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重刻張鳳逵傷暑全書卷之一 (3)

回本書目錄

重刻張鳳逵傷暑全書卷之一 (3)

1. 地氣

天地之形,其狀如卵。六合於中,其圓如球。日月出沒,運行於天之上、地之下,上下東西,周行如飛輪。春夏日行北陸,秋冬日行南陸。太陽所臨,其氣燠,故四方風氣各有偏勝。秦晉地氣寒,遂寒病多,而暑病少。吳越滇黔及兩粵地氣暖,故寒病常而暑病獨劇。至八九月,猶如伏時,彼中盲醫不知,率以治寒熱劑投之,以火助火,又且禁人飲水食瓜,至不可救。予萬曆丙午,典試西粵,棘闈中簾官,廝役多病此,呻吟聲相聞,醫皆以為寒。

予詰之,曰:某日曾風雨爾?曾服絮否?皆如法用涼劑而痊。撫臺楊公異而索方,予冗中姑抽胸臆數款並方,楊公遂付之梓,題曰《張司農活人說》,今其板貯西粵藩司中。楊公,仁者乎!急於濟人如此。地氣不同,治法亦異,猶越人見罽而駭毳,燕人見布而疑㽷,氣局之識圉之耳,安可一概施藥哉?寒而但見其寒,限於今也;熱而不知其熱,拘於古也。予慮大迷不解,特辨而表之。

白話文:

天地的形狀,就像一個蛋。在六方的空間中,它的形狀是圓的,如同球體。日與月的升起與落下,在天的上空與地的下方運行,無論上下或東西,它們的運行就像飛轉的輪子一樣。春天和夏天,太陽行經北半球,秋天和冬天,則行經南半球。太陽照耀的地方,氣溫會升高,因此各地的風氣各有其特性。秦晉地區因為地氣較冷,所以那裡的寒症較多,而暑熱病則較少。吳越、滇黔以及廣東、廣西等地,地氣較暖,因此寒症普通,但暑熱病卻特別嚴重。甚至到了八九月份,仍然像盛夏一樣炎熱,當地的醫生不瞭解這點,往往用治療寒症的藥物來治療,這就像是在火上加油,而且還禁止病人喝水和吃瓜果,導致病情無法挽回。我在萬曆丙午年,負責考試在廣東,許多在考場中的工作人員都得了這種病,呻吟的聲音不斷傳來,醫生都認為他們得了寒症。

我問他們,是否在某天有風雨?是否有穿著厚重的衣服?我按照實際情況,使用了清涼的藥物治療,他們的病都好了。巡撫楊公對此感到驚訝,向我要了處方。在繁忙中,我只提供了幾個我腦海中的藥方,楊公就把這些藥方刻印出來,標題為《張司農活人說》,現在那些木版還保存在廣東藩司中。楊公,真是個仁慈的人啊!他如此急切地想要幫助他人。不同的地方,地氣不同,治療的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就像越人看到氊毛會感到驚訝,燕人看到布匹會懷疑,這是因為他們的視野被侷限住了,怎麼能一概而論地開藥呢?只看到寒症,這是被當前的環境限制了;看不到熱症,這是被過去的經驗束縛了。我擔心大家會陷入迷茫,無法理解,特意辨析並表明這一點。

2. 辨寒暑症各異

傷寒、傷暑二症,流毒天地,沿襲古今,人率習而不察。據其外症頭痛、身痛、發熱惡寒等症相同,皆混於象而不審其內景,不觀乎時,因一名之曰寒,而不知其歧多端,甚不可一律論者。寒之傷人也,一二日在膚,宜汗;三四日在胸,宜吐;五六日在臟,宜下。確有定期可據者。

若暑則變幻無常,入發難測,不可尋想,彼暴中之激烈,扁鵲不及攦指而投咀。久服之深毒,長桑不能隔膚而見臟,最為難察而難救已。即尋常之感,亦難覺知,非若傷寒之有定期、定症可據、可療者。不拘表裡,不以漸次,不論臟腑,冒暑蒸毒,從口鼻入者,直中心胞絡經,先煩悶,後身熱,行坐近日,熏爍皮膚肢體者,即時潮熱煩渴。入肝則眩暈、頑麻;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咳痿躄;入腎則消渴。

非專心主而別臟無傳入也。中暑歸心,神昏卒倒。暑傷肉分,周身煩躁,或如針刺,或有赤腫。蓋天氣浮於地表,故人氣亦浮於肌表也。冒暑入腸胃,腹痛、噁心、嘔瀉。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腸胃之間。熱傷氣而不傷形,旬日莫覺,變出寒熱不定,霍亂吐瀉,膨脹中滿,瘧痢煩渴,腹痛下血等。(自「入肝」至此採《醫學入門》)。

並主治法,皆以清內火為主,而解表兼之。寒之中人乘其虛,暑則虛實並中,而實更劇。蓋氣血強盛之人,內已有伏火,加之外火炎炎相合,故焦灼為甚。經虛處寒棲之,經實處暑棲之,寒凌其弱而暑親其類也。又藜藿常被寒,惟膏粱獨能御。若暑則不問膏粱藜藿而咸能勝之、侮之,雖廣廈累冰,蕙質生粟,輕羅紈綺,冷冷玉樹,一犯其烈焰,詎能卻之乎?是以知暑氣之毒甚於寒。

