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信編》~ 下卷(中厥條辨) (8)

回本書目錄

下卷(中厥條辨) (8)

1. 明哲論選

若無痰而氣脫卒倒,必宜四君、六君、十全大補之類,重用參、附為主也。

凡非風初病,而痰氣不甚者,必不可猜其為痰而妄用痰藥,此大戒也。若果痰涎壅盛,填塞胸膈,湯液俱不能入,則不得不先開其痰,以通藥食之道。而開痰之法,惟吐為捷。如古方之獨聖散、茶調散、稀涎散之屬,皆吐痰之劑也。但恐元氣不足,不能當此峻利之物,或但用和陣中所附吐法為妥。

或用牛黃丸、抱龍丸之類,但使咽喉氣通,能進湯飲即止,不可盡攻其痰,致令危困,則最所慎之。以故治痰之法,又必察其可攻與否,然後用之,斯無誤也。若其眼直、咬牙、肢體拘急,面赤、強勁有力者,雖見昏沉,亦為可治。先用粗筋之類,挖開其口,隨以堅實筆桿捺住牙關,乃用淡淡姜鹽湯,徐徐灌之,然後以中食二指探入喉中,徐引其吐。若指不能入,則以鵝翎蘸湯代指探吐亦可,如是數次,得吐氣通,必漸蘇矣。

然後酌宜可以進藥治之,此治實痰壅滯之法也。若死症已具,而痰聲漉漉於喉間者,吐亦無益,不必吐也。若痰氣盛極而不能吐者,亦不治之症也。凡形氣大虛者,忌用吐法,是皆不可攻者也。

華岫云曰:風為百病之長,故醫書咸以中風列於首門。其論症有真中、類中,中經絡、血脈、腑腑之分,其論治則有攻風、劫痰、養血、潤燥、補氣、培元之治。蓋真中雖風從外來,亦由內虛,而邪得以乘虛以入。北方風氣剛勁,南方風氣柔和,故真中之病,南少北多。其真中之方,前人已大備,不必贅論。

其類中之症,則河澗立論云:因煩勞五志過極,動火而卒中,皆因熱甚生火。東垣立論:因元氣不足,則邪湊之,令人僵仆卒倒如風狀,是因乎氣虛。而丹溪則又云:東方氣溫多濕,由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故主乎濕。三者,皆辨明類中之由。類者,偽也。近代以來,醫者不分真偽,每用羌、防、星、半、烏、附、細辛以祛風豁痰,虛證實治,不啻如枘鑿之殊矣。

今觀葉天士先生醫案,發明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肝為風臟,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榮,故肝陽偏亢,內風時起。治以滋液熄風,濡養營絡,補陰潛陽。如虎潛、固本、復脈之類是也。若陰陽並損,無陽則陰無以化,故以溫柔濡潤之劑補之,如地黃飲子、還少丹之類是也。

更有風木過動,中土受戕,不能御其所勝,如不寐不食,衛疏汗泄,飲食變痰,治以六君、玉屏風、茯苓飲、酸棗仁湯之屬。或風陽上僭,痰火阻竅,神識不清,則有至寶丹芳香宣竅,或辛涼清上痰火。法雖未備,實足以補前人之未及。至於審症之法,有身體緩縱不收,耳聾、目瞀、眼合、撒手、遺水、失音、鼾睡,此本實,先撥陰陽。樞紐不交與暴脫無異,非是中外邪之風,乃純虛症也。

白話文:

如果不是因為痰導致的,而是突然昏倒、氣息脫落的情況,一定要用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十全大補湯之類的藥方,並且要大量使用人參和附子來作為主要藥材。

如果不是剛發作的風病,而且痰氣不是很嚴重,就絕對不能猜測是痰的問題而隨便使用化痰藥,這是非常重要的禁忌。如果確實是痰液很多,阻塞胸腔,連湯藥都喝不下去,就不得不先開通痰液,來打通藥物和食物的通道。而開通痰液的方法,最快速的就是催吐。像是古代的獨聖散、茶調散、稀涎散等,都是催吐的藥方。但擔心病人元氣不足,無法承受這麼強烈的藥物,或者只能使用緩和藥方中附帶的催吐方法比較妥當。

