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4)
卷一 (4)
1. 表證篇
此段自內達外為溫病,自外入里為傷寒,陰虛發熱,前賢俱詳言之矣。
燥從陽者,因於火;燥從陰者,發於寒。燥因血少,不可作寒治。○從陰者,發於寒,將謂用熱藥乎?殊不知天令嚴寒,陽火內伏,銷爍津液,不能榮潤皮膚而燥,如地土乾燥崩裂,不可作寒治而用熱藥。所以燥濕皆有表裡,必須辨明治之。燥症言表裡則可,言寒熱則不可。
一、濕症當辨表裡。此段辨症用藥,諸書皆有,不必再言。濕熱者,宜清宜利;寒濕者,宜補脾溫腎。寒濕者,皆邪氣也,不宜補脾溫腎。
一、燥症有表裡。經曰: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此中風之屬也。《質疑錄》論類中風為非風,此又言中風之屬也,自相矛盾。蓋燥勝則陰虛,陰虛則血少,或牽引拘急,或皮腠風消,或臟腑乾結,此燥從陽化。非從陽化,乃內火外發。營氣不足,而傷乎內者也,治當以養營補陰為主。
前症皆類中風,實因血少,故宜養陰。若秋令太過,金氣勝而風從之,則肺先受病,此傷風之屬也。蓋風寒外束,氣應皮毛,或身熱無汗,或咳嗽喘滿,或鼻塞聲啞,或咽喉乾燥。津液乾枯,非表也。此燥以陰生,非陰生,乃寒包熱。衛氣受邪,而傷乎表者也,治當以輕揚溫散之劑,暖肺去寒為主。
不宜溫散,宜辛涼。○此症皆寒包熱,宜辛涼輕揚溫散之劑,以散表寒。若溫散暖肺,失之多矣。景岳治病,必有誤處。
白話文:
表證篇
溫病是從體內向外擴散的疾病,傷寒是從體外侵入體內的疾病,陰虛發熱這種情況,前輩醫家都已經詳細說明過了。
燥病如果屬於陽證,是因為體內有火;燥病如果屬於陰證,則是由於寒氣引起。燥病如果是因為血液不足造成的,就不能當作寒症來治療。
至於屬於陰證的燥病,是由寒氣引起的,難道要用熱性藥物來治療嗎?其實並非如此,天氣寒冷時,陽氣會潛藏在體內,消耗體內的津液,使得皮膚無法得到滋潤而乾燥,就像土地乾裂一樣,這不能當作寒症來治療而使用熱藥。因此,燥病和濕病都有表裡之分,必須仔細辨別才能正確治療。燥病說到表裡還行,但如果說到寒熱就不恰當了。
一、濕病要辨別表證和裡證。關於辨別濕症用藥的方法,各種醫書都有記載,不用再多說。濕熱的,應該用清熱利濕的方法治療;寒濕的,應該用補脾溫腎的方法治療。寒濕屬於邪氣,不適合補脾溫腎。
一、燥病有表證和裡證之分。《黃帝內經》說:「清氣盛來,是燥邪得勢。」風邪侵犯肝臟,就會引起肝病。這屬於中風的一種。《質疑錄》認為類中風不是真正的中風,這裡又說是中風的一種,這兩種說法互相矛盾。燥邪盛則導致陰液虧虛,陰液虧虛則導致血液不足,可能會出現筋脈牽引拘攣、皮膚乾燥、或是內臟乾燥等情況,這是燥邪從陽化熱的表現。實際上這不是從陽化熱,而是體內有火向外發散的表現,是營氣不足而傷害到體內的病症,治療時應以滋養營氣、補益陰液為主。
之前說的症狀都類似中風,實際上是因為血液不足,所以應該滋養陰液。如果秋天氣候過於乾燥,金氣過盛而風邪隨之而來,則肺臟會先受影響,這屬於外感風邪的一種。風寒束縛體表,影響皮毛的氣機,可能會出現身體發熱卻沒有汗、咳嗽氣喘、鼻塞聲音沙啞,或咽喉乾燥等症狀。這時候的津液乾枯,並不是表證。這是燥邪因陰而生,實際上這不是陰虛所生,而是寒邪包裹著熱邪的表現,是衛氣受到邪氣侵犯而傷害到體表的病症,治療時應當以輕揚溫散的藥物,來溫暖肺氣、驅散寒邪為主。
不應該用溫散的藥物,而是應該用辛涼的藥物。這些症狀都是寒邪包裹著熱邪,應該用辛涼輕揚溫散的藥物,來疏散體表的寒邪。如果用溫散的藥物來溫暖肺氣,那就大錯特錯了。張景岳治病的方法,一定有錯誤的地方。
2. 里證篇
里症者,病之在內、在臟也。第於內傷外感,疑似之際,當詳辨也。東垣《內外傷辨》已詳言之矣,不必多贅。
一、症似外感,不惡寒,反惡熱,而絕無表症者,此熱盛於內也。亦有熱鬱於內惡寒者。
一、七情內傷,過於思者,傷脾而氣結,脾氣結者,溫之豁之。憂思氣結者,必有鬱火,宜開鬱清火,溫之一法,尚欠斟酌。
一、酒濕傷陰,熱而煩滿者,濕熱為病也,清之泄之;酒濕傷陽,腹痛瀉利嘔惡者,寒濕之病也,溫之補之。酒性大熱,江河皆冰,惟酒不冰,故為腐腸之藥。寒濕兩字欠通,溫之大謬。
一、痰飲為患者,必有所本,求所從來,方為至治。若但治標,非良法也。《質疑錄》論痰,尚有疑義。
白話文:
[裏證篇]
裏症指的是疾病在身體內部或在臟腑中的情況。對於內傷與外感這種相似病症的區別,我們應該詳細地去辨識。李杲在他的《內外傷辨》中已經詳細地說明瞭,這裡就不必再重複太多。
一、有些病症看似外感,但病人不畏寒,反而怕熱,且完全沒有外感的表徵,這就是體內熱度過盛。但也有些是因為熱度鬱積在體內才會出現怕冷的情況。
二、由情緒內傷導致的疾病,過度思考會傷害脾臟,導致氣結,對於脾氣結的情況,應使用溫和的方式進行調理。過度憂慮和思考導致的氣結,必定伴隨鬱火,應該要先開鬱再清火,至於溫和調理的方法,仍需進一步考量。
三、因飲酒或濕氣過重傷害到陰分,導致熱度高且煩躁的,是濕熱病症,應使用清熱利濕的方法。若因飲酒或濕氣過重傷害到陽氣,導致腹痛、拉肚子、嘔吐的,是寒濕病症,應使用溫補的方法。酒性大熱,即使江河都結冰,唯有酒不會結冰,所以酒可視為一種腐蝕腸胃的藥物。但「寒濕」二字在此處似乎不太恰當,使用「溫補」的方法也有誤解。
四、痰飲引起的病症,必定有其根本原因,找出病因纔是最好的治療方式。如果只針對症狀治療,並不是好的方法。《質疑錄》中對痰的討論,還有些許值得懷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