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信編》~ 下卷(中厥條辨) (6)

回本書目錄

下卷(中厥條辨) (6)

1. 明哲論選

豈得謂之相類耶。奈何後人不能辨察經義,而悉以厥症為風。既名為風,安得不從風治?既從風治,安得不用散風之藥?以風藥而散厥症,所散者非元氣乎?因致真陰愈傷,真氣愈失,是速其死矣。若知為厥,則原非外感,自與風字無涉,此名之不可不正,症之不可不辨也。

但名得其正,又何至有誤治之患矣。

通一子云:凡非風等症,在古人諸書皆雲氣體虛弱,榮衛失調,則真氣耗散,腠理不密,故邪氣乘虛而入。此言感邪之由,豈不為善。然有邪無邪,則何可不辨。夫有邪者,即傷寒瘧痹之屬,無邪者,即非風衰敗之屬。有邪者,必或為風寒走注,或為腫痛偏枯,而神志依然無恙也。

無邪者,本無痛苦寒熱,而肢節忽廢,精神言語,倏爾變常也。有邪者,病由乎經,即風寒濕三氣之外侵也。無邪者,病出乎臟,而精虛則氣去,所以為眩暈、卒倒;氣去則神去,所以為昏憒無知也。有邪者,邪必乘虛而入,故當先扶正氣,但通經逐邪之品,不得不用以為佐。

無邪者,救本不暇,尚敢再為雜用,以傷及正氣乎。

張介賓曰:凡五臟皆能致病,而風厥等症何以獨重肝邪。且其急暴之若此也。蓋人之所賴以生者,惟在胃氣,以胃為水穀之本也。故經云人無胃氣曰死,脈無胃氣亦死。夫肝邪者,即胃氣之賊也,一勝則一負,不相併立。凡此非風等症,其病為強直掉眩之類,皆肝邪風木之化也。

其為四肢不用,痰涎壅盛者,皆胃敗脾虛之候也。然雖曰東方之實,又豈果肝氣之有餘耶?正以五陽俱敗,肝失所養,則肝從邪化,是曰肝邪。故在「陰陽類論」以肝臟為最下者,正謂其木能犯土,肝能犯胃也。然肝邪之見,本由脾腎之虛,使脾土不虛,則肝木雖強,必無乘脾之患。

使腎水不虛,則肝木得養,又何有強直之虞。所謂胃氣者,即二十五陽也,非獨指陽明為言也。所謂腎水者,即五臟六腑之精也,非獨指少陰為言也。然則真陽敗者,真臟見,真陰敗者,亦真臟見。凡脈證之見真臟者,俱為危敗之兆。所謂真臟者,即肝邪也,即無胃氣也,此即非風類中之大本也。

又云:凡非風卒倒等症,無非氣脫而然。何也?蓋人之生死,全由乎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內傷,或酒色過度,先傷五臟之真陰,此致病之本也。再或內外勞傷,復有所觸,以損一時之元氣,或以年力衰邁,氣血將離,則精損為頹,此發病之因也。

蓋其陰虧於前而陽損於後,陰陷於下而陽乏於上,以致陰陽相失,精氣不交,所以忽爾昏憒,卒然仆倒,此非陽氣暴絕之候乎。故其為病而忽為汗出者,營衛之氣脫也。或為遺尿者,命門之氣脫也。或口開不合者,陽明經之氣脫也。或口角流涎者,太陰臟氣之脫也。或四肢癱軟者,肝脾之氣敗也。

白話文:

怎麼能說它們是相似的呢?為什麼後人不能辨別經書的真義,而全部把這種病症歸類為「風」?既然把它叫做「風」,怎麼能不用治療風的方法來醫治?既然用治風的方法,怎麼能不用疏散風邪的藥?用疏散風邪的藥來治療這種病症,所散去的難道不是人體的元氣嗎?這樣反而導致真陰更加受損,真氣更加耗散,加速病人的死亡。如果知道這種病症是「厥」,那麼它本來就不是外感,自然與「風」這個字無關,這就是名稱不能不正,病症不能不辨的原因。

只要名稱能正確,又怎麼會有誤診誤治的憂患呢?

