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3)
卷一 (3)
1. 虛實篇
凡外入之病多有餘,內出之病多不足。實言邪氣實則當瀉,虛言正氣虛則當補。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未可竟言有餘。內起之病,鬱結日久,乘虛竊發,或瘀血食積痰飲,皆內之壅滯,豈可俱用補乎?此說尚要講究。若實而誤補,隨可解救,虛而誤攻,不可生矣。此說出,而用補死者多矣。
如病邪屬實,危在頃刻,故云五實死。若實症而用補劑,脹滿氣急,痰喘不通,頃刻云亡,如閉門逐盜,何能解救?今醫專以補為上法,皆此論誤之也。大罪大罪。○實症誤補,《內經》所謂實實,豈可解救?與虛而誤攻同也。但知有虛虛之誤,不知有實實之害,景岳失之矣。
白話文:
外來疾病大多屬於「有餘」,內生疾病大多屬於「不足」。「實」指的是邪氣實證,應該用瀉法治療;「虛」指的是正氣虛弱,應該用補法治療。醫書上說:「邪氣之所以能入侵,是因為正氣虛弱。」因此,也不可以一概而論為「有餘」。內生疾病,因鬱結日久,乘虛而發,可能是瘀血、食積、痰飲等內在的壅滯,怎麼能都用補法呢?這個說法還需要仔細推敲。如果「實」症誤用補法,還可以及時解救,但如果「虛」症誤用攻法,就無法挽回。這個道理說出來後,因為誤用補法而死的人卻很多。
如果病邪屬於「實」症,情况危急,所以說「五實」就死。如果「實」症卻用補藥,會導致腹脹氣急,痰喘不通,很快就會死亡,就像關閉大門去追趕盜賊,怎麼可能救得了呢?現在的醫者都把補法當作首選,都是因為這個理論的錯誤。真是罪過!罪過!○「實」症誤用補法,《內經》中所說的「實實」,難道可以解救嗎?和「虛」症誤用攻法一樣嚴重。只知道有「虛虛」的錯誤,卻不知道有「實實」的危害,景岳就犯了這個錯誤。
一、表實者,或惡熱掀衣,或惡寒鼓慄。惡熱掀衣,病屬裡實,豈可雲表實?惡寒鼓慄,景岳以為寒,此處以為實為熱,何自相矛盾?走注而紅痛者,知營衛之有熱;拘急而痠疼者,知經絡之有寒。亦有濕熱為病。
一、裡實者,或脹痛,或痞堅,或閉結,或喘滿,或懊憹不寧,或躁煩不眠,或氣血積聚結滯腹中不散,或寒邪熱毒深留臟腑之間。裡實者可攻。吳門治法,惟以補為常技。
一、表虛者,或為汗多,或為肉戰,肉戰亦有胃火者。或目暗羞明,肝腎不足,並非表虛。或耳聾眩暈,屬火者有之,非表虛。或肢體多見麻木,血少有痰,非表虛。或舉動不勝勞煩,亦非表虛。或毛槁而肌肉削,或顏色憔悴而神氣索然。以上皆非表虛,由內之精血虛也。認錯。
白話文:
表實症狀,可能是怕熱脫衣服,也可能是怕冷發抖。怕熱脫衣服屬於裡實,怎麼能說是表實呢?怕冷發抖,景岳認為是寒證,這裡卻認為是實熱,怎麼會自相矛盾?走注紅腫代表營衛有熱;拘急痠疼則代表經絡有寒。也可能因為濕熱而生病。
裡實症狀,可能是腹脹疼痛、腹部堅硬、排便困難、呼吸急促、煩躁不安、失眠、氣血瘀積在腹中,或者寒邪熱毒深留臟腑。裡實可以攻治。吳門醫派,卻常常以補法治療。
表虛症狀,可能是出汗過多,也可能是肌肉顫抖,但肌肉顫抖也有可能是胃火。眼睛昏花怕光,可能是肝腎不足,不屬於表虛。耳聾眩暈,有些是火熱造成的,不屬於表虛。肢體麻木、血少痰多,也不屬於表虛。活動容易疲勞,也不屬於表虛。頭髮枯槁、肌肉消瘦、面色憔悴、精神萎靡,這些都不是表虛,而是內在精血虛弱導致的。要認清病症,不要弄錯。
