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賈序

談兵說劍,壯士損其顏色。乃殺人之手。

2. 全書紀略

《全書》者,博採前人之精義,考驗心得之玄微,以自成一家之書。惟醫不可自成一家,自成一家,則有一偏之見矣。創藥方,分八陣,曰補,曰和,曰寒,曰熱,曰固,曰因,曰攻,曰散,名新方八陣。集古方,分八陣,名古方八陣。別輯婦人、小兒、痘疹、外科方,總皆出入古今八陣,以神其用。

用八陣以殺人。歲庚辰,攜走粵東,告方伯魯公。公曰:此濟世慈航也!真害人之毒藥。

此書獨以先天水火陰陽、命門真陽立言,說得天花亂墜,敷衍成文,以炫人耳目,毫無實際工夫。治病惟以扶陽溫補為常技,將河間、丹溪之言為後學之害而深闢之,其治病述古中仍述二家之言以垂後世。既云讀其書終身受誤,景岳何必述其言而誤終身耶?可恨,可恥。○古人云:用藥如用兵者。

宜隨機應變,活潑潑地無執滯之譬也。此書竟將杜撰新方,分為八陣,執方處治,大膽用藥,每稱奇妙,如臨陣相殺之謂宜乎?用新方而誤人者多矣。古方已多,何不竟將古方圓融通變以治病,何苦又立新方以炫人乎?

3. 傳忠錄

張子和治病,惟以汗吐下三法為去病之主,景岳獨與劉、朱為難,而不及子和,何耶?○紙上空言,毫無著實,臨症用藥,惟講陽氣為主,而用熱藥補塞,聚精會神,著意深毀前賢,自以為高出千古,炫惑後人,致近日俱以熱藥治病。此書之板,藏於塘棲凌儀吉家,其人患類中之疾,誤於此書之論,俱用熱補之藥,以致口角流涎,面色紅亮,手足動搖,口出臭氣,不能步履。

余用二陳湯黃連石膏,清火豁痰,兩月即能步履,神清氣爽,後余至新場,復來定調理之方而去。

4. 明理篇

余有醫家之八陣,一而八之,所以神變化。但講扶陽而以溫補為治,何以為神變化?若神化者,可清可溫,可寒可熱,可攻可補。用兵者,除禍亂,攻強暴,如滅蚩尤,誅少正卯,攻病邪之法也。若竟講扶陽補正,是用兵但講德化矣,此老若使之為將,必僨軍誤國。

5. 陰陽篇

以證而言,表為陽,里為陰;熱為陽,寒為陰;上為陽,下為陰;氣為陽,血為陰。辨析陰陽之理,前輩言之詳矣,何勞再言?以脈而言,浮大滑數之類皆陽也,沉微細澀之類皆陰也。以藥而言,則升散者為陽,斂降者為陰。此等講陰陽,凡業醫者無有不知,不必講論。若陽有餘而更施陽治,則陽愈熾而陰愈消;陽不足而更用陰方,則陰愈盛而陽斯滅矣。

既有陽有餘之病,何必深罪丹溪而有陽不足之論耶?

一、道產陰陽,火為水主,水即火源,水火原不相離也。既雲水火原不相離,何故獨重火耶?使火中無水,其熱必極,極則亡陰,而萬物焦枯矣。即此說不可專言陽而用熱藥矣。此水火之氣,果可呼吸相離乎?即云不可相離,何得專以陽為主?命門為受生之竅,為水火之家,此即先天之北闕也。先天渾然一體,有生之後,即分為二,而以水穀養之,可以長生,非講玄虛之言也。

此說即《內經》所謂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陽根於陰,陰根於陽,不必敷衍以炫人。

一、人之陰陽。以氣血臟腑為言,特後天有形之陰陽耳。若先天無形之陰陽,則陽曰元陽,陰曰元陰。若講先天無形,惟有大氣而已。形體尚無,焉得有病?惟成形之後,有欲而人病起矣。今之人,多以後天勞欲賊及先天。有生之後,即有人慾,故爾有病,聖王設醫以療之。若竟講先天,毫無人慾,何必設醫?若此之論,皆玄虛也,無關於治道。

若講先天,陰陽渾然一體,俱寓於中,無形可見。既分陰陽,皆屬後天,則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水火有形象矣。治病當以後天為本。

一、天地陰陽之道,本貴和平,則氣令調而萬物生。既云陰陽和平而萬物生,何故獨重陽而輕陰?然陽為生之本,陰實死之基。經云:陽殺陰藏。故道家曰:分陰未盡則不仙,分陽未盡則不死。聖王設醫以療民之疾苦,非謂成仙。凡欲保生重命者,尤當愛惜陽氣。經云:陰精所奉其人壽。

陰陽互為根蒂,故經云: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若無陰,則為孤陽而飛越矣。經云: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陽化氣,陰成形。若無陰,其陽氣何所依附而運行乎?不通之論,業醫者,不可執此見識以誤人。曩自劉河間出,以暑火立論,專用寒涼,伐此陽氣,其害已甚。

河間治病,未嘗專用寒涼。觀其《宣明論》、《保命集》,用藥仍有溫熱,地黃引子亦有附桂,何得謗其專用寒涼也?賴東垣先生論脾胃之火,必須溫養。東垣以脾胃不足,內傷者多,故立《脾胃論》、《內外傷辨》。而《脾胃論》中用黃柏知母居多,未見其謂脾胃之火,必須溫養。

然尚有燥熱之藥為耗散元氣之論,何得捏未有之語,謗毀前賢?此軒岐之罪人也。丹溪復出,又立陰虛火動之論,制補陰、大補等丸,以知柏為君,寒涼之弊又復盛行。丹溪治虛寒症,亦用熱藥,何得執補陰丸一方而毀之?嗟乎!法高一尺,魔高一丈。若二子者,謂非軒岐之魔乎?近來吳門諸醫俱用桂附參地河車鹿茸等藥以殺人,因見此書之論,故敢大膽用熱藥補之。彼景岳者,真軒岐之魔也。

刻刻以熱傷元氣為言,景岳於東垣之書尚未細閱,即劉朱之書,亦未看到。

一、陰陽虛實。經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既云陰虛則內熱,理宜滋陰降火,豈可用熱藥而耗陰精乎?丹溪之言,亦為有本。

黃柏、知母施之能食而大便結者,每每奏效。若視為鳩毒,神農不必設此寒涼藥矣。但寒熱之藥,俱宜中病即止。

仲景曰: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此《傷寒論》之言,不必藉此以治雜病。

一、陰根於陽,陽根於陰。既云陰根於陽,陽根於陰,二者不可偏廢,何故又引道家之言分陰未盡則不仙之語以惑世?凡病有不可正治者,當從陽引陰,從陰引陽,各求其屬而衰之。如求汗於血,血屬陰,不能作汗。生氣於精,從陽引陰也。精屬陰。又如引火歸源,納氣歸腎,從陰引陽也。

引火歸源之說,用熱藥於滋陰寒涼之中,使之下行,故謂之引。今醫竟將八味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藥作導火歸源之治,貽誤後人。大罪,大罪。

聖王之設醫藥,憫黎元之疾苦而作,亦是補偏救弊之法。寒病用熱藥,熱病用寒藥,俱中病即止,非以熱藥為常服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