通一子說:「凡不是風邪等引起的病症,在古人的醫書中都認為是氣血虛弱,營衛失調,導致真氣耗散,肌膚腠理不緻密,所以邪氣才乘虛而入。這說明了感受邪氣的原因,確實說得很好。但是有沒有邪氣,又怎麼可以不辨別清楚呢?有邪氣的,就是像傷寒、瘧疾、痹症之類的疾病;沒有邪氣的,就是屬於非風邪衰敗類的疾病。有邪氣的,必定是風寒侵襲經絡遊走不定,或者出現腫痛、半身不遂等症狀,但神志依然清醒。

沒有邪氣的,本來沒有痛苦、寒熱的症狀,但肢體忽然不能動彈,精神和言語也突然變得異常。有邪氣的,病由經絡而起,是風、寒、濕三種外邪侵襲造成的;沒有邪氣的,病出於臟腑,精氣虛弱則氣就散失,所以會出現眩暈、突然昏倒的狀況;氣散失則神也散失,所以會昏迷不醒,沒有知覺。有邪氣的,邪氣一定是乘虛而入,所以應當先扶助正氣,但通經絡、驅除邪氣的藥物,也不能不用來輔助治療。

沒有邪氣的,救治根本都來不及了,還敢再亂用其他藥物,來傷害正氣嗎?

張介賓說:「各種臟腑都可能導致疾病,但為什麼風厥等病症特別強調肝邪,而且發作如此急劇猛烈?這是因為人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就是胃氣,因為胃是水穀的根本。所以醫書說,人沒有胃氣就會死亡,脈象沒有胃氣也會死亡。肝邪,就是胃氣的賊寇,肝邪旺盛,胃氣就衰敗,兩者不能同時並存。凡是這種非風類的疾病,其症狀表現為強直、搖頭、眩暈等,都是肝邪化為風木所導致的。

出現四肢無力,痰液壅盛的,都是胃氣衰敗、脾氣虛弱的徵兆。雖然說是東方(肝)的實邪,但難道真的是肝氣有餘嗎?正是因為五臟的陽氣都衰敗了,肝臟失去了滋養,所以肝就從邪而化,這才叫做肝邪。所以《陰陽類論》中把肝臟列為最下的,正是因為肝木能剋制脾土,肝能侵害胃。然而肝邪的出現,本質上是脾腎虛弱導致的,如果脾土不虛,那麼肝木即使強盛,也不會出現侵害脾土的憂患。

如果腎水不虛,那麼肝木得到滋養,又怎麼會有強直的憂慮呢?所謂的「胃氣」,指的是人體所有的陽氣,不單單是指陽明經的陽氣;所謂的「腎水」,指的是五臟六腑的精氣,不單單是指少陰經的精氣。這樣看來,真陽衰敗,就會顯現出真臟的病象;真陰衰敗,也會顯現出真臟的病象。凡是脈象和症狀出現真臟病象的,都是危險衰敗的徵兆。所謂的真臟,就是指肝邪,也就是指沒有胃氣,這是非風類疾病的根本原因。

還說:「凡不是風邪引起的突然昏倒等病症,無非是由於氣脫而導致的。為什麼呢?因為人的生死,完全取決於氣。氣聚集則生存,氣散失則死亡。凡是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大多是因為平時不能謹慎,或者因七情內傷,或者因酒色過度,先損傷了五臟的真陰,這是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再加上內外勞傷,或者受到外邪侵襲,又損傷了當時的元氣,或者因為年老體衰,氣血將要離散,導致精氣衰竭,這就是發病的原因。

因為在發病之前陰已經虧虛,發病之後陽又受損,陰氣下陷,陽氣不能上升,以至於陰陽失調,精氣不能交合,所以忽然間昏迷不醒,突然仆倒在地,這不是陽氣突然耗竭的徵兆嗎?所以這種疾病突然出現汗出的,是營衛之氣脫失;出現小便失禁的,是命門之氣脫失;出現口開不合的,是陽明經之氣脫失;出現口角流涎的,是太陰臟氣的脫失;出現四肢癱軟的,是肝脾之氣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