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體用》~ 卷中 (1)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

1. 卷中

2. 論濕溫化熱證治

濕為六淫之一,其有從溫而化熱者,其證最多,其變亦速。蓋緣長夏濕土司氣,黴雨浸淫,暑邪逼受,醞釀薰蒸,病以時作,名曰濕溫。夫濕為重濁之邪,溫乃化熱之漸,其邪之來,每多由於口鼻吸受,其病之應,則必歸於肺胃,以鼻為肺竅,咽為胃系,從鼻入者,首先犯肺,從口入者,必傳陽明。必其人脾氣欠連,內濕素盛,復感時令暑濕之邪。

熱得濕則鬱遏而不宣,濕得熱則蒸騰而上逼,無形之熱挾動有形之濕,兩邪相合,其病遂發。其證治淺深,約略舉之,可分為四焉。初微寒發熱,頭痛胸悶,便泄溺赤,或渴或否,脈或濡滑或滑數,舌苔或白或黃。乃為太陰陽明之受病也。夫太陰濕土之區,陽明濕熱之藪,緣肺經吸受暑邪,暑得濕則依附於其間,而微寒發熱,頭疼胸悶諸疾俱作。

宜以連翹、薄荷、山梔、黃芩、鬱金等辛涼以清膈熱,藿香、豆豉、橘蔻芳香以開泄中焦,滑石、通草、淡芩以清濕熱。此即啟上閘開支河,治濕溫在衛分不易之理也。繼則由濕化熱邪擾陽明,身熱口渴胸悶嘔惡,骨節痠痛,苔黃而膩,脈滑而數,或痧疹鬱而不達,或疹瘖發而不透。宜連翹、象貝、牛蒡以清疏肺氣,仍由肺經為出路。

杏仁、竹茹、青蒿、鬱金化痰宜郁解肌泄熱,豆卷、山梔疏經絡之濕而清三焦之熱,蘆根、薄荷清輕透表,痧疹藉以外達。此其邪猶在氣分,治沃從葉氏甘露消毒丹脫化而出也。若熱久不解,邪火內燔,陷入營分,灼爍胃液,逆傳心胞,其徵則神昏不清,邪熱上擾清竅為蒙,耳聾無聞,舌絳而燥,脈弦而數。

宜以羚角、銀花、丹皮、鮮石斛、竹瀝石、菖蒲,加入萬氏牛黃清心丸以清營泄熱泄痰宣竅為治。至熱迫心營,痰火內閉,木火同氣,熱甚風生,胃陰將涸,肝風旋動,其徵則神昏詀語,舌焦短縮,脈得弦澀促數,手足瘛瘲痙厥之變,危在頃刻。則必參用紫雪丹、犀角、地黃之類,藉芳香靈通之品,宣竅入絡,可以直達心宮而開內閉,大劑熄風救液,或者尚有挽回之機。他如寒濕泄瀉、霍亂、黃疸、水腫、腳氣、濕痰、瘧痢之類,濕之為病,繁多不及細論。

茲先舉濕溫化熱一症,順傳逆傳之候,從輕從重之治,剖晰詳辨。順傳者每治必驗,逆傳者症屬危險,得此治注,或有生者。茲將臨症試驗之方,略舉四端,質諸 高明。

白話文:

濕是六種外感病因之一,有些會因溫度升高而轉化為熱,這種情況非常常見,病情變化也很快。夏季是濕氣最重的季節,梅雨持續,暑熱侵襲,疾病隨之而來,這種情況被稱為濕溫。濕是厚重混濁的病因,溫度升高則逐漸轉化為熱。這種病因通常通過口鼻進入身體,影響的主要部位是肺和胃,因為鼻子是肺的出口,咽喉與胃相連。如果一個人脾氣虛弱,體內濕氣過重,再受到夏季暑濕的影響,就容易生病。

當熱遇到濕,會被抑制無法散發;濕遇到熱,會上升,造成壓力。無形的熱與有形的濕兩種病因結合,就會引發疾病。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初期可能有微冷、發燒、頭痛、胸悶、腹瀉、小便顏色深紅、口渴或不渴,脈搏可能是濡滑或滑數,舌苔可能是白色或黃色。這是太陰和陽明經受到影響的表現。太陰經是濕氣聚集的地方,陽明經是濕熱交加的區域,因為肺部吸入暑熱,暑熱遇到濕氣,就會引起頭痛、胸悶等症狀。

初期可用連翹、薄荷、山梔、黃芩、鬱金等辛涼藥物清熱,藿香、豆豉、橘蔻等芳香藥物調理中焦,滑石、通草、淡芩等藥物清熱利濕。這就是所謂的「啟上閘開支河」,是治療衛分濕溫的原則。接著,當濕氣轉化為熱邪,幹擾陽明經,會出現身體發熱、口渴、胸悶、噁心、骨節疼痛,舌苔黃且膩,脈搏滑而快,或疹子無法完全散出,或疹子雖出但未透徹。這個時候,可以用連翹、象貝、牛蒡等藥物清熱疏肺,仍然由肺經作為排出口。

