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重刻張鳳逵傷暑全書卷之一 (3)
重刻張鳳逵傷暑全書卷之一 (3)
1. 暑厥
夏月有卒然暈倒,不省人事,手足逆冷者,為暑厥。此陰風也,不可驟用寒涼藥,先以辛溫藥散解之。俟醒,然後用辛涼以清火除根。誤用熱藥及艾灸立死。童便和薑汁灌亦易蘇。
白話文:
在夏天的時候,有人突然間昏倒,失去意識,手腳冰冷的,這叫做暑厥。這是由於體內陰風所致,不可以立即使用寒涼的藥物,應先使用辛溫的藥物來散發寒氣。等到病人甦醒後,再使用辛涼的藥物來清除體內的火氣,根治疾病。如果誤用了熱性藥物或進行艾灸,病人會立即死亡。用童子尿混合薑汁灌服,也能讓病人較容易甦醒。
2. 暑風
忽然手足搐攣,厲聲呻吟,角弓反張,如中惡狀,為暑風。亦有先病熱後甚漸成風者。譫語,狂呼浪走,氣力百倍,此傷風也。治法以寒涼攻劫之,與陰風不同。皆宜解散化痰,不宜汗下。有日久而脾胃弱者,宜溫補。
白話文:
[關於暑風],突然間手腳開始抽筋,發出痛苦的吼叫,身體僵硬,彎曲像拉滿的弓一樣,看起來像是受到嚴重驚嚇的樣子,這就是所謂的暑風。也有先出現發燒的症狀,然後病情加重,逐漸發展成風熱的情況。病人可能會胡言亂語,狂躁喊叫,無目的地到處跑,並且體力異常充沛,這是風邪入體的表現。治療這種情況的方法是使用寒涼的藥物來強烈地排除體內的熱毒,這和處理陰風的情況不同。兩種情況都適合用疏散和化解痰濕的藥物,但不適用於出汗或瀉下的療法。如果病程長,導致脾胃功能減弱的,應當用溫補的方式調理。
3. 暑瘍
凡癰疽毒瘡,發熱有時,晡甚旦止。若夏月間,有頭面外項赤腫,或咽喉腫痛,或腿足焮腫,長至數寸,不能動履,人皆疑為瘡。但其頭痛內燥,晝夜發熱不止,自與瘡症不同,但以敗毒散加石膏、黃連等藥,熱症一解,赤腫自消,全無膿血,此名暑瘍。毫釐而千里者也。
白話文:
[暑瘍]
凡是癰疽毒瘡之類的疾病,發燒會有定時,通常是下午情況較嚴重,到了早晨則會減輕。在夏天期間,如果出現頭面部、頸部紅腫,或是咽喉腫痛,或是腿腳部發炎腫脹,長度可能達到數寸,嚴重到無法行走,人們通常會懷疑是瘡病。然而,這種病頭痛且內部燥熱,白天夜晚都會發燒不止,這就和一般的瘡病不同了。對於這種病症,只要使用敗毒散加上石膏、黃連等藥物,熱症一旦解除,紅腫自然就會消失,並且完全不會有膿血的現象,這種病稱為暑瘍。這就是所謂的毫釐之差,謬以千里。
4. 暑瘵
盛暑之月,火能爍金。若不禁辛酒,脾火暴甚,有勞熱燥擾,而火動於心肺者,令人咳嗽氣喘,驟吐血衄血,頭目不清,胸膈煩暍不寧,即童稚老夫,間亦病此。昧者以為勞瘵,不知火載血上,非真陰虧損而虛勞者等也,宜四物湯、黃連解毒、二陳湯,三藥內去川芎、白芍、黃柏,以貝母易半夏,加桔梗以抑之,薄荷以散之,麥門、五味以斂之自愈。或加童便、藕汁,或黃連香薷飲一二劑。
亦可靜攝數日,忌酒煎炒自安。是名暑瘵,宜酌而善用焉。或用東垣參苓調中亦妙。
白話文:
在酷熱的夏季,炎熱的力量就像能熔化金鐵一樣強大。如果這時不節制辛辣食物和酒,脾臟的火氣會變得非常旺盛,出現勞累、燥熱不安的症狀,且心肺部位的火氣也會被引發,導致咳嗽、呼吸困難,甚至突然吐血或鼻血,頭腦不清醒,胸口感到煩躁悶熱,即使是小孩或老人,偶爾也會得到這種病。有人誤以為這是勞瘵(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但實際上這是因為火氣導致血液上湧,並不是真正因陰虛導致的虛勞。適合服用四物湯、黃連解毒湯、二陳湯,但在這三種藥方中要去掉川芎、白芍、黃柏,以貝母取代半夏,再加入桔梗來抑制病情,薄荷來散熱,麥門冬、五味子來收斂,疾病自然會痊癒。也可以加上童便、藕汁,或者服用黃連香薷飲一兩劑。
