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體用》~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卷上

2. 三消症論治並方義

夫人之一身,水火二者而已。水火不得其平,經所以有亢則害,承乃制之說。若火盛太過,勢必燔燎消爍,三消之症作焉。至於三消之症,皆緣燥火爍金,良由胃熱亢盛,以及嗜欲太過,陰精虧耗之人而致此疾。以上消主肺,肺熱化燥,渴飲無度,是為消渴。經所謂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也。

中消主胃,胃熱善肌,能食而瘦,是為消穀。經所謂痹成為消中也。下消主腎,虛陽爍陰,引水自救,溺濁如膏,精髓枯竭,是為腎消。經所謂腎熱病,苦渴數飲而熱也。其治上消,大都皆滋肺金之燥,仿人參白虎為主。治中消,清胃熱之燔,宜宗甘露飲為法。此治上消中消然也。

若下消,金匱有飲水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一法。而陰虧太過,陽藥不受者,喻氏尚有服六味地黃湯至百帖之治。然則三消之症,水虧火旺,有明徵也。今將上消中消下消之症,分別言之。列其見症於左,贅其方論於後。而有可曲引旁證,以暢其說者,不得不發明其義焉。

(上消)之病屬於肺也。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肺本燥金,心復以熱移之,消鑠津液,飲不解渴,膈上焦煩,遂成上消。因渴而飲,飲而仍渴,愈渴愈消,愈消愈渴,此皆屬於熱也。又曰:心移寒於肺,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經訓煌煌,儼然示後人以消症亦有屬寒之埋。

噫嘻!何其症之難治若此與?然其症雖難治,而經文則有可繹。蓋肺主氣,其能通調水道者,賴有心君火以溫煦之,則肺之津液得以散布,而自潤其燥金。故肺之合皮,其主心也。若心火不足而反移以寒,寒與金合,則金冷氣沈降,不得升。猶之下有溝瀆,上無雨露。飲一溲二,肺氣枯索。

論肺金之枯,則當用潤。論心火之衰,則常助火扶陽。用藥相背,治多掣肘。死陰之屬症,成不治。所以自來論上消者,多以清煩熱,解鬱蒸,滋肺金之燥為治。若(中消)則多屬胃。胃與脾相表裡,飲食入胃,脾氣散精,上輸於肺。今胃熱亢盛,消爍胃汁,脾氣無從輸布,肺即不能通調水道。

於是胃熱極盛,大便燥結,已食如飢,形肉消瘦。經曰:二陽結謂之消。二陽者,足陽明胃,手陽明大陽也。大陽主津,胃經主液,多血津與血俱結而不行,鬱而生熱,消穀善飢,中消之症成矣。又云:痹成為消中。此屬肥貴人膏粱之疾。平日醇酒厚味,不節久之,飲食醞釀成熱,求救於水,始則水入尚能解渴,繼則愈消愈乾,便結不行,能食不為肌膚。參之金匱曰: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即消穀而大堅。

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夫氣者,熱氣也。何以知之?之下文曰:氣盛則溲數。夫氣有餘,便是火太過之氣,即為火氣。火氣無

白話文:

人的身體,主要就是水和火兩種元素。如果水火失衡,經典上有所謂「過度旺盛會帶來傷害,需由相剋的一方來制衡」的理論。如果火氣太旺,就會像野火燎原般燒灼,這時就會產生三消症。三消症的出現,都是因為火氣燒灼金屬(肺),主要是因為胃部熱氣過盛,加上過度的慾望導致陰精損耗所引起的疾病。

上消主要影響肺部,肺熱造成乾燥,口渴無止境,這被稱為消渴。經典上提到心臟把熱傳到肺部,進而造成膈上的消渴。

中消主要影響胃部,胃熱消耗肌肉,吃得多卻瘦弱,這被稱為消穀。經典上提到長期的疾病會轉變為中消。

下消主要影響腎部,虛火燒灼陰精,人會大量喝水來自救,尿液濃稠如糖漿,精氣枯竭,這被稱為腎消。經典上提到腎熱病會讓人感覺口渴且頻繁喝水。

治療上消,主要是滋潤肺部的乾燥,通常會使用人參白虎湯。治療中消,要清除胃熱,通常會使用甘露飲。這就是治療上消和中消的方式。

對於下消,金匱要略有一種方法,是喝一斗水,排一斗尿,用腎氣丸治療。然而,如果陰虛過度,無法接受陽性藥物,喻嘉言還有使用六味地黃湯一百劑的治療方式。由此可見,三消症的特徵就是水分流失,火氣旺盛。現在我們將上消、中消、下消的病症分開來討論。

上消病症屬於肺部問題。經典上提到心臟把熱傳到肺部,造成膈上消渴。肺部本來就乾燥,再加心臟的熱氣,會消耗體內的津液,喝水無法解渴,上膈感到煩躁,形成上消。口渴喝水,喝了還是渴,越渴就越消,越消就越渴,這都是因為體內的熱氣。另一個理論是心臟把寒氣傳到肺部,造成肺消。肺消的症狀是喝一杯水,尿兩杯,這種情況無法治療。經典上的教導非常清楚,顯示消渴症也有屬於寒性的可能。

然而,雖然這種病症很難治療,但經典上的描述提供了我們一些線索。肺部負責氣息,能夠調節水份,靠的是心臟的火氣溫暖它,讓肺部的津液可以散佈,滋潤乾燥的肺。因此,肺和心臟是相互關聯的。如果心臟的火氣不足,反而傳來寒氣,寒氣和肺部的金屬結合,就會讓肺氣下降,無法上升,就像下面有溝渠,上面卻沒有雨水。喝一杯水,尿兩杯,肺氣就會枯竭。

對於肺部的乾燥,我們應該使用滋潤的方法。對於心臟的衰弱,我們應該使用補火的方法。但這兩種方法是相對立的,治療時會有許多困難。這是屬於陰氣過剩的病症,很難治療。因此,大多數討論上消的治療方法,都是清熱、解鬱、滋潤肺部。

中消主要影響胃部。胃部和脾臟是相連的,食物進入胃部,脾氣散發精華,向上傳送到肺部。現在胃熱過盛,消耗胃液,脾氣無法運送,肺部也就無法調節水份。胃熱過盛,大便乾燥,吃完飯馬上餓,身體瘦弱。經典上提到「二陽結謂之消」,二陽指的是足陽明胃和手陽明大腸。大腸負責津液,胃部負責液體,如果血液和津液都結在一起,無法流動,就會產生熱氣,造成消穀和飢餓,形成中消症。另一個理論是長期疾病會轉變為中消。這是富貴人家的疾病,平日喝酒吃肉,沒有節制,時間久了,食物會在體內醞釀成熱氣,讓人想喝水,開始時喝水可以解渴,但後來會越來越乾燥,大便乾燥,吃再多也不長肉。參考金匱要略,提到足背脈浮而數,浮代表氣,數代表消穀且大便堅硬。氣盛會導致頻尿。頻尿會讓大便更堅硬,氣盛和堅硬互相作用,就會造成消渴。氣指的是熱氣。如何知道呢?下文提到「氣盛則溲數」。氣過剩,就是火氣太旺,就是火氣。火氣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