中期,可以用杏仁、竹茹、青蒿、鬱金等藥物化痰解熱,豆卷、山梔等藥物疏經絡濕氣並清三焦熱,蘆根、薄荷等藥物清熱透表,幫助疹子外發。這時病因還在氣分,治療方法主要來自葉氏的甘露消毒丹。

如果熱邪久久不能解決,邪火內燒,深入營分,灼傷胃液,逆傳心包,會出現精神混亂、熱邪上擾清竅,導致耳聾、舌頭乾燥、脈搏弦而快。這個時候,可以使用羚角、銀花、丹皮、鮮石斛、竹瀝石、菖蒲等藥物,再加上萬氏牛黃清心丸,用來清熱、去痰、宣竅。

如果熱邪深入心營,痰火內閉,肝風旋動,會出現神志不清、舌頭焦黑縮短、脈搏弦澀促數、手足抽搐痙攣,病情十分危急。這個時候,需要使用紫雪丹、犀角、地黃等藥物,加上芳香靈通的藥物,宣竅入絡,直達心臟,大量服用以平息風火,挽救液體,或許還有機會挽救生命。

其他如寒濕性腹瀉、霍亂、黃疸、水腫、腳氣、濕痰、瘧疾、痢疾等疾病,因濕氣引起的疾病種類繁多,這裡不一一詳述。

以上所講的是濕溫轉化為熱的症狀,以及順傳和逆傳的治療方式。順傳的情況,治療效果通常良好;逆傳的情況,病情危險,如果能及時治療,或許仍有生存的機會。以下是四個經過臨牀實踐的治療方法,供各位參考。

3. 秋燥時氣傷肺證治(井方論)

內經脫秋傷於燥一條,從人不敢暢發議論,惟喻氏獨開生面,著有秋燥論一篇,後有石芾南論燥氣一節,二公著淪可為精深透闢,尚何須後人之贅述乎?惟燥之一症,具有始終本末,而可引申觸類以盡其義者。如經云: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肺,肺生皮毛,故天以五行化,五氣以生寒暑燥濕風,各有主時。喻氏提論秋燥者,即三秋之時氣焉。

凡秋分以後,燥氣日盛,西風凜冽,萬物漸凋,枝葉漸落,乾勁皴揭,斯乃燥氣行令之徵也。凡人有血虛液衰之症,未有不觸發者,故始傷於人也。頭痛鼻塞,微畏寒,身有微熱,膚燥肌疼,其脈形微浮而澀。治以辛涼疏解。斯時正氣未傷,易於化解,失時則傳舍於氣分,其燥熱之勢漸熾,身熱口乾,胸悶鼻息不宣,肺之病已進一層,金氣外見,故舌苔簿白,脈見浮數。

邪既入深,津液枯燥,邪氣鴞張,故見證肌膚灼熱,咽乾頭痛,微汗出而熱仍不得解,加以氣逆,口渴欲飲,咳吐白沫,舌苔燥白,斯乃燥火刑金,正氣漸傷,胃火已盛,求救於水,脈見浮滑或見虛數,非投清燥救肺,不足以清其勢。至若胃津被涸,化源欲絕,咳喘氣逆,諸痿喘嘔,皮膚銷爍,所見危殆諸症,雖投益陰生津,潤肺救燥,勢有鞭長莫及之虞。此止秋燥而言,其他或因火勢過勝,則金氣被奪而風生矣。

蓋風淫必燥熱,能耗液而為燥者,此燥從火化,由燥而熱,乃燥之本氣,燥熱為燥氣之常焉,非清火不愈也。更有素體陽實陰虛,其風熱勝於水濕而為燥者,此燥從熱化,焉非濟陰不愈也。每有嚴寒之時,水氷地坼,破䐃裂膚,鼻乾咽疼,咳嗽而為燥者,然非辛潤不可,此燥從塞化,因寒而燥,乃燥之化氣,寒燥乃燥氣之變也。然症勢可以推源而索於活,故綜論燥症,必條分縷晰,而病情治法始無遺蘊耳。

初起秋燥,時氣襲肺,先傷於衛,見證頭痛鼻塞,身有微熱,外應皮毛,膚燥肌疼。(頭痛者,以頭主天氣,鼻寒者,以鼻為肺竅,燥氣襲之上焦,先傷肺氣不宣,故頭為之痛,鼻為之塞,身有微熱者,衛分郁遏使然,膚燥肌疼,則以肺之外應在皮毛,肺病而肌膚為之燥疼也。)脈形微浮而澀。