同樣的,靜養幾天,避免喝酒和煎炸的食物,身體就會自行恢復。這種病稱為暑瘵,應適當地使用上述方法來治療。另外,使用李東垣的參苓調中湯也有很好的療效。
5. 絞腸痧
夏間有不頭痛發熱,但覺小腹疼痛,或心腹俱痛,鼓脹痞滿,不能屈伸者,人或疑為陰症,或執為食生冷過多,不知皆暑火流注臟腑不能解,故先小腹痛,後及遍心腹,法宜六和湯清解之,或五苓散加香薷、木瓜、紫蘇、半夏之類利散之,自愈。若以為陰病生冷,而用熱藥熱物助之,不可救已。
或用炒鹽和滾水服,探吐痰涎亦妙。亦有發熱身痛等症,內兼心腹痛,大概吐法為上,用藿香正氣散或二陳湯加厚朴、炒梔佳。
白話文:
在夏季時,有人不會出現頭痛或發燒的症狀,但會感到小腹疼痛,或是心口與腹部都痛,甚至腹部會鼓脹、痞悶且無法正常彎腰,這種情況可能讓人誤以為是陰寒病症,或者認為是因為吃了太多生冷食物所致,實際上這些都是因為暑熱之火影響了臟腑,無法得到疏解,所以先開始小腹痛,然後蔓延到心口和全腹。治療方法應採用六和湯來清熱解毒,或者使用五苓散加上香薷、木瓜、紫蘇、半夏等藥材來利尿散寒,病情自然就會好轉。
如果誤判為陰寒病症或因吃生冷食物導致,再用熱性藥物來治療,那可能會使病情無法挽回。
另一種治療方式,可以使用炒鹽與滾水調和服用,誘導吐出體內的痰涎,效果也很好。另外,也有人會出現發熱、身體疼痛等症狀,同時伴有心腹疼痛,這種情況下,通常誘吐是最好的治療方式,可選擇藿香正氣散或二陳湯,再加入厚朴、炒梔子等藥材來增強療效。
6. 時疫(見朱丹溪)
春應暖反寒,夏應熱反涼,秋應涼反熱,冬應寒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為時行溫疫病也。治法用人參敗毒散、九味羌和湯。夏加滑石、石膏;冬加麻黃、桂枝;春秋止依原方,或藿香正氣散、五積散、防風通聖散亦可。甚者,黃連解毒湯、竹葉石膏湯。
白話文:
春天本應溫暖卻反常地寒冷,夏天本應炎熱卻反常地清涼,秋天本應清涼卻反常地熱烈,冬天本應寒冷卻反常地溫暖,這些情況在不應該出現的季節卻出現了異常的天氣。因此,在一年當中,無論老少,生病的症狀往往很相似,這就是流行性的瘟疫疾病。
治療這種疾病的常用藥方有人參敗毒散、九味羌活湯。夏天的時候,可以在藥方中加入滑石和石膏;冬天的時候,則可以在藥方中加入麻黃和桂枝;春秋兩季,則按照原本的藥方即可,或者使用藿香正氣散、五積散、防風通聖散也是可以的。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竹葉石膏湯。
7. 寒疫
一夏月亦有病涼者,偶遇暴風怒雨,不及加衣,或夜失覆,或路行冒犯,皆能為涼症。此非其時而有其氣,謂之寒疫,治法與暑症異,亦以九味羌和湯、敗毒散,以辛散和解為主,不可專用汗藥。此論乃李東垣先生髮自《十書》中,從來醫書罕及,然僅百之一耳。以一律百,以或然為固然,左矣!
白話文:
在夏天也有感到寒涼生病的人,可能是突然遇到強烈的風雨,來不及添衣,或是晚上被子滑落著涼,或者在路上行走時不小心受涼,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涼症。這種在不該出現的季節卻出現了寒冷的氣候,我們稱之為「寒疫」。治療的方法和暑熱的病症不同,主要會使用「九味羌活湯」和「敗毒散」,這些藥物以辛散和解為主要作用,但不能一味地只使用發汗的藥物。
這段論述是出自李東垣先生在他的《十書》中的原創見解,以往的醫書很少提及,然而,這只是其中的一種情況而已。如果將這一條規則套用到所有的情況,將偶然視為必然,那就錯了!