一、裡虛者,為心怯心跳,為驚惶,為神魂不寧,為津液不足,或飢不能食,或渴不喜冷,或畏張目而視,或聞人聲而驚。陽明胃火亦有之。上虛則飲食不能運化,或多嘔惡而氣虛中滿。亦有傷食、痰火而惡嘔者。下虛則二陰不能流利,有火而不能流利者。或便尿失禁,有肝火而不禁者。
肛門脫出,有肝火逼迫而脫出者。而泄瀉遺精。有傷食而泄瀉者,有欲火妄動而遺精者。○在婦人則為血枯經閉,墮胎崩淋帶濁等症。崩有瘀者,帶濁有濕熱者。
病機不一,不可專認為裡虛。
一、陽虛者,火虛也,為神氣不足,陽虛未可獨言火虛。氣屬陽,陽氣不能外衛,則畏寒而神不足。為眼黑頭眩,有肝腎之陰不足,而肝火升騰者,不可以為陽虛。○陰虛者,水虧也,為亡血失血,為戴陽,為骨蒸勞熱。戴陽症屬真陽不足,格陽於上,此假熱也。腎虛者,或為二陰不通。不可專認腎虛。
白話文:
內在虛弱的人,容易心慌心跳,驚慌失措,精神不安,津液不足,可能食慾不振,或口渴卻不喜喝冷飲,或畏懼睜眼看東西,或聽到人聲就害怕。陽明胃火也會有這些症狀。上焦虛弱則飲食無法正常消化吸收,可能頻繁嘔吐,或感到氣虛腹脹。也可能因為傷食、痰火而感到噁心嘔吐。下焦虛弱則二陰 (指腎陰和脾陰) 運行不暢,即使有火氣也無法正常排泄,可能出現尿失禁,或有肝火但無法控制。
肛門脫出可能是肝火逼迫所致,而腹瀉、遺精可能是傷食或欲火妄動造成的。女性則可能出現血枯經閉、流產、崩漏、帶下等症狀。崩漏可能是瘀血阻塞所致,帶下可能是濕熱引起的。
疾病的病因複雜,不能單純認為是內虛。
陽虛,也就是火虛,表現為精神不足,但陽虛並不能直接等同於火虛。氣屬陽,陽氣不足則無法抵禦外寒,因此容易怕冷,精神不濟。眼黑頭眩可能是肝腎陰虛,肝火上炎所致,不能歸咎於陽虛。陰虛,也就是水虧,表現為失血、虛熱、骨蒸勞熱。虛熱屬於真陽不足,陽氣虛弱上浮,這是假性的熱症。腎虛則可能造成二陰不通,但不能單純認為是腎虛。
一、脹滿之虛實,仲景云: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夫減不足言者,以中滿之甚,無時或減,此實脹也,故當下。腹滿時減者,以腹中本無實邪,所以有時或減。復如故者,以脾氣虛寒而然,所以當與溫藥,溫即兼言補也。溫即兼補,杜撰之言。仲景何不竟言補而言溫?
脹滿症並治法,《準繩》逐條言之,竟於《準繩》中詳考之,可也。
一、《內經》諸篇皆惓惓以神氣為言。神氣即胃氣也。有生之後,即以穀氣充養精氣,由此而化生,故一部《內經》以胃氣為本。
一、虛補實瀉,此易知也,不知實中復有虛,虛中復有實。如病起七情勞倦,酒色所傷,或先天不足,每多身熱便秘,戴陽脹滿,虛狂假斑等症,似有餘而實不足,從而瀉之,必枉死矣。又如外感未除,留伏經絡,食滯積聚,或氣結不散,或頑痰瘀血留藏,病久致羸,似乎不足,其實病本未除,還當治本,若誤用補,必益其病。此所謂無實實,無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
白話文:
脹滿分虛實,張仲景說:肚子一直脹著,沒有減少,或減少得微不足道,就應該瀉掉。肚子脹著時有時減,又回復原狀,這是寒症,應該用溫藥。減少得微不足道,是因為肚子裡太滿了,沒有時間可以減少,這是實脹,所以應該瀉掉。肚子脹著時有時減,是因為肚子裡本來沒有實邪,所以有時會減少。又回復原狀,是因為脾氣虛寒導致的,所以應該用溫藥,溫就是兼顧補的意思。說溫就是兼顧補,是杜撰的說法。張仲景為什麼不直接說補,而說溫呢?
