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說約》~ 雜症分目 (2)
雜症分目 (2)
1. 心痛
心痛者包絡痛也,古有飲食、風、冷、熱、悸、蟲、疰、氣九種,須知鬱氣則否結而脈沈微急,宜主調氣;瘀血則隱隱而脈沈弦澀,宜主和血;痰涎則結礙而脈滑,宜主消痰。若久鬱則痛不甚而止發無常,脈必澀弱虛數,宜開鬱調氣血兼清熱。痛在胃上下者,胃脘也。氣鬱則脈沈,痰凝則脈滑,火鬱則脈弦數,食停則滑緊,受寒則脈緊,傷熱則脈數,蛔厥則脈無定,瘀血則脈澀,胃虛則脈弱。理氣驅痰降火消食除寒去熱安蛔逐瘀暖胃,須隨症治之。
凡痛脈沈細者吉,浮弦者凶。若真心痛者,大寒犯心或汙血衝心,手足俱青,乃絕症也。
白話文:
心痛是包絡受傷的表現,古時候認為心痛有飲食、風、冷、熱、悸、蟲、疰、氣九種原因。需要知道,如果心痛是因為鬱氣,就會感覺胸口鬱結,脈搏沉細而略微急促,應該以調氣為主;如果心痛是因為瘀血,就會感覺隱隱作痛,脈搏沉而弦細且澀,應該以活血化瘀為主;如果心痛是因為痰涎阻塞,就會感覺胸口堵塞,脈搏滑利,應該以化痰為主。如果長期鬱結,疼痛不劇烈,但發作沒有規律,脈搏一定會變得澀弱虛數,需要開鬱調氣血,同時還要清熱。
胃脘疼痛是指疼痛位於胃的上部或下部。如果疼痛是因為氣鬱,脈搏會沉細;如果疼痛是因為痰凝,脈搏會滑利;如果疼痛是因為火鬱,脈搏會弦數;如果疼痛是因為食物積滯,脈搏會滑緊;如果疼痛是因為受寒,脈搏會緊弦;如果疼痛是因為傷熱,脈搏會數快;如果疼痛是因為蛔蟲作祟,脈搏會無規律;如果疼痛是因為瘀血,脈搏會澀滯;如果疼痛是因為胃虛,脈搏會弱無力。因此,需要根據不同的症狀,分別使用理氣、驅痰、降火、消食、除寒、去熱、安蛔、逐瘀、暖胃等方法治療。
一般來說,脈搏沉細的疼痛預後較好,而脈搏浮弦的疼痛預後較差。如果出現真正的真心痛,可能是由於寒邪入侵心臟或污血衝擊心臟導致的,患者的手腳都會發青,這是絕症。
2. 腹痛
腹痛必因血脈凝澀,雖主於寒,亦有熱者,必脹閉,拒按,喜寒,脈實,氣粗,新病,年壯,補心不效者也。反此皆寒。太陰則中脘痛,少陰則臍腹痛,厥陰則小腹痛。又寒則綿綿,熱則不常食,則欲便,痰則溺澀,火則腸鳴,蟲則吐,水氣則痞悶,瘀血則不移,中虛則不思飲食。
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濁氣在上者湧之,清氣在下者提之,治之大法也。脈沈小者生,浮大者死。
白話文:
肚子痛通常是因为血脉凝结不通畅,虽然大多是寒症,但也有热症,表现为腹胀、按压疼痛、怕冷、脉象沉实、呼吸急促,新发病、年轻力壮,服用补心药无效的人。反之,则多为寒症。太阴经病变则中脘疼痛,少阴经病变则脐腹疼痛,厥阴经病变则小腹疼痛。此外,寒症表现为疼痛绵绵,热症则不想吃饭,想便便,痰症则排尿困难,火症则肠鸣,虫症则呕吐,水气症则腹胀闷,瘀血症则疼痛固定不移,虚症则不想吃东西。
治疗方法是寒症用温热药,热症用清凉药,虚症用补益药,实症用泻药,结块用散结药,停留用行气药,浊气在上者用涌吐药,清气在下者用提气药,这是治疗的总原则。脉象沉细微弱预示着病人生命力强,脉象浮大则预示着病人将要死亡。