或者使用牛黃丸、抱龍丸之類的藥物,只要能讓咽喉氣息暢通,可以喝下湯水就可以停止,不能過度地去化痰,導致身體虛弱,這點一定要非常謹慎。因此,治療痰液的方法,又必須觀察是否可以攻伐,然後再使用,這樣才不會有錯誤。如果病人出現眼睛直視、咬牙、肢體僵硬、面色發紅、身體強勁有力等情況,即使看起來昏沉,也是可以治療的。先用粗糙的東西撬開病人的嘴,然後用堅硬的筆桿按住牙關,接著用淡淡的薑鹽水,慢慢地灌下去,然後用中指和食指伸入喉嚨,慢慢地引導他吐出來。如果手指伸不進去,可以用鵝毛沾著湯水代替手指來催吐也是可以的。這樣做幾次,吐出痰液、氣息暢通,病人一定會逐漸清醒。

然後再根據情況,可以服用藥物來治療,這是治療痰液阻塞的方法。如果已經是危重的病症,而且喉嚨裡痰聲很大,催吐也沒有用,就不用催吐了。如果痰氣非常嚴重而無法吐出來,也是無法治療的病症。凡是身體非常虛弱的人,都不能使用催吐的方法,這些都是不能攻伐的情況。

華岫雲說:風是所有疾病的始作俑者,所以醫書都把中風列在首位。關於中風的症狀,有真中、類中之分,還有中經絡、血脈、臟腑的區別;關於治療,則有攻風、化痰、養血、潤燥、補氣、培元等方法。所謂真中風,雖然風邪從外而來,也是因為身體內虛,邪氣才能趁虛而入。北方的風氣強勁,南方的風氣柔和,所以真中風的病症,北方多於南方。關於真中風的藥方,前人已經非常完備,不需要再多說。

至於類中風的症狀,河澗的觀點認為:是因為過度勞累、情緒過激,導致動火而突然昏倒,都是因為熱邪太盛而生火。東垣的觀點認為:是因為元氣不足,邪氣才會侵入,使人僵硬昏倒,像中風一樣,這是因為氣虛。而丹溪則認為:東方氣候溫熱潮濕,由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所以主要責怪濕氣。這三種說法,都是在辨明類中風的原因。所謂類,就是假的意思。近代的醫生,不區分真假,經常使用羌活、防風、半夏、烏頭、附子、細辛等藥物來祛風化痰,用實證的方法來治療虛證,就像榫頭和鑿孔不相合一樣,差得很遠。

現在看葉天士先生的醫案,他闡明了內風,其實是身體陽氣的變動。肝臟是主風的臟器,因為精血衰竭,水液無法滋養肝木,肝木缺少滋養,所以肝陽偏亢,內風就時常發作。治療上應該用滋養陰液、平息風邪、濡養經絡、補陰潛陽的方法。像是虎潛丸、固本丸、復脈湯之類的藥方。如果陰陽都虧損,沒有陽氣,陰液就無法化生,所以要用溫和滋潤的藥物來補養,像是地黃飲子、還少丹之類的藥方。

還有因為肝木過度活動,導致脾胃受到損傷,脾胃無法抵抗肝木的克制,像是失眠、不吃東西、衛氣疏鬆、容易出汗、飲食變成痰液,要用六君子湯、玉屏風散、茯苓飲、酸棗仁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或者風陽上擾、痰火阻塞竅穴,導致神智不清,可以用至寶丹來芳香開竅,或者用辛涼藥物來清上焦的痰火。這些方法雖然還不夠完善,但足以補充前人的不足之處。至於辨別疾病的方法,如果身體鬆弛無力、耳朵聽不見、眼睛昏花、眼皮合上、撒手、大小便失禁、失聲、打鼾,這都是本虛的表現,要先調理陰陽。如果陰陽失調,與突然昏倒沒有區別,並不是外來的風邪,而是純粹的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