脹滿症的治療方法,《準繩》一書逐條說明,你可以仔細研究《準繩》中的內容。
《內經》各篇都強調神氣,神氣就是胃氣。人出生後,就靠穀氣來滋養精氣,並由此化生,所以整部《內經》都以胃氣為根本。
虛補實瀉,這是容易理解的,但不知道實中還有虛,虛中還有實。比如,病起於七情勞倦,酒色所傷,或者先天不足,常常會出現身體發熱、便秘、戴陽脹滿、虛狂假斑等症狀,看似有餘,其實不足,如果盲目瀉掉,一定會枉死。又比如,外感沒有完全去除,留伏在經絡中,食物停滯積聚,或者氣結不散,或者頑痰瘀血停留,久病導致身體虛弱,看起來不足,其實病根沒有除掉,還應該治本,如果誤用補藥,就會加重病情。這就是所謂的無實實,無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
如此死者,醫殺之耳。此經義也。前言實症誤補,尤可解救,吾恐世人俱蹈此言而殺人。景岳誤之也,《內經》實實虛虛之言,尚未明白,何敢杜撰立言以誤人?
腸鳴氣走,亦有屬火者。經云:諸病有聲,皆屬於火。食不入胃,經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吐逆無時,皮毛憔悴,耳目昏塞,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臟之虛也。吐逆亦有屬火者。經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輕按之痛,重按之快,食飲如故,曰腑實也。屬虛。○肌肉䐜脹,食飲不化,大便滑而不止,此腑虛也。
有氣滯而䐜脹,有脾虛而食飲不化,不可盡為腑虛。○腰腳沉重,如坐水中。有濕邪者。
行步艱難,氣上衝胸,下虛也。有氣虛凝滯,經絡不宣通者。
白話文:
這樣的情況,醫生就是害死病人了。這是醫學典籍的道理。前面說實證誤補,其實還有救,我擔心世人會誤信這種說法而殺人。景岳理解錯了,《內經》講的實實虛虛,還沒搞懂,就敢編造言論誤導人嗎?
肚子咕嚕咕嚕叫,也可能跟火有關。經書說:各種病症伴隨聲音,都屬於火。吃不下東西,經書說:吃不下東西,就是有火。隨時嘔吐,皮膚毛髮枯萎,耳目昏花,走路喘氣,精神不集中,這是五臟虛弱。嘔吐也可能跟火有關。經書說:各種逆流衝上,都屬於火。○輕輕按壓疼痛,用力按壓舒服,吃喝如常,叫做腑實。屬於虛。○肌肉腫脹,吃喝不消化,大便稀疏不止,這是腑虛。
有氣滯導致腫脹,有脾虛導致吃喝不消化,不能一概而論為腑虛。○腰腿沉重,像坐在水裡一樣,可能是濕邪。
走路困難,氣往上衝到胸口,這是下半身虛弱。可能是氣虛凝滯,經絡不通暢。
2. 寒熱篇
火旺之時,陽有餘而熱病生。水旺之令,陽不足而寒病起。議丹溪陽有餘為非,今景岳仍有陽有餘而熱病生之言。
一、熱在表者,為丹腫斑黃。此皆因裡熱而起。
一、熱在下者,為腰足腫痛。熱在下為腰足腫痛,河間之熱腫不謬矣。
一、寒在表者,為憎寒,身冷浮腫。此等症俱非寒在表,認錯病原。
一、寒在裡者,為噁心嘔吐。有火逆衝上者。
一、寒在上者,為吞酸膈噎。吞酸膈噎而謂之寒,認錯□頭。經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熱。又云:三陽結,謂之膈。豈可以寒論乎?
