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重刻張鳳逵傷暑全書卷之一 (4)
重刻張鳳逵傷暑全書卷之一 (4)
1. 暑症
立夏以後,暑熱盛行。時人有頭疼噁心、身熱惡寒、手足厥冷、肢節沉痛、不思飲食,或氣高而喘,或氣短而促;甚者,用手捫之,如火燎皮膚;或腹腸絞痛;或口鼻流血,病候與傷寒相似。不知者誤認傷寒,用風熱發汗藥,或加衣。出汗則元氣益虛,終不知悟。
此症乃夏屬陰虛,元氣不足,濕熱蒸人,暴傷元氣,人初感之,即骨乏腿軟,精神倦怠,昏睡懶語,其形如醉,夢間或無汗,或微汗不斷,或大汗不止,煩渴飲水,胸膈痞悶,小便黃而少,大便溏而頻,或嘔,或瀉,或結,或霍亂不止,此等症與傷寒大異。按時而施治,據症而急療,無不應手者。
語曰:勿伐天和。正因時之道也。亦有不頭痛身痛、惡寒者,治法皆同。治法輕者宜五苓散,以利小水,導火下瀉,而暑自解;或香薷飲辛散以驅暑毒。木瓜,制暑之要藥也。或藿香正氣散、十味香薷飲之類。重者人參敗毒散、桂苓甘露飲、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之類。弱者用生脈散、清暑益氣湯、補中益氣湯等。
若不分內外,不論輕重、強弱,一概以和解,百發百中,隨試隨應,則無如六和湯最良矣。方書名家,古今甚眾。其中多所發揮,明切精密者,惟朱丹溪為最詳且要。近世著作,王宇泰先生有《證治準繩》、《證治類方》諸帙,獨得其解,批窾中竅,轉丸遊刃之技,力追古名流已。工醫者所當時披誦而潛玩者也。
治方見後。
白話文:
[暑熱症狀]
自立夏之後,暑熱開始盛行。此時人們可能會出現頭痛、噁心、身體發熱卻怕冷、四肢冰冷、關節疼痛、食慾不振等症狀,有的人會呼吸急促,有的則是呼吸短淺。更嚴重的情況下,觸摸皮膚感覺像是被火燒一樣熱,或是腹部劇烈疼痛,甚至口鼻出血,這些症狀跟感冒很像,不懂的人可能會誤以為是感冒。
但其實這是因為夏天陰虛,元氣不足,加上濕熱蒸騰導致元氣受損。一開始可能只會感到全身乏力、腿部酸軟、精神疲憊,昏昏欲睡,說話懶散,看起來像喝醉了一樣。在睡夢中可能不出汗,也可能微汗不斷,或者大量出汗,感到極度口渴,胸口悶堵,尿色黃且量少,大便稀且頻繁,可能會有嘔吐、腹瀉、便祕或霍亂的症狀,這些都和感冒有很大的差別。治療時應根據症狀來進行,都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常說:不要破壞自然界的和諧。這正是遵循季節變化的道理。即使沒有頭痛、身痛、怕冷的情況,治療方法也都相同。對於輕微的患者,可以使用五苓散來幫助排尿,引導熱氣下降,暑熱自然消退;或使用香薷飲來驅除暑毒。木瓜是對抗暑熱的重要藥材。也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十味香薷飲等。對於病情較重的患者,可使用人參敗毒散、桂苓甘露飲、竹葉石膏湯、白虎湯等。體質較弱的人,則可用生脈散、清暑益氣湯、補中益氣湯等。
如果不管病情輕重、體質強弱,統一用和解的方法治療,每次都有效,那六和湯就是最好的選擇了。歷史上許多有名的醫生都有相關著作,其中朱丹溪的解釋最詳細精確。近代的王宇泰先生也有《證治準繩》、《證治類方》等作品,獨到的見解,精準的分析,技術上可媲美古代名醫。這些都是醫生應該隨時閱讀研究的。
具體的治療方式詳見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