心火。
- 血疝會像西瓜一樣長在小腹旁邊,應調和血液。
- 氣疝會影響到腎臟及生殖器,應疏散風邪。
- 狐疝在躺下時會縮回腹部,站立或行走時又會出現,需排除體內的氣。
- 流經疝會讓陰囊變大但不痛不癢,應去除濕氣。
此外,肺部、心臟、脾臟、肝臟、腎臟的疝氣各有不同症狀,應分別對症下藥。一般而言,寒性的疝氣會更疼痛,熱性的疝氣會較鬆弛,濕性疝氣會腫脹,虛性的疝氣會下垂。在血液中的疝氣不會移動,在氣中的疝氣會較活躍。去除體內的濕熱,調和氣血,根據病情的寒熱使用相應的療法,就能去除病根。
脈搏強壯緊繃的患者有望康復,脈搏軟弱且緊繃的患者則可能病情危急。睪丸一大一小的情況被稱為偏墜,應去除體內的濕氣。若睪丸上沖,影響肝肺,且不能回到正常位置,這是小腸氣,需去除體內的寒氣。小腹腫痛,排尿困難,這是膀胱氣,應利尿。女性小腹內如鵝卵般的疼痛結塊,這是陰疝,也應去除寒氣。若是兒童的偏墜,這是由於食物積滯所致,應幫助消化並順暢氣血。這屬於脾臟問題,而非肝臟問題。睪丸有兩個,左邊的睪丸與水相關,因此當寒氣收縮,血液凝固,就會流向左邊的睪丸。右邊的睪丸與火相關,因此當氣鬱,濕氣聚集,就會流向右邊的睪丸。若左邊的睪丸受影響,會更疼痛但腫脹較少;若右邊的睪丸受影響,會較少疼痛但腫脹較多,這是必須瞭解的知識。
4. 腳氣
腳氣本於腎虛,腫者專主濕熱,便閉無汗而渴,脈數為乾腳氣,初宜散,中宜和,末宜潤下,無補法也,此屬三陽。反此者為濕腳氣,亦初散中和,末則清補,此屬三陰。汗下溫和升降,總宜除濕熱,調血氣,利節散風。
白話文:
【腳氣病】 腳氣病的根本原因是腎臟功能虛弱,出現腳部腫脹主要是因為身體內有過多的濕熱。如果患者便祕、不出汗且口渴,加上脈搏跳動頻率加快,這就是乾性腳氣病。在治療上,初期應採用散熱的方法,中期要調和身體機能,到了後期則應該使用滋潤通便的療法,不適用補法,這種類型屬於三陽。
相反地,如果病情表現不同,那就是濕性腳氣病,治療上同樣是初期用散熱法,中期調和,但到了後期要用清熱補益的方法,這種情況屬於三陰。無論是出汗、排便、溫和治療還是調整呼吸,總的原則都是要去除體內的濕熱,調節血液與氣的功能,疏通關節並散去風邪。
5. 燥門
6. 三消
消渴皆腎經受病,水竭則火熾,血枯則液干也。上消屬肺,多飲少食,二便如常,宜流濕潤燥;中消屬胃,多食便秘,宜下;下消屬腎,溺淋如膏,宜養血壯水。統宜養肺降火,生血滋腎。脈實可治,弦小者危。
白話文:
所有糖尿病狀都是因為腎臟機能受到影響,當體內津液缺乏,虛火就會旺盛,血液乾涸,身體的液體就會減少。上型糖尿病跟肺有關,患者會非常口渴但食慾減退,大小便正常,治療應以排除濕氣和滋潤肺部為主;中型糖尿病跟胃相關,患者食慾旺盛且容易便祕,治療應以通腸排便為主;下型糖尿病是腎的問題,尿液像糖漿一樣濃稠,應以補血和滋腫腎臟為主。總體來說,應注重滋潤肺部、降火、補血和滋腎。如果脈象實滿,病情還可以控制,但如果脈象細弱,病情就可能比較危險了。
7. 秘結
五秘者風、寒、氣、虛、熱也,總屬津液乾枯。風則能食,氣則腹脹,寒則面青,虛則後重,熱則溺赤。又病後津枯,年高血少及脾約症,皆致燥結。脈多沈伏而結,調氣和血、清熱、補虛,則燥潤而結通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五種導致便祕的原因:風邪、寒冷、氣滯、體虛、熱盛,這些情況都會造成身體內的津液不足。具體來說,風邪會讓人食慾大增,氣滯會導致腹部脹滿,寒冷會使人臉色發青,體虛會產生排便困難的感覺,熱盛則會使尿液顏色偏紅。
此外,疾病後期津液枯竭、年長者血液量減少以及脾臟功能受限的情況,都可能引發大便乾燥且硬結。在診斷上,這類病症的脈象通常表現為深沉或隱藏的結脈。
對於這樣的便祕問題,治療原則應是調節氣機、和諧血行、清除熱毒、補充體虛,這樣才能讓身體內的津液得到滋潤,從而使便祕得以緩解。
8. 火門
9. 吞酸
(吞酸與吐酸不同,蓋吞則欲出不出,仍復嚥下,吐則吐出酸水。)
酸者肝木之味,乃濕熱在胃,口耳脈沈為氣鬱,兼數為熱鬱,兼滑為痰,傷食者必兼噯氣等症,抑其肝火,兼消食痰則胃和矣。
白話文:
【吞酸】
(吞酸和吐酸不一樣,吞酸是想吐卻又吐不出來,最後還是吞回去,而吐酸則是確實吐出酸水。)
