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信編》~ 下卷(中厥條辨) (9)

回本書目錄

下卷(中厥條辨) (9)

1. 明哲論選

故先生急用大劑參附以回陽,恐純剛難受,必佐陰藥,以挽回萬一。若身體拘攣,半身不遂,口眼喎邪、舌強言蹇、二便不爽,此本體先虛,風陽夾痰火壅塞,以致營衛脈絡不和。治法急則先用開關,緩則益氣養血,佐以消痰清火,宣通經隧之藥。氣充血盈,脈絡通利,則病可全愈。

至於風痱、風懿、風痹,癱瘓,乃風門之兼,理亦相同。案中種種,治法未能盡宣其理,不過略舉大綱,分類敘述,以便後人觀覽。

鄒新甫曰:厥者,從下逆上之謂。痙者,明其風強之狀。所以二字,每每並言,原與傷寒門所載者有間,想是症總由氣血日偏,陰陽一併而成。譬如風雷猛烈,鬱極而發。若發而漸復者,猶可轉危為安。若發而轉逆者,必至直拔根荄乃已。考方書之名目不一,致病之因由亦繁。

大抵可吐者,如痰食填塞於胸中,用瓜蒂散之類及燒鹽探引方法。可清可折者,如厥陽壯火升逆而莫制,用景岳玉女煎及《宣明》龍薈丸法。可開可降者,如氣厥,薄厥,而形氣暴絕,有五磨飲子及蒲黃酒法。穢濁蒙神而昏亂無知,有牛黃至寶及蘇合香丸之兩法。飛屍卒厥,先宜酒醴以引導,並可按穴而施針法及灸法。

若從虛而論者,如內奪而厥,則為瘖痱,有地黃飲子通攝下焦法。煩勞陽張令人煎厥,有人參固本加金箔方,諸水為壯水制火法。血厥而陽騰絡沸,參乎從陰從陽法。色厥而精脫於下,急與大劑挽元法。腎厥宗許學士之椒、附以通陽。蛔厥有仲景之安蛔法。陽極用救陰峻劑。

陰極有扶陽方法。種種規模,以為全備。及參葉氏案中,先生於是症,獨重在肝。蓋肝者,將軍之官,善幹他臟者也。肝氣一逆,則諸氣皆逆。氣逆則痰生,遂火沸、風旋、神迷、魂蕩,無所不至矣。若犯於上者,不免凌金爍液,有麥門冬湯及瓊玉膏之補金柔製法。若犯於中而為嘔為脹者,用六君去朮加木瓜、薑、芍之類,及附子粳米湯加人參、為補胃凝肝法。若震及心脾而為悸為消者,用甘麥大棗湯合龍、蠣之屬,為緩急重鎮法。

若挾少陽之威而乘巔搖絡者,用羚羊、鉤藤、元參、連翹之劑,為熄風清絡法。若本臟自病而體用失和者,以椒、梅、桂、芍之類,為益體宣用法。若因母臟之虛而擾及子臟之位者,用三才配合龜甲、磁朱,及復脈減辛味,復入雞黃之屬,為安攝其子母法。至於痿厥之治,猶覺神奇,取血肉介類,改湯為膏,謂其力味重實,填隙止厥最速。

此豈非補前人之未備,開後學之法門哉。參是案者,幸毋忽諸。

白話文:

所以,醫生會緊急使用大量人參和附子來恢復陽氣,但擔心藥性過於剛猛,身體難以承受,所以必須搭配滋陰的藥物,以防萬一。如果身體出現肌肉抽搐僵硬、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頭僵硬難以說話、大小便不順暢等症狀,這表示身體本來就虛弱,加上風邪、陽氣過盛、痰火壅塞,導致身體的營衛氣血和經絡不協調。治療方法是,情況緊急時先用藥物來開通閉塞的關竅,情況緩和時則用藥物來補益氣血,同時搭配化痰、清火、疏通經絡的藥物。當氣血充足、經絡暢通時,疾病就可以完全治癒。

