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張序

回本書目錄

張序

1. 張序

小子譾陋,於《樞》、《素》茫未窺涉,然習聞我祖蔚園公好景岳書,與青浦何先生元長反覆講究有年,然終卒卒無暇讀也。自往年先慈患疴久,始就其書撿尋方藥,於證脈微奧,固非鹵莽所能推測。今葉君晉卿刊其五世祖香岩先生《景岳發揮》,而屬為之序,竊以不知醫者言醫,夫何敢?雖然醫猶儒也,請試以臆言之。大抵正學流傳,一豪之差,不能無偏。

既有偏即有救偏者出。救偏者,正偏之功臣,而或過焉,亦流於偏,則偏與偏互相病。要其各有所得,各見其偏,各救其偏,斯無偏之,不可歸於正也。《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斯豈為一家言哉?後漢張仲景,為醫中之聖,自是以還,代有國工。元時朱丹溪,生河間、東垣諸家之後,集其大成,其論說主於寒涼。

彼見《和劑局方》多用溫燥之品,耗損真陰,欲救其偏重於熱,不能盡六氣之變之弊,而不知矯枉過正,亦未進於中行也。然則天生名醫,既已奏功神效,立說垂後矣,閱數百十年而復生一人,或稍變其術而用之,或全反其道而行之,而歷針砥石運手爪,若合符節,豈故使後來居上,成積薪之勢哉?閱人成世,氣稟有殊,補偏救弊,易地皆然,非可概論也。有明之末,張介賓著《景岳全書》,大旨矯丹溪之論,而偏於溫補。

閱百餘年吾吳葉香岩先生出,治證奇效,名震動至今在人口。所著作《本事方釋義》、《全生集批本》,及《溫熱論》、《臨證指南》等書,流布海內,未有以偏議先生者也。今《景岳發揮》之刻,晉卿自敘,謂攻擊介賓不遺餘力。竊意先生之於介賓,猶介賓之於丹溪,丹溪之於局方歟。

抑先生獨神明於千古,固得其正傳,而不復有偏者歟。小子不知醫,烏敢妄言醫。然而吳人也,習聞先生治病無不效者,其治無不效,其學果無偏者歟。夫醫固猶儒也,鵝湖鹿洞均為大儒,知仁偶歧,門戶遂別,迄今論定,尊朱者何嘗不尊陸。倘識此而後可讀先生之《發揮》歟,應亦先生著書意也。

願以還質諸晉卿。

道光甲辰秋日元和張肇辰同甫撰

白話文:

[張序]

晚輩知識淺薄,在《黃帝內經靈樞》、《黃帝內經素問》這些醫學典籍上毫無涉獵。然而,我常聽聞我的祖父蔚園公十分喜愛景嶽的書籍,與青浦的何元長先生一起研究討論多年。但祖父終其一生都忙忙碌碌,沒有空閒去閱讀它們。自從去年母親長期患病,我才開始翻閱景嶽的書籍尋找方藥。對於證候脈象的微妙深奧,當然不是粗疏之人所能理解的。現在葉晉卿先生出版了他的五世祖香巖先生對《景嶽發揮》的註解,並囑咐我為此書作序。我認為不懂醫學的人談論醫學,豈敢造次?然而,醫學與儒家學問一樣,讓我試著憑直覺來談一談。

大致來說,正統的學問在傳播過程中,一旦出現微小的偏差,便會導致偏頗。一旦有了偏頗,就會有人站出來糾正。這些糾正偏頗的人,是偏頗的功臣,然而他們也可能過度糾正,導致自己也陷入偏頗,結果偏頗與偏頗互相影響。關鍵在於他們各自有所收穫,各自看到自己的偏頗,各自努力糾正自己的偏頗。這樣才能避免偏頗,回到正確的路上。《易經》說:「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這難道只是某一派的言論嗎?後漢的張仲景,被譽為醫學界的聖人,自此之後,每一代都有傑出的醫學家。元朝時的朱丹溪,出生在河間、東垣等名家之後,他集各家之大成,他的理論主張寒涼。

他發現《和劑局方》大量使用溫燥的藥物,消耗了身體的真陰,為了糾正這種過度重視熱性的偏差,他無法完全應對六氣變化帶來的弊端,卻不知道過度糾正是未達到中庸之道的表現。然而,天賦異稟的名醫,既然已經展現出神效,建立了理論,傳承後世,幾百年後又誕生了一位醫學家,或者稍微改變前人的方法,或者完全反其道而行之,然而他們的手法卻像符節一樣契合,難道這是故意讓後來者超越前人,形成薪火相傳的局面嗎?經歷了幾代人的更迭,人的體質各異,補偏救弊的情況到處都是,不能一概而論。明朝末年,張介賓撰寫了《景嶽全書》,主要目的在於糾正朱丹溪的理論,偏向溫補。

一百多年後,我們吳地的葉香巖先生誕生,他治療病症奇效顯著,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他所著的《本事方釋義》、《全生集批本》以及《溫熱論》、《臨證指南》等書籍,流傳海內,至今無人以偏見評論先生。現在,《景嶽發揮》的出版,晉卿先生在自序中提到,他不遺餘力地抨擊張介賓。我私下認為,香巖先生對於張介賓,就像張介賓對於朱丹溪,朱丹溪對於《和劑局方》一樣。

或者,香巖先生獨具慧眼,洞察千古,掌握了正統的傳承,不再有偏頗。晚輩不懂醫學,豈敢胡亂評論醫學。然而,作為吳地人,我常聽聞先生治病無不成功的案例,他的治療方法無不成功,那麼他的學問真的沒有偏頗嗎?醫學確實與儒家學問相似,鵝湖、鹿洞均為大儒,知與仁偶爾會出現分歧,門派因此產生,然而直到今天,尊崇朱熹的人難道就不尊崇陸九淵嗎?如果能夠理解這一點,那麼就可以閱讀先生的《景嶽發揮》了,這應該也是先生寫書的初衷。

我希望這番話能回歸到晉卿先生那裡。

道光甲辰秋日元和張肇辰同甫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