酸的味道是肝臟的特性,這是由於濕熱停留在胃裡造成的。口中、耳朵及脈搏深沉顯示氣滯,若再加上頻繁的現象表示有熱滯,再伴隨滑脈則可能有痰。若是因為飲食過量導致的,通常會伴有打嗝等症狀。抑制肝火,同時消除食滯和痰,胃就能恢復健康了。
10. 脅痛(季肋痛附)
脅痛屬少陽,本肝經病。左為怒火死血,右為痰食。七情、負重、勞傷、閃挫、瘀血,屬有餘,脈弦數者,宜疏利之。尤郁、悲哀、房勞傷損,屬不足,脈往芤者,宜清升補益。又季肋痛者,屬痰;連小腹者,為血積,宜消痰行血。
白話文:
【側腹痛(包括季肋痛)】
側腹痛的情況多歸屬於少陽經的範疇,根本上是肝經的問題。左側的痛可能是因為生氣導致的火氣或舊瘀血,而右側的痛則可能與痰飲或消化不良有關。若是由於情緒波動、過度勞累、外力撞擊或瘀血所引起的痛,這些都屬於實證,若脈象顯示弦數,應採取疏肝理氣的療法。
如果疼痛是由過度憂鬱、悲傷或性生活過度所引起,這就屬於虛證,若脈象顯示芤弱,應採用清熱提升和補養的方法。
另外,季肋部位的痛多由痰飲所致;若是疼痛連及小腹部,可能是血液瘀積,治療時應考慮化痰和活血的藥物。
11. 遺滑
道滑皆相火所動,濕熱所為。以主藏者腎,而主泄者肝。也有熱則流通者,有心不攝腎者,有思欲不遂者,有傷色滑泄者,尺脈必數。去濕熱,降相火,安心神,滋水藏則止矣。
白話文:
「遺精和滑精都是由身體裡過盛的相火引起,且是由濕熱所導致的。主要掌管儲存功能的是腎臟,而掌管排泄功能的是肝臟。有的情況是因為體內過熱導致流通失常,有的是因為心臟無法控制腎臟的功能,有的是因為性慾未得滿足,有的是因為性生活過度導致的滑精,這些情況在測量尺脈時通常會顯示出脈搏加速的情況。要治療這種情況,就需要去除體內的濕熱,降低過盛的相火,安撫心神,滋養腎臟,這樣就能停止這種症狀了。」
12. 赤白濁
赤濁屬小腸,火濕傷血也。白濁屬大腸,金濕傷氣也。宜燥濕降火,或升提之。心虛者宜清,腎虛者宜補。其尺脈洪數,與遺滑同。
白話文:
【赤白濁】
赤色混濁的情況歸屬於小腸的問題,通常是因為火氣和濕氣傷害到了血液。白色的混濁則屬於大腸的問題,這是由金氣和濕氣傷害到了元氣。應採取燥濕降火的方法,或者提升和調理身體機能。若是心臟虛弱,應當清熱;若是腎臟虛弱,應當補充。若是在診斷時,發現尺脈(手腕內側的脈搏)跳動強烈且頻率快,這與遺精或滑精的症狀是相同的。
13. 淋(氣血石膏勞)
五淋皆屬於熱,腎虛則溺數,膀胱熱則水澀也。氣淋遺瀝,脈沉弱;血淋莖痛,脈澀數;石淋溺砂,尺有力;膏淋如膏,脈洪數;勞淋痛引氣衝,脈沉數。又腎虛死血,老人氣虛痰熱隔滯,亦皆成淋。總宜清心補腎,解熱利水,不可發汗。
白話文:
所有五種淋症都屬於熱性病症,腎臟虛弱會導致頻尿,膀胱炎熱會使得排尿困難。在氣淋的情況下,會有殘留尿液的現象,且脈搏顯得沈弱;血淋會使排尿時感到尿道疼痛,脈搏呈現澀且快速;石淋則是在排尿時會排出砂石,脈象在手腕下方的位置強勁有力;膏淋的尿液像膏狀物質,脈象呈現洪大且快速;勞淋則是疼痛連帶到氣衝,脈象呈現深沈且快速。
另外,腎臟虛弱和死亡血液的累積,或是老年人體力虛弱、痰濕和熱氣阻滯,也都能形成淋症。總體而言,應當清心火並補充腎氣,解熱利尿,但不應該讓病人發汗。
14. 小便不通
小便不通,屬氣虛、血虛、有實熱、痰氣閉塞、蓄皆宜吐之,氣升則水自降也。肺燥宜清肺,腎熱而膀胱不利宜瀉火,脾濕不連宜燥脾,大陽瀉則小腸竭宜分利,氣滯宜通,實熱宜清,大虛宜補,氣結宜提,孕婦宜升舉,老人宜補腎,其脈必浮、弦、澀。
白話文:
【小便不順】
小便排不出的情況,可能是因為氣血不足、體內有實質的熱氣、痰氣阻塞或是尿液積存所導致的,這些情況都適合用促進吐出的方式來治療,因為提升氣的運行,水分自然就能順利排出。
若是肺部乾燥,應當清熱潤肺;腎臟過熱且膀胱運作不佳,就該清火降熱;脾臟濕氣過重,應當去濕健脾;如果大腸排泄過度導致小腸功能衰弱,就應當調整排泄,讓大小腸功能平衡;氣血運行受阻,就應當疏通;體內實質的熱氣,就應當清熱;嚴重的虛弱,就應當補充元氣;氣血凝結,就應當提升氣血循環;孕婦應當注重提升身體機能;老年人應當注重腎臟的保健;在診斷上,這類病症的脈象通常會呈現浮、弦、澀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