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5)
卷一 (5)
1. 虛實篇
凡外入之病多有餘,內出之病多不足。實言邪氣實則當瀉,虛言正氣虛則當補。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未可竟言有餘。內起之病,鬱結日久,乘虛竊發,或瘀血食積痰飲,皆內之壅滯,豈可俱用補乎?此說尚要講究。若實而誤補,隨可解救,虛而誤攻,不可生矣。此說出,而用補死者多矣。
如病邪屬實,危在頃刻,故云五實死。若實症而用補劑,脹滿氣急,痰喘不通,頃刻云亡,如閉門逐盜,何能解救?今醫專以補為上法,皆此論誤之也。大罪大罪。○實症誤補,《內經》所謂實實,豈可解救?與虛而誤攻同也。但知有虛虛之誤,不知有實實之害,景岳失之矣。
一、表實者,或惡熱掀衣,或惡寒鼓慄。惡熱掀衣,病屬裡實,豈可雲表實?惡寒鼓慄,景岳以為寒,此處以為實為熱,何自相矛盾?走注而紅痛者,知營衛之有熱;拘急而痠疼者,知經絡之有寒。亦有濕熱為病。
一、裡實者,或脹痛,或痞堅,或閉結,或喘滿,或懊憹不寧,或躁煩不眠,或氣血積聚結滯腹中不散,或寒邪熱毒深留臟腑之間。裡實者可攻。吳門治法,惟以補為常技。
一、表虛者,或為汗多,或為肉戰,肉戰亦有胃火者。或目暗羞明,肝腎不足,並非表虛。或耳聾眩暈,屬火者有之,非表虛。或肢體多見麻木,血少有痰,非表虛。或舉動不勝勞煩,亦非表虛。或毛槁而肌肉削,或顏色憔悴而神氣索然。以上皆非表虛,由內之精血虛也。認錯。
一、裡虛者,為心怯心跳,為驚惶,為神魂不寧,為津液不足,或飢不能食,或渴不喜冷,或畏張目而視,或聞人聲而驚。陽明胃火亦有之。上虛則飲食不能運化,或多嘔惡而氣虛中滿。亦有傷食、痰火而惡嘔者。下虛則二陰不能流利,有火而不能流利者。或便尿失禁,有肝火而不禁者。
肛門脫出,有肝火逼迫而脫出者。而泄瀉遺精。有傷食而泄瀉者,有欲火妄動而遺精者。○在婦人則為血枯經閉,墮胎崩淋帶濁等症。崩有瘀者,帶濁有濕熱者。
病機不一,不可專認為裡虛。
一、陽虛者,火虛也,為神氣不足,陽虛未可獨言火虛。氣屬陽,陽氣不能外衛,則畏寒而神不足。為眼黑頭眩,有肝腎之陰不足,而肝火升騰者,不可以為陽虛。○陰虛者,水虧也,為亡血失血,為戴陽,為骨蒸勞熱。戴陽症屬真陽不足,格陽於上,此假熱也。腎虛者,或為二陰不通。不可專認腎虛。
一、脹滿之虛實,仲景云: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夫減不足言者,以中滿之甚,無時或減,此實脹也,故當下。腹滿時減者,以腹中本無實邪,所以有時或減。復如故者,以脾氣虛寒而然,所以當與溫藥,溫即兼言補也。溫即兼補,杜撰之言。仲景何不竟言補而言溫?
