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虛實篇

脹滿症並治法,《準繩》逐條言之,竟於《準繩》中詳考之,可也。

一、《內經》諸篇皆惓惓以神氣為言。神氣即胃氣也。有生之後,即以穀氣充養精氣,由此而化生,故一部《內經》以胃氣為本。

一、虛補實瀉,此易知也,不知實中復有虛,虛中復有實。如病起七情勞倦,酒色所傷,或先天不足,每多身熱便秘,戴陽脹滿,虛狂假斑等症,似有餘而實不足,從而瀉之,必枉死矣。又如外感未除,留伏經絡,食滯積聚,或氣結不散,或頑痰瘀血留藏,病久致羸,似乎不足,其實病本未除,還當治本,若誤用補,必益其病。此所謂無實實,無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

如此死者,醫殺之耳。此經義也。前言實症誤補,尤可解救,吾恐世人俱蹈此言而殺人。景岳誤之也,《內經》實實虛虛之言,尚未明白,何敢杜撰立言以誤人?

腸鳴氣走,亦有屬火者。經云:諸病有聲,皆屬於火。食不入胃,經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吐逆無時,皮毛憔悴,耳目昏塞,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臟之虛也。吐逆亦有屬火者。經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輕按之痛,重按之快,食飲如故,曰腑實也。屬虛。○肌肉䐜脹,食飲不化,大便滑而不止,此腑虛也。

有氣滯而䐜脹,有脾虛而食飲不化,不可盡為腑虛。○腰腳沉重,如坐水中。有濕邪者。

行步艱難,氣上衝胸,下虛也。有氣虛凝滯,經絡不宣通者。

白話文:

關於脹滿症的治療方法,《準繩》這本書逐條詳細論述,可以參考《準繩》來詳細研究。

《內經》各篇都反覆強調神氣的重要性,神氣其實就是胃氣。人出生後,就靠著食物的營養來滋養精氣,進而化生各種能量,所以整部《內經》都以胃氣為根本。

虛症要補,實症要瀉,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實症中可能夾雜著虛症,虛症中也可能夾雜著實症。比如,有些疾病是因為情緒波動、過度勞累、飲酒過度、性生活過度或先天不足引起的,常常會有發熱、便秘、頭面部發熱、腹部脹滿、煩躁不安、皮膚出現假性斑點等症狀,看起來像是實證,但實際上是虛證。如果這時候用瀉法,就會導致病人枉死。又比如,外感病邪還沒完全消除,潛伏在經絡中,或是食物積滯、氣機鬱結不散、頑痰瘀血阻滯,久病導致身體虛弱,看起來像是虛證,但實際上是病根未除,還需要從病根治療。如果這時誤用補法,反而會加重病情。這就是所謂的「沒有實證卻用瀉法,沒有虛證卻用補法」,反而會損害不足的地方,增益有餘的地方。

像這樣治死病人的,都是醫生的過錯。這是《內經》的道理。前面說實證誤用補法,還可能有辦法救治,但我擔心世人會犯這種錯誤而害死人。張景岳在這方面犯了錯,《內經》關於實證虛證的說法還沒搞清楚,怎麼敢自己杜撰錯誤的理論來誤導人呢?

腸鳴、氣體在腹中竄動,也有屬於火邪引起的。經文說:「各種有聲音的病,都屬於火邪。」食物吃不進去,經文說:「食物不能進入,是有火邪。」嘔吐沒有規律、皮膚枯槁、耳鳴眼花、走路喘氣、精神不振,這是五臟虛弱的表現。嘔吐也有屬於火邪引起的。經文說:「各種氣逆向上衝的症狀,都屬於火邪。」輕按疼痛,重按反而覺得舒服,並且飲食正常,這屬於腑實,實際上是虛證。肌肉鬆弛腫脹、食慾不佳、大便稀溏不止,這是腑虛的表現。

有些腹部脹滿是氣滯引起的,有些食慾不振是脾虛引起的,不能都當作腑虛來治療。腰腿沉重,感覺像坐在水裡,這是因為有濕邪。

走路困難、氣往上衝胸部,這是下焦虛弱的表現。也有可能是因為氣虛凝滯,經絡不暢通。

2. 寒熱篇

火旺之時,陽有餘而熱病生。水旺之令,陽不足而寒病起。議丹溪陽有餘為非,今景岳仍有陽有餘而熱病生之言。

一、熱在表者,為丹腫斑黃。此皆因裡熱而起。

一、熱在下者,為腰足腫痛。熱在下為腰足腫痛,河間之熱腫不謬矣。

一、寒在表者,為憎寒,身冷浮腫。此等症俱非寒在表,認錯病原。

一、寒在裡者,為噁心嘔吐。有火逆衝上者。

一、寒在上者,為吞酸膈噎。吞酸膈噎而謂之寒,認錯□頭。經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熱。又云:三陽結,謂之膈。豈可以寒論乎?

