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體用》~ 卷中 (2)
卷中 (2)
1. 吐血論治
諸血症火病也。蓋血生於脾,統於心,藏於肝,宣布於肺,根於腎,灌溉一身。吐血陽亢陰虛之候也。症有三因:外因系火風暑燥之邪,內因系肝腎心脾之損,不內外因系墜跌努力菸酒之傷。外因者火灼風溫之嗆血,暑瘵燥咳之傷,血邪在肺衛心營。理肺衛宜甘涼肅降(如沙參麥冬貝母花粉玉竹石斛),治心營宜輕清滋養(如生地元參丹參連翹竹葉茯神)。以此二法為宗,隨症加滅。
火灼則加入苦寒(如山梔黃芩知母地骨皮),風溫則參以甘涼(如蔗汁蘆根羚羊角桑葉),暑療入營則兼清潤(如銀花杏仁鮮地黃犀角),燥咳在氣則佐純甘(如天冬梨皮阿膠)。別有內熱外寒吐血者(宜薄荷參蘇飲主之)。此治客感吐血大略也。
內因者怒動肝火宜苦辛降氣(如蘇子鬱金降香丹皮山梔括蔞橘白),郁損肝陽(宜仿逍遙散法),郁損肝陰宜甘酸熄風(如阿膠雞蛋黃金橘白芍生地),思傷心脾甘溫益營(如歸脾湯加減法),房勞傷腎其陰虛矢納者宜壯水鎮陽(六味飲加青鉛牛膝童便),陽虛不攝者宜導火歸窟(肉桂七味丸加童便),奪精亡血急固真元大填精血(加人參海參熟地阿膠杞子五味紫石英)。
此治內損吐血大略也不內外因者墜跌血瘀上泛,先須導下(復元活血湯代抵常湯,或用韭白汁散之),再用通補(元戎四物湯或當歸鬱金牛膝白芍三七)。若努力傷血調補忌用凝澀,宜利營通絡理虛(常歸建中湯旋覆花湯或六味飲加牛膝杜仲),若菸酒傷肺(煙辛泄肺,酒熱戕胃,皆能助火動血),嗆血(改定紫苑茸湯去朮加巧),飲多傷胃失血(六君湯加葛花白茅根藕節),此治不內外因大咯也(以上參用指南)。
凡血來如潮湧,喘息未定(飲還元水立定),吐血乍止(用燕窩冰糖各四錢煎服七日自效),可不復發。血出汪洋不即凝者煩勞動胃火也(犀角地黃湯加桃仁藕汁童便),血出散漫不聚者煩勞傷肺失血也(宜二至二甲合參麥茯苓山藥),脅痛吐血者肝氣逆也(化肝煎去青皮加黛蛤散),神勞吐血者心氣損也(仿天王補心湯法)。
龍焰升則吐衄驟加,宜潛陰火(海參龜甲心茯神熟地如淡菜貞子熬膏秋石湯下),元海空則行動喘促,速固根蒂(人參核桃坎炁杞子牛膝旱蓮草沙苑子茯苓人乳),胃納少則中宮乏鎮,須扶胃陽切勿清嗽(參歸建中湯歸耆異功散),胃絡虛則厥陽易犯,急調胃陰可免升逆(生脈散加白扃豆沙參玉竹石斛茯神成金匱麥門冬湯去半夏加杏仁)。仁齋所謂血症經久多以胃藥收功也。
白話文:
[對於吐血的治療與討論]
各種出血症狀通常是由於火氣過旺所導致的疾病。血液由脾臟生成,由心臟控制,儲存於肝臟,經由肺部分佈全身,根源於腎臟,滋養整個人體。吐血是因為身體內的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的現象。此病症有三大原因:外部因素是由火、風、暑、燥等邪氣引起;內部因素是由肝、腎、心、脾等器官的損傷所致;非內非外的因素則是由跌打、過度用力、吸菸、喝酒所造成的傷害。
