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陰陽篇

刻刻以熱傷元氣為言,景岳於東垣之書尚未細閱,即劉朱之書,亦未看到。

一、陰陽虛實。經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既云陰虛則內熱,理宜滋陰降火,豈可用熱藥而耗陰精乎?丹溪之言,亦為有本。

黃柏、知母施之能食而大便結者,每每奏效。若視為鳩毒,神農不必設此寒涼藥矣。但寒熱之藥,俱宜中病即止。

仲景曰: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此《傷寒論》之言,不必藉此以治雜病。

一、陰根於陽,陽根於陰。既云陰根於陽,陽根於陰,二者不可偏廢,何故又引道家之言分陰未盡則不仙之語以惑世?凡病有不可正治者,當從陽引陰,從陰引陽,各求其屬而衰之。如求汗於血,血屬陰,不能作汗。生氣於精,從陽引陰也。精屬陰。又如引火歸源,納氣歸腎,從陰引陽也。

引火歸源之說,用熱藥於滋陰寒涼之中,使之下行,故謂之引。今醫竟將八味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藥作導火歸源之治,貽誤後人。大罪,大罪。

聖王之設醫藥,憫黎元之疾苦而作,亦是補偏救弊之法。寒病用熱藥,熱病用寒藥,俱中病即止,非以熱藥為常服之品。

白話文:

總是有人說熱會傷害元氣,景岳可能還沒仔細讀過東垣的書,甚至連劉完素和朱震亨的書也沒看過。

一、關於陰陽虛實。《黃帝內經》說:「陽氣虛弱就會感到體表寒冷,陰液不足就會感到體內發熱。」既然說陰虛會導致內熱,理應滋養陰液、降低火氣,怎麼能用溫熱的藥物來消耗陰精呢?朱丹溪的說法是有根據的。

用黃柏、知母這類藥,如果病人吃了能改善食慾,並且解決便秘問題,通常都能見效。如果把它們當作毒藥,那神農氏就不用設置這些寒涼藥了。但是,寒性或熱性的藥,都應該在病癒後就停止服用。

張仲景說:「發熱又怕冷是陽氣的病症,不發熱只怕冷是陰氣的病症。」這是《傷寒論》中的說法,不必用它來治療各種雜病。

一、陰氣根植於陽氣,陽氣根植於陰氣。既然說陰陽互為根本,兩者不可偏廢,為什麼又要引用道家「陰氣沒有完全修煉好就不能成仙」的說法來迷惑世人?凡是不能用正常方法治療的病,應當從陽引導陰,或從陰引導陽,各自尋求其歸屬,然後使之衰退。例如,要讓血產生汗液,血屬陰,不能直接化生汗液。從陽引導陰,就像要精氣化生元氣,而精氣屬陰。又如「引火歸源」和「納氣歸腎」,就是從陰引導陽。

所謂「引火歸源」的說法,是在滋陰寒涼藥中加入溫熱藥,使其藥效向下走,所以稱為「引」。現在的醫生竟然把八味丸這種補陽氣的藥,當成引火歸源的治療方法,用來消除陰翳,真是誤導後人,罪過啊!罪過!

聖賢設置醫藥,是為了憐憫百姓的疾病痛苦,也是一種彌補偏頗、糾正弊端的做法。寒病用熱藥,熱病用寒藥,只要病癒就應停止服用,並非把熱藥當成日常服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