至於風痱、風懿、風痹、癱瘓等疾病,都屬於風邪侵犯的範疇,治療原則也相同。這些病例中,各種治療方法未能完全闡述其原理,只是簡單地列出大綱,分類敘述,以便後人參考學習。

鄒新甫說:「厥」是指氣從下往上逆行的現象,「痙」是形容風邪強盛的狀態。這兩個字經常一起使用,但與傷寒門中所描述的情況有所不同,推測是這些疾病的總體原因都是因為氣血陰陽的偏失。就像狂風暴雨一樣,是鬱積到極點後爆發的。如果發作後能逐漸恢復,還能轉危為安;如果發作後情況反而加重,必定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各種醫書中的病名和致病原因非常繁雜。

大體來說,對於可以通過嘔吐來治療的,像是痰食堵塞在胸中,可以使用瓜蒂散之類的藥物,或是用燒鹽來催吐。對於可以用清熱降火來治療的,像是厥陽之火過盛而向上逆行無法抑制,可以使用景岳的玉女煎和《宣明》中的龍薈丸。對於可以用開竅降逆來治療的,像是氣厥、薄厥,導致形體和氣息突然消失,可以使用五磨飲子和蒲黃酒。對於穢濁之氣蒙蔽神志導致昏迷不醒的,可以使用牛黃至寶丸和蘇合香丸。對於突然昏厥,像是飛屍般的急症,可以先用酒類來引導,並配合按壓穴位、針灸或艾灸。

如果從虛證的角度來看,像是體內正氣虧虛導致的厥證,會引起失語和癱瘓,可以用地黃飲子來補養下焦。過度勞累導致陽氣上亢的,會讓人感到頭暈目眩,可以使用人參固本湯加上金箔。各種原因造成水液過多而制約陽氣的,可以用壯水制火的方法。血虛導致陽氣上騰的,要根據陰陽的情況來調理。精氣虧損導致的厥證,要緊急使用大量藥物來挽救元氣。腎陽虛導致的厥證,可以用許學士的椒、附等藥物來溫通陽氣。蛔蟲引起的厥證,可以用張仲景的安蛔法。陽氣過盛,要用大寒的藥物來滋陰。

陰氣過盛,要用溫陽的方法來治療。各種治療方法,都應該要考慮周全。參考葉氏的醫案,他特別強調這種病症與肝臟的關係。肝臟就像將軍一樣,容易影響其他臟腑。如果肝氣逆亂,那麼其他臟腑的氣也會跟著逆亂。氣逆亂就會產生痰,痰就會導致火氣上炎、風邪內生、神志迷亂、魂魄不安,各種問題都會隨之而來。如果病邪侵犯上方的肺,就會損傷肺陰,可以用麥門冬湯和瓊玉膏來滋補肺金。如果病邪侵犯中焦而導致嘔吐、腹脹,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去白朮,加入木瓜、生薑、芍藥等藥材,或是用附子粳米湯加入人參,來補脾胃,安定肝氣。如果病邪震動心脾,導致心悸和消瘦,可以用甘麥大棗湯合用龍骨、牡蠣等藥物來鎮靜安神。

如果病邪挾持少陽之氣,上犯頭部和經絡,可以用羚羊角、鉤藤、玄參、連翹等藥物來熄風清熱。如果肝臟本身有病,導致功能失調,可以用花椒、烏梅、桂枝、芍藥等藥材,來補益肝體和宣通肝用。如果因為母臟虛弱而影響到子臟,可以用三才湯搭配龜甲、磁石、朱砂等藥材,或是用復脈湯減少辛味,加入雞蛋黃等藥材,來安定子母之間的關係。至於治療痿厥的方法,更是神奇,取用血肉、介殼等動物類藥材,將湯劑改為膏劑,認為其藥力更強大,更能填補空隙,快速止厥。

這難道不是彌補了前人的不足,開闢了後學的法門嗎?參考這些醫案的人,千萬不要忽略了這些重要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