外部因素導致的吐血,可能是由於高溫或風熱引起的咳嗽帶血,或是暑熱和乾燥導致的咳嗽傷及肺部和心臟營養。對於肺部和心臟營養的處理,我們可以使用甘涼性質的草藥來幫助肺部和心臟的降火,例如沙參、麥冬、貝母、花粉、玉竹和石斛。對於心臟營養,我們可以使用輕盈滋補的草藥,如生地、元參、丹參、連翹、竹葉和茯神。這兩種方法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但具體的草藥選擇需視症狀而定。
對於由內火過旺導致的吐血,我們會添加一些苦寒性的草藥,如山梔、黃芩、知母和地骨皮。如果是由風熱引起的,我們會添加一些甘涼性的草藥,如蔗汁、蘆根、羚羊角和桑葉。如果是由暑熱進入營養系統引起的,我們會添加一些清潤性的草藥,如銀花、杏仁、鮮地黃和犀角。如果是由乾燥咳嗽引起的,我們會添加一些純甘性的草藥,如天冬、梨皮和阿膠。
對於由情緒波動導致的肝火旺盛引起的吐血,我們會使用苦辛性的草藥來降氣,如蘇子、鬱金、降香、丹皮、山梔、括蔞、橘白。對於肝臟功能受損的情況,我們會參考逍遙散的方劑。對於肝臟陰氣受損的情況,我們會使用甘酸性的草藥來平息風火,如阿膠、雞蛋黃、金橘、白芍、生地。對於心脾受損的情況,我們會使用甘溫性的草藥來滋養營養,如歸脾湯。對於腎臟受損的情況,如果陰氣虛弱,我們會使用壯水鎮陽的方法,如六味飲加青鉛、牛膝和童便。如果陽氣虛弱,我們會使用引火歸源的方法,如肉桂、七味丸和童便。對於精血流失的情況,我們會使用大量滋補的草藥,如人參、海參、熟地、阿膠、枸杞、五味和紫石英。
對於由跌打或過度用力導致的吐血,我們會先使用復元活血湯或抵常湯來引導血液向下流動,然後再使用通補的方法,如元戎四物湯、當歸、鬱金、牛膝、白芍和三七。對於由吸菸和喝酒導致的肺部和胃部受損,我們會使用紫苑茸湯、葛花、白茅根和藕節來止血。
對於突然大量吐血的情況,我們會立即給予還元水。對於剛剛停止吐血的情況,我們會使用燕窩和冰糖來滋補身體。對於血液大量流失且不易凝結的情況,我們會使用犀角地黃湯加桃仁、藕汁和童便。對於血液散漫不聚的情況,我們會使用二至二甲合參麥茯苓山藥。對於脅痛伴隨吐血的情況,我們會使用化肝煎去青皮加黛蛤散。對於精神疲勞伴隨吐血的情況,我們會參考天王補心湯的方法。
對於龍焰上升導致的突然加重的吐血,我們會使用海參、龜甲、心、茯神、熟地和淡菜貞子熬膏秋石湯來潛伏陰火。對於元海空虛導致的行動困難和呼吸急促,我們會使用人參、核桃、坎炁、枸杞、牛膝、旱蓮草、沙苑子、茯苓和人乳來鞏固根基。對於胃部食慾不振的情況,我們會使用參歸建中湯、歸耆異功散來扶助胃部陽氣,但不會使用清嗽的方法。對於胃部絡脈虛弱的情況,我們會使用生脈散加白扃豆、沙參、玉竹、石斛、茯神和金匱麥門冬湯去半夏加杏仁來調理胃部陰氣,防止血液上升。
正如仁齋所說,對於長期的出血症狀,使用胃部藥物通常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
2. 虛損勞瘵論治
夫虛勞之病,皆由內傷而無外邪也。經言精氣奪則虛。凡營虛、術虛、上損、下損,不外精與氣而已。精氣內奪則積虛成損,積損成勞,甚而為瘵,乃精與氣虛憊之極也。素問論五勞,謂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金匱論五勞,肺勞損氣,心勞損神,脾勞損食,肝勞損血,腎勞損精。
