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體用》~ 卷下 (5)
卷下 (5)
1. 論肝氣犯胄脘痛嘔吐酸水
經云肝為將軍之官,而主謀慮。又云:肝所生病,胸滿嘔逆。脾胃為倉稟之官,主納水穀之本,其川主降。良由平素謀慮過用,情志不適,鬱怒傷肝,肝木橫逆。夫肝與胃乃臟腑相對,一勝則一負。肝善升而胃少降,中焦失輸化之權,則清陽不升,濁陰上逆。脾不為胃行其津液,胃脘之陽氣交阻窒塞,不通,以致胸脅引痛,嘔吐涎沫,飲食礙下。
蓋肝從木化,其吐酸水,乃曲直作酸。土虛木實,生化之源受傷,而水穀之精微日損。此症虛則虛於胃之陰,實則實於肝之陽。肝氣上衝,擾動胃中濕濁,是以嘔惡吐酸。以嘔吐出於胃,而主病之由在肝。胃氣受侮,使肝氣愈橫而無制。胃上口為脘,司納水穀。肝木肆逆於中,遂致嘔吐妨納,胸腹痞悶,酸水上泛。
自覺氣從左脅逆上脘中作痛。所謂痛則不通,明是肝升太過,胃降不及之徵。若非亟治,恐肝木鴟張不靖,胃氣內戕。即如金匱所云: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之候。今診脈象,左寸關弦澀而急,右關微弦而細,舌苔邊紫中白。以脈參症,症屬肝氣犯胃,夫復何疑?一切酸斂膩滯之品,既礙中州,而過於溫燥等味,轉恐涸其胃液,皆在禁例。拙擬平肝鎮逆利胃通陽,一則是否如斯?附方請 政。
代赭石 橘紅 白茯苓 炒竹茹 旋覆花 括蔞 左金丸 金鈴子法半夏 炒薤白 生薑 金石斛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肝氣影響胃部導致脘痛和嘔吐酸水的症狀。在中醫理論中,肝被稱為將軍之官,負責思考和計劃。當肝的功能過度使用,情緒受到壓抑,或是生氣導致肝受損,肝氣會變得強烈,進而影響到相對應的臟腑——胃。
肝和胃在臟腑中相對,一方強勢時另一方就會相對弱勢。肝氣向上,胃氣向下,如果肝氣過盛,中焦(脾胃)的消化功能就會受損,清陽之氣無法上升,濁陰之氣反而上逆,脾也不能正常地幫助胃進行水谷的消化吸收,造成胃脘部位的陽氣阻塞,不通暢,引發胸脅疼痛、嘔吐、飲食困難等症狀。
肝屬木,當肝氣過盛時,會產生酸水,這就是所謂的「曲直作酸」。土(脾)虛木(肝)實,會傷害生化之源,導致食物中的精華逐漸流失。此病虛在胃的陰分,實在肝的陽分。肝氣上衝,幹擾胃中的濕氣,導致嘔吐和酸水反流。嘔吐雖由胃引起,但根本原因在於肝。胃氣受到壓抑,使得肝氣更加橫行無忌。胃的上端為脘,負責接受食物。當肝氣在中焦肆意橫行時,會導致嘔吐、胸腹脹悶,以及酸水上泛。
患者會感覺到氣從左脅逆向脘部,造成疼痛。這表明肝氣上升過度,而胃氣下降不足。如果不盡快治療,可能會導致肝氣更加強烈,胃氣進一步受損。正如《金匱要略》所述:胃氣衰竭,早晨吃的食物晚上就吐出來,成為胃反的症狀。
現在通過診脈,發現左手寸關部位脈象緊繃且急促,右手關部位脈象微弱且細長,舌苔邊緣呈紫色,中心為白色。綜合脈象和症狀,可以確認這是肝氣影響胃的病症,毫無疑問。避免食用所有酸性、收斂、油膩和滯留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阻礙中焦的運作。對於過於溫燥的食物,也會擔心消耗胃液,應該避免。
接下來是建議的藥方:赭石、橘紅、白茯苓、炒竹茹、旋覆花、栝樓、左金丸、金鈴子、法半夏、炒薤白、生薑、金石斛。
2. 暑瘧與寒瘧所因不同見證亦異治法當何區別試詳論之
經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又云:夏傷於暑,秋必痠瘧。可知夏日不知衛生,或貪涼以取快,或冷浴以適體,致陰暑伏於榮分,不得汗解,至秋復感涼風,暑風合邪,則痠瘧於是成矣。夫痠者皆也,總瘧之稱也。瘧者,虐也,凌虐之義也。故有暑瘧、風瘧、寒瘧、濕瘧、溫瘧、瘴瘧、癉瘧、牝瘧、痰瘧、食瘧、疫瘧、鬼瘧、虛瘧、勞瘧,及久瘧不愈而成瘧母,邪舍三陰而為三日瘧之區別。治之者,須辨其所因而施以對症之藥,庶可藥到病除,不致妄投貽害他。
