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重刻張鳳逵傷暑全書卷之一 (1)
重刻張鳳逵傷暑全書卷之一 (1)
1. 重刻張鳳逵傷暑全書卷之一
2. 辨春夏秋冬溫暑涼寒四症病原
《生氣通天論》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由此論之,人身元氣與天相通,頤養有道,病從何生?然則病生有因,其發有原乎?從其原而治之則易療。《陰陽應象大論》曰: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又曰: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此四時四氣之病原也。黃帝明以春溫根於冬寒,其間氣候相近,症恙相同,猶可言者,原未兼及暑也。
至漢張長沙仲景著傷寒書,遂演《內經》之說,曰: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自此論出,而後之業岐黃術者皆宗之。果爾是專主一寒氣,三病分久近,皆寒為根。
故後世醫家有四時傷寒之說,甚至通以麻黃桂枝湯兼治溫熱症,誤人良多。陶節庵諸名家亦剖三病若列眉,而根始於寒,不免沿而未能脫又何怪乎?碌碌者愚謂道以一氣生天地,以二氣生五行,五氣各司其用,而水火為最要。水火能生物,亦能殺物。若仲景之說是水專擅其權,而火為虛而無用矣。
愚謂冬之寒病,專屬寒威,此固然不易者。至春時陽氣漸舒,孔竅開張,服御單夾,乃天氣變幻,倏暖倏寒,又多盪風,人感寒直入臟腑,故為溫病。猶可名曰春寒,已與冬寒不相蒙矣。況夏至後炎火時流,蒸郁爍人,得病似傷寒者,皆時暑火所感而成,與冬之寒氣毫不相涉,而亦以為冬寒之積久所發者,誤也。即《生氣通天論》曰: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是寒暑分因,水火別症,明列斷案,萬世醫學之祖也,又何惑乎?然《內經》之溫根於寒者何故?按《山海經》:桂名招搖,葉長二尺,桑名帝女,大圍五十尺。桂竹葉大二尺余,高數丈,其草樹奇怪類若此。
據經想太古時,洪水橫流,懷山襄陵,草木閉塞,天地矇昧,陰靄拂鬱,陽明未舒,以故寒氣盛行,元和令少。即當大夏,亦無爍金之患。後世文明漸開,五行分布,水火之氣各司其權。若斯爭烈者,即今春值淫雨,余寒為厲,甚者如隆冬,挾纊不能去。試觀晉中暑症寥寥,絕無痎瘧,皆陰勝之左券也,何況古洪荒世乎!此《內經》溫根於寒所由發也,何仲景遂申演其說並暑而一類乎?是蛇足也。
白話文:
《生氣通天論》提到,自古以來,生命的根本與天相通,源自陰陽。在天地之間,六合之內,無論是九州大地、人體的九竅、五臟或是十二節,都與天氣相互聯繫。生命的形成有五種方式,氣的運作有三種模式。如果反覆違反這些規律,邪氣就會侵襲人體,這正是影響壽命的根本。由此可知,人的元氣與天相通,只要懂得調養,疾病從何而來?然而,疾病的產生有其原因,其爆發有其根源嗎?若能從根源治療,就能更易見效。
《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有四季、五行,用以生長收藏,創造寒暑燥濕風等氣候。人有五臟生成五氣,進而產生喜怒悲憂恐等情緒。又說,受到露風的影響,就會產生寒熱。因此,春季受風邪影響,邪氣滯留,會導致洞泄。夏季受暑熱影響,秋季可能成為痎瘧。秋季受濕氣影響,向上逆流而咳嗽,可能發展成痿厥。冬季受寒氣影響,春季可能會出現溫病。四季之氣更替傷害五臟,這是四季氣候導致疾病的根源。
