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說約》~ 雜症提綱 (1)
雜症提綱 (1)
1. 雜症提綱
2. 風
風為百病之長,中之者必由先傷於內後感於外也。氣虛則陰血不長,血虛則熱極風生。實因裡虛為本,風痰為標,間有外觸者,標中之兼症耳。初中宜驅風逐痰。若中腑則脈浮肢廢,病在表宜汗;之中臟則脈沉竅滯,病在裡宜下;之中血脈則脈不浮沉,六經無症,二便自通,但口眼喎斜,病在半表裡,不宜汗下宜和之。至於中經則脈亦平等,肢不能舉,口不能言,病只在手足陽明二經,宜補血養筋以治之。
而左癱右瘓,又當調其營衛,逐其風痰,未可當於養血補氣也。大抵重於外感者,先驅外邪後補中氣;重於內傷者,先補中氣後驅外邪。或主散風而補損佐之,或主滋補而散邪佐之,又豈可執一乎?其脈浮遲者吉,急疾者凶,此真中風也。
若類中風者,有寒中有暑中有濕中有火中有虛中有氣中有食中有惡,中寒則溫之,暑則清之,濕則滲之,火則降之,虛則補之,氣則調之,食則消之,惡則闢之,隨症而施治之可也。
外有傷風者,感冒猶輕,但鼻塞聲重新咳而脈浮大者,是其病在肺,實則解其膽表,從汗而發,虛則固其衛氣,兼解風邪,兼火者宜外發內和,食停者兼消,痰盛者兼逐,因於熱者兼清之,則正氣伸而邪氣解矣。
白話文:
[風]這段內容的大意如下:
風是眾多疾病中的領導者,受到風邪侵襲的人,通常是由內在的身體先受損,然後再受到外界風邪的影響。氣力不足會導致陰血無法正常生成,血液不足會使體內熱度過高,進而產生風邪。基本上,風邪的產生主要是因為體內虛弱,風痰是其表面現象,偶爾會有由外部接觸引發的情況,但這只是風邪的兼併症狀。初期應當進行驅風和消除痰濕的工作。
如果風邪進入腑臟,脈搏會顯得飄浮,四肢會失去功能,這是表層的病症,應該透過排汗來治療;如果風邪進入臟器,脈搏會變得深沉,身體的孔竅會感到阻滯,這是內在的病症,應當通過瀉下來治療;如果風邪進入血液,脈搏不會有明顯的浮沉,六經沒有異常症狀,排泄功能正常,但是口眼歪斜,這是在半表半里的病症,不適合用排汗或瀉下來治療,而應當調和體內環境。對於風邪進入經絡的情況,脈搏也會保持平穩,肢體無法抬起,嘴巴無法說話,病根只在手腳的陽明兩條經絡,應當通過補血和養護筋骨來治療。
對於左半身麻痺右半身無力的情況,應當調整體內的營養和衛氣,去除風邪和痰濕,不能單純地認為是需要補血和補氣。基本上,如果病情主要由外界感染引起,應當先驅除外界的邪氣,然後再補充體內的正氣;如果病情主要由內在損傷引起,應當先補充體內的正氣,然後再驅除外界的邪氣。或者以驅散風邪為主,輔以補益受損的部分;或者以滋補為主,輔以驅散邪氣,不能固守一種方法。如果脈搏浮動緩慢,病情較輕;如果脈搏急速,病情較重,這纔是真正的中風。
對於類似中風的病情,可能由寒冷、暑熱、濕氣、火氣、虛弱、氣滯、食積、惡氣等引起。對寒冷引起的病情,應當溫暖身體;對暑熱引起的病情,應當清涼身體;對濕氣引起的病情,應當促進水液排出;對火氣引起的病情,應當降低體內熱度;對虛弱引起的病情,應當補充體力;對氣滯引起的病情,應當調節氣機;對食積引起的病情,應當幫助消化;對惡氣引起的病情,應當清除邪氣,根據具體的病情來進行治療。
對於受到風邪影響的情況,如果只是普通的感冒,症狀還比較輕微,比如鼻塞、聲音沙啞、新近咳嗽且脈搏浮大,這表明病情在肺部,如果體質強壯,應當疏解膽表,讓身體發汗;如果體質虛弱,應當鞏固體內的衛氣,同時疏解風邪;如果同時伴有火氣,應當外發汗內調和;如果食物停留,應當幫助消化;如果痰濕嚴重,應當清除痰濕;如果是因為熱氣,應當清涼身體,這樣就可以讓正氣得到恢復,邪氣得到解除。
3. 寒
中寒者,寒邪直中陰經,惟有三陰虛實內外之別。太陰則脈沈細而中脘痛,吐利腹滿;少陰則脈沈遲而臍腹痛,昏沈肢冷;厥陰則脈沈微而小腹痛,唇青厥逆。當隨症溫之。若感冒寒邪只在皮膚腠理,但頭重,眉稜骨痛,拘急惡寒,其勢猶緩,一汗可散。其有兼風兼食兼氣與勞等症,當酌治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寒邪侵襲]的情況,當寒邪直接影響到人體的陰經時,會根據不同的經脈產生不同症狀,具體有三陰經的虛實內外差異。
