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體用》~ 卷下 (7)
卷下 (7)
1. 寒濕泄瀉傷於何經以何藥施治試詳論之
經曰:濕多成者泄,則瀉之屬濕也明矣。然所兼有風熱寒濕之異,故症有飧泄、溏泄、驚泄、滑泄之別,又有濡泄者,脾濕自甚,即經所謂濕勝則濡瀉也。飧泄之症,完穀不化,脈弦腸鳴,乃因春傷於風所致。溏泄之症,脈數溺赤痛,一陣瀉一陣也。濡泄之症,身重腸鳴,所下多水,脈緩而腹不痛也。
滑泄之證,洞下不禁,脈微氣脫,濕兼虛也。至於驚泄之證,緣因感受寒氣內襲於脾,脾胃受寒則陽虛,陽虛則不司連化,清陽之氣不主上升而下陷,遂致便瀉,加鴨鶩之糞澄澈清,腹中綿痛,脈現遲象。治宜溫中化濕,如生米仁、廣藿梗、制川樸、赤茯苓、苓廣皮、半夏曲、澤瀉、官桂、炮姜、廣木香、蒼朮、車前子之類,以燥濕祛寒兼升陽止痛利便止泄以治之,則諸自除矣。
泄瀉之證,所因雖殊,而寒濕為病,泄瀉者,總宜溫中化濕。胃苓湯、霍昏正氣散、六和湯是其治。也有積加消導,有滯加連化,隨證施治,無不效耳。
白話文:
經典上說,過多的濕氣會導致腹瀉,這就明確指出腹瀅與濕氣有關。然而,腹瀉也可能由風、熱、寒、濕等不同因素造成,因此產生了不同的症狀,如急瀉、稀瀉、驚瀉、滑瀉等。另外,還有一種稱為濡瀉,是由脾臟濕氣過重導致,正如古籍所述,濕氣過重就會導致濡瀉。
急瀉的特徵是食物無法完全消化,脈搏緊繃,腸道會發出聲音,這是春天受風影響所致。稀瀉的特徵是頻繁小便且尿色偏紅,會一陣一陣的腹瀉。濡瀉的特徵是身體沉重,腸道會發出聲音,排泄物大多為水,脈搏緩慢且腹部不會疼痛。
滑瀉的特徵是嚴重腹瀉無法控制,脈搏微弱,這是由濕氣和虛弱共同造成的。至於驚瀉,是因為寒氣入侵脾臟,導致脾胃受寒,使陽氣虛弱,無法正常消化,清陽之氣無法上升而下沉,因此導致腹瀉,排泄物清澈,腹部會持續隱痛,脈搏會出現遲緩。治療應以溫暖中焦、化除濕氣為主,如使用生米仁、廣藿梗、制川樸、赤茯苓、苓廣皮、半夏曲、澤瀉、官桂、炮薑、廣木香、蒼朮、車前子等草藥,以去除濕氣、驅除寒氣,同時提升陽氣、止痛、利尿、止瀉,如此就能治療所有症狀。
腹瀉的成因雖然各異,但若是由寒氣和濕氣引起,總的來說都應該溫暖中焦、化除濕氣。胃苓湯、霍香正氣散、六合湯都是適用的治療方法。如果有積食,可以加入消食藥物;如果有阻滯,可以加入助消化藥物,根據具體症狀來治療,通常都能見效。
2. 肝火沖肺當見何證何脈將何藥施治試詳述之
夫肝藏內寄有餘之相火,腎常缺不足之真陰。蓋為乙木,位居東方,應春日而為火之母也。苟七情不節,郁恐傷肝,則肝火上衝肺金受戕,清肅不行,一身之氣失其順降之機,而咳嗽咯血之證成矣。蓋肺為五藏之華蓋,又為嬌藏,畏熱畏寒。今為火擾焉,得不病?日火能剋金,為肺所畏,是以肝火沖肺,或病咳嗽,成病失血諸恙蜂起矣。
咳嗽。夫咳嗽之證亦多端矣。有因於外邪者,有因於內傷者,宥因於內外合邪者。內邪肝火沖肺,肺金被爍,以致咳嗽不安者,宜清肺平肝以為治。如沙參、蘇子、燕根、川貝、杏仁、橘白、冬瓜子、枇杷葉、旋覆花、冬桑葉、甘菊、蛤殼之類。如嗽甚傷絡,痰中夾紅,或火升鼻衄者,佐以茅根、藕節、竹茹等味。
如聲啞不揚者,益以鳳凰衣、馬兜鈴之品。凡有兼證,以平木清金為主,而隨證加減可也。脈象必見弦浮。蓋弦為肝強之徵,浮乃肺病之脈耳。
咯血。夫血藏於肝,生於心,統於脾,宣布於肺,根於腎,以灌溉一身者也。今為木火所沖,肺絡傷而血外溢矣。治宜以丹參、小薊炭、茜根炭、旱蓮草、川貝、蛤谷、茅根、藕節、生地、竹茹之類,以清肺平肝理絡為妥。又宜禁食辛辣炙煿菸酒諸物,而節怒尤為首要。蓋怒則動肝,為木旺之人所切忌。他至脈象必弦而扎。以弦為肝旺之脈,芤乃失血之徵耳。
白話文:
