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重刻張鳳逵傷暑全書卷之一 (2)
重刻張鳳逵傷暑全書卷之一 (2)
1. 辨春夏秋冬溫暑涼寒四症病原
且古之人,茹毛衣草,簡緣淡泊,無助火之具,後世炙煿之味適口,濃郁之酒充腹,嗜欲灼精,塵勞食氣,皆足以噓焰而煽熾,宜暑火之乘類而善入也。謂古之寒病多而暑病少,今之寒暑並重而暑為尤劇則可。愚故特列論曰:傷寒者,感於冬之嚴寒;溫病者,感於春之輕寒。
若暑病,則專感夏之炎熱,若冰炭霄泉之不相及。一水一火,各燥其令。治法一熱劑一涼劑,各中其竅。而概以為寒因,不幾於執一遺二哉!予俯仰躊躇,萬不得已,敢於翻千古之案,以開百世之覺,破迷而拔苦,遂自甘於僭竊云耳。
白話文:
古時候的人,吃的是生肉,穿的是草衣,生活簡單清淡,沒有可以助長火氣的東西。後世的人,喜歡吃燒烤油炸等濃膩的食物,喝大量的烈酒填滿肚子,慾望過多而耗損精氣,勞累過度而耗費元氣,這些都足以助長體內的火氣,讓暑熱更容易侵入人體。所以說,古時候寒病多而暑病少,現在寒病和暑病都很多,但暑病更為嚴重,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因此特別撰文說明:傷寒病,是感受冬天嚴寒所引起的;溫病,是感受春天較輕的寒氣所引起的。
至於暑病,則是專門感受夏天炎熱所引起的,這就像冰和炭、天空和泉水一樣,完全不相干。一個是水,一個是火,各自在自己的季節發揮作用。治療方法應該一個用熱藥,一個用涼藥,各自對症下藥。如果把所有的病都認為是寒邪引起的,豈不是太過偏頗,只看到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嗎!我因此反覆思量,實在是不得已,才敢於推翻過去的舊觀念,希望能開啟後世的覺悟,破除迷思,解除病痛,因此甘願冒著僭越的風險來說明這些道理。
2. 天時
《真源》曰:天地之間,親乎上者為陽,自上而下四萬二千里,乃曰陽位。親乎下者為陰,自下而上,四萬二千里乃曰陰位。既有形名,難逃度數。且一歲者,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辰為一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三氣為一節,二節為一時,四時為一歲。
一歲以冬至節為始,是時也,地中陽生升。凡一氣十五日,上升七千里。三氣為一節,四十五日,陽升共二萬一千里。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日,陽升共四萬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而陽合陰位。是時,陰中陽半,其氣為溫。而時當春分之節也。過此陽升而入陽位,方曰得氣而升。
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立夏之後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節陽升,通前計八萬四千里以到天,乃陽中有陽。其氣熱,積陽生陰,一陰生於二陽之中,自夏至之節為始。是時天中陰降,凡一氣十五日,下降七千里。三氣為一節,一節四十五日,陰降共二萬一千里。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日,陰降共四萬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而陰交陽位,是時陽中陰半,其氣為涼,而時當秋分之節也。過此陰降而入陰位,方曰得氣而降。
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冬,立冬之後四十五日冬至。冬至之節陰降,通前計八萬四千里以到地,乃陰中有陰,其氣冷。積陰生陽,一陽生於二陰之中。自冬至之後一陽升,如前運行不已,周而復始,即陽升陰降之八節而知天地,即溫涼寒熱之四氣而識陰陽。夫陰陽判分,若黑白然,故春夏秋冬四時隨令各別,溫熱涼寒四時隨節候變易。
