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重刻張鳳逵傷暑全書卷之一 (3)

回本書目錄

重刻張鳳逵傷暑全書卷之一 (3)

1. 暑厥

夏月有卒然暈倒,不省人事,手足逆冷者,為暑厥。此陰風也,不可驟用寒涼藥,先以辛溫藥散解之。俟醒,然後用辛涼以清火除根。誤用熱藥及艾灸立死。童便和薑汁灌亦易蘇。

2. 暑風

忽然手足搐攣,厲聲呻吟,角弓反張,如中惡狀,為暑風。亦有先病熱後甚漸成風者。譫語,狂呼浪走,氣力百倍,此傷風也。治法以寒涼攻劫之,與陰風不同。皆宜解散化痰,不宜汗下。有日久而脾胃弱者,宜溫補。

3. 暑瘍

凡癰疽毒瘡,發熱有時,晡甚旦止。若夏月間,有頭面外項赤腫,或咽喉腫痛,或腿足焮腫,長至數寸,不能動履,人皆疑為瘡。但其頭痛內燥,晝夜發熱不止,自與瘡症不同,但以敗毒散石膏黃連等藥,熱症一解,赤腫自消,全無膿血,此名暑瘍。毫釐而千里者也。

4. 暑瘵

盛暑之月,火能爍金。若不禁辛酒,脾火暴甚,有勞熱燥擾,而火動於心肺者,令人咳嗽氣喘,驟吐血衄血,頭目不清,胸膈煩暍不寧,即童稚老夫,間亦病此。昧者以為勞瘵,不知火載血上,非真陰虧損而虛勞者等也,宜四物湯黃連解毒、二陳湯,三藥內去川芎白芍黃柏,以貝母易半夏,加桔梗以抑之,薄荷以散之,麥門、五味以斂之自愈。或加童便、藕汁,或黃連香薷飲一二劑。

亦可靜攝數日,忌酒煎炒自安。是名暑瘵,宜酌而善用焉。或用東垣參苓調中亦妙。

5. 絞腸痧

夏間有不頭痛發熱,但覺小腹疼痛,或心腹俱痛,鼓脹痞滿,不能屈伸者,人或疑為陰症,或執為食生冷過多,不知皆暑火流注臟腑不能解,故先小腹痛,後及遍心腹,法宜六和湯清解之,或五苓散香薷木瓜、紫蘇、半夏之類利散之,自愈。若以為陰病生冷,而用熱藥熱物助之,不可救已。

或用炒鹽和滾水服,探吐痰涎亦妙。亦有發熱身痛等症,內兼心腹痛,大概吐法為上,用藿香正氣散二陳湯厚朴、炒梔佳。

6. 時疫(見朱丹溪)

春應暖反寒,夏應熱反涼,秋應涼反熱,冬應寒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為時行溫疫病也。治法用人參敗毒散、九味羌和湯。夏加滑石石膏;冬加麻黃桂枝;春秋止依原方,或藿香正氣散五積散防風通聖散亦可。甚者,黃連解毒湯竹葉石膏湯

7. 寒疫

一夏月亦有病涼者,偶遇暴風怒雨,不及加衣,或夜失覆,或路行冒犯,皆能為涼症。此非其時而有其氣,謂之寒疫,治法與暑症異,亦以九味羌和湯、敗毒散,以辛散和解為主,不可專用汗藥。此論乃李東垣先生髮自《十書》中,從來醫書罕及,然僅百之一耳。以一律百,以或然為固然,左矣!

8. 脈理

《脈訣舉要》曰: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細芤遲,體狀無餘。

劉復真曰:暑脈虛而微弱,按之無力。又脈來隱伏弦細芤遲,皆暑脈也。脈虛身熱,得之傷暑、中暍,脈虛而微者是也。寒病傳經,故脈日變;溫熱不傳經,故脈不變。寒病浮洪有力者易治,芤細無力者難治,無脈者不治。若溫熱則不然,溫有一二部無脈者,暑熱有三四部無脈者,被火所逼勒而藏伏耳,非絕無也,於病無妨,攻之亦易。

醫人一切,驚走不知照經用辛寒藥,火散而脈起,脈起而病愈,徒駭何益乎?要在辨之詳耳。蓋溫熱病有中一二經,始終止在此一二經,更不傳遞別經者。其一二經或洪數,則別經弱且浮,依經絡調之,則洪者平,伏者起,乃愈徵也。昔在萬曆丁未三月間,予寓京師,備員太倉庫差,忽一日吏部同鄉劉蒲亭馳報曰:病劇求救,予就其寓。吏部同僚諸公環守之,已備後事。

譫語,抹衣不寐者七八日已。御醫院吳思泉,名醫也,偕醫數人治之。予診脈止關脈洪大,其餘皆伏,乃書方竹葉石膏湯。諸公皆驚曰:吳等已煎附子理中湯,何冰炭如是?予詰之,吳曰:陽症陰脈,故用附子。予曰:兩關洪大,此陽脈也。其餘經為火所伏,非陰脈也。吳厲聲相爭,予亦動色自任,諸公從之。

一劑,晡時即止譫語抹衣,就寐片時。予視其脈已洪者平而伏者起。諸公相視曰:此真張仲景也。又用辛涼藥調理痊愈。脈症有相合者易知,有相左者難知,脈明而後可以辨症,症真而後可以施藥,要在虛心細察,不可執己見,而以百藥嘗試,令命在反掌間也。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