3. 瘧
瘧者陰陽相爭,即指營衛言也。陰勝則寒,陽勝則熱。先寒後熱為寒瘧,先熱後寒為溫瘧,熱而不寒為痹瘧。瘧雖寒熱,本屬少陽,亦有六經形症。邪在三陽(風熱暑濕)為外感,宜汗宜吐;邪在三陰(生冷積滯)為內傷,宜溫宜和。其脈多弦,遲則寒,數則熱,代散者危也。語曰:無痰不成瘧,故必兼治其痰。
白話文:
瘧疾的病因是陰陽失衡,指的是營氣和衛氣之間的矛盾。陰氣過盛則表現為寒症,陽氣過盛則表現為熱症。先寒後熱的瘧疾稱為寒瘧,先熱後寒的瘧疾稱為溫瘧,只熱不寒的瘧疾稱為痺瘧。雖然瘧疾有寒熱之分,但其根本屬於少陽經病變,也可能出現六經的症狀。
若邪氣侵犯三陽經(風熱暑濕)則屬於外感,宜用發汗或催吐的方法治療;若邪氣侵犯三陰經(生冷積滯)則屬於內傷,宜用溫熱和解的方法治療。瘧疾患者的脈象多為弦脈,脈搏遲緩則為寒症,脈搏急促則為熱症,脈搏代散者則預後不佳。
古人說:「無痰不成瘧」,所以治療瘧疾時必須兼顧化痰。
4. 痢
(尺脈滑主痢,大小腸脈亦居焉。今之列於心肺者,誤矣。又腎為門戶,故現於尺也。)
痢者,外感(暑濕)兼內傷(積滯)血(心)因氣滯(肺)也。故曰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傷氣則白(肺並大腸),傷血則紅(心並小腸),熱則赤紫,寒則清白,濕則豆汁,虛勞則滑脫,蟲則如肝,風則青,食則黃,皆大小腸積滯為病。古人所謂以名為滯下爾。
如魚腦者脾傷也,如魚滷者肝傷也,如屋漏水者腎絕也,下純血者死症也。須以飲之喜冷喜熱,腹痛之緩急,喜按拒按藏之陰陽,脹與不脹,脈之有力無力,溺之冷熱,病之新久,質之強弱,分其虛實。
大抵白宜調氣,紅宜清血,黃宜消積,純血宜消血,後重宜下,腹痛宜和,身重宜除濕,脈弦宜去風,膿血稠黏宜竭,身冷自汁宜溫,疫痢宜解毒,噤口宜除熱,休息宜大補,風邪外朿宜汗,鶩塘宜溫。表者發之,裡者下之,上者湧之,下者竭之,表熱者疏之,溺閉者利之,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初宜推蕩,後宜補益。
此治法也。瀉屬脾,利屬腎,脈宜微小,不宜浮大。
白話文:
痢疾是外感暑濕或內傷積滯,導致血氣鬱滯的病症。血氣和順,便血自愈;氣機調暢,腹瀉停止。傷氣則大便發白,傷血則大便發紅。熱症則便色赤紫,寒症則便色清白,濕症則大便如豆汁,虛勞則大便滑脫,蟲積則大便如肝色,風邪則大便青色,飲食積滯則大便黃色,這些都是大小腸積滯引起的病症。古人稱之為滯下。
若大便如魚腦,是脾胃受損;若大便如魚滷,是肝臟受損;若大便如屋漏水,是腎氣衰竭;若大便純血,是危急病症。應根據病人喜冷喜熱,腹痛的緩急程度,按壓腹部時的喜厭,腹部的脹滿程度,脈象的強弱,小便的冷熱,病情的輕重,體質的強弱,來判斷虛實。
