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體用》~ 卷下 (9)
卷下 (9)
1. 訂正素問脈位圖
2. 訂正素問脈要精微論一則備考(錄金鑑)
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上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是中事也。
內外二字,前人有以足尺部一脈前半部脈後半部脈為訓者,有以內側曰內,外側曰外為訓者,皆非也。蓋脈之形渾然純一,併不兩條亦不兩截,若以前半部後半部為是,則視脈為兩截矣,若以尺內側尺外側為是,則視脈為兩條矣,故知二說皆非也。
熟玩通章經文,自知其為傳寫之誤,豈有獨於脾胃則曰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者耶?蓋外以候府,內以候藏,內經脈書確然可考,故常以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之句為正,其尺外之外字當是里字,尺裡之裡字當是外字,中附上左右之內外字,上附上左右之內外字,當受改之,故不循舊圖所列,以符外候府內俟藏之義也。
前以候前謂關之前寸也,後以候後謂關之後尺也,上竟上者謂上盡畫除也,下竟下者謂下畫尺澤也。
白話文:
手腕內側兩邊相對應的是季脅的位置,手腕內側的外緣用來探測腎臟的狀態,而內側則反映腹部的情況。靠近上方左手的外側用來瞭解肝臟的狀況,內側則顯示膈肌的健康;右手的外側反映胃部的健康,內側則是脾臟的指示器。更上方右手的外側用來診斷肺部,而內側則是胸中的情況;左手的外側反映心臟的健康,內側則是膻中(心包)的狀態。前方反映身體前面的狀況,後方則是身體後面的健康。上端至頂端的區域反映胸與喉嚨的健康狀況,而下端至底端的區域則反映小腹、腰部、大腿、膝蓋和小腿等部位的健康狀況。
過去有人將“內”、“外”兩個字解釋為脈搏的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或是脈搏的內側和外側,這些解釋都不正確。因為脈搏的形態是一體且完整的,並不是兩條或分為兩截的。如果將脈搏的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視為“內”和“外”,就將脈視為兩截了;如果將手腕脈搏的內側和外側視為“內”和“外”,就將脈視為兩條了,所以知道這些解釋都是錯誤的。
仔細研究整篇經文,可以發現這是抄寫時的錯誤。怎麼可能只有在描述脾胃時會說右手的外側用來診斷胃部,而內側則是脾臟呢?通常“外”代表六腑,“內”則代表五臟,這是《黃帝內經》脈診理論中確切可考的。因此,通常會認為“外”用來診斷胃部,“內”用來診斷脾臟的句子是正確的。因此,“尺外”的“外”字應該是“裡”字,“尺裡”的“裡”字應該是“外”字,對於“上附上左右”的“內”和“外”字,以及“中附上左右”的“內”和“外”字,都應進行修正。因此,這裡並未遵循傳統圖示的排列,而是為了符合“外”代表六腑,“內”代表五臟的原則。
“前以候前”指的是關節前方的寸脈,而“後以候後”指的是關節後方的尺脈。“上竟上者”指的是上端至頂端的脈象,而“下竟下者”指的是下端至底端的脈象,即“尺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