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信編》~ 序 (2)

回本書目錄

序 (2)

1.

醫之為書多矣,自《素問》、《靈樞》以下,卓然可傳者,不過數種。其餘百家撰述,汗牛充棟,未免擇焉不精,語焉不詳,學者視之有茫乎不知所折衷者。

楓山先生博綜群集,懼其泛而雜也。於是講明切究,聚古今之精英,著《三信編》三卷。言簡而賅,其於藥石之性味,疾疚之源流,開卷瞭然,可與向所刻《養生經驗》一書,並垂不朽。雖不敢以倉公、扁鵲之說諛之,而稱為濟世之書,洵可無愧也。

先生年臻大耋,神明不衰,是深得乎養生之道者。然而先生不欲自私,形諸著述,以濟當世而利後人。古人云:不為良相,當為良醫。其先生之志也歟。

時乾隆己卯清和月

同里弟鍾汾拜序

白話文:

[序]

醫學著作實在太多了,從《素問》、《靈樞》開始,真正值得傳頌的,也不過就是那幾本。其他的各家各派的撰寫,雖然多到汗牛充棟,但不免選擇不夠精確,描述不夠詳細,讓學習的人感到迷茫,不知道該如何取捨。

楓山先生廣泛地閱讀了各種典籍,擔心知識太過泛濫和混雜。於是,他深入研究,匯聚古今的精華,寫出了《三信編》三卷。他的文字簡潔而全面,對於藥材的性質味道,疾病的根源,一打開書就清楚明白,可以和他之前刻印的《養生經驗》一書,一起被傳頌不朽。雖然不敢誇張的把他比作倉公、扁鵲,但如果說這是本救世的書,他絕對不會感到愧疚。

楓山先生已經高齡,但精神依然旺盛,這是他深諳養生之道的結果。但他並不打算把這些智慧留給自己,而是通過寫作來幫助當代人,造福後人。古人說:如果不做一個好宰相,那就應該做一個好醫生。這大概就是先生的願望吧。

於乾隆己卯清和月

同鄉弟弟鍾汾恭敬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