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說約》~ 雜症分目 (2)

回本書目錄

雜症分目 (2)

1. 心痛

心痛者包絡痛也,古有飲食、風、冷、熱、悸、蟲、疰、氣九種,須知鬱氣則否結而脈沈微急,宜主調氣;瘀血則隱隱而脈沈弦澀,宜主和血;痰涎則結礙而脈滑,宜主消痰。若久鬱則痛不甚而止發無常,脈必澀弱虛數,宜開鬱調氣血兼清熱。痛在胃上下者,胃脘也。氣鬱則脈沈,痰凝則脈滑,火鬱則脈弦數,食停則滑緊,受寒則脈緊,傷熱則脈數,蛔厥則脈無定,瘀血則脈澀,胃虛則脈弱。理氣驅痰降火消食除寒去熱安蛔逐瘀暖胃,須隨症治之。

凡痛脈沈細者吉,浮弦者凶。若真心痛者,大寒犯心或汙血衝心,手足俱青,乃絕症也。

白話文:

[心痛]

心痛實際上指的是心包膜的疼痛。古人歸納了九種原因:飲食、風邪、寒冷、熱邪、心悸、蟲害、惡疾、氣滯,應當知道氣滯會導致結聚,脈象表現為沉、微、急,治療上應該調理氣機;若是瘀血造成的隱隱作痛,脈象表現為沉、弦、澀,治療上應當調和血液;如果是由於痰涎堵塞,脈象會呈現滑象,應當化痰。

長期的鬱悶導致的疼痛不是非常劇烈,但發作時間不定,脈象通常是澀、弱、虛、數,治療上應該開解鬱悶,調理氣血,同時清熱。疼痛發生在胃上下的,是胃脘痛。氣鬱的脈象為沉,痰凝的脈象為滑,火鬱的脈象為弦數,食物停滯的脈象為滑緊,受寒的脈象為緊,熱傷的脈象為數,蛔蟲引起的脈象沒有一定規律,瘀血的脈象為澀,胃虛的脈象為弱。對待這些症狀,我們要分別進行理氣、驅痰、降火、消食、除寒、去熱、安蛔、逐瘀、暖胃的治療。

通常來說,脈象沉細的心痛患者病情較輕,脈象浮弦的則較重。真正的「真心痛」,是因為極度的寒冷侵犯心臟,或是污血衝擊心臟,手腳都呈現青色,這就是絕症了。

2. 腹痛

腹痛必因血脈凝澀,雖主於寒,亦有熱者,必脹閉,拒按,喜寒,脈實,氣粗,新病,年壯,補心不效者也。反此皆寒。太陰則中脘痛,少陰則臍腹痛,厥陰則小腹痛。又寒則綿綿,熱則不常食,則欲便,痰則溺澀,火則腸鳴,蟲則吐,水氣則痞悶,瘀血則不移,中虛則不思飲食。

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濁氣在上者湧之,清氣在下者提之,治之大法也。脈沈小者生,浮大者死。

白話文:

[腹痛]

腹痛必定是因為血液循環不順,雖然多是由寒邪引起,但也有因熱邪所致的情況。若是熱邪導致的腹痛,通常會伴有腹部脹滿、排泄困難、按壓會疼痛、偏好冷涼環境、脈象強實、呼吸粗重、剛發生的新病、年輕力壯者,以及補心法無效的症狀。反之,若不符合這些特徵,多數情況下是因為寒邪。

具體來說,脾臟受寒會導致胃部疼痛;腎臟受寒會導致肚臍周圍疼痛;肝臟受寒會導致小腹疼痛。再者,若是寒邪導致的腹痛,會持續不斷;熱邪導致的腹痛,會讓人食慾不佳,想排便;若是濕痰導致的腹痛,會讓排尿困難;火氣大導致的腹痛,會伴隨腸鳴;寄生蟲導致的腹痛,可能會引發嘔吐;水氣滯留導致的腹痛,會感到悶悶的;瘀血導致的腹痛,位置固定不會變動;中氣不足導致的腹痛,會讓人不想吃東西也不想喝水。

對於寒邪導致的腹痛,應採用溫熱療法;熱邪導致的腹痛,應採用清涼療法;中氣不足導致的腹痛,應補充營養;邪氣過盛導致的腹痛,應使用瀉下療法;結塊導致的腹痛,應使用散結療法;滯留導致的腹痛,應促進血液循環;濁氣上逆導致的腹痛,應使用催吐療法;清氣下陷導致的腹痛,應使用提氣療法,這是治療腹痛的大原則。脈象沉細的人病情較輕,脈象浮大的人病情較嚴重。

希望這能幫助到你!如果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3. 暑門

4.