從黃帝的理論來看,春季的溫病源於冬季的寒冷,因為兩季的氣候相似,病症也類似,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尚未考慮到暑熱的影響。
直到漢代,張仲景寫了《傷寒論》,進一步闡述《內經》的觀點,他說,四季之氣都能造成疾病,其中傷寒是最致命的氣候,立即發病的稱為傷寒,沒有立即發病的,寒毒會藏在肌膚之下,到了春季會變成溫病,到了夏季會變成暑病。暑病,是比溫病更嚴重的熱度過高。從此觀點出發,後世從事醫學的人都遵循這個理論。如果真如其言,專注於寒氣,三個疾病分久近,都是以寒氣為根源。
所以後世的醫學家有四時傷寒的說法,甚至用麻黃桂枝湯同時治療溫熱症,導致很多人誤解。陶節庵等著名醫家也分析了這三種疾病的關係,但仍然認為其根源始於寒氣,這種觀點難免沿襲舊說,未能擺脫舊有框架,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古人認為天地萬物是由一氣生成,再由二氣生成五行,五行各自發揮作用,其中水火最重要。水火既能滋生物,也能摧毀物。如果張仲景的說法正確,那麼水就專門掌控權力,而火就變得虛弱無用。
個人認為,冬季的寒病確實是由寒氣獨自引起的,這是不容置疑的。到了春季,陽氣逐漸舒展,孔竅開張,人們穿著單薄,天氣變化莫測,忽冷忽熱,風勢強勁,人體受到寒氣直接侵入臟腑,因此會出現溫病。這種情況可以被稱為春寒,已經與冬季的寒冷無關了。何況夏季過後,炎熱的火氣持續流動,令人感到悶熱,生病的人類像是受到了傷寒的影響,實際上都是被夏季的熱氣所感染造成的,與冬季的寒氣毫無關係,卻有人認為這是冬季寒氣長期累積所引發的,這是錯誤的。即使《生氣通天論》說:因此陽氣上升,保護身體外部。
當受到寒氣影響,就像轉動樞紐,生活作息如受到驚嚇,精神氣息就會浮動。受到暑熱影響,出汗多,煩躁就會喘息,靜止時會多言,身體像被燒紅的碳,出汗後會散去。寒氣和暑熱有各自的原因,水和火有各自的症狀,明確地列出了判斷標準,這是萬世醫學的祖先,又有什麼疑惑呢?然而,《內經》中提到溫病源於寒氣是什麼原因呢?根據《山海經》記載,桂樹名為招搖,葉子長達兩尺,桑樹名為帝女,樹幹圍度達到五十尺。桂竹葉子大約有二尺多,高度達到數丈,那裡的草木奇異,類似這樣的情況。
根據經典推測,在遠古時期,洪水肆虐,山川被淹沒,草木封閉,天地一片混沌,陰霾籠罩,陽光明媚未展現,因此寒氣盛行,和諧的氣候很少。即使在盛夏,也沒有酷熱之憂。後世文明逐漸興起,五行分佈,水火之氣各自掌控其領域。如今春季常有淫雨綿綿,餘寒厲害,嚴重時像隆冬一般,穿上厚衣服還無法抵禦。觀察晉中地區的暑症非常少,幾乎沒有痎瘧,這都是陰氣佔優勢的證據,何況在古老的洪荒時代呢!這就是《內經》中溫病源於寒氣的緣由,為什麼張仲景進一步闡述這個理論,將暑熱歸為同一類呢?這是多餘的。
另外,古人吃的是生肉,穿的是草皮,生活簡單淡泊,沒有助長火氣的工具,後世的烤煮食物味道適口,濃鬱的酒液充滿腹腔,慾望燃燒精力,勞累消耗元氣,這些都足以助長火焰,使暑熱更容易趁虛而入。可以說古代的寒病多而暑病少,現在的寒暑病並重,暑病尤其嚴重。因此,我特別提出論點:傷寒是冬季嚴寒所感;溫病是春季輕寒所感;暑病則是夏季炎熱所感,就像冰與火、天空與深淵一樣,互不相干。一水一火,各自控制著自己的命令。治療方法,一種是熱性藥物,一種是涼性藥物,各自對應著病情。如果將所有病因都歸咎於寒氣,不是太過狹隘,忽略了其他因素嗎?
我思考再三,無奈之下,敢於挑戰千年的定論,希望開啟未來的覺醒,破除迷思,解救苦難,於是自願承擔了這樣的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