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鱠殘篇》~ 山會倪涵初先生瘧疾三方疏釋 (5)

回本書目錄

山會倪涵初先生瘧疾三方疏釋 (5)

1. 第一方,治夏秋暑濕瘧初平胃除濕理氣化滯有疏導開先之功受病輕者一二即愈

第二方,治痢十日外者用生熟料各半法也

黃芩,黃連,白芍各炒(六分),生(四分),查肉(一錢),橘紅,青皮,檳榔,地榆各(四分),當歸(五分),桃仁(六分),紅花(三分),木香(二分),甘草炙(三分),生(二分)

第三方,治久痢經月脾胃弱而虛滑者

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六分),白芍酒炒(四分),當歸(五分),人參(五分),白朮土炒(五分),炙甘草(五分),橘紅(六分)

以上三方皆以芩連為主而補瀉隨宜乃今治痢者絕不用芩連何哉咸以瀉法治痢故也殊不知苦以燥之即熱瀉亦何避芩連耶

資生丸方

王肯堂曰余初識繆仲淳時見袖中出彈丸咀嚼問之曰得之秘傳名資生丸飢者服之飽飽者服之飢因疏其方而猶不信其消食之功已於醉飽後頓服二丸徑投枕臥夙興無停滯始信此方之神先恭簡年高脾弱食少痰多餘齡葆攝全賴此方因特著此與世共之白朮泔浸黃土拌蒸曬九次去土切片焙乾三兩薏苡仁淘淨炒黃色三

兩,人參蒸熱焙乾三兩,山查肉蒸焙乾二兩,神麴炒二兩,橘皮浸洗去膜焙乾(二兩),白茯芩去皮水飛去筋膜人乳拌蒸(一兩半),乾山藥炒黃(一兩),麥芽粉(一兩半),芡實去殼蒸(一兩半),白扁豆去皮炒一兩,蓮子去心蒸(一兩),炙甘草(五錢),桔梗米坩浸炒(五錢),藿香(五錢)

白豆蔻(三錢半),川連薑汁炒(三錢半),澤瀉蒸(三錢半),妊娠以砂仁易澤瀉煉蜜為丸每服(二錢),淡薑湯細嚼下亦可作細丸無力用人參者以洋參

代之黨參不如也

醫宗金監維謙甫曰此方始於繆仲淳以治妊娠脾虛及胎滑蓋胎資始於足少陰資生於足陽明故足陽明為胎生之本一有不足則元氣不足以癢胎又不足以自癢故當三月正陽明養胎之候而見嘔逆又其甚者或三月或五月而墮此皆陽明氣虛不能固耳古方安胎類用芎歸不知此正不免於滑是方以參朮茯草蓮芡山藥扁豆薏苡之甘平以補脾元陳皮麴藥砂蔻藿桔之香辛以調胃氣其有濕熱以黃連清之燥之既無參芩白朮散之補滯叉無香砂枳朮丸之燥消能補能連臻於至和於以固胎永無滑墮丈夫服之調中養胃名之資生信不虛矣

余於辛卯回越中值,母姨臥疾數月矣時年七十有八每夜起更衣三四次畫加之所進食數次共不及一盂腹中時痛不休肌肉瘦憊起坐維艱語言無力醫者無非用補火生土之法右歸四神之類輒不應余因謂脾胃之疾不宜湯液年高之人礙於峻補蓋脾胃不能健運厚味飲食大補之藥亦猶之厚味飲食徒困塞脾胃運樞不若用資生消補之法遂進此丸數日後而腹痛漸減泄瀉漸除旬日後飲食加進彌月而愈於今七載服丸未嘗間斷現在八十四齡每飯可兩碗矣可見肯堂先生前論之不誣亦培後天以補先天女媧煉石之法也用揭此方以公同好乾隆丁酉萍如謹識

白話文:

第一方:

這個藥方主要是治療夏秋季節因為暑濕引起的瘧疾,剛發病的時候可以幫助胃部恢復正常功能,排除濕氣、理順氣機、化解停滯,有疏通引導的開路作用。如果病情輕微,吃一兩次就會痊癒。

第二方:

這個藥方是治療拉肚子超過十天的情況,使用生藥材和炒過的藥材各一半的方法。

藥材包含:炒黃芩、炒黃連、炒白芍各六分,生黃芩、生黃連、生白芍各四分,查肉一錢,橘紅、青皮、檳榔、地榆各四分,當歸五分,桃仁六分,紅花三分,木香二分,炙甘草三分,生甘草二分。

第三方:

這個藥方是治療拉肚子很久、超過一個月,導致脾胃虛弱、消化功能不佳的情況。

藥材包含:酒炒黃芩、酒炒黃連各六分,酒炒白芍四分,當歸五分,人參五分,土炒白朮五分,炙甘草五分,橘紅六分。

以上三個藥方都以黃芩和黃連為主,補瀉的藥材使用要根據情況調整。現在治療拉肚子卻完全不用黃芩和黃連,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大家認為拉肚子是需要用瀉法來治療,殊不知苦味的藥材可以幫助乾燥,所以拉肚子有熱的情況,為何要避開使用黃芩和黃連呢?