越人謂自上損下者,一損肺(勞嗽),二損心(盜汗),三損脾(食減),四損肝(鬱怒),五損腎(淋漏)。過胃則不治。自下損上者,一損腎(道濁、經閉),二損肝(脅痛),三損脾(脹瀉),四損心(驚悸、不寐),五損肺(喘咳)。過脾則不治。誠以脾胃與精與氣生化之源也。
故治虛勞以能食為主。考難經治法,損其肺者益其氣(如保元湯、人參、綿耆、麥冬、甘草等),損其心者調其營衛(如養心湯、參朮、歸芍、棗仁、地黃等),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如四君、異功等湯),損其肝者緩其中(如牛膝、杜仲、菟絲餅、蓯蓉、沙蒺藜、桂心、白芍、歸身等),損其腎者益其精(如金剛丸、杜仲、豬腰子、蓯蓉、杞子、茯苓等)。此固治損之要矣。
尤必先辨其陽虛、陰虛。經曰: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凡怯寒、少氣、自汗、喘乏、食減、無味、嘔脹、飧泄,皆陽虛症。此脾肺虧損也。怔忡、盜汗、咳血、吐衄、淋遺、崩漏、經閉、骨蒸,皆陰虛症。此心肝腎虧損,由君相火炎,精髓枯竭也。惟補心、三才、六味、大造、固本諸湯宜之。
又若腎中真陽虛者(右尺必弱),宜甘溫益火之品,補陽以配陰(加八味丸),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腎中真陰虛者(右尺數細),宜純甘補水之品,滋陰以配陽(六味丸、保陰煎加杞子、魚鰾),所謂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也。陽虛不復久則吸短、偏臥、脈弱、陽痿(宜參朮、歸耆、杞子、山藥、胡桃、龍眼、蓮棗、沙苑子、骨脂、人乳、鹿茸、鹿膠、羊肉、羊腎、海參等選用)。
陰虛不復久則咽瘡、音啞、色悴、肌羸(宜麥味、杏貝、熟地、首烏、蓯蓉、燕窩、烏雞、龜膠、阿膠、淡菜、秋石、豬羊髓、白蜜等選用)。而勞療成矣。由是火炎於上為嗽血(如五汁膏、瓊玉膏),為潮熱(如青骨散、青蒿、鱉甲、銀胡、石斛、知母等),火動於下而為遺濁(如能齒丸、人參、茯神、遠志、蒲知丹、川柏、坎版),而為泄瀉(宜三白、廣生湯),而治療難矣。夫水為萬物之元孫,真人所以云補脾不若補腎。
土為萬物之丹,許學士所以云補腎不若補脾。然喜燥者脾,喜涼者腎。欲補腎易傷脾,欲補脾易傷腎。不知土為金母,金為水母。勞瘵至陽虛泄瀉宜溫以補脾。然補脾須不得肺。勞瘵至陰虛嗽熱宜潤以滋腎。然滋腎須不妨脾(
白話文:
這篇古文主要在探討虛損勞瘵的病源與治療方式,內容如下:
虛損勞瘵這類病症,都是由身體內部受到傷害,而非外界病毒所引起的。經典有提到,精氣流失就會導致虛弱。無論是營養不足、氣力衰弱、上部或下部的損耗,都離不開精與氣的流失。如果精氣在體內大量流失,就會慢慢累積成為損耗,再進一步累積就形成勞疾,甚至嚴重到虛損勞瘵的地步,這是精氣虛弱到極點的表現。
《黃帝內經》提到的五勞,分別是長時間看東西會傷害血液,長時間躺臥會損耗氣力,長時間坐著會傷害肌肉,長時間站立會損壞骨骼,長時間行走會拉傷筋絡。而《金匱要略》則說,肺部勞損會損耗氣力,心臟勞損會傷害精神,脾臟勞損會影響消化,肝臟勞損會耗盡血液,腎臟勞損則會流失精華。
