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信編》~ 下卷(中厥條辨) (5)
下卷(中厥條辨) (5)
1. 明哲論選
劉宗厚《玉機微義》云:余嘗至涼州,其地高阜,四時多風少雨,天氣常寒,每見中風或暴死者有之,蓋折風燥烈之甚也。時洪武乙亥秋八月,大風起自西北,時甘州城外路死者數人,余亦始悟經謂西北之折風傷人,主病暴死之旨不誣,丹溪之言有所本也。籲!醫之不明運氣地理造化之幾微,而欲行通變之法者,難矣哉。
張介賓云:據此一說,是誠風之殺人也。然風氣兼溫,雖烈未必殺人。惟帶寒威則殺人耳。矧以西北地寒,而風寒起於八月,則寒隨風至,寒必徹骨。凡暴露之人,雖曰中風,而不知實中陰寒之毒也。此在強者固能支持,弱者焉得不死。然亦所遇之異,故特記。若此方是真中風邪,則亦百十年間,始方僅遭一、二,而此症之不多見者,從可知矣。
此外如賊風、虛風之傷人,則歲歲有之,處處有之,是無非外感之病,未聞有因外感而卒然昏憒致死也。矧今人之所謂中風者,或於寂然無風之時,或於食飲嚴密之處,素無外感而忽然暈僕,忽然偏廢,此其似風非風,又可知矣。而盡以風治,其能堪乎。
喻嘉言《寓意草》云:《丹溪方書》有曰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少血,宜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在右屬氣虛屬痰,宜二陳湯、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教人如此認症,因而復起後人之執著。至《內經》則無此說也。《內經》但言左右者,陰陽之道路。
夫左右既為陰陽往還之道路,何嘗可偏執哉。況左半雖血為主,非氣以統之則不流。右半雖氣為主,非血以麗之則易散。故肝膽居左,其氣嘗行於右。脾胃居右,其氣嘗行於左。往來灌注,是以生生不息也。凡治一偏之病,法宜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從左引右,從右引左。盍觀樹木之偏枯者,將溉其枯者乎。
抑溉其未枯,使榮茂而因其條暢其枯者乎。
張景岳云:非風一證,即時人所謂中風證也。此症多見卒倒,卒倒多由昏憒,本皆內傷積損頹敗而然,原非外感風寒所致。而古今相傳,咸以中風名之,其誤甚矣。故余欲易去中風二字而擬名類風,又欲擬名屬風。然類風屬風,仍與風字相近,恐後人不解,仍爾模糊,故單用河澗、東垣之意,竟以非風名之,庶乎使人易曉,而知其本非風症矣。
又云:凡診諸病,必先宜正名。觀《內經》諸篇所言,風症各有淺深、臟腑、虛實、寒熱之不同,本皆歷歷可考也。若今人之所謂中風者,則以《內經》之厥逆,悉指為風矣,延誤至今,莫有辨者。雖丹溪云:今世所謂風者,大率與痿症混同論治,此說固亦有之,然何不云誤以厥逆為風也。
惟近代徐東翛有云:痓厥類風,凡屍厥、痰厥、氣厥、血厥、酒厥、食厥等,皆與中風相類。此言若乎近之而殊,亦未善也。使果風厥相類,則凡臨是症者,曰風可也,曰厥亦可也。疑似未決,將從風乎,將從厥乎。一知經所言者,風自風,厥自厥也。風之與厥,一表症也,一里症也。
白話文:
[明哲論選]
劉宗厚在《玉機微義》中記載:我曾經去過涼州,那裡地勢高亢,四季多風少雨,天氣寒冷,經常見到因中風而暴斃的人,可見那裡風寒乾燥之氣非常厲害。洪武乙亥年秋八月,西北方向刮起大風,甘州城外道路上暴亡數人,我這才明白經書上所說西北方的狂風傷人,會導致暴亡的說法並非虛言,朱丹溪的論述是有根據的。唉!醫生如果不了解天地運行、地理環境和自然造化的微妙之處,就想運用靈活變通的治療方法,實在是太難了。
張介賓說:根據這個例子,確實是風寒致人於死。但是,如果風氣兼夾溫熱,即使很猛烈也不一定會致人死命,只有帶有寒邪的風才會致命。尤其西北地區寒冷,八月份刮起寒風,寒邪隨著風而來,寒氣必然深入骨髓。凡是暴露在外的人,雖然說是中風,其實是中了陰寒之毒。體質強壯的人尚能勉強支撐,體弱的人怎能不死?然而,這也是特殊情況,所以特別記錄下來。如果這種情況真的是正中風邪,那麼一百多年來,也只碰到一兩次,由此可見這種病症是很少見的。
此外,像賊風、虛風之類的傷人,則每年都有,處處都有,這都是外感之病,沒有聽說過因為外感而突然昏迷致死。況且現在人所說的中風,有的發生在風平浪靜的時候,有的發生在飲食嚴謹的地方,本來沒有外感,卻突然暈倒,半身不遂,這就可見其似風而非風了。而都用治療風的方法去治,怎麼行呢?
喻嘉言在《寓意草》中說:《丹溪方書》說半身不遂,大多是痰濕引起的,左側半身不遂屬於死血或少血,應該用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右側半身不遂屬於氣虛或痰濕,應該用二陳湯、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這樣教人辨證施治,反而導致後人執著於此。而《內經》並沒有這樣的說法。《內經》只說左右,指的是陰陽的運行路線。
左右本來就是陰陽氣血運行的通道,怎麼能偏執一端呢?況且左側雖然以血為主,但沒有氣的統攝,血液就不能運行;右側雖然以氣為主,但沒有血的滋潤,氣就容易散失。所以肝膽在左,其氣常運行於右;脾胃在右,其氣常運行於左。陰陽氣血相互灌注,以此生生不息。凡是治療單側的疾病,方法應該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從左引右,從右引左。就像觀察樹木枯萎,是要澆灌枯萎的地方呢?還是澆灌未枯萎的地方,讓它枝繁葉茂,然後再使枯萎的地方也得以舒暢呢?
張景岳說:所謂「中風」並不是單指風邪這一種病證,現在人所說的中風,大多數表現為突然倒地,突然倒地大多是因為昏迷,根本都是內傷、積損、衰敗所致,並不是外感風寒引起的。而古今以來,都用「中風」來命名,這是很大的錯誤。所以我想要去掉「中風」這兩個字,另取名為「類風」,或者「屬風」。但是「類風」、「屬風」仍然與「風」字相近,恐怕後人仍然不明白,還是含糊不清,所以乾脆採用河間、東垣的觀點,叫做「非風」,這樣才能讓人容易理解,知道它根本不是風證。
他又說:凡是診斷疾病,首先應該正名。看看《內經》各篇所說的風證,各有輕重、臟腑、虛實、寒熱的不同,本來都可以一一考證。但是現在人所說的「中風」,把《內經》中說的厥逆都歸為風證,這種錯誤延誤至今,沒有人辨別。雖然朱丹溪說:現在人所說的風證,大多數與痿證混同論治,這種說法固然有道理,但是為什麼不說錯誤地把厥逆當作風證呢?
只有近代徐東翛說:痓厥類似於風證,凡是屍厥、痰厥、氣厥、血厥、酒厥、食厥等等,都與中風相似。這種說法好像接近了,卻又有所不同,也還不夠完善。如果風證和厥證確實相似,那麼凡是遇到這種病症,說成是風證也可以,說成是厥證也可以。如果拿不定主意,是歸為風證呢,還是歸為厥證呢?只要明白經書上所說的,風證就是風證,厥證就是厥證。風證和厥證,一個是表面的症狀,一個是裡面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