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信編》~ 跋
跋
1. 跋
醫必識病而後能立方。古方之傳於今者,無慮數萬首。古法之傳於今者,無慮數百家。醫者熟復於古人之法,因以通乎古人制方之意,則臨病有準繩,而術乃日精。粗工於軒、岐、長沙之書,曾未窺覽,即病機十九,猶茫然不能言。無論井、輸、榮、合之位置,蒼天、黔天之氣化也,而乃以空疏不學,自便創為古方不可治今病之說。噫,不知古法,而徒執其方,方不對病,病於何瘳?醫不自咎,轉以咎古人,不亦顛乎。
吾里楓山毛先生,倦遊醫部,與古為徒,嘗著《養生經驗合集》一書,於古方之有成效者,既審擇以示人。今又著《三信編》一書,則於古法加詳焉。其持論也,有本有源,而宅心之仁,用力之勤,皆於是乎見。是真能熟復古人之法,而精其術以濟世者矣。
昔《南史》稱,徐野人年八十猶歲讀五經一過,卒成大儒。今先生年八十餘,於著述如此,以視空疏不學者,居何等耶。余故忻然為識數言於簡末,一以為粗工勸,一以為古人快也。
同裡實庭錢枚拜跋
白話文:
[跋]這段文字在講,醫生必須認識疾病才能開出適當的藥方。從古至今傳下來的藥方有數萬種,醫法也有數百家。醫生如果能熟練地掌握古人的醫法,就能理解古人開方的意圖,那麼在面對疾病時就會有標準可循,醫術也會日益精進。然而有些淺薄的醫生,對於黃帝、岐伯、張仲景等古代醫學家的著作未曾深入研究,對於疾病機理尚且懵懂,更別提穴位的位置和氣候對人體的影響了。他們卻以此為藉口,輕率地認為古方不能治療今病。可悲的是,不懂古法,只是死記硬背藥方,藥方不符合病情,病怎麼可能好呢?醫生自己不反省,反而怪罪古人,這不是很荒謬嗎?
我們鄉裏的楓山毛先生,厭倦了遊歷行醫,專注於研究古醫學,曾經寫了一本書叫《養生經驗合集》,裡面詳細選錄了有效的古方,現在他又寫了一本《三信編》,對於古法的介紹更加詳細。他的論點有根有據,他對醫學的熱忱和努力,都在這些書中展現無遺。他確實是一個熟練掌握古人醫法,用高超醫術來救世的人。
以前《南史》上記載,徐野人在八十歲的時候還每年把五經讀一遍,最終成為了大學問家。現在毛先生已經八十幾歲,對於寫作和研究依然充滿熱情,和那些空洞無知的人相比,他到底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呢?因此,我很高興在書的最後寫下這幾句話,一方面鼓勵那些淺薄的醫生,另一方面也是對古人智慧的一種肯定。
同鄉實庭錢枚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