扁鵲認為,從上部開始損耗到下部,首先會損傷肺部(勞嗽),接著是心臟(盜汗),然後是脾臟(食慾減退),再來是肝臟(鬱怒),最後是腎臟(頻尿)。一旦損及胃部,病情就很難治療了。而從下部開始往上損耗,首先會損傷腎臟(泌尿混濁、月經不調),接著是肝臟(脅痛),然後是脾臟(脹瀉),再來是心臟(驚悸、失眠),最後是肺部(喘息咳嗽)。一旦損及脾臟,病情同樣很難治療。這是因為脾胃是生成精氣的主要器官。
因此,在治療虛損勞瘵時,應以病人能否進食作為主要判斷依據。根據《難經》的治療方法,如果肺部受損,應該補充氣力;如果心臟受損,應調整營養和衛氣;如果脾臟受損,應調整飲食,並注意冷暖;如果肝臟受損,需緩解中焦的壓力;如果腎臟受損,則要補充精華。這些是治療損耗的基本原則。
然而,治療前必須先分辨是陽虛還是陰虛。經典有言:陽虛會產生體表寒冷,陰虛會引發體內熱度。若出現畏寒、氣短、自汗、疲倦、食慾不振、無胃口、噁心脹氣、腹瀉等症狀,都是陽虛的表現,這通常是脾肺功能下降所致。而心悸、盜汗、咯血、鼻血、頻尿、崩漏、月經不調、潮熱等,都是陰虛的症狀,這通常是由心肝腎功能下降,加上心火旺盛,導致精髓枯竭所引起。對於這些情況,可以使用補心湯、三才湯、六味地黃丸、大造丸、固本湯等方劑。
若是腎臟中的真陽虛弱(右手尺脈弱),應使用甘溫的藥材來補充火力,以平衡陰陽(例如八味地黃丸),也就是所謂的「補足火源,消滅陰影」。而腎臟中的真陰虛弱(右手尺脈細弱),應使用純甘的藥材來滋補水分,以平衡陰陽(例如六味地黃丸、保陰煎加枸杞、魚鰾),也就是所謂的「滋養水源,抑制陽光」。如果陽虛持續過久,會出現呼吸困難、側臥、脈搏微弱、勃起功能障礙等症狀,可以選擇人參、黃耆、枸杞、山藥、胡桃、龍眼、蓮子、沙苑子、骨碎補、人乳、鹿茸、鹿膠、羊肉、羊腎、海參等藥材來治療。
如果陰虛持續過久,會出現咽喉疼痛、聲音嘶啞、面色憔悴、肌肉消瘦等症狀,可以選擇麥門冬、杏仁、貝母、熟地黃、何首烏、蓯蓉、燕窩、烏雞、龜膠、阿膠、淡菜、秋石、豬羊髓、蜂蜜等藥材來治療。這樣就可以治療勞損。
然而,如果火氣上升,可能會出現咳嗽帶血(例如五汁膏、瓊玉膏)、潮熱(例如青骨散、青蒿、鱉甲、銀柴胡、石斛、知母等)的情況,或者火氣下降,可能導致頻尿(例如能齒丸、人參、茯神、遠志、蒲公英、丹皮、川柏、坎板)或腹瀉(例如三白湯、廣生湯)的情況,治療起來就會更困難。
水是萬物的起源,因此古人說「補脾不如補腎」。土是萬物的基礎,許學士因此說「補腎不如補脾」。然而,脾臟喜歡乾燥,腎臟則喜歡涼爽。想要補腎容易傷害脾臟,想要補脾又容易傷害腎臟。但不知道脾臟是金的母親,金是水的母親。當虛損勞瘵達到陽虛腹瀉的程度時,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補脾。然而補脾時不能同時補肺。當虛損勞瘵達到陰虛咳嗽的程度時,應該用滋潤的方法來滋腎。然而滋腎時不能妨礙脾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