瘧者陰陽相爭,即指營衛言也。陰勝則寒,陽勝則熱。先寒後熱為寒瘧,先熱後寒為溫瘧,熱而不寒為痹瘧。瘧雖寒熱,本屬少陽,亦有六經形症。邪在三陽(風熱暑濕)為外感,宜汗宜吐;邪在三陰(生冷積滯)為內傷,宜溫宜和。其脈多弦,遲則寒,數則熱,代散者危也。語曰:無痰不成瘧,故必兼治其痰。

白話文:

關於「瘧疾」,這是身體內的陰氣與陽氣相互衝突,具體來說就是身體裡的營氣與衛氣的失調。如果陰氣過盛就會感到寒冷,陽氣過盛就會發熱。如果先是感到寒冷然後再發熱,這就是「寒瘧」;如果先是發熱然後再感到寒冷,這就是「溫瘧」;如果只有發熱而沒有寒冷的感覺,這被稱為「痹瘧」。

儘管瘧疾會讓人忽冷忽熱,但其根本原因通常出現在「少陽」部分,且有可能涉及到人體六經的相關症狀。如果病因是來自外部的風、熱、暑、濕,屬於外感,治療上應該以發汗或催吐為主;如果病因是因為吃了過冷的食物或消化不良等內部因素,屬於內傷,治療上應該以溫補或調和為主。病人脈搏多呈弦狀,如果脈搏緩慢表示體內寒氣重,如果脈搏快速表示體內熱氣重,脈搏若呈現間歇或散亂的狀態,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有句話說:「沒有痰就不會有瘧疾」,所以治療時必須同時處理病人的痰問題。

5.

(尺脈滑主痢,大小腸脈亦居焉。今之列於心肺者,誤矣。又腎為門戶,故現於尺也。)

痢者,外感(暑濕)兼內傷(積滯)血(心)因氣滯(肺)也。故曰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傷氣則白(肺並大腸),傷血則紅(心並小腸),熱則赤紫,寒則清白,濕則豆汁,虛勞則滑脫,蟲則如肝,風則青,食則黃,皆大小腸積滯為病。古人所謂以名為滯下爾。

如魚腦者脾傷也,如魚滷者肝傷也,如屋漏水者腎絕也,下純血者死症也。須以飲之喜冷喜熱,腹痛之緩急,喜按拒按藏之陰陽,脹與不脹,脈之有力無力,溺之冷熱,病之新久,質之強弱,分其虛實。

大抵白宜調氣,紅宜清血,黃宜消積,純血宜消血,後重宜下,腹痛宜和,身重宜除濕,脈弦宜去風,膿血稠黏宜竭,身冷自汁宜溫,疫痢宜解毒,噤口宜除熱,休息宜大補,風邪外朿宜汗,鶩塘宜溫。表者發之,裡者下之,上者湧之,下者竭之,表熱者疏之,溺閉者利之,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初宜推蕩,後宜補益。

此治法也。瀉屬脾,利屬腎,脈宜微小,不宜浮大。

白話文:

[痢疾]的部分內容如下:

痢疾,是由外部感染(如暑溼)加上內部傷害(如積滯)引發的心(血液)與肺(氣滯)問題。因此有句話說,調和血液則膿血便自然痊癒,調節氣息則排便困難自然解除。傷及肺部(以及大腸)會導致白色分泌物,傷及心臟(以及小腸)則導致紅色分泌物,熱症則顏色變爲赤紫,寒症則變爲清澈白色,溼症則像豆汁,虛勞則出現滑脫現象,寄生蟲則分泌物形似肝臟,風症則呈青色,食物消化不良則呈黃色,這些都是大小腸積滯所引發的疾病。古人稱這種情況爲"滯下"。

如分泌物像魚腦一樣是脾臟受傷,如魚滷一樣是肝臟受傷,像屋漏下的水一樣是腎臟功能衰竭,純血則屬於絕症。必須根據患者是否喜歡冷飲或熱飲,腹痛的緩急,喜歡被觸摸還是拒絕,腹部是否脹滿,脈搏是否有力量,尿液是冷是熱,病症是新發還是舊疾,體質是強壯還是虛弱,來區分病情的虛實。

