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7)
卷一 (7)
1. 十問篇
一問寒熱。人傷於寒則病為熱,凡身熱脈緊,頭痛體疼,拘急無汗,而且得於暫者,外感也。此但言傷寒之寒熱。
一、凡身熱經旬,或月餘不解,有仍屬表症者,因初感寒邪,誤服寒涼,或雖解散,藥未及病,致留蓄在經,此非里也,仍當解散。但言傷寒。
一、凡內症發熱者,多屬陰虛,或因積熱,然必有內症相應,其來也漸。內症發熱不一,或因食積,或因瘀血,或因痰凝氣滯,不可謂多屬陰虛,必辨症明白,萬無藥誤。若謂多屬陰虛失之多矣。
一、凡怒氣七情傷肝傷臟而為熱者,總屬真陰不足。丹溪謂君相五志之火妄動,故立陽有餘陰不足之論,景岳反言陰有餘陽不足以闢之。今又言總屬真陰不足,何彼此相反耶?
一、凡勞倦傷脾而發熱者,以脾陰不足,故易於傷,傷則熱生於肌肉之分,亦陰虛也。據景岳言陽不足,何得又言脾陰不足?毀東垣熱傷元氣之非。一凡內傷積熱者,在症痞,在血氣,或九竅臟腑,果因實證,必有可據,以實火治之。著意毀劉朱之用寒涼,將謂永無火症矣。今仍有實火症一條,何耶?
二問汗。凡表邪盛者,必無汗。有汗則邪隨汗去。然有邪在經而汗在皮毛者,有汗後邪減未盡者,不可因有汗而謂無表邪也。此但言傷寒之汗。
一、凡溫暑症,有因邪作汗,有得汗不解,皆表證也。表邪未除,在外則連經,在內則連臟,皆有症可憑,有脈可辨。此但言溫暑之汗。
一、凡全非表證,有陽虛而得汗者,須實其氣;有陰虛而得汗者,須益其精;火盛而汗者,涼之;過飲而汗者,清之。此汗症之有陰陽表裡,不可不察也。如此治法,焉得有誤?
三問頭身。問其頭可察上下,問其身可察表裡。頭痛者,邪在陽分;身痛者,邪在諸經。前後左右,陰陽可辨,有熱無熱,內外可分,但屬表邪,散之可愈。此但言外邪。
一、凡火盛而頭痛者,必有內應之證,或在喉口耳目,別無寒熱表症,此熱於上。看在何經,宜清宜降。若用輕揚散劑,火上升而痛愈甚矣。必以河間、丹溪之法治之,寒涼之藥可廢乎?
一、凡陰虛頭痛者,舉發無時。因酒色煩勞情欲,其發則甚,或精或氣,非補不可。陰虛必陽亢,未可竟補,必兼滋陰降火。
一、凡頭痛屬裡者,多因於火。亦有陰寒在上,陽虛不能上達在則痛甚者,其症則惡寒嘔逆,六脈沉微,或兼弦細,此陽虛頭痛也。頭痛屬陽虛,百中一二,所以多因於火也。
一、凡眩運或頭重者,可因之以辨虛實。頭重與眩運,不可混同立論。
一、凡病中眩運,多因清陽不升,上虛而然。如丹溪云無痰不作運,殊非確論。果有確見而言之,如體氣肥胖,過食厚味醇酒,胃中必有痰飲隨肝火升騰而作運者多。余歷症四十年,治眩運皆以二陳加黃連、山梔、鉤藤、天麻、柴胡、白芍而愈者,多矣。虛則加參朮。如瘦人而胸前無阻滯,胃中無痰,可用地黃湯加黃柏、白芍之類。
白話文:
十問篇
一問寒熱:人體受寒邪侵襲,則會導致發熱的疾病。凡是身體發熱、脈搏緊促、頭痛、全身疼痛、肌肉拘緊、無汗,且發病較為急促的,都是外感風寒。這只是說明傷寒的寒熱症狀。
凡是身體發熱持續十天或一個月以上未癒,且仍屬表證的,是因初期感受寒邪,誤服寒涼藥物,或雖然散寒解表,但藥效未能深入病灶,導致邪氣滯留在經絡之中,這並非裡證,仍需服用散寒解表藥物。這只是說明傷寒。
凡是內證發熱,大多屬於陰虛,或因積聚的熱邪所致,但必然有相應的內證表現,發病過程也較為緩慢。內證發熱的原因不一,可能是飲食積滯、瘀血、痰凝氣滯等,不能一概而論都屬於陰虛,必須辨明症狀,以免用藥錯誤。如果認為大多數發熱都屬陰虛,那就錯了。
凡是因怒氣等七情損傷肝臟等臟腑而導致發熱的,總歸是真陰不足。丹溪翁認為君相五志之火妄動,所以提出陽盛陰虛的論點,而景岳則反駁說陰盛陽虛,這兩者似乎矛盾。現在又說總歸是真陰不足,這彼此之間為何矛盾呢?
