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體用》~ 卷上 (2)
卷上 (2)
1. 水腫膚脹論治井方義
經云: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水為至陰,其標在肺,其本在腎,其制在脾。腎虛則關閉其水必逆而上泛。脾不能制而反為水所漬,故肌肉浮腫。肺不能化反為水所凌,故氣息喘急。然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囊里漿水之狀。此其候也。又曰:三陰結為之水。蓋三陰者,手足太陰脾肺二臟也。胃為水穀之海,水病莫不本於胃經,乃以屬之脾肺者何耶?使足太陰脾足以轉輸水精於上,手太陰肺足以通調水道於下,海不揚波矣。惟脾肺二藏之氣結而不行,乃胃中之水日蓄浸灌表裡,無所不到。
是則脾肺之權不伸,足以釀成水腫矣。然其權尤重於腎。腎者,主水胃之關也,為至陰之舍。至陰著盛水也。氣不化精而化水,水不歸經則逆而上泛。陰氣太盛則關門不利,水氣結而不通,則肌膚為之浮腫。脾者土也,職司運行散輸津液,通調水道。土虛不能制水,則寒水來侮脾土。
土無堤防,水氣氾濫無所出路,滔滔揚溢,水勢日增,以致偏身浮腫,腹滿腸鳴濯濯,身體沈重,二便蹇澀,皮膚㿠白,水邪干肺,肺失通調水道之權,迫而上逆,氣息為之喘急,時時咳嗽,甚至氣逆不得平臥,頸脈動惕,皆緣脾腎陽衰,高源寒侵塞,水內逆外溢。經文以腎本肺標相輸俱受為言。
然則水病以肺脾腎為三綱明矣。診脈必沈濡而遲。脈經云:沈則為水,遲則為寒。濡為濕盛陽衰之徵。舌苔灰白而滑。以脈參症,正為邪侵難期,速效慎防喘逆之變。擬祟土製木扶正化邪。王太僕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宗仲聖真武合利水滲濕為主。附方於下,質諸高明。
熟附片 東壁土炒於朮 新會紅 帶皮茯苓 杭白芍 福澤瀉 漢防已 大腹皮 淡乾薑 車前子 生米仁 禹餘糧丸 椒目
此壯腎陽消陰翳治脾濕真武湯合二陳加味法為土虛水泛水腫膚脹之溫劑也。用附子於朮為君者,蓋附子大辛大熱,稟天地真火之氣,其性走而不守,動而不息。蓋水體本靜而氾濫者,即水之氣動耳。用此壯腎中之元陽,消陰翳而伐邪水。蓋離照當空,陰霾自消也。於朮出自於潛,有天生之號。
其得山脈土精之氣獨厚,功能除濕燥脾。用東壁土炒者,蓋脾主土,土虛水泛,有同氣協和,扶正伐邪之義也。且土本制水,乃脾陽既弱而水反海土。此由坎中陽衰,少陰樞機失職,州都氣化不行,陽不制陰,水氣橫逆氾濫於中州而上溢高原為患。賴此培土健脾御邪制水,使土有堤防。
白芍藥酸苦以收炎上之氣,能斂脾肺耗散之陰。剛中有柔相濟者此也。乾生薑辛溫散四肢之水,材陽氣而驅陰邪,則皮膚中之水氣得發泄而化矣。帶皮茯苓性本甘淡
白話文:
經典提到:肺臟將寒氣移轉到腎臟,會導致水腫的現象。水腫是極度陰性的表現,其表面的影響在肺臟,根本原因在腎臟,但控制其發展的是脾臟。當腎臟虛弱,水份會逆流並向上擴散。脾臟無法控制水份反而被水份所困擾,因此導致肌肉出現浮腫。肺臟無法轉化水份反而被水份所壓迫,因此呼吸變得急促。水腫初期,眼睛周圍會輕微腫脹,像剛睡醒的樣子。當頸部的脈搏跳動,伴有咳嗽,下體感到寒冷,小腿腫脹,腹部增大,這就表示水腫已經形成。
用手按壓腹部,放手後會馬上恢復原狀,就像袋子裡裝滿了水。這是水腫的特徵。另外,三陰(脾、肺)的問題會導致水腫。脾臟和肺臟負責轉運水份,如果脾肺的功能失調,胃中的水份就會不斷累積,影響全身。
脾肺的功能若無法正常發揮,胃中的水份會不斷累積,影響全身。腎臟是控制水份的關鍵,也是極度陰性的所在。氣息無法轉化精華而轉為水份,水份若無法順利循環就會逆流而上。若陰氣過盛,水份的流通就會受到阻礙,肌膚因此出現浮腫。脾臟負責運行和輸送水份,若脾臟虛弱無法控制水份,寒水就會侵犯脾臟。
當土失去防護,水氣泛濫,無處可去,水勢日增,導致身體部分浮腫,腹部飽滿,腸鳴聲響,身體沉重,大小便困難,皮膚蒼白,水邪影響肺臟,肺臟無法調節水份,迫使水份逆流,呼吸急促,常常咳嗽,甚至無法平躺,頸部脈搏跳動,都是因為脾腎陽氣衰弱,水份內外逆流。
治療上,我們將使用溫補腎陽,消除陰暗,調理脾濕的藥物,以處理水腫和皮膚腫脹。其中,附子和於朮是主要的藥物,附子性烈熱,能壯腎中元陽,消除陰暗和邪水;於朮則來自於潛,有"天生"的稱號,能除濕燥脾。其他輔助藥物如茯苓、薑等,也有幫助排水利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