8. 脈理
《脈訣舉要》曰: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細芤遲,體狀無餘。
劉復真曰:暑脈虛而微弱,按之無力。又脈來隱伏弦細芤遲,皆暑脈也。脈虛身熱,得之傷暑、中暍,脈虛而微者是也。寒病傳經,故脈日變;溫熱不傳經,故脈不變。寒病浮洪有力者易治,芤細無力者難治,無脈者不治。若溫熱則不然,溫有一二部無脈者,暑熱有三四部無脈者,被火所逼勒而藏伏耳,非絕無也,於病無妨,攻之亦易。
醫人一切,驚走不知照經用辛寒藥,火散而脈起,脈起而病愈,徒駭何益乎?要在辨之詳耳。蓋溫熱病有中一二經,始終止在此一二經,更不傳遞別經者。其一二經或洪數,則別經弱且浮,依經絡調之,則洪者平,伏者起,乃愈徵也。昔在萬曆丁未三月間,予寓京師,備員太倉庫差,忽一日吏部同鄉劉蒲亭馳報曰:病劇求救,予就其寓。吏部同僚諸公環守之,已備後事。
譫語,抹衣不寐者七八日已。御醫院吳思泉,名醫也,偕醫數人治之。予診脈止關脈洪大,其餘皆伏,乃書方竹葉石膏湯。諸公皆驚曰:吳等已煎附子理中湯,何冰炭如是?予詰之,吳曰:陽症陰脈,故用附子。予曰:兩關洪大,此陽脈也。其餘經為火所伏,非陰脈也。吳厲聲相爭,予亦動色自任,諸公從之。
一劑,晡時即止譫語抹衣,就寐片時。予視其脈已洪者平而伏者起。諸公相視曰:此真張仲景也。又用辛涼藥調理痊愈。脈症有相合者易知,有相左者難知,脈明而後可以辨症,症真而後可以施藥,要在虛心細察,不可執己見,而以百藥嘗試,令命在反掌間也。慎之,慎之!
白話文:
【脈理】
《脈訣舉要》指出:暑氣傷害了正氣,因此脈象會呈現出虛弱、弦細、芤遲的情況,身體的狀態顯得不足。
劉復真說:暑氣影響下的脈象會變得虛弱且微弱,按壓下去會感覺到無力。此外,脈搏隱藏、弦細、芤遲,這些都是暑氣影響下的脈象特徵。脈象虛弱加上身體發熱,這可能是因為受暑、中暑的緣故,脈象虛弱且微弱就是這樣的表現。寒病會隨著時間傳遍全身經絡,因此脈象每天都在變化;然而溫熱疾病不會這樣傳遍全身經絡,所以脈象不會隨之改變。對於寒病來說,如果脈象浮洪有力,治療起來比較容易;如果芤細無力,治療起來就會困難;如果完全沒有脈象,則無法治療。但對於溫熱疾病,情況卻不同,溫熱疾病可能在一兩個部位完全測不到脈象,暑熱疾病可能在三四個部位完全測不到脈象,這是因為受到高溫的影響,脈象被迫隱藏起來,並不是真的消失,對病情並無妨礙,治療起來也比較容易。
醫生在面對這種情況時,常常會驚慌失措,不知道應該根據經絡理論使用辛寒藥物。當火氣散去,脈象恢復正常,病也就好了,只是一味地驚慌又有什麼好處呢?關鍵在於詳細地辨識病情。溫熱病有可能隻影響一兩個經絡,病情始終停留在這一兩個經絡上,不會傳播到其他經絡。如果這一兩個經絡的脈象洪大且數,而其他經絡的脈象則弱且浮,按照經絡理論進行調理,就能讓洪大的脈象恢復正常,隱藏的脈象重新出現,這就是病情好轉的徵兆。我曾經在萬曆丁未年三月間住在京城,當時我是太倉庫的一名官員。有一天,吏部的同鄉劉蒲亭突然病重,派人來找我求救。我去他家看時,吏部的同事們都圍在他身邊,已經開始準備後事。
他已經胡言亂語,整夜不睡,持續了七八天。御醫院的吳思泉,是位有名的醫生,他和其他幾位醫生一起在治療劉蒲亭。我診斷後發現,只有關脈(手腕內側的脈)洪大,其他的脈象都隱藏起來了。我開出了竹葉石膏湯的處方。大家聽了都很驚訝,因為吳思泉他們已經煎好了附子理中湯,兩種藥物的性質完全不同。我問吳思泉為什麼開附子理中湯,他回答說:這是陽證陰脈,所以用了附子。我告訴他:兩關(手腕內側)的脈象洪大,這是陽脈,其他的脈象被火氣隱藏,並不是陰脈。吳思泉聲音嚴厲地和我爭辯,我也堅持自己的判斷,最後大家同意了我的建議。
服用了一劑藥後,到了黃昏時分,他就不再胡言亂語和整夜不睡了,還能小睡片刻。我看他的脈象,原本洪大的脈象恢復了正常,隱藏的脈象也重新出現了。大家看著彼此,說:這真是張仲景再世啊。後來,我又使用辛涼藥物進行調理,他終於康復了。脈象和病症相符的情況容易辨識,但脈象和病症不相符的情況就很難辨識了。只有明確瞭解脈象,才能正確辨認病症;只有真正理解病症,才能合理使用藥物。關鍵在於謙虛細心地觀察,不能固執己見,也不能盲目嘗試各種藥物,這樣會把病人的生命置於危險之中。一定要小心,一定要小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