茲就暑瘧、寒瘧二症,別其症狀而詳其治法焉。
暑瘧:因夏感暑邪藏於榮分,至秋加新涼外束,與衛氣並居。夫衛氣日行於陽,夜行於陰,一日一夜周於身,故邪因之一日一作也。其症壯熱煩渴,不惡寒,渴欲引飲,脈弦而數。宜以連翹、竹葉、山梔、丹皮、西瓜翠衣,清其內伏之暑熱;淡豉、蔥白,散其在表之涼邪;兼用青篙以降暑,瘧則熱除表解,瘧自止矣。
寒瘧:寒瘧者,由陰寒伏於肌腠,復感風邪而發也。經云: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故證見寒長熱短,頭痛微汗或無汗,脈象弦緊有力。宜以古方柴胡桂薑湯加減。蓋外邪之襲人也,必先傷太陽之表。寒瘧有風在表,更宜用辛散之品,故治寒瘧以柴胡桂薑湯為主也。
瘧病多端,古法以宗金匱柴胡桂薑湯治寒瘧,後賢竹葉石膏湯治暑瘧,桂枝白虎治溫瘧,銀胡清骨飲治勞瘧,青蒿鱉煎治虛瘧,兼治癉瘧。蓋癉瘧古無治法,以飲食消息之後,腎增擬五汁飲為治牝瘧之用。特蠣散瘧母之用鱉中煎丸,治瘧之法於是備矣。至於瘴瘧用達原飲、霍香正氣散,食瘧之用保和丸、半貝丸等方,皆有效也。
蓋六氣為病,皆有類瘧之變。學者宜細心體察,活法在人,治瘧之法思過半矣。
白話文:
經典醫書上寫道:夏季因天熱而出汗不暢的人,在秋季容易形成風瘧;又說:夏天若受了暑氣的傷害,到了秋天必定會得痠瘧。由此可見,夏天如果不懂得保養身體,貪圖涼快或冷水洗澡來使自己舒適,導致陰暑潛藏於血液之中,無法透過出汗得到紓解,到了秋季再受到冷風侵襲,暑氣和冷風合併成為邪氣,於是就形成了痠瘧。"痠"這個字表示普遍,是所有瘧疾的總稱。"瘧"字的意思是殘酷,有欺壓的含義。因此有暑瘧、風瘧、寒瘧、濕瘧、溫瘧、瘴瘧、癉瘧、牝瘧、痰瘧、食瘧、疫瘧、鬼瘧、虛瘧、勞瘧,以及久瘧不愈轉變為瘧母,邪氣藏於三陰形成三天發作一次的三日瘧等各種類型。治療時,必須分辨病因,然後使用對應的藥物,這樣才能藥到病除,不會因為隨意投藥而造成傷害。
接下來專門講述暑瘧和寒瘧這兩種情況,詳細描述其症狀及治療方法。
暑瘧:因夏季感受暑氣邪氣潛藏於血液中,到了秋季加上新涼的外邪束縛,與防禦氣同處一室。防禦氣白天在陽分運行,夜晚在陰分運行,一天一夜全身巡迴一遍,所以邪氣每天發作一次。症狀表現為高燒口渴,不畏寒,非常想喝水,脈搏呈現弦數的特徵。應該使用連翹、竹葉、山梔、丹皮、西瓜翠衣等藥物,清除體內潛藏的暑熱;淡豆豉、蔥白等藥物,疏散表層的涼邪;同時使用青篙降低暑氣,一旦熱度消除,表層邪氣得到解決,瘧疾自然就會停止。
寒瘧:寒瘧是由陰寒潛藏於肌膚腠理,再次受到風邪影響而發病。經典醫書指出:寒氣屬於陰性,風氣屬於陽性。先受到寒氣傷害,再受到風氣的影響,所以先是寒冷然後纔是發熱。病情按時發作,稱為寒瘧。所以症狀表現為寒冷時間長,發熱時間短,可能有輕微的汗或完全無汗,脈象呈現弦緊有力的特徵。應該使用古方柴胡桂薑湯進行調配。外邪侵襲人體,必定先傷害太陽的表層。寒瘧有風邪在表層,更適合使用辛散的藥物,所以治療寒瘧主要使用柴胡桂薑湯。
瘧疾種類繁多,古法以金匱柴胡桂薑湯治療寒瘧,後來的學者使用竹葉石膏湯治療暑瘧,桂枝白虎湯治療溫瘧,銀胡清骨飲治療勞瘧,青篙鱉煎治療虛瘧,兼治癉瘧。癉瘧在古代沒有具體的治療方法,根據飲食和休息的狀況,腎臟功能得到改善,可以考慮使用五汁飲治療牝瘧。特別是蠣散瘧母使用鱉甲煎丸,瘧疾的治療方法於是就齊全了。至於瘴瘧使用達原飲、霍香正氣散,食瘧使用保和丸、半貝丸等方劑,都有很好的療效。
六氣為病,都有類似瘧疾的變化。學習者應當仔細觀察,靈活運用,治療瘧疾的方法已經掌握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