這段文字大意如下:
肝臟在人體內儲存著過剩的火性能量,而腎臟則常有不足的真正陰性能量。肝臟就像春天的樹木,位處東方,對應春季,是火的起源。如果情緒過度,造成肝氣鬱結,肝火便會上衝,傷害到肺部,肺部的清肅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全身的氣運行失去了順暢下降的機會,這樣就形成了咳嗽和咯血的症狀。肺是五臟中的保護罩,同時也是脆弱的器官,既怕熱又怕冷。現在被火氣侵擾,當然會生病。因為火克金,肺最怕的就是火,所以肝火上衝到肺,可能導致咳嗽或者出血等病症。
咳嗽的病症有很多種,有的是由外界病原體引起的,有的是由內在傷害造成的,還有的是由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如果是肝火上衝肺部,肺部受到影響,引起咳嗽不適,治療上應該清肺平肝。可以使用沙參、蘇子、燕根、川貝、杏仁、橘白、冬瓜子、枇杷葉、旋覆花、冬桑葉、甘菊、蛤殼等藥物。如果咳嗽嚴重,痰中帶血,或者火氣上升導致鼻出血,可以加上茅根、藕節、竹茹等藥物。
如果聲音嘶啞,可以加上鳳凰衣、馬兜鈴等藥物。在治療過程中,主要以平肝清肺為主,根據具體症狀做適當的增減。在脈象上,可能會出現弦浮的特徵。弦脈表示肝臟功能過強,浮脈則是肺部疾病的特徵。
咯血的情況,血液由肝臟儲存,由心臟生成,由脾臟控制,由肺部宣佈,根植於腎臟,用來滋養全身。現在受到木火的衝擊,肺部的血管受到損傷,血液外溢。治療上可以使用丹參、小薊炭、茜根炭、旱蓮草、川貝、蛤谷、茅根、藕節、生地、竹茹等藥物,以清肺平肝、理絡為原則。同時,應該禁止食用辛辣、烤炸食物、煙酒等,並且要特別注意控制情緒,避免生氣。因為生氣會激動肝臟,這是肝氣旺盛的人必須避免的。在脈象上,可能會出現弦且芤的特徵。弦脈表示肝臟功能過強,芤脈則是失血的特徵。
3. 濕霍亂病起何因當見何症何脈將何法施治試詳論之
內經云:「陰陽易位曰霍,升降失常曰亂。」傷寒論云:「嘔吐而利,名曰霍亂者。」夏令濕盛,人感其氣,蘊蓄中焦,復吸暑穢,或停飲食,遂致濁逆於上,清陷於下,陰陽混淆,揮霍撩亂,病狀之凶,受證之速,無以過之。
其見證必上吐下瀉,腹痛胸悶,肢冷口渴,或不渴,脈或伏或沈緩,甚則轉筋入腹,而為危殆之候。
治法總宜激濁揚清,和中化濕,如米仁、厚朴、蒼朮、茯苓、藿香、半夏、山梔、晚蠶沙、左金丸、車前子、大豆卷、宣木瓜之類,治之為宜。蓋霍亂原系清濁不分,濕氣為病之候,故宜是方主之。
至上不得吐下不得瀉之乾霍亂,有郭氏之外治法,在茲不具論焉。
白話文:
根據《內經》所述,「陰陽位置交換稱為霍,身體機能的升降失調稱為亂。」在《傷寒論》中有提到,「出現嘔吐與腹瀉的情況,被命名為霍亂。」夏季濕氣旺盛,人體吸收了這種氣候,濕氣在中焦部位積聚,再吸入炎熱污濁的空氣,或者食物消化不良,就會導致上部出現渾濁的反胃現象,下部出現清潔的物質下瀉,陰陽混亂,病情發展迅速且嚴重,沒有比這更厲害的了。
其症狀必定會有上吐下瀉,腹部疼痛,胸部悶堵,四肢冰冷,口渴,或者不渴,脈搏可能微弱難尋或沉緩,嚴重的話甚至會出現肌肉抽搐,進入腹部,成為危急的情況。
治療方法主要是要清除體內的渾濁,提升體內的清潔,調理中焦,化解濕氣,例如使用米仁、厚朴、蒼朮、茯苓、藿香、半夏、山梔、晚蠶沙、左金丸、車前子、大豆卷、宣木瓜等藥物,這些都是適合的治療方式。因為霍亂本質上就是由於清濁不分,濕氣引起的疾病,所以應該使用這些藥物進行治療。
至於無法通過嘔吐或瀉肚來排除體內異常的乾霍亂,有郭氏的外治法,但這裡就不詳細討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