一般來說,白色分泌物應調節氣息,紅色分泌物應清理血液,黃色分泌物應消除積滯,純血則應消除血液問題,排便困難應使用瀉藥,腹痛應進行調和,身體沉重應除去溼氣,脈象弦則應祛風,膿血粘稠應使其稀釋,身體寒冷且自行出汗應溫補,疫情痢疾應解毒,口閉緊應除熱,休息應大補,外受風邪應發汗,鶩塘(鴨塘)應溫補。在表面的病發應用藥物發散,裏層的病發應使用瀉藥,上層的病發應湧吐,下層的病發應竭盡,表面發熱的應疏散,小便不通的應利尿,病情嚴重的應調和,離去的應送行,過度的應停止。初期應強力清除病源,後期應補充營養。

這是治療的方法。腹瀉與脾相關,利尿與腎相關,脈象應微小,不應浮大。

6. 霍亂

霍亂者,邪在上則吐,邪在下則利,邪在中則吐且利。有乾溼之分,皆風火濕熱為害,乃飲食所傷也。初起宜飲鹽水探吐,忌用米湯。總宜分利陰陽,散風行濕,陴火,使清升濁降,則安。其症轉筋者風,厥逆者寒,煩渴者熱,體重者濕,痞滿者郁。若得吐利,此濕霍亂也。

脈浮洪者吉,微遲者凶。其有上不得吐,下不得利,壅塞正氣,謂之乾霍亂。此症多危。外有小腹痛,便冷氣結者,此房勞傷也。須活血調氣,勿誤為霍亂,妄投冷水,殆不可救。

白話文:

【霍亂】

霍亂這種病症,如果病邪在上部,會引起嘔吐;病邪在下部,會導致腹瀉;病邪在中部,則可能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霍亂有乾性和濕性之分,無論哪種都是由風、火、濕、熱等因素造成的,通常是由於飲食不當引發的。剛開始時,應喝鹽水以促進嘔吐,切記不要喝米湯。總的來說,應該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散去風邪,排出濕氣,消除火熱,讓體內的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這樣才能恢復健康。病症中如果出現肌肉抽搐是風邪作祟,四肢冰冷是寒邪侵襲,口渴煩躁是熱邪為患,身體沉重是濕邪影響,胸脹腹滿是氣滯所致。如果患者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的情況,這就是濕性霍亂。

脈搏浮大有力的是好現象,而脈搏微弱遲緩則預示病情嚴重。有些患者既不能嘔吐,又無法排瀉,這會阻塞體內正常的氣血運行,這種情況稱為乾性霍亂,病情往往較為危險。此外,如果患者感到小腹疼痛,排便冰涼,且有氣滯現象,這可能是因為房事過度造成的身體損傷,必須活血化瘀,調理氣機,千萬不要誤認為是霍亂,隨意給患者喝冷水,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7. 濕門

8. 痞滿

痞滿者中滿也,與脹不同。脹則內外俱脹,痞則內痞外不脹,皆土邪耳。其右關必浮弦,除傷寒下早外。實則便結,虛則便通。食則欲吐,痰則湧涎。火則內熱,氣則鬱結。中虛則如刺,瘀血則礙皿。宜升胃氣,治以血藥,不可全用利導。大概與濕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

白話文:

[腹脹滿的症狀]

腹脹滿,指的是腹部中央有飽脹感,這和全身性的腫脹不同。全身性腫脹是身體內外都呈現脹大,而腹脹滿是腹部內部有脹滿感,但外表看來並無明顯脹大,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脾胃功能失調所引起。從脈象上看,右手關部的脈通常會出現浮弦的特徵,除了因感冒過早使用下法治療的情況外。如果病情屬實證,就會有便祕的情況;若屬虛證,排便則會較為順暢。吃東西後常有想嘔吐的感覺,有痰時則會大量分泌口水。火旺則會感到體內發熱,氣滯則會有鬱結的現象。中氣不足時,會有如被針刺般的感覺,有瘀血存在時,會影響血液循環。治療上應著重於提升胃氣,且需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但不能單純使用利尿或瀉下藥。大體上,腹脹滿的治療方式與濕氣相關疾病相似,讓身體的上下部位都能得到適當的調節即可。

9. 泄瀉

瀉本屬濕,濕勝則濡瀉也。脈遲,喜熱,不渴為寒,反此為熱。五泄者:胃則色黃,脾則腹脹,大腸則色白,小腸則便膿,大瘕則裡急後重,又五更下者,腎泄也。糟粕不化者鶩泄也,完穀者飧泄也,下水者洞泄也,大腸不同者痰泄也,腸鳴腹痛者火泄也,食入即下者直腸泄也,脅痛者肝泄也,下白沫者風泄也。名雖不同,總宜補脾為主,利水次之。