白話文:
虛實篇
一般來說,由外邪入侵引起的疾病大多屬於實證,由內部原因引起的疾病大多屬於虛證。實證指的是邪氣盛實,應當瀉法治療;虛證指的是正氣虛弱,應當補法治療。《內經》說:「邪氣之所湊,其氣必虛」,並不能完全說都是有餘之象。內生之病,鬱結日久,乘虛而發,例如瘀血、食積、痰飲等,都是體內壅滯的表現,怎麼能都用補法呢?這需要仔細辨證。如果實證誤用補法,尚可解救;但虛證誤用攻法,則難以挽回生命。因為誤用補法而致死者有很多。
如果病邪屬實證,病情危急,所以說「五實」致死。如果實症卻用補劑,則會導致脹滿、氣急、痰喘不通,很快就會死亡,如同把盜賊關在門內,怎能解救?如今很多醫生都以補法為首要方法,都是因為誤解了這個道理。這是大錯特錯!實證誤用補法,《內經》中所說的「實實」的情況,又怎能解救?這與虛證誤用攻法是一樣的。只知道有虛證誤用補法的錯誤,卻不知道有實證誤用補法的危害,景岳(張景岳)在這方面有所失誤。
一、表實證:可能惡熱掀衣,也可能惡寒慄。惡熱掀衣,病情屬於裡實,怎能說是表實?惡寒慄,景岳認為是寒證,這裡卻認為是實證或熱證,這怎麼自相矛盾?經絡循行部位紅腫疼痛,說明營衛有熱;肢體拘急酸痛,說明經絡有寒。也有濕熱為病的情況。
一、裡實證:可能脹痛、痞塊、便秘、喘滿、煩躁不安、躁熱不眠、氣血積聚結滯於腹中不散,或寒邪熱毒深留臟腑。裡實證可以攻邪。吳門(吳地醫家)的治療方法,卻只以補法為常規手段。
一、表虛證:可能多汗,也可能肌肉顫抖(但肌肉顫抖也可能由胃火引起)。也可能目暗畏光(肝腎不足),這並非表虛;也可能耳聾眩暈(屬火證),這也不是表虛;也可能肢體麻木(血虛痰盛),這也不是表虛;也可能活動不能勝任勞累,這也不是表虛;也可能毛髮枯槁,肌肉消瘦,面色憔悴,神氣萎靡。以上都不是表虛,而是由內部精血不足引起的,辨證錯誤。
一、裡虛證:可能心悸、驚恐、神魂不安、津液不足,或飢餓卻不想吃東西,或口渴卻不喜歡喝冷水,或害怕睜大眼睛看東西,或聽到人聲就害怕。陽明胃火也會有這些症狀。上焦虛弱,則飲食不能運化,可能嘔吐且氣虛中滿;也可能因傷食、痰火而嘔吐。下焦虛弱,則大小便不能通利,也可能因有火邪而不能通利;也可能大小便失禁,也可能因肝火而失禁。
肛門脫出,也可能因肝火逼迫而脫出;也可能泄瀉遺精,也可能因傷食而泄瀉,也可能因慾火妄動而遺精。在婦女身上,可能表現為血枯經閉、胎漏、崩漏、帶下等症。崩漏也可能有瘀血,帶下也可能有濕熱。
病機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論為裡虛。
一、陽虛證:火虛,表現為神氣不足。陽虛不能單純說是火虛。氣屬陽,陽氣不能外衛,則畏寒且神氣不足。也可能表現為眼黑頭眩,這是肝腎陰虛,肝火上炎,不能認為是陽虛。一、陰虛證:水虧,表現為失血,潮熱,骨蒸勞熱。潮熱屬真陽不足,格陽於上,這是假熱。腎虛,也可能表現為大小便不通。不能一概而論為腎虛。
一、脹滿的虛實:仲景(張仲景)說:「腹部脹滿不減,或減得不多,應當瀉下。腹部脹滿有時減輕,但很快又恢復原樣,這是寒證,應當用溫藥治療。腹部脹滿不減者,是因為脹滿非常嚴重,沒有什麼時候減輕,這是實證脹滿,所以要瀉下。腹部脹滿有時減輕者,是因為腹中本來沒有實邪,所以有時會減輕。但很快又恢復原樣,是因為脾胃虛寒,所以要用溫藥。溫藥也兼有補益的作用。」溫藥即兼補,這是杜撰的說法。仲景為什麼不直接說補,而說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