如果是太陰經受寒,脈象會呈現沉細,而且會有胃部疼痛、嘔吐、腹瀉和腹部脹滿的症狀;
如果寒邪侵入少陰經,脈象會變得沉遲,會感到肚臍周圍的腹部疼痛,精神渙散,四肢冰冷;
若是厥陰經受到影響,脈象會顯得沉微,會出現小腹部疼痛,口脣發青,四肢冰冷甚至逆冷。
對這些症狀,應針對具體情況進行溫補治療。
若只是皮膚表層感受到寒邪,可能只會感到頭部沉重,眉心骨疼痛,肌肉緊繃且畏寒,這種情況相對較輕,出一身汗就可以把寒邪驅散。
但如果同時伴有風邪、飲食不當、氣滯或過度勞累等症狀,那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調整治療方案了。
4. 暑
(靜而中者陰症中暑,動而中者陽症中熱)
暑症有二,靜而中者陰症內傷,陽氣不越,病必頭痛惡寒,大熱無汗,宜發散。動而中者陽症外感,熱傷元氣,病必面垢少氣,熱渴有汗,宜清暑。其脈皆虛。若腸鳴水瀉者,腸胃受之。噁心者,胃口有痰。二者皆冒暑。躁亂不寧,身如針刺者,熱傷肉分,此為傷暑。三者宜解散之。
凡暑入心則昏悶,入肝則眩暈,入脾則昏睡,入肺則喘滿,人賢消渴,此五臟症也。
濕者土之濁氣,屬脾。脾虛則不能制水也。水漿生冷為內傷,陰雨濕地為外感。脈浮主緩緩為在表,沈緩為在裡。大抵在上宜發汗,在中下宜利水,在下宜升提。所謂開鬼門,潔淨府,為上下分消之法。而提氣則水亦行也。其症身重且痛,喘脹關節不利。若風則眩暈,寒則攣急,暑則煩渴,痰則涎溢,熱則發黃。
著腎則肢重,著脾則肢浮。須汗之,滲之,燥之,補之。
白話文:
關於「暑」的狀況有兩種,一種是在靜止狀態下受到的,屬於陰性症狀的中暑,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無法正常運行導致,會出現頭痛、畏寒、高溫但不出汗的情況,治療上應該要採用發汗的方式。
另一種則是活動狀態下受到的,屬於陽性症狀的中暑,這是因為熱氣傷害了身體的根本氣力,會出現臉色污垢、呼吸短促、口渴且多汗的症狀,這種情況應採取清暑的治療方式。兩種類型的脈象都是虛弱的。如果伴有腸鳴和水瀉,代表腸胃受到了影響;如果有噁心的感覺,則可能是胃口有痰的問題。這兩種情況都屬於受到暑氣的影響。如果出現焦躁不安,身體像被針刺一樣的感覺,這代表熱氣傷害到了肌肉,這就是傷暑的症狀。對於以上三種情況,都應該採用散熱的治療方式。
一般來說,暑氣進入心臟會讓人感到昏沉,進入肝臟會導致頭暈目眩,進入脾臟會使人昏昏欲睡,進入肺臟會造成喘息困難,而進入腎臟則可能引起極度的口渴,這些都是五臟受到暑氣影響的症狀。
濕氣是與土相關的濁氣,主要和脾臟有關。脾臟虛弱時,就無法控制水份。過量的水飲和冷食會對身體內部造成傷害,而陰雨或潮濕的環境則是外部的影響。如果脈象浮起且緩慢,代表濕氣在身體表面,如果脈象深沈且緩慢,則表示濕氣在身體內部。通常,位於身體上部的濕氣應該透過發汗來排除,位於身體中下部的濕氣則應該透過利尿的方式來處理,位於身體下部的濕氣則應該通過提升氣力的方式來解決。這就是所謂的打開鬼門,清潔身體,也就是上下分消的方法。提升氣力也可以幫助排出水分。受濕氣影響的症狀包括身體沉重和疼痛,呼吸困難,關節活動不便。如果是風邪影響,會出現頭暈目眩;如果是寒氣影響,會出現肌肉緊繃;如果是暑氣影響,會感到煩躁和口渴;如果是痰濕影響,會有口水過多的問題;如果是熱氣影響,可能會出現黃疸。
如果濕氣影響到腎臟,會使四肢感到沉重;如果影響到脾臟,會使四肢浮腫。治療上,應該採用出汗、排濕、除濕和補養的方式。
5. 燥
燥者,陽明金氣,肺為火爍也。然熱主消耗,熱極而風生;寒主收斂,寒極而凝結。不特熱能燥,而寒亦能燥,不可不知也。且肺不生水,腎不生精,脾不生涎,肝無滋養,血液皆枯,是又以虛為本,寒熱為標耳。其脈緊澀者寒,澀數者熱,浮弦者風。滋陰降火,瀉心潤腸,豈非治之大略乎?