資生丸藥方

王肯堂說,我剛認識繆仲淳的時候,看到他從袖子裡拿出藥丸咀嚼,問他,他說這是從秘方得來的,叫做資生丸。肚子餓的人吃了會飽,肚子飽的人吃了會覺得飢餓。因此我整理了他的藥方,但是不太相信它有消食的作用。有一次我喝醉吃飽後,馬上吃了兩顆藥丸就去睡覺,隔天早上起來,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這才相信這個藥方的神奇。先前恭簡年紀大了,脾胃虛弱、食量少、痰多,晚年保養身體完全依靠這個藥方。因此我特別將此方公佈出來,與世人分享。

藥材包含:白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用黃土攪拌均勻,蒸過後曬乾九次,去除黃土切成片焙乾三兩,薏苡仁洗淨炒至黃色三兩,人參蒸熟後焙乾三兩,山楂肉蒸熟後焙乾二兩,神麴炒過二兩,橘皮浸泡洗淨去除白膜後焙乾二兩,白茯苓去皮磨成粉,去除筋膜,用人乳拌勻蒸過一兩半,乾山藥炒至黃色一兩,麥芽磨粉一兩半,芡實去殼蒸過一兩半,白扁豆去皮炒過一兩,蓮子去心蒸過一兩,炙甘草五錢,桔梗用米湯浸泡後炒過五錢,藿香五錢,白豆蔻三錢半,川連用薑汁炒過三錢半,澤瀉蒸過三錢半。

懷孕的人可以用砂仁代替澤瀉,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二錢。可以用淡薑湯慢慢嚼碎吞服,也可以做成小藥丸。體力差、不能用人參的人,可以用西洋參代替,效果沒有人參好,黨參也不如。

《醫宗金鑒》的維謙甫說,這個藥方是繆仲淳創製,用來治療孕婦脾虛以及有滑胎跡象的。因為胎兒的成長根源於足少陰腎經,而營養來源於足陽明胃經,所以足陽明是胎兒生長的根本。一旦陽明氣虛,就不能供給胎兒足夠的元氣,也無法支持孕婦自身的需求。因此在懷孕三個月,正是陽明經養胎的時候,容易出現嘔吐,嚴重的話甚至會在三個月或五個月的時候流產,這些都是因為陽明氣虛不能固住胎兒。古代的安胎藥方大多使用芎歸,卻不知道這樣反而會加重滑胎的現象。這個藥方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蓮子、芡實、山藥、扁豆、薏苡仁這些甘平的藥材來補養脾胃元氣,用陳皮、神麴、砂仁、豆蔻、藿香、桔梗這些香辛的藥材來調理胃氣。如果還有濕熱,就用黃連來清除。這樣既能清除濕熱,又沒有人參、黃芩、白朮等藥材的補滯之弊,也沒有香砂枳朮丸等燥烈之弊。能補能消,達到平和的狀態,可以用來固胎,永遠不會有滑胎的現象。男人服用此藥,可以調養脾胃,所以命名為資生丸,實在不虛。

我在辛卯年回到越中,當時我的姨母生病臥床數月,年紀七十八歲,每天晚上都要起床小便三四次,加上白天吃飯的次數,加起來也不到一碗,腹中經常疼痛,身體消瘦,起坐困難,說話無力。醫生都用補火生土的方法,像右歸丸、四神丸之類的藥物,效果都不好。我覺得脾胃的疾病不適合用湯藥來治療,而且年紀大的人也不適合用猛烈的補藥。因為脾胃不能運化,吃厚味的食物或大補的藥,就像吃了厚味食物,只會讓脾胃更加堵塞,不如用資生丸這種能消能補的方法。於是給她服用這個藥丸,幾天後腹痛逐漸減輕,腹瀉也逐漸停止,十天後食慾增加,一個月後就痊癒了。至今七年以來,服用這個藥丸從未間斷,現在八十四歲了,每餐可以吃兩碗飯。可見肯堂先生之前的論述沒有虛假,這個藥方是培補後天之本,以滋養先天之本的方法,就像女媧煉石一樣。我特地將此方公佈出來,與大家分享。乾隆丁酉年,萍如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