乃古人專以寒為殺厲之氣,而不及暑何也?試觀寒病至七八日方危,暑病則有危在二三日間者,甚至朝發暮殆,暮發朝殆,尤有頃刻忽作拯救不及者,如暑風、乾霍亂之類。然則,暑之殺厲之氣,視寒尤甚,彰明皎蓍矣。寒病止一途,察脈審候,執古方以療之易為力。暑症多歧,中熱、中暍、中內、中外,甚者為厥、為風、為顛癇,即發則泄瀉、霍亂、乾霍亂;積久後發則瘧、痢、瘍。種種病名,約有十餘科,皆暑為厲。

則暑殺厲之氣,視寒幾倍,寒安敢望哉?除暴中暴發、久伏後發不可度量,其餘受發亦有漸次焉。蓋盛夏之時,熱毒鬱蒸,無論動得靜得,其初入人也,不識不知,外之流火與內之陽氣驟遇而爭,陽氣不服,先昏憒疲倦,及火與氣合,氣不能勝火,力漸強散,為外熱燒灼不已,氣耗而血枯。故燥渴、痞塞、腹痛,諸惡症作焉。

此其變化,或乍或久,人莫自覺,醫家亦不能辨。至病深而後施治,故難速愈,宜早辨而早治之,則易愈而取效速。

白話文:

[辨識寒暑病症的差異]

傷寒和傷暑這兩種疾病,自古以來影響著人類,人們往往習以為常,卻未深入探究。由於它們的外顯症狀,如頭痛、身體疼痛、發燒畏寒等,看似相似,所以大家容易將其混為一談,未能仔細區分其內部機制和季節特性。一般稱其為寒症,但實際上兩者差異巨大,不可一概而論。

寒症對人的影響,大約在一到兩天內會影響皮膚,應採取發汗的方式治療;到了三到四天,可能影響到胸部區域,這時應考慮催吐;五到六天如果影響到內臟,就需要用通便的方法了。寒症有固定的發展階段可供參考。

然而,暑症則變化莫測,一旦入侵,很難預測,它的突然且猛烈的爆發,即使像扁鵲這樣的名醫也來不及反應。長期潛伏的暑毒,即使是高明的醫生也難以一眼看穿。暑症比寒症更難察覺和救治。暑症的感染不只限於表面,也不按部就班地發展,不受臟腑限制。暑熱透過口鼻進入,直接影響心包絡和經絡,先引起煩躁,後有體溫升高。如果暑熱影響到肝臟,可能會導致眩暈和麻木;影響脾臟,會使人昏睡不醒;影響肺臟,會出現喘息咳嗽;影響腎臟,則可能引發口渴。

暑熱並非隻影響心臟,其他臟器也會受到波及。中暑的情況下,神志會模糊,突然倒下。暑熱影響肌肉組織,全身會感到煩躁,甚至有針刺感,或出現紅腫。因為天氣的熱氣飄浮在地表,人體的氣也飄浮在肌膚表面。暑熱進入腸胃,會引起腹痛、噁心、嘔吐和腹瀉。伏暑是指暑熱長期潛伏在三焦和腸胃之間的狀態。

治療上,主要以清內火為原則,同時也要解除表面的症狀。寒症趁人虛弱時侵襲,而暑症則不分虛實,且實證情況更加嚴重。體質強壯的人,體內已有潛在的火氣,加上外界的高溫,兩者相合,導致身體極度焦灼。虛弱的經絡易受寒氣侵襲,而實證的經絡則易受暑氣影響,寒氣侵擾弱點,暑氣則偏好強壯的體質。一般人常因寒氣而受苦,唯有富貴之人能抵抗暑氣。但暑氣不分貧富,都能勝過他們,即使是在豪華的大宅中堆滿冰塊,或穿上輕薄的衣裳,一旦遭遇烈日,也難以抵擋。由此可知,暑氣的毒性遠超寒氣。

古人專注於寒氣作為致命的要素,卻忽略了暑氣,這是為什麼呢?觀察發現,寒病往往要到七到八天才會達到危險的程度,而暑病可能在二到三天內就危及生命,甚至有早晨發病晚上就危急,晚上發病早上就危急的情況,更有短時間內突然發病,救治不及的例子,如暑風、乾霍亂之類。由此可見,暑氣的致命性比寒氣更為嚴重,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寒病的治療相對單一,醫生通過脈診和觀察,使用傳統的藥方進行治療,相對容易。暑症則變化多端,有中熱、中暍、中內、中外等多種形式,嚴重時還會導致昏厥、中風、癲癇,一旦發作可能伴隨腹瀉、霍亂、乾霍亂等症狀;長時間後發作則可能轉化為瘧疾、痢疾、瘡瘍等。種種病名,涵蓋了十多種疾病類型,都是暑氣造成的危害。

因此,暑氣的致命性比寒氣高出數倍,寒氣怎麼敢相比呢?除了那些突然爆發和長期潛伏後爆發的無法預測的情況,其他暑病的發病過程也有一定的漸進性。在酷暑之際,熱毒鬱積蒸騰,無論是活動還是靜止,暑熱剛開始進入人體時,人們往往沒有意識到。外部的熱力與體內的陽氣猝然相遇,產生衝突,當陽氣無法適應時,先會感到昏沉疲憊,隨著火氣與氣力結合,氣力無法抗衡火氣,力量逐漸減弱,外在的熱力不斷燒灼,氣力消耗,血液乾涸。因此,會出現口渴、胸悶、腹痛等惡劣症狀。

這種變化過程,可能是突然的,也可能是長期的,病人自己往往不會察覺,醫生也難以辨別。等到病情加重再進行治療,自然難以迅速康復,應盡早辨別並進行治療,這樣才能更快康復,效果也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