一般來說,大便發白宜調理氣機,大便發紅宜清熱解毒,大便發黃宜消積導滯,大便純血宜止血,腹瀉不止宜瀉下,腹痛宜調和,身體沉重宜除濕,脈象弦緊宜祛風,膿血粘稠宜清熱解毒,身體發冷、自汗不止宜溫陽補氣,疫痢宜解毒,噤口痢宜清熱,虛弱乏力宜大補,風邪外束宜發汗,鶩塘病宜溫補。表證宜發散,裡證宜下瀉,上逆宜涌吐,下陷宜固澀,表熱宜疏散,小便不利宜利水,實證宜和解,虛證宜補益,過度宜制止。初期宜推蕩邪氣,後期宜補益正氣。
這就是痢疾的治療方法。瀉法屬脾,利法屬腎,脈象宜微小,不宜浮大。
5. 霍亂
霍亂者,邪在上則吐,邪在下則利,邪在中則吐且利。有乾溼之分,皆風火濕熱為害,乃飲食所傷也。初起宜飲鹽水探吐,忌用米湯。總宜分利陰陽,散風行濕,陴火,使清升濁降,則安。其症轉筋者風,厥逆者寒,煩渴者熱,體重者濕,痞滿者郁。若得吐利,此濕霍亂也。
脈浮洪者吉,微遲者凶。其有上不得吐,下不得利,壅塞正氣,謂之乾霍亂。此症多危。外有小腹痛,便冷氣結者,此房勞傷也。須活血調氣,勿誤為霍亂,妄投冷水,殆不可救。
白話文:
霍亂症狀及治療
霍亂者,邪在上則吐,邪在下則利,邪在中則吐且利。 患有霍亂的人,邪氣在上則會嘔吐,邪氣在下則會腹瀉,邪氣在中則會同時嘔吐和腹瀉。
有乾溼之分,皆風火濕熱為害,乃飲食所傷也。 霍亂可分為乾霍亂和濕霍亂兩種,都是由風、火、濕、熱等邪氣侵襲所致,主要原因是飲食不當。
初起宜飲鹽水探吐,忌用米湯。 霍亂初期應喝鹽水催吐,不可喝米湯。
總宜分利陰陽,散風行濕,陴火,使清升濁降,則安。 治療霍亂應根據陰陽分利,散風行濕,清熱瀉火,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才能使病情穩定。
其症轉筋者風,厥逆者寒,煩渴者熱,體重者濕,痞滿者郁。 霍亂的症狀包括轉筋為風邪,厥逆為寒邪,煩渴為熱邪,體重為濕邪,痞滿為郁氣。
若得吐利,此濕霍亂也。 如果患者有嘔吐和腹瀉,這就是濕霍亂。
脈浮洪者吉,微遲者凶。 脈象浮洪者預後良好,脈象微遲者預後凶險。
其有上不得吐,下不得利,壅塞正氣,謂之乾霍亂。此症多危。 如果患者既不吐也不瀉,正氣被阻滯,稱為乾霍亂。此症較為危重。
外有小腹痛,便冷氣結者,此房勞傷也。須活血調氣,勿誤為霍亂,妄投冷水,殆不可救。 如果患者小腹疼痛,排便冷氣結滯,這是房事過度造成的勞傷,需要活血調氣治療。不要誤認為霍亂,隨意用冷水治療,否則可能難以挽回。
6. 痞滿
痞滿者中滿也,與脹不同。脹則內外俱脹,痞則內痞外不脹,皆土邪耳。其右關必浮弦,除傷寒下早外。實則便結,虛則便通。食則欲吐,痰則湧涎。火則內熱,氣則鬱結。中虛則如刺,瘀血則礙皿。宜升胃氣,治以血藥,不可全用利導。大概與濕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
白話文:
痞滿是指胃中飽脹的感覺,與脹不同。脹是內外都脹,而痞則是內部飽脹,外部沒有膨脹,都屬於脾土受邪氣影響。患者右關脈會浮而弦,除了傷寒初期以外。實證則大便會結實,虛證則大便會通暢。吃東西時會想吐,痰多會流口水。火熱證則內熱,氣滯證則氣鬱結。胃虛則會有如針刺般的疼痛,瘀血則會阻礙消化。治療應以升提胃氣為主,並使用活血藥物,不可單純使用利導藥物。整體治療原則與濕邪相似,使上下分開消散即可。