凡是勞倦損傷脾臟而發熱的,是因為脾臟陰氣不足,所以容易受損,受損則熱邪產生於肌肉之間,這也是陰虛。根據景岳的說法是陽氣不足,為何又說脾陰不足呢?這推翻了東垣先生關於熱邪傷及元氣的說法。凡是內傷積熱的,病症可在腹部,可在血脈,或在九竅及臟腑,如果確實是實證,必然有可依據的證據,應用溫熱之法治療。故意貶低劉河間、朱丹溪使用寒涼藥物,似乎認為永遠不會有實熱症了。如今仍有實熱症這一條,這是為何呢?
二問汗:凡是表邪盛的,一定無汗。有汗則邪氣隨著汗液排出。然而,也有邪氣滯留在經絡而汗出於皮膚的,也有汗出後邪氣減輕但未盡的,不能因為有汗就認為沒有表邪。這只是說明傷寒的汗症。
凡是溫暑病,有的因邪氣而發汗,有的發汗後症狀不解,都屬於表證。表邪未除,在外則連累經絡,在內則連累臟腑,都有可以依據的症狀,有可以辨別的脈象。這只是說明溫暑的汗症。
凡是完全不是表證,有陽虛而發汗的,需要溫補元氣;有陰虛而發汗的,需要滋補精氣;火盛而發汗的,需要清熱降火;飲水過多而發汗的,需要利水消腫。汗症的陰陽表裡,不可不仔細觀察。如此治療方法,怎麼會有錯誤呢?
三問頭身:詢問頭部可以觀察其上下,詢問身體可以觀察其表裡。頭痛者,邪氣在陽分;身痛者,邪氣在諸經。前後左右,陰陽可以辨別,有熱無熱,內外可以區分,都屬於表邪,散邪即可痊癒。這只是說明外邪。
凡是火盛而頭痛的,必然有內在相應的病症,可能在喉嚨、口腔、耳目等部位,沒有寒熱表證,這是熱邪在上。觀察其在何經絡,應該清熱降火。如果使用輕揚的散劑,反而會使火邪上升,疼痛加劇。必須用河間、丹溪的治療方法,寒涼藥物可以廢棄嗎?
凡是陰虛頭痛的,發作時間不定。因飲酒、房事、勞累、情志不遂等因素,發作時疼痛劇烈,或損傷精氣,非滋補不可。陰虛必然陽亢,不能單純補益,必須兼顧滋陰降火。
凡是頭痛屬於裡證的,大多由於火邪所致。也有陰寒在上,陽虛不能上升到達而疼痛劇烈的,其症狀表現為惡寒、嘔逆,六脈沉微,或兼見弦細脈,這是陽虛頭痛。頭痛屬於陽虛的,百中只有一二,所以大多數是因火邪所致。
凡是眩暈或頭重,可以以此來辨別虛實。頭重和眩暈,不能混淆在一起論述。
凡是病中眩暈,大多由於清陽之氣不升,上焦虛弱所致。如同丹溪翁所說“無痰不作眩暈”,這句話並不完全正確。如果確實有可靠的觀察,例如體型肥胖,過食肥甘厚味及醇酒,胃中必然有痰飲,隨著肝火上升而導致眩暈者較多。我治療眩暈症四十年,治療眩暈都用二陳湯加黃連、山梔、鉤藤、天麻、柴胡、白芍而痊癒者,很多了。虛證則加人參、白朮。如果體形瘦弱,胸前沒有阻滯,胃中沒有痰飲,可以用地黃湯加黃柏、白芍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