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信編》~ 下卷(中厥條辨) (7)

回本書目錄

下卷(中厥條辨) (7)

1. 明哲論選

或昏倦無知,語言不出者,神敗於心,精敗於腎也。凡此皆衝任氣脫,形神俱敗而然。故必於中年之後,乃有此症,何今人見此,無不指為風痰,而治從消散。不知風中於外,痰鬱於中,皆實邪也。而實邪為病,何遽令人暴絕若此?且既絕如此,尚湛幾多消散?而人不能悟,良可哀也。

觀東垣云:氣衰者多有此疾,誠知要之言也。奈後人不明其說,但以東垣為主氣,又豈知氣之為義乎。故凡治卒倒昏沉等症,若無痰氣阻塞,必須以大劑參、附峻補元氣,以先其急,隨用地黃、當歸、枸杞之類填補真陰,以培其本。蓋精即氣之根,氣生於下,即向生之氣也。

經云:精化為氣,即此之謂。舍是之外,他無實濟之術矣。雖然,夫以養生失道,而病令至此,敗壞可知,猶望復全,誠非易也。第治得其法,猶可望其來復,若誤治之,則何堪再誤哉。

又云:凡非風之多痰者,悉由中虛而然。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在腎者,以水不歸原,水泛為痰也。在脾者,以食飲不化,土不制水也。不觀之強壯之人,任其多飲多食,則隨食隨化,未見其為痰也。惟是不能食者,反能生痰,此以脾虛不能化食,而食即為痰也。

故凡病虛勞者,其痰必多,而病至垂危,其痰益甚。正以脾氣愈虛、則全不能化,而水泛盡為痰也。然則痰之與病,病由痰乎,痰由病乎,豈非痰必由於虛乎。可見天下之實痰無幾,而痰之宜伐者亦無幾。故治痰者,必當溫脾強腎,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漸充,則痰將不治而自去矣。

張會卿曰:余嘗聞之俗傳云:痰在周身,為病莫測。凡癱瘓瘛瘲,半身不遂等證,皆伏痰留滯而然。若此痰飲,豈非邪類,不去痰邪,病何由愈?余曰:汝知痰之所自乎,凡經絡之痰,蓋即津血之所化也。使果榮衛和調,則津自津,血自血,何痰之有?惟是元陽虧損,神機耗敗,則水中無氣而津凝血敗,皆化為痰耳。此果痰也,果津血也,豈以津血之外,而別有所謂痰者耶。

若謂痰在經絡,非攻不去,則必並精血而盡去之,庶乎可也。否則,安有獨攻其痰,而津血自可無乎?津血復傷,元陽愈竭,隨去隨化,痰必愈甚。此所以治痰者不能盡,而所盡者,惟元氣也。矧復有本無痰氣,而妄指為痰,以誤攻之者,又何其昧之甚也。故凡用治痰之藥,如滾痰丸、清氣丸、化痰丸,搜風順氣之類,必其元氣無傷。

偶有壅滯,而或見微痰之不清者,乃可暫用分消,豈云無效。若痰及元氣,而但知標,則未有不日用而日敗者矣。

又曰:肥人多有非風之症,以肥人多氣虛也。何以肥人反多氣虛?蓋人之形體,骨為君也,肉為臣也。肥人者,柔勝於剛,陰勝於陽者也。且肉以血成,總皆陰類,故肥人多有陽衰氣虛之症,而多濕多滯,故氣道多有不利。若果痰氣壅滯,則不得不先為清利,宜於備急治痰之法,隨宜暫用。

白話文:

有些人昏沉疲倦、意識不清、說不出話,這是因為心神衰敗、腎精虧損的緣故。這些情況都是衝脈、任脈的氣脫散,導致形體和精神都衰敗的表現。所以這種病症大多發生在中年以後,但現在的人看到這種情況,都認為是風痰所致,用消散的方法來治療。他們不知道風邪侵犯體外、痰濕鬱積體內,這些都是實邪。而實邪為病,怎麼會讓人突然衰竭到這種程度呢?況且已經衰竭成這樣了,哪還能用消散的藥物呢?人們卻不能領悟,實在可悲啊。

