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鱠殘篇》~ 山會倪涵初先生瘧疾三方疏釋 (4)

回本書目錄

山會倪涵初先生瘧疾三方疏釋 (4)

1. 第一方,治夏秋暑濕瘧初平胃除濕理氣化滯有疏導開先之功受病輕者一二即愈

以占蠢同出少陽病最滋纏醫易搖惑若更病家欲求速效剛多所貽誤用杼一得之忱惟冀

大雅之鑑倘蒙賜教更幸甚矣

太陰脾經辨為跋語

余自束髮客江寧因水土變遷嬰疾病臥兼旬幾弊者屢守中醫而獲愈既愈留心醫學欲為卻病計非敢存醫人志也越數歲稍出應酬見人有稱病曰太陰脾經者心竊巽之及其治法則令人餓而不食藥則從乎蒼樸砂蔻香燥攻克而已夫太陰脾乃手足十二經中之一耳若論其經臟之病則疸腫瀉利嘔吐脹滿以致停痰積食種種不一論其治則補瀉溫清各各不同何混以太陰脾經命病名而治則一例也若以不思食為脾之病而概稱之則咳嗽吼喘何又不稱之曰太陰肺經也類此而推則驚悸怔忡亦可稱曰少陽心經獷疝微痹亦可稱曰厥陰肝經矣雖仲景傷寒論有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症乃言是經之為病如某某等亦並未有以太陰脾經為病名也在病家或不知名義奈醫家亦侈口而稱其不思也甚矣且其不思食屬傷食惡食者餓猶可也若脾虛不連胃弱饜飫補之不暇尚堪餓而消之乎獨不顧得谷則昌有胃氣則生之義詎有令人長餓而更連旬累月之進攻克香燥藥以責效也耶存疑迄今役役四方未得就有道而訂論之乙丑暫歸金陵舊館得與王子村舟游出其太陰脾經辨偽論以示余讀之數過其析理詳明剖症纖悉足破金陵習俗而壽斯民功匪淺鮮猗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使余積久疑團一旦而獲同聲之應是用慫恿付梓以公諸世王子辭讓且恐獲罪於同儕噫切搓琢磨朋友之道也苟有所得出而丐正於同人何莫非相長之道與亦胡綴綴弗遑焉爰為跋之篇末惟村舟其圖之

山陰倪涵初先生痢疾三方疏釋

第一方治痢疾初起或紅或白裡急後重身熱腹痛五色兼至或如魚腦皆以此方治之

川黃連,條黃芩,白芍藥,山查肉各(一錢二分),枳殼,桃仁去皮尖研,(一錢),厚朴,檳榔,青皮各(八分),當歸,甘草,地榆各(五分),紅花酒,炒(三分),廣木香(二分),如單白者去地榆桃仁加橘紅(四分),倍木香滯檣甚者酌加酒炒大黃一二錢0按痢之為病由於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二經而來蓋小腸為受盛之官水穀腐焉大腸為傳導之官糟粕行焉若二經外受暑風濕蒸之氣內傷生冷油膩之物受盛失職不能分消傳導失度不能遞送故其作也裡急後重變為膿血大小腹痛旋解旋作皆壅滯不通之狀古名滯下今則為痢實乃不利之謂也其色白者大腸受病庚金白而肺相表裡病於氣也色紅者小腸受病丙火赤而心相表裡病於血也總緣濕熱為患並無紅白以分寒熱之說惟日久氣虛以致脫滑者則儒參朮訶粟以固之無用溫補治痢之法也須知痢與瀉屬兩途痢屬腸病瀉屬脾病迥不相謀瀉有寒熱之干痢惟濕熱之患瀉多虛寒之症痢惟久暫之異雖古稱

有大瘕腸癖滯下刮積之名而實為濕邪壅滯化熱所致直至日久不止變為虛寒者有之若初起誤投補澀之藥貽患匪輕倪先生治痢三方咸以芩連清熱查樸消積歸地桃仁紅花以清血滯枳橘木香檳榔以清氣滯生白芍除後重而釣脾按日照方無不百投百效也

白話文:

第一方,治療夏秋暑濕瘧疾初期,有平胃除濕、理氣化滯、疏導開先之效,病情輕微者一兩次服用即可痊癒。

起初的疾病與少陽病症狀相似,容易讓人迷惑,醫生也容易被動搖。如果病人又急於追求速效,往往會因此產生許多誤導。我只是抱持著一份盡力的誠心,希望能夠得到各位賢達的指教,如果能夠蒙受指教,那就再幸運不過了。