內熱甚者,每多畏寒。內熱每多畏寒,河間之言不謬矣。何故將陰勝則為寒,陽虛則為外寒以駁之?

一、陽臟之人,多熱;陰臟之人,多寒。第陽強者少,十惟二三,陽弱者多,十常五六。甚言陽強者少,而好用熱藥,以毀丹溪。

白話文:

[寒熱篇]

在火氣旺盛的季節,人體的陽氣過剩,便會產生熱性疾病。反之,在水氣旺盛的時期,人體的陽氣不足,就會導致寒性疾病。對於丹溪認為陽氣過剩是錯誤的觀點,現在景嶽還是堅持認為,陽氣過剩會導致熱性疾病。

  1. 若熱氣在身體表面,會出現丹毒、疹子或黃疸等症狀。這些情況都是因為體內熱氣所引發的。

  2. 若熱氣在身體下方,會引起腰腳腫痛。河間說熱氣會導致腫脹,這並無誤。

  3. 若寒氣在身體表面,會有怕冷、身體冰冷和浮腫的現象。但這些症狀並不能單純歸咎於寒氣在表層,這樣的診斷可能是錯誤的。

  4. 若寒氣在體內,會造成噁心、嘔吐。但也有可能是因為體內的火氣逆衝而上所導致。

  5. 若寒氣在身體上方,會出現胃酸反流、食道阻塞的問題。若將這些症狀歸因於寒氣,可能也是一種誤解。根據醫典記載,所有嘔吐、胃酸反流的問題,都屬於熱性疾病。又說,三陽脈結聚,稱之為膈。我們怎能將這些病症歸咎於寒氣呢?

體內熱氣過盛的人,常常會感到畏寒。河間所說的體內熱氣過盛者常感畏寒,並無錯誤。但為什麼要將陰氣過盛會產生寒性反應,陽氣虛弱會產生外寒反應來反駁丹溪的觀點呢?

對於體質偏向陽性的人,他們比較容易產生熱性疾病;體質偏向陰性的人,則比較容易產生寒性疾病。然而,體質偏向陽性的人數較少,大約只佔十分之二三,體質偏向陰性的人數較多,大約佔到十分之五六。這是在強調體質偏向陽性的人數較少,而偏好使用溫熱藥物來治療,以此來批評丹溪的觀點。

3. 寒熱真假篇

寒熱真假者,陰症似陽,陽症似陰也。察此之法,當專以脈之虛實強弱為主。假寒假熱,不可專憑脈息,形色動作自有真象。經云:審察病機。顯然自露。凡真熱本發熱,而假熱亦發熱,亦面赤躁煩,亦大便不通,實熱。小便赤澀,實熱。或氣促咽喉腫痛,邪火,辨症大誤。

脈見緊數。熱。昧者見之,便認為熱,不知身雖有熱,而裡寒格陽,或虛陽不斂,多有此症。但其內症則口乾渴必不喜冷,不欲飲水,內無熱也。即喜冷者,飲亦不多,假熱之症,必不喜冷。或大便不實,或大便先硬後溏,或小水清頻,以此辨之,自然不誤。今吳門習氣,不察色辨症,孟浪投藥者居多。

或虛狂而起,倒如狂,禁之自止,或虛斑而斑如蚊跡細碎淺紅,其脈必沉細遲弱,或雖浮大緊數而無力無神。凡見此內頹內困等症,攻之必死,急當以四逆、八味、理陰煎、回陽飲之類,倍加附子,填補真陽,以引火歸元。此虛則有之,為寒而用熱藥,尚有誤處。

俱宜察色辨症為要。

凡傷寒熱甚,邪自陽經傳入陰分,為身熱發厥,神昏,或時畏寒,狀若陰症。此熱深厥亦深,熱極反兼寒化也。劉河間之熱極反兼勝已之化,《內經》亢則害,承乃制也。每每言河間之非,今仍不脫此論。若雜症之假寒者,亦或為畏寒,或戰慄,此以熱極於內而寒侵於外,則寒熱之氣兩不相投,因而寒慄。所謂惡寒非寒,明是熱症。

畏寒戰慄,河間謂熱極似寒,而為火症,宜用寒涼之劑。丹溪《格致餘論》有惡寒非寒論,何得深毀二子為軒岐之魔乎?