(浮為肺之本脈,微而澀者,以燥氣初傷,而肺氣之往來不得流利也。)宜以

經霜桑葉 薄荷 前胡 北桔梗 苦杏仁 象貝 炒牛蒡 淡豆豉 橘紅 連須蔥白

此宗桑杏湯意而加減者也。經霜桑葉薄荷為君,桑葉薄荷有橫紋,象肺,能入肺絡,桑得箕星之精,以經霜者,獨得金氣之厚,而與肺同類相求之義,薄荷辛涼,辛能散邪,涼可祛燥,入肺達皮毛,開腠理,能祛燥邪,故以之為君。臣以前胡牛蒡淡豆豉,前胡味苦微寒,入肺經,宣化氣機,除風痰之要品,牛蒡

白話文:

[秋燥時期氣候傷肺的治療方法(井方論)]

內經裡關於秋天受燥氣影響的條目並沒有被深入討論,大家都避而不談,只有喻氏提出了新觀點,寫了一篇「秋燥論」,接著石芾南也對燥氣做了進一步的探討。兩人的研究深度和透徹程度令人敬佩,後人再補充似乎多餘。然而,燥這種症狀,有它的起始和終結,還有可以延伸和類比的意義。例如內經說:西方屬金,生出的是燥氣,燥氣生金,金生肺,肺又生皮毛,所以天以五行變化,生成了五種氣候,包括寒、暑、燥、濕、風,各有主導的季節。喻氏之所以會專門討論秋燥,就是因為它屬於秋天的季節性氣候。

從秋分開始,燥氣逐漸增強,西風冷冽,萬物開始凋零,樹枝和葉子逐漸落下,呈現乾燥和皺縮的現象,這是燥氣盛行的徵兆。人如果血虛液衰,很容易被影響,因此首先受傷的就是人體。症狀包括頭痛、鼻塞、輕微畏寒、身體微熱、皮膚乾燥和肌肉疼痛,脈象微浮且澀。治療上應採用辛涼疏解的方法。這個時候,正氣尚未受損,比較容易恢復,但如果錯過治療時機,燥氣就會侵入氣分,燥熱的趨勢會更強烈,出現身體發熱、口乾、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這表示肺部的疾病已經加重,金氣外顯,所以舌苔薄白,脈象浮數。

當邪氣進一步深入,津液乾枯,邪氣更加猖獗,就會出現肌膚燒熱、咽喉乾燥、頭痛、輕微出汗但熱度不退、氣逆、口渴想喝水、咳嗽帶白沫、舌苔乾燥呈白色等症狀,這是燥火傷害了金氣,正氣逐漸受損,胃火旺盛,需要水分補充,脈象可能是浮滑或虛數。如果不採取清燥救肺的方法,很難控制病情。如果胃部的津液被耗盡,化生的源頭將會枯竭,導致各種危急症狀,如咳嗽、喘息、氣逆、萎縮、喘鳴、嘔吐、皮膚乾裂等,即使使用滋陰生津、潤肺救燥的療法,也可能無法及時挽救。這只是針對秋燥來說,如果火勢太旺,金氣就會被奪走,導致風生。

通常風淫會伴隨燥熱,耗損體液,造成燥氣,這是燥氣轉化為火,由燥轉熱,是燥氣的本質,燥熱是燥氣的常態,必須清火才能治癒。還有一種情況是體質偏陽實陰虛的人,風熱超過水濕,導致燥氣,這是燥氣轉化為熱,必須滋陰才能治癒。在寒冷的冬天,冰封大地,皮膚乾裂,鼻子乾燥,喉嚨疼痛,咳嗽,這是燥氣轉化為寒,必須使用辛潤的藥物才能治癒。燥氣的來源和發展可以追根溯源,因此在討論燥氣症狀時,必須詳細分析,才能全面理解病情和治療方法。

對於初起的秋燥,季節性氣候侵襲肺部,先傷及衛氣,症狀包括頭痛、鼻塞、身體微熱,皮膚和肌肉乾燥疼痛。頭痛是因為頭部主管天氣,鼻塞是因為鼻子是肺的開口,燥氣侵襲上焦,先傷害肺氣,使其無法正常運作,導致頭痛和鼻塞,身體微熱是因為衛氣受到抑制,皮膚和肌肉乾燥疼痛是因為肺的外部影響在皮毛,肺病影響到皮膚和肌肉,導致乾燥和疼痛。脈象微浮且澀。

治療上應該使用經霜桑葉、薄荷、前胡、北桔梗、苦杏仁、象貝、炒牛蒡、淡豆豉、橘紅、連須蔥白等藥材。這些藥材是根據桑杏湯的配方進行增減。經霜桑葉和薄荷是主要成分,桑葉和薄荷的表面有橫紋,象徵肺部,能進入肺絡,桑葉得到箕星的精華,經霜後獨具金氣,與肺部相似,薄荷辛涼,能散邪氣,涼爽可以去燥,進入肺部,達到皮膚,打開毛孔,能去除燥邪,因此作為主要成分。輔助成分是前胡、牛蒡、淡豆豉,前胡味道苦微寒,進入肺經,宣化氣機,是除風痰的重要成分,牛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