冬至已後至春分屬傷寒,自春分至夏至屬溫病,自夏至至白露屬傷暑,自白露至立冬屬涼病,自立冬以後至春俱屬傷寒。蓋春秋之氣嘗不足,冬夏之氣嘗有餘,即四月八月間,亦有暑病。蓋八月間,曉暮夜氣雖涼,而午未之時,秋陽燥烈,日火灼人,反毒於伏。蓋伏時氣發汗出,陽氣在表,此時陽氣漸斂,真火內燃,而又以烈日熏之,故毒易中人。
熱症更劇,當細察之。雖其外症相類,而受氣不同,治法迥異。稍有不中節,害人不淺。而概用以寒症劑,其害可勝言哉!治者先數時令,後審時氣,隨令加減斟酌之,未有不立取效者,故為天時說。
白話文:
【天時】
《真源》提到:在天地之間,靠近上方的被視為陽,從上方向下延伸四萬兩千里,被稱為陽的位置。靠近下方的被視為陰,從下方往上延伸四萬兩千里則被稱為陰的位置。既然有了具體的形態和名稱,就難以逃脫其規律。比如一年,它包含四個季節、八個節氣、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三百六十天、四千三百二十辰。一天等於十二辰,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三氣為一節,兩個節為一季,四季為一年。
一年從冬至節開始,這時候,地中的陽氣開始上升。每一個氣會持續十五天,陽氣會向上攀升七千裏。三個氣形成一個節,四十五天,陽氣總共上升二萬一千里。兩個節形成一個季,一個季有九十天,陽氣總共上升四萬兩千里,正好到達天地的中心,與陰位交合。這時候,陰中的陽氣達到一半,氣溫溫暖,正逢春分節氣。超過這個時間,陽氣繼續上升進入陽位,才稱為真正得到氣力而上升。
同樣的,前四十五天為立夏,立夏後再過四十五天為夏至,夏至節氣中陽氣上升,加上之前的累計,總共上升八萬四千裏到達天空,這是陽中有陽。其氣溫高,累積的陽氣產生陰氣,一個陰氣生於兩個陽氣之中,從夏至節開始。這時候,天空中的陰氣開始下降,每個氣持續十五天,下降七千裏。三個氣形成一個節,一個節有四十五天,陰氣總共下降二萬一千里。兩個節形成一個季,一個季有九十天,陰氣總共下降四萬兩千里,正好到達天地的中心,與陽位交合,這時候,陽中的陰氣達到一半,氣溫涼爽,正逢秋分節氣。超過這個時間,陰氣繼續下降進入陰位,才稱為真正得到氣力而下降。
同樣的,前四十五天為立冬,立冬後再過四十五天為冬至。冬至節氣中陰氣下降,加上之前的累計,總共下降八萬四千裏到達地面,這是陰中有陰,其氣溫寒冷。累積的陰氣產生陽氣,一個陽氣生於兩個陰氣之中。從冬至後開始,陽氣開始上升,如同之前一樣運轉不停,循環往復,通過陽氣上升和陰氣下降的八個節氣來瞭解天地,通過溫、熱、涼、寒四種氣候來認識陰陽。陰陽分明,就像黑與白一樣,所以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各有其特點,溫、熱、涼、寒四種氣候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
從冬至後到春分,屬於傷寒病;從春分到夏至,屬於溫病;從夏至到白露,屬於傷暑病;從白露到立冬,屬於涼病;從立冬後到春天,都屬於傷寒病。因為春秋季的氣候通常較弱,冬夏季的氣候通常較強,即使在四月和八月之間,也可能出現暑病。因為在八月間,早晚的氣溫雖然涼爽,但在中午時分,秋陽燥熱,日火灼人,反而比伏天更加毒辣。因為在伏天時,人體出汗,陽氣在表面,但現在陽氣逐漸收斂,真火在體內燃燒,再加上烈日的照射,所以更容易中毒。
對於熱病,更應該仔細觀察。雖然外表症狀可能相似,但是受氣的影響不同,治療方法也會大相徑庭。如果稍微不注意,對人的傷害不小。如果一律使用寒症藥物,其危害可想而知!治療者應先了解當時的季節,再審視當時的氣候,根據季節調整藥物,這樣才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這裡講述了關於天時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