寒者溫之,熱者清之,食者消之,氣者行之。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其脈與痢同斷。

白話文:

[腹瀉]

腹瀉本質上是因為濕氣過重所導致的。如果脈象緩慢,喜歡熱的東西,且不口渴,這通常代表是寒性腹瀉;反之,若表現相反,則可能是熱性腹瀉。

五種不同部位引起的腹瀉分別是:胃部問題引起的腹瀉,排泄物可能呈現黃色;脾臟問題會引起腹部脹滿;大腸問題導致的腹瀉,排泄物可能偏白色;小腸問題可能伴隨有膿血的排泄;若是結腸炎,可能有裡急後重的症狀,也就是有頻繁想要排便的感覺,但每次排便量不多。若是在清晨時分就發生腹瀉,可能是腎臟功能失調所致。

未消化的食物殘渣直接排出,稱為鶩泄;未消化的穀物直接排出,稱為飧泄;大量的水分排出,稱為洞泄;大腸功能紊亂導致的腹瀉,稱為痰泄;腸道鳴響且伴有腹痛,是火泄;食物一吃進去就馬上要排便,是直腸泄;肋側疼痛,是肝泄;排泄物帶有大量泡沫,是風泄。

這些腹瀉類型名稱雖然各異,但治療上都應以補脾為主,其次則是利尿排水。

若是寒性的腹瀉,治療上應使用溫熱的藥物;若是熱性的腹瀉,應使用清涼的藥物。若是飲食造成的,應使用有助於消化的藥物;若是氣滯導致的,應使用理氣的藥物。若病情實證,則應採用瀉法;若是虛證,則應採用補法。在診斷上,腹瀉和痢疾的脈象基本相同。

10. 黃疽(黃腫附)

疸者濕熱鬱於脾胃,其症有五:熱渴身腫汗黃為黃汗,食已即飢,瓜目皆黃為黃疸,食即腹脹眩暈體黃為谷疸,鼻燥脛腫為酒疸,發熱惡寒額黑溺閉為女勞疸。濕勝則黃晦為在表,熱勝則黃明為在裡。又傷寒陽症發黃有六:太陽則蓄血,必如狂,結胸因下早也;少陽則風熱濕也;太陰則痞氣也;太陰並陽明則濕熱必溺澀也;太陰並少陽則寒熱也。若脈細身寒自汗自利則陰黃也。

大抵內傷不足宜補,新病有餘宜消食者,消之上則汗,之下則利之。脈不洪數或微澀者虛弱也。若近掌無脈,口鼻黑者為難治。外有黃腫一症,亦宜補脾去濕兼消食殺蟲(俗即名黃胖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黃疸(包括黃腫)的中醫理解,主要由濕熱困在脾胃引起。病症大致可分為五種:

  1. 若出現口渴、身體浮腫、汗液呈黃色,這是黃汗。
  2. 吃完飯不久就感到餓,眼睛呈現黃色,這稱為黃疸。
  3. 吃東西後腹部馬上脹滿、頭昏眼花、身體發黃,是谷疸。
  4. 鼻腔乾燥、小腿腫脹,則為酒疸。
  5. 發燒怕冷、額頭變黑、小便不通暢,這叫女勞疸。

濕氣過重會使黃色顯得暗淡,表示病在皮表;熱氣過盛則黃色鮮明,顯示病在內臟。

另外,感冒陽性引發的黃疸有六種情況:

  1. 在太陽經絡,可能有血液瘀滯,病人會行為失常,這可能是因為胸腔積水處理得太早。
  2. 少陽經絡,可能由風熱濕引起。
  3. 太陰經絡,可能由胃部不適造成。
  4. 太陰與陽明並發,濕熱會導致排尿困難。
  5. 太陰和少陽並發,會有冷熱交替的現象。
  6. 若脈搏細微、身體發冷、自汗、自利,則可能是陰黃。

總的來說,對於內傷不足的情況,應採取補養的方法;對於新病且過剩的情況,則需消除食積。如果脈搏不是洪大快速,或有些微阻塞,表示體質虛弱。如果手掌靠近手腕處無脈,且口鼻發黑,治療起來較困難。

此外,還有一種黃腫的病症,也需調理脾胃、祛濕、消食、驅蟲(民間俗稱為黃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