這是針對「太陰脾經」的辨別所寫的跋語。

我從小就寄居在江寧,因為水土不服而生病,臥床數十日,幾次都到了危險的境地,幸好每次都靠著中醫的治療才得以痊癒。痊癒後,我便開始留心研究醫學,想要為人們解除病痛,並不是想當醫生。過了幾年,稍微開始與人交際應酬,看到有人說自己得了「太陰脾經」的病,我心裡覺得很疑惑。等到我觀察他們的治療方法,卻是讓人餓著肚子不吃飯,用藥也只是蒼朮、厚朴、砂仁、豆蔻等這些辛香燥烈的藥物。所謂的「太陰脾經」,不過是手足十二經脈的其中一條經絡罷了。如果論及脾經和臟腑的疾病,那可有黃疸、腫脹、泄瀉、嘔吐、腹脹等,甚至還有停痰、積食等各種不同的狀況。而論及治療方法,那更是有補、瀉、溫、清等各種不同的方法,怎麼能都用「太陰脾經」這個病名來概括,然後用相同的藥方治療呢?如果因為不思飲食就歸咎於脾的病,那咳嗽、哮喘為何又不說是「太陰肺經」的病呢?以此類推,那心悸、驚恐也可以說是「少陽心經」的病,疝氣、麻痹也可以說是「厥陰肝經」的病了。雖然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有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等症,那是說明這些經絡的病症有哪些症狀,也從未有「太陰脾經」這樣的病名。或許病家不知道這些名詞的意義,但為何醫生也跟著大聲說自己得了「不思飲食」的病呢?真是太荒謬了!而且,不思飲食如果是屬於傷食、厭食,那還可以餓一餓。但如果是脾虛、不能連貫胃的功能、胃氣虛弱,都吃不飽了,又怎麼還能用餓的方式去消化呢?難道不顧及「有胃氣則生」、「得谷則昌」的道理嗎?怎麼可以讓人長期挨餓,還用辛香燥烈的藥物來責求療效呢?我對此一直抱持著疑問,也到處奔波,卻沒有機會和學識淵博的人討論。乙丑年,我暫時回到金陵的舊居,有幸和王子村先生一同乘船出遊,他拿出他所著的《太陰脾經辨偽論》給我看。我讀了好幾遍,覺得他分析的道理詳細明白,剖析病症仔細,足以破除金陵地區的習俗,造福百姓,功勞實在不小。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多年以來所積累的疑問,一下子就得到了回應。因此,我極力勸說他將此書付梓出版,讓世人知道。王子村先生推辭,並擔心會得罪同行的醫生。唉!這就是朋友之間互相切磋琢磨的道理啊!如果有所得,就應該向同道之人請教指正,這不是互相成長的道理嗎?又何必拘泥於繁文縟節呢?因此我寫了這篇跋語在書末,希望村舟先生能夠實現他的理想。

山陰倪涵初先生痢疾三方疏釋

第一方,治療痢疾初期,無論是紅色或白色,裡急後重,身體發熱,腹痛,五色雜至,或是像魚腦狀的便便,都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

用藥:川黃連、條黃芩、白芍藥、山楂肉各(一錢二分),枳殼、桃仁(去皮尖,研磨)各(一錢),厚朴、檳榔、青皮各(八分),當歸、甘草、地榆各(五分),紅花(酒炒,三分),廣木香(二分)。如果只是單純的白色痢疾,就去掉地榆、桃仁,加入橘紅(四分),木香加倍,如果氣滯嚴重,可以酌情加入酒炒大黃一二錢。

按:痢疾這種病,是由於手太陽小腸和手陽明大腸這兩條經脈引起的。小腸是接受食物的器官,負責腐熟水穀;大腸是傳導的器官,負責運送糟粕。如果這兩條經脈受到外來的暑氣、風邪、濕氣的侵襲,或是內傷生冷、油膩的食物,導致受盛的功能失職,不能消化吸收;傳導的功能失調,不能正常排泄,就會導致裡急後重,排出膿血,肚子也會時痛時止。這些都是因為壅滯不通所致,古人稱之為「滯下」,現在則稱之為「痢疾」,其實就是「不利」的意思。排泄物呈白色的,是大腸生病,大腸屬庚金,色白,與肺相表裡,病在氣分。排泄物呈紅色的,是小腸生病,小腸屬丙火,色赤,與心相表裡,病在血分。總而言之,都是濕熱為患,並沒有紅痢白痢之分,也並非寒熱之分。只有久病耗損氣血,導致脫滑的狀況,才需要使用人參、白朮、訶子、罌粟等藥物來固澀。絕對不能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痢疾。要知道痢疾和泄瀉是兩種不同的疾病,痢疾屬於腸道的疾病,而泄瀉屬於脾的疾病,兩者完全不同。泄瀉有寒熱之分,痢疾則只有濕熱的病因。泄瀉多為虛寒的病症,痢疾則有時間長短的不同。雖然古人有大瘕、腸癖、滯下、刮積等名稱,但其實都是因為濕邪壅滯化熱所導致。只有等到病久不止,才會轉變為虛寒證。如果初期就誤用補澀的藥物,那就會遺禍無窮。倪先生治療痢疾的三個方子,都是以黃芩、黃連清熱,山楂、厚朴消積,當歸、地榆、桃仁、紅花活血化瘀,枳殼、橘皮、木香、檳榔理氣化滯,白芍藥去除後重,並且健脾。按照此方用藥,沒有不應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