內熱甚者,每多畏寒。內熱每多畏寒,河間之言不謬矣。何故將陰勝則為寒,陽虛則為外寒以駁之?
白話文:
天氣炎熱時,陽氣過盛,就會引起熱病。天氣寒冷時,陽氣不足,就會引起寒病。丹溪先生認為陽氣過盛是不對的,而景岳先生依然認為陽氣過盛才會引起熱病。
表面的熱症,會表現為丹毒、腫脹和黃疸。這些都是因內熱引起的。
下部的熱症,會表現為腰部和腳部腫痛。河間先生關於熱腫的說法沒有錯。
表面的寒症,會表現為怕冷、身體冰冷和浮腫。這些症狀都不是表面的寒症,誤認了病因。
內部的寒症,會表現為噁心嘔吐。可能是因為火氣逆流到上部造成的。
上部的寒症,會表現為吞酸和膈肌梗塞。將吞酸和膈肌梗塞說成寒症,是認錯了病症。經書說:「各種嘔吐和泛酸,都屬於熱症。」又說:「三陽結,稱為膈。」怎麼能用寒症來解釋呢?
內熱嚴重的人,往往怕冷。河間先生的說法沒有錯。為什麼要以「陰盛則為寒,陽虛則為外寒」來反駁呢?
一、陽臟之人,多熱;陰臟之人,多寒。第陽強者少,十惟二三,陽弱者多,十常五六。甚言陽強者少,而好用熱藥,以毀丹溪。
白話文:
在古代醫學理論中,「陽臟之人」指的是體質偏於陽氣旺盛的人,他們容易感到熱。相對地,「陰臟之人」則是體質偏於陰氣較多的人,他們常感到寒冷。在這段描述中,強調了具有陽性體質的人數相對較少,大約只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二三,而具有陰性體質的人則相對較多,約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六十。
進一步地,強調了擁有強烈陽性體質的人很少見,他們往往喜歡使用溫熱性的藥物,這可能會對著名的醫學家丹溪產生不利影響,暗示這種做法可能導致健康問題或不適。
3. 寒熱真假篇
寒熱真假者,陰症似陽,陽症似陰也。察此之法,當專以脈之虛實強弱為主。假寒假熱,不可專憑脈息,形色動作自有真象。經云:審察病機。顯然自露。凡真熱本發熱,而假熱亦發熱,亦面赤躁煩,亦大便不通,實熱。小便赤澀,實熱。或氣促咽喉腫痛,邪火,辨症大誤。
脈見緊數。熱。昧者見之,便認為熱,不知身雖有熱,而裡寒格陽,或虛陽不斂,多有此症。但其內症則口乾渴必不喜冷,不欲飲水,內無熱也。即喜冷者,飲亦不多,假熱之症,必不喜冷。或大便不實,或大便先硬後溏,或小水清頻,以此辨之,自然不誤。今吳門習氣,不察色辨症,孟浪投藥者居多。
白話文:
寒熱真假辨識
寒熱真假,是指疾病表現出來的寒熱症狀,可能與實際的病因不符。陰症似陽,指的是一些陰虛內寒的病症,表現出類似陽虛外熱的症狀;陽症似陰,指的是一些陽虛外寒的病症,表現出類似陰虛內熱的症狀。
要辨別寒熱真假,應以脈象的虛實強弱為主要依據。假寒假熱,不能單憑脈息判斷,應觀察病人的形色、動作,才能找到真正的病症。
《經》書上說:要仔細觀察病症的機理,真假就會顯露無疑。
凡是真熱,患者本就發熱,而假熱也會發熱,表現為面赤躁煩、大便不通(實熱)、小便赤澀(實熱)、氣促咽喉腫痛(邪火)。如果只看這些表面症狀,很容易誤判。
脈象緊數,通常代表熱症。不了解的人看到這種脈象,就認為是熱症,卻不知道患者雖然有發熱症狀,但可能是裡寒格陽,或虛陽不斂,才會出現這種脈象。
