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說約》~ 雜症提綱 (2)

回本書目錄

雜症提綱 (2)

1.

痰飲皆因濕土為害,脾為生痰之源,復其健連則自化矣。心經熱痰脈(主滑)洪滑,肝經風痰脈浮滑,脾經濕痰脈濡滑,肺經燥痰脈數滑,腎經寒痰脈遲滑。此五種痰也。積久則發為溢飲,虛懸流走為懸飲,旁流胸脅為支飲,伏於隱曲為伏飲,積於腸胃為積飲。此五種飲也。

火鬱則稠黏,陰虛則咳血,傷於酒食則脅痛,風則青,濕則黑,寒則白,熱則黃。大要以順氣為主而燥脾為佐,當兼治也。

白話文:

痰飲都是因為濕氣和土氣的危害造成的,脾臟是產生痰的根源,只要脾臟恢復健康,痰就會自然消散。心經熱痰脈象滑而洪大,肝經風痰脈象浮而滑,脾經濕痰脈象濡而滑,肺經燥痰脈象數而滑,腎經寒痰脈象遲而滑。這五種就是痰的表現。長期積累就會發展成溢飲,虛弱流動就會變成懸飲,流向胸脅就是支飲,藏於隱蔽處就是伏飲,積聚在腸胃就是積飲。這五種就是飲的表現。

如果火氣鬱結,痰就會變得稠黏,如果陰虛,就會咳血,如果傷了酒食,就會脅痛,風邪入侵會讓痰變青色,濕邪入侵會讓痰變黑色,寒邪入侵會讓痰變白色,熱邪入侵會讓痰變黃色。總而言之,治療痰飲要以順暢氣血為主要原則,並輔以健脾燥濕,兩種方法需同時進行。

2.

郁者,遏抑不舒暢也。怒氣傷肝脈(主沉),沉弦為氣鬱;悲哀傷肺脈,沉澀為濕鬱;謀慮傷神脈,沉數為人郁;飲食傷胃脈,沈滑為食鬱;肝傷血動脈,沉芤為血鬱。丹溪雖有氣血食痰濕熱六症,不外水鬱折之,火鬱發之,金鬱泄之,木鬱達之,土鬱奪之。之治,折者抑之,制其沖逆;發者汗之,令其疏散;泄者滲泄,令其分消;達者吐之,令其條達;奪者下之,令無壅凝。要必理氣為先,消積次之。

白話文:

鬱悶,指的是壓抑、不舒暢的情緒。怒氣傷肝經,導致脈象沉弦,稱為氣鬱;悲傷傷肺經,導致脈象沉澀,稱為濕鬱;憂慮傷心經,導致脈象沉數,稱為人鬱;飲食不節傷脾經,導致脈象沉滑,稱為食鬱;肝氣鬱結傷血脈,導致脈象沉芤,稱為血鬱。

丹溪先生雖然將鬱證分為氣、血、食、痰、濕、熱六種,但歸根結底都是水鬱導致的阻塞,火鬱導致的發散,金鬱導致的泄瀉,木鬱導致的氣機不暢,土鬱導致的奪取。

治療鬱證的方法,對於阻塞的要壓制,控制其衝逆;對於發散的要發汗,使之疏散;對於泄瀉的要滲泄,使之消化;對於氣機不暢的要催吐,使之通達;對於奪取的要下瀉,使之不致壅塞。

治療鬱證,首先要以理氣為主,其次要消積。

3.

熱乃陽病,陰虛則內熱,陽勝則外熱,內外皆熱,必喘且渴也。畫熱在氣,夜熱在血,上焦熱則渴,中焦熱則躁,下焦熱則結,表熱則翕翕,裡熱則蒸蒸,半表裡熱則不甚。心熱在血脈,肝熱在肉下,脾熱在手足,肺熱在皮毛,腎熱在骨髓。風熱則頭痛,濕熱則身痛,食熱則腹痛,虛熱則無定,實熱則有常,發熱則暴勞,熱則蒸,潮熱則如瘧往來,寒熱則時作。

又熱極生寒,寒極生熱,大熱似寒,大寒似熱,其症多端,不可執一,要必清各經之氣血,補其虛,瀉其實,其大法也。熱(主數),脈必數,兼症可即類推矣。

白話文:

發熱是陽氣過盛的病症,陰虛體內就會有熱,陽氣旺盛則外在表現為熱。內外皆熱,必然會喘不過氣且口渴。熱在氣分表現為發熱,熱在血分表現為夜間發熱。上焦熱則口渴,中焦熱則煩躁不安,下焦熱則大便乾燥。表熱則皮膚發熱,裡熱則身體發熱,半表半裡熱則症狀不明顯。心熱在血脈,肝熱在肌肉,脾熱在手足,肺熱在皮膚,腎熱在骨髓。風熱則頭疼,濕熱則全身疼痛,食積熱則肚子疼,虛熱則症狀不定,實熱則症狀固定,發熱則因勞累而加重,熱盛則發熱,潮熱則像瘧疾一樣反覆發作,寒熱則時而發寒時而發熱。

熱極則生寒,寒極則生熱,大熱如同寒症,大寒如同熱症,症狀多變,不可固執於一種,要清利各經的氣血,補虛瀉實,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發熱(主脈數),脈象必然數快,其他症狀可依此類推。

4.

虛者,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陰盛而陽虛,感熱則陽盛而陰虛。心虛則怯,小腸虛則濁,肝虛則攣,膽虛則恐,脾虛則泄,胃虛則吐,肺虛則咳,大腸虛則痢,腎虛則腰痛,膀胱虛則癃,氣虛則表虛,血虛則裡虛。脈必(主軟緩微弱),軟緩微弱,此其常也。大約心虛補血,肺虛補氣,脾虛補中,肝虛緩中,腎虛補清,兼用虛則補母之法則虛可治矣。

白話文:

身體虛弱的人,容易因為寒熱而生病。受寒則陰氣過盛,陽氣不足;受熱則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心虛則容易怯弱,小腸虛則容易排泄濁物,肝虛則容易抽筋,膽虛則容易恐懼,脾虛則容易腹瀉,胃虛則容易嘔吐,肺虛則容易咳嗽,大腸虛則容易痢疾,腎虛則容易腰痛,膀胱虛則容易小便不利,氣虛則容易外感,血虛則容易內虛。脈象通常表現為軟弱緩慢,微弱無力。治療虛證,要根據不同的臟腑虛損,分別補益。例如心虛補血,肺虛補氣,脾虛補中,肝虛緩中,腎虛補清。總之,虛證要以補母法則治療,才能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