一、假寒誤服熱藥,假熱誤服寒藥等症,但以冷水少試之。假熱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或服後見嘔,便當以溫熱藥解之;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後反快,而無所逆者,便當以寒涼藥解之。此試法誠是。

白話文:

【寒熱真假篇】

在醫學上,我們談到的寒熱真假,指的是表面上看似陽證的陰證,以及表面上看似陰證的陽證。判斷這種情況的主要方法,是專注於脈搏的虛實與強弱。對於假寒和假熱的情況,不能單純依賴脈象,因為身體的外在表現,如面色、情緒和動作,往往能更直觀地反映真實病情。古籍有記載:要仔細觀察病情,病症會自己顯現。

真正的熱證當然會發燒,但假熱也會有發燒的現象,臉色紅潤,煩躁不安,甚至大便不通,這些都被視為實熱。小便顏色深且排尿困難,也被視為實熱。或者呼吸急促,喉嚨腫痛,被認為是邪火,如果只根據這些症狀來診斷,很容易誤診。

脈象緊繃且頻率快,這是熱象。但經驗不足的醫生看到這種脈象,就認定是熱證,卻忽略了雖然身體表面有熱象,但體內可能因為寒氣阻隔了陽氣,或是虛弱的陽氣無法收斂,才導致這種症狀。但這種情況下,病人即使口渴,也不會想喝冷飲,也不想喝水,因為他們體內並無熱象。即使想喝冷飲,量也不會太多,這是假熱的特徵,他們通常不會喜歡冷飲。或者大便不成型,或者先硬後軟,或者小便清且頻繁,通過這些特徵,就能正確判斷病情。

現在,吳門地區的醫風,醫生大多不注重觀察病人的面色和症狀,隨意開藥的現象普遍存在。

有些病患會出現虛妄的狂躁,看起來像發狂,但只要稍加制止,就會停止。或者出現虛偽的斑點,像蚊蟲叮咬的痕跡,顏色淺紅。脈象一定是沉細遲弱,即使表面看來浮大緊數,但缺乏力度和活力。當出現這類內虛內困的症狀,如果使用攻伐的療法,病人很可能會死亡。這時應該立即使用四逆湯、八味丸、理陰煎、回陽飲等方劑,大量使用附子,以補充真陽,讓體內的火氣歸位。這種情況下,用熱藥治療寒證,可能會有誤差。

無論如何,觀察面色和辨識症狀始終是最重要的。

對於感染寒熱病的人,如果病情嚴重,病原體從陽經傳入陰分,就會出現高燒、昏迷,偶爾會怕冷,看起來像陰證。這是因為體內的熱度越深,四肢的厥冷就越嚴重,熱度達到極限,反而會伴隨著寒象。劉河間認為,當熱度達到極限,就會產生與自身相對的力量,這就是《內經》所說的「亢則害,承乃制」。很多人批評劉河間的理論,但實際上,他的觀點仍然適用。對於其他類型的疾病,如果出現假寒的症狀,比如怕冷或寒顫,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的熱度過高,而外部的寒氣侵襲,導致寒熱兩種氣體無法融合,因此出現寒顫。所謂的怕冷,並不是真的冷,而是熱證的表現。

對於怕冷和寒顫,劉河間認為這是極度的熱度表現為寒冷,是火證,應該使用寒涼的藥物。朱丹溪在《格致餘論》中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怕冷並不代表真的冷,為什麼要如此猛烈地批評這兩個人,稱他們是黃帝和岐伯的魔頭呢?

最後,對於誤將假寒當作真寒,服用熱藥,或是將假熱當作真熱,服用寒藥的情況,可以少量試喝冷水。如果是假熱,病人一定不會想喝水,即使想喝,喝完後可能會嘔吐,這時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調理。如果是假寒,病人一定會想喝水,喝完後會感到舒適,沒有任何不良反應,這時應該使用寒涼的藥物來調理。這種測試方法確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