白話文:
[燥]
燥,指的是陽明金氣,是肺部受火氣所影響的現象。然而,熱會導致消耗,當熱度達到極致時,風邪就會產生;寒則有收斂的作用,極寒會使物質凝固。不只是熱能導致燥,極寒也能引起燥,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再者,如果肺部無法生成水分,腎臟無法生成精華,脾臟無法生成唾液,肝臟缺乏滋養,那麼血液就會乾涸,這一切根本原因在於體內虛弱,而寒和熱只是表面的症狀。
從脈象來看,脈象緊澀表示體內有寒,澀而數的脈象表示體內有熱,浮弦的脈象表示有風邪。滋養陰分,降低火氣,清心潤腸,這難道不是治療燥的總體策略嗎?
6. 火
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大怒則火起於肝,醉飽則火起於胃,悲哀則火起於肺房,勞則火起於腎。竊聞之矣。而掉眩為肝火,憤郁為肺火,腫滿為脾火,瘡瘍為心火。經不又云乎?自二火五火而外,名類紛紛。其實一氣,氣氣有餘即是火矣。氣滯則真元變為烈焰,水衰又不能制之。
輕則口糜便秘,重則喉痹吐紅,甚則熱極生風,風痰內鼓而為癱瘓等症。治宜實者瀉之,虛者補之,郁者發之,寒感者散之,輕者降之,重則從其性而升之。陰虛者補陰則火自降,火盛者從治乃可制狂。其脈主洪數,當隨部斷之。
白話文:
火是內陰而外顯陽性的元素,主要掌管著動態的活動。所以,所有動態的反應都可歸屬於火。當我們極度生氣時,肝臟會產生過多的熱能;酒醉或過飽時,胃部會產生過多的熱能;感到悲傷時,肺部會產生過多的熱能;勞累時,腎臟會產生過多的熱能。我曾聽聞過這樣的說法。而頭暈目眩是由肝火引起的,憤怒鬱悶是由肺火引起的,腹部脹滿是由脾火引起的,皮膚病變是由心火引起的。經典上不是也這麼說嗎?除了上述的二火、五火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名稱和類型,但實際上都是一種能量,這種能量過剩就是火了。當氣血淤滯,身體的本源能量就會轉化為強烈的火焰,如果體內陰水衰弱,就無法控制這股火焰。
在較輕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口腔潰瘍和便祕的問題;在較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喉嚨痛、咳血;更嚴重的,則可能因過度高熱引發風邪,內風與痰結合,導致癱瘓等病症。治療方法應視病情而定:若是實證,應採用瀉法;若是虛證,應採用補法;若是鬱滯,應採用發散法;若是寒感,應採用溫通法;若是輕微的病情,應採用下降法;若是嚴重的病情,應順其性質而採用上升法。若陰虛,應補充陰分,火自然會下降;若火旺,應從根本治理,才能控制病情。在診脈時,火的特徵通常是洪脈和數脈,應根據部位來判斷病情。
7. 脾胃
脾為五臟之源,胃為六腑之海。納受能勝,動化常健,中州建而百病不生。然其性喜溫,喜燥,喜流通。若冷濕黏滯,一有傷之,即有吐瀉、瘩滿諸症。凡飲食、飢飽、風痰、寒熱、勞役、思慮種種病因,雖當兼治,總以補元氣為一,以中宮為人身之根本也。其脈(異脈是病)多緩。
若氣口倍人迎為不足,內傷;右關沈滑為有食;清食兼浮緊、洪數者皆病脈也。脾脈弦者,木剋土耳,病亦未退。
白話文:
脾臟是五臟的根本,胃則是六腑的海洋。脾胃有良好的吸收和消化能力,身體就能保持健康,中焦功能健全,各種疾病就不易產生。然而,脾胃喜歡溫暖、乾燥和流暢的環境。如果受到冰冷、濕潤或黏滯的影響,就會導致如嘔吐、腹瀉、脹氣等症狀。不管是飲食、飢餓飽食、風痰、寒熱、過度勞累或是思慮過度等各種可能導致疾病的因子,雖然需要綜合治療,但最重要的是要補充元氣,因為脾胃是人體健康的基礎。在診斷上,脾虛的脈象多呈現緩慢。