觀察李東垣的說法:「氣衰弱的人容易得這種病。」真是抓住了要點。但後人不明白他的道理,只知道東垣學派重視脾胃之氣,卻不知道氣的真正含義。所以凡是治療突然昏倒、昏迷等症狀,如果不是因為痰氣阻塞,必須用大劑量的人參、附子等藥來迅速補足元氣,先解決燃眉之急,再用熟地黃、當歸、枸杞等藥物來填補真陰,以此來培補根本。因為精是氣的根本,氣從下向上生發,就是具有生機的氣。

經典說:「精能化為氣」,就是這個道理。除了這個方法,沒有其他有效的治療方法了。雖然如此,因為養生方法失當,導致疾病發展到這種地步,衰敗的情況可想而知,想要完全恢復,實在不容易。但如果治療方法得當,還是可以期望恢復的,如果誤治,那就更加糟糕了。

還有人說:「凡不是風邪引起的痰多,都是因為中焦虛弱造成的。」痰就是水,它的根本在腎,表現在脾。在腎的方面,是因為腎氣不足,水液不能正常歸於腎,水液泛濫而成為痰。在脾的方面,是因為飲食消化不良,脾土不能制約水液。看看那些身體強壯的人,即使多吃多喝,也能隨吃隨消化,不會產生痰。只有那些脾虛不能消化食物的人,反而容易生痰,這是因為脾虛不能消化食物,食物就變成痰了。

所以凡是患有虛勞病的人,痰一定多,而當病情到了垂危的時候,痰會更加嚴重。這是因為脾氣越虛,就越不能消化食物,水液泛濫都變成痰了。如此說來,是病導致了痰,還是痰導致了病呢?難道不是痰一定是因為虛弱而產生的嗎?可見天下真正的實痰不多,需要攻伐的痰更少。所以治療痰,必須溫補脾腎,從根本上治療痰的產生,使根本逐漸充實,那麼痰自然而然就會消失。

張會卿說:「我曾經聽民間傳說:痰在身體各處,病況難以預料。凡是癱瘓、抽搐、半身不遂等病症,都是因為痰濕停留在體內造成的。如果這些痰飲是邪氣,不去除痰邪,病怎麼會好呢?」我說:「你知道痰是怎麼產生的嗎?經絡中的痰,其實就是津液和血液變化的結果。如果人體的榮衛調和,那麼津液就是津液,血液就是血液,哪來的痰呢?只是因為元陽虧損、神機耗損,水液中沒有陽氣的推動,導致津液凝滯、血液敗壞,都變成了痰。這真的是痰嗎?真的是津液和血液嗎?難道在津液和血液之外,還有所謂的痰嗎?」

如果說痰在經絡中,非攻伐不可,那麼必須連同精血一起去除才行。不然,怎麼可能單獨攻伐痰,而津血卻不受影響呢?津血再受損傷,元陽更加衰竭,隨著痰的去除,身體又會產生更多的痰。這就是為什麼治療痰不能徹底,而損耗的卻是元氣。更何況有些人本來沒有痰,卻被誤診為痰,因而被誤攻,這是多麼糊塗啊!所以凡是使用治療痰的藥物,如礞石滾痰丸、清氣化痰丸、化痰丸、搜風順氣丸之類的藥物,必須在元氣沒有損傷、偶爾有壅塞、或者有輕微的痰液不清的情況下,才能暫時使用,起到分消痰液的作用,但並非完全無效。如果痰邪損傷了元氣,而只知道治標,那麼病情一定會日漸加重。

還有人說:「肥胖的人多有不是因為風邪引起的疾病,這是因為肥胖的人大多氣虛。」為什麼肥胖的人反而多氣虛呢?因為人的形體,骨骼是君主,肌肉是臣子。肥胖的人,柔弱勝過剛強,陰勝過陽。而且肌肉是由血液構成的,都是陰性的物質,所以肥胖的人多有陽氣衰弱、氣虛的症狀,並且多有濕氣和停滯,導致氣的運行不暢。如果確實有痰氣壅塞,那麼就不得不先用清利的方法,可以使用應急的治痰方法,隨機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