7. 泄瀉
瀉本屬濕,濕勝則濡瀉也。脈遲,喜熱,不渴為寒,反此為熱。五泄者:胃則色黃,脾則腹脹,大腸則色白,小腸則便膿,大瘕則裡急後重,又五更下者,腎泄也。糟粕不化者鶩泄也,完穀者飧泄也,下水者洞泄也,大腸不同者痰泄也,腸鳴腹痛者火泄也,食入即下者直腸泄也,脅痛者肝泄也,下白沫者風泄也。名雖不同,總宜補脾為主,利水次之。
寒者溫之,熱者清之,食者消之,氣者行之。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其脈與痢同斷。
白話文:
瀉痢的根本原因是濕氣過重,濕氣盛行就會導致腹瀉。脈象遲緩,喜愛溫暖,不渴,這是寒症,反之則為熱症。五種瀉痢分別是:胃部瀉痢則面色發黃,脾臟瀉痢則腹部脹滿,大腸瀉痢則糞便顏色發白,小腸瀉痢則便中有膿,大瘕瀉痢則肛門灼熱,排便困難,另外在五更天腹瀉,則屬於腎氣泄漏。食物殘渣無法消化者稱為鶩泄,消化完穀物後腹瀉稱為飧泄,瀉下清水者稱為洞泄,大腸功能失調者稱為痰泄,腸鳴腹痛者稱為火泄,食物入口即瀉者稱為直腸泄,脅肋疼痛者稱為肝泄,瀉下白色泡沫者稱為風泄。雖然名稱不同,但治療都以補脾為主,利水為輔。
對於寒症要溫熱,熱症要清涼,食物過多要消食,氣機阻滯要通暢。實證要瀉,虛證要補。瀉痢的脈象判斷與痢疾相同。
8. 黃疽(黃腫附)
疸者濕熱鬱於脾胃,其症有五:熱渴身腫汗黃為黃汗,食已即飢,瓜目皆黃為黃疸,食即腹脹眩暈體黃為谷疸,鼻燥脛腫為酒疸,發熱惡寒額黑溺閉為女勞疸。濕勝則黃晦為在表,熱勝則黃明為在裡。又傷寒陽症發黃有六:太陽則蓄血,必如狂,結胸因下早也;少陽則風熱濕也;太陰則痞氣也;太陰並陽明則濕熱必溺澀也;太陰並少陽則寒熱也。若脈細身寒自汗自利則陰黃也。
大抵內傷不足宜補,新病有餘宜消食者,消之上則汗,之下則利之。脈不洪數或微澀者虛弱也。若近掌無脈,口鼻黑者為難治。外有黃腫一症,亦宜補脾去濕兼消食殺蟲(俗即名黃胖也)。
白話文:
黃疸是因為濕熱停滯在脾胃,症狀有五種:口渴、身體浮腫、汗液發黃,稱為黃汗;吃過東西馬上就餓,眼白和眼珠都發黃,稱為黃疸;吃飯後就肚子脹、頭暈目眩、身體發黃,稱為谷疸;鼻子乾燥、小腿腫脹,稱為酒疸;發燒怕冷、額頭發黑、小便閉塞,稱為女勞疸。濕氣重,黃疸顏色偏暗,表示病症在表層;熱氣重,黃疸顏色鮮明,表示病症在裡邊。
此外,傷寒陽症發黃也有六種情況:太陽病,則血瘀積聚,病人會像發狂一樣,胸部有結塊,因為病症往下發展得快;少陽病,則風熱濕邪交雜;太陰病,則出現痞氣;太陰病兼陽明病,則濕熱停滯,必定會小便困難;太陰病兼少陽病,則寒熱交替。如果脈象細弱、身體畏寒、自汗自利,則屬於陰黃。
總之,內傷不足的,應該補虛;新病有餘的,應該消食,可以通過發汗或利尿的方法來治療。脈象不洪不數或者微微澀滯,表示虛弱。如果靠近手掌處沒有脈搏,口鼻發黑,則難以治療。外在表現為黃腫,也應該補脾去濕、兼消食殺蟲(俗稱黃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