如果氣口的脈象比人迎的脈象強兩倍,表示體內氣血不足,可能是內傷。右關的脈象沉滑,表示有食物積滯。清理食物積滯時,如果脈象同時呈現浮緊或洪數,都是病態的脈象。如果脾臟的脈象呈現弦狀,表示肝氣過旺剋制了脾土,這表示疾病尚未痊癒。
8. 氣
百病皆生於氣,其實火為之禍耳。所謂不足為氣,有餘為火也。其症:怒則氣逆,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其脈: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氣熱,上盛則氣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凡氣病脈小則退,盛則進也。
治宜補不足,瀉有餘,總以調氣為主。或虛則補母,實則瀉子,以三臟治本經之虛實則得矣。
白話文:
【氣】
所有的疾病幾乎都和氣息運行失調有關,說穿了,問題往往出在過旺的火氣上。在這裡,氣不足和火氣過剩是相對的概念。具體表現如下:生氣會使氣息逆流,開心則氣息舒緩,悲傷會讓氣息消沉,害怕使氣息下降,遇冷氣息收縮,受熱氣息外泄,驚嚇使氣息混亂,過度勞累會耗損氣力,過度思考會讓氣息凝結。
從脈象來看:脈象長表示氣息平穩,脈象短表示氣息不順,脈象快表示身體過熱,上部脈象強表示呼吸困難,下部脈象強表示腹部脹滿,脈象時斷時續表示氣息衰弱,脈象細微表示氣息微弱。一般來說,氣息相關疾病的脈象如果變小,表示病情在好轉;反之,如果脈象強大,則表示病情在惡化。
治療上應當補充不足的氣息,排解過剩的火氣,總的來說,調整氣息運行是關鍵。或者,氣息不足時補充其母臟的氣息,氣息過剩時排解其子臟的氣息,只要掌握好這三個臟器的虛實,就能調理好氣息運行的問題了。
9. 血
(令人惟知肝虛則血虛,余謂肝虛不過無藏血之地,若脾健而能生血,肝豈得虛哉?猶諸土厚而滋木,焉得枯?惟土薄瘠乾燥,木自凋零。故欲養肝血,不如先養其脾陰,斯治本矣。)
血者,生化(關係處)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配於氣而充於體者也。若血從火起,錯經妄行,從肺溢曰鼻衄,曰咳嗽,從胃溢曰嘔吐,從腎出曰咯唾,曰血絲,從溺出曰淋濁,從便出曰腸風,臟毒,痔漏,大抵皆陽盛陰虛耳。其脈寸盛則上溢,尺盛則下滲,關盛則嘔吐,芤數則火沖,微遲為吉,搏大為凶。
治之之法,未見血宜消宜和,已見血宜涼宜活,舊血未盡宜化,新血未生宜補,而脾胃切緊事尤不可不保也。
白話文:
【血液】
(一般人只知道肝臟虛弱就會導致血虛,我認為肝臟虛弱只是沒有足夠的地方儲存血液,但如果脾臟健康且能製造血,肝臟怎麼可能會虛弱呢?這就像土壤肥沃就能滋養樹木,樹木怎麼會枯萎?只有當土壤貧瘠乾燥時,樹木才會凋零。因此,想要滋養肝臟的血液,不如先滋養脾臟的陰氣,這樣纔是治本的方法。)
血液是由脾臟生成並轉化,由心臟總管並藏儲,經過肝臟接受,由肺臟宣佈及散佈,由腎臟排泄,並且與氣相配,充盈於全身。如果血液因熱而異常,會導致經絡紊亂,從肺部溢出就是鼻血或咳嗽,從胃部溢出就是嘔吐,從腎臟排出就是咳血或血痰,從尿道排出就是血尿,從腸道排出就是腸風、臟毒或痔瘡出血,這些大多都是因為陽氣過盛,陰氣不足。
脈象上,寸脈旺盛表示血液上溢,尺脈旺盛表示血液下滲,關脈旺盛表示嘔吐,芤脈和數脈表示火氣上衝,脈象微遲是好現象,脈象搏大則是危險的跡象。
治療方法,還未出血時應先調和身體,已經出血時應冷靜處理,舊血未完全清除時應促進代謝,新血未生成時應補充營養,特別是對脾胃的保護,這是絕對不能忽視的重要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