但觀察其內症,例如口乾渴卻不喜冷、不欲飲水,就說明體內沒有真熱;即使喜冷,但喝水不多,也是假熱的表現,因為假熱患者必定不喜冷。此外,大便不實、大便先硬後溏、小水清頻等現象,也可以幫助辨別寒熱真假,避免誤診。
現在吳門地區流行一種不看病人面色、只憑脈象辨症,然後隨意用藥的風氣,這是非常危險的。
或虛狂而起,倒如狂,禁之自止,或虛斑而斑如蚊跡細碎淺紅,其脈必沉細遲弱,或雖浮大緊數而無力無神。凡見此內頹內困等症,攻之必死,急當以四逆、八味、理陰煎、回陽飲之類,倍加附子,填補真陽,以引火歸元。此虛則有之,為寒而用熱藥,尚有誤處。
俱宜察色辨症為要。
凡傷寒熱甚,邪自陽經傳入陰分,為身熱發厥,神昏,或時畏寒,狀若陰症。此熱深厥亦深,熱極反兼寒化也。劉河間之熱極反兼勝已之化,《內經》亢則害,承乃制也。每每言河間之非,今仍不脫此論。若雜症之假寒者,亦或為畏寒,或戰慄,此以熱極於內而寒侵於外,則寒熱之氣兩不相投,因而寒慄。所謂惡寒非寒,明是熱症。
白話文:
如果有人因為身體虛弱而出現癲狂的情況,像瘋了一樣,只要禁止他做這些事情,情況就會自然停止;或者出現皮膚上長出小點點,像是被蚊子咬過一樣的小塊淡紅色皮疹,他的脈搏一定會很微弱緩慢;或者是雖然脈搏看起來很大很快有力,但是沒有精神。如果有這種內部衰竭和疲憊不堪的情況,攻擊它肯定會導致死亡,應該立即使用四逆湯、八味丸、理陰煎、回陽飲等等這樣的方劑,加倍加入附子,填充真陽,讓火回到本來的位置。這只是在虛弱的時候才適用的方法,如果是寒冷引起的病症,使用溫熱的藥物還有可能造成錯誤。
所有受涼感冒的人,病情嚴重,邪氣從陽經進入到陰的部分,表現為身體發燒、四肢冰冷、意識模糊,偶爾感到怕冷,就像陰性病徵一樣。這是因為病情越重,四肢就越冰涼,到了最嚴重的程度反而會轉變成寒性的疾病。劉河間曾說過,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會產生相反的效果,《黃帝內經》裡也有「亢則害,承乃制」這樣的話語。很多人批評劉河間的看法,但現在仍然不能完全否定這個理論。有些疾病的患者也會出現假寒的症狀,例如他們可能會感到害怕寒冷,或是顫抖,這是因為體內太熱了,外部又受到寒冷的刺激,所以寒性和熱性互相抵消,因此感覺到寒冷。這裡所指的不是真正的寒冷,而是熱性疾病。
畏寒戰慄,河間謂熱極似寒,而為火症,宜用寒涼之劑。丹溪《格致餘論》有惡寒非寒論,何得深毀二子為軒岐之魔乎?
一、假寒誤服熱藥,假熱誤服寒藥等症,但以冷水少試之。假熱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或服後見嘔,便當以溫熱藥解之;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後反快,而無所逆者,便當以寒涼藥解之。此試法誠是。
白話文:
人體畏寒戰慄,河間認為這是熱極似寒,屬於火症,應該用寒涼的藥物治療。但丹溪在《格致餘論》中提出惡寒非寒論,怎麼能如此貶低河間和張仲景呢?
如果誤診為假寒而服用溫熱藥物,或誤診為假熱而服用寒涼藥物,可以用冷水試探一下。假熱的人一定不喜歡喝冷水,即使喜歡,喝完後也會嘔吐,就要用溫熱藥物解毒;假寒的人一定喜歡喝冷水,喝完後反而舒服,沒有任何不適,就可以用寒涼藥物解毒。這種試法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