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求本論

《內經》云:治病必求其本。此本字包括甚多,須認清門路而治。景岳將萬病之本,只此表裡虛實寒熱六者而已,如此簡便,不察病起何因,竟將六者而論。將《內經》句細加詳審,其理自見。

2. 治形論

形以陰言,實惟精血二字,足以盡之。水中有真氣,火中有真液。此句尚有疑議。不從精血,何以使之降升?脾腎為五臟之本,不從精血,何以使之灌溉?然則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也。天一生水,水即形之祖也。每每講陽氣真火,此處又重治形。據此不可偏執以陽為主。故凡欲治病者,必以形體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為先。

使能知此,則神用無方。然用此法,無逾藥餌。若講藥餌治形,竟是皮毛工夫,非老子之言也。

景岳每每以陽為主,所以有陽來則生,陽去則死之論。令又以形言,則知有形則陽氣可附而生,形壞則陽去而死。可見陰陽不可偏廢。

3. 臟象別論

臟氣各有強弱,稟賦各有陰陽。有一臟之偏強,常致欺凌他臟。有一臟之偏弱,每因受制多虞。有素挾風邪者,必因多燥。熱藥非燥乎?有一人之稟而先後不同者,如陽臟而縱嗜寒涼,久之而陽氣受傷,變為陰矣。或陰臟而素耽辛熱,久之而陰日以涸,變為陽矣。據此說,熱藥不可久用。

設欲以一隙之偏見而應無窮之變機,吾知其遺害於人多矣。陽常不足,即一隙之偏見。

即此一論,變化無窮。寒熱之藥,不可久服,何得講陽不足之論?

4. 天年論

凡疾苦之望醫,猶凶荒之望歲,其懇其切,其念何如。第庸醫多,則殺人亦多,每見寒熱倒施,虛實謬認,一匕之訛,吉凶隨應。困者莫知其然,雖死不覺,明公鑑其多誤,能無惻心?第彼非無自,蓋自《原病式》以來,祖述相傳,日以滋盛,而黎元陰受此害者,不知若干矣。

照《原病式》察病之情而治之,活人多矣,何得深罪之也?若照景岳治病用藥,受此害者,亦多矣。○《原病式》闡發《內經》,非無本之言,諸名家嘗宗之,獨景岳以為害生民。乃觀新方,仍有用寒涼之藥。而河間因病機屬火熱者多,然用藥如地黃飲子,仍用桂附,何得動輒深罪河間耶?

將「上古天真論」敷衍為天年論以炫人。此乃修真之士,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今人不能如是,七情六慾交侵,以致疾病,故設醫藥以療之。何必紛紛議論,以炫己長。

5. 中興論

千言萬論,不過要人愛惜精氣為本,何必好奇而云中興論。

6. 逆數論

夫變易之數,即升降之數也。其所以無窮者,降以升為主,是即所謂逆數也。若無此逆,則有降無升,流而不返。而大道如環,何所賴乎?由是逆順交變,則陽與陰對,熱與寒對,以及升降、長消、進退、成敗、勤惰、勞逸、善惡、生死,無一非對。聖人說易,取其意象。如此支離附會,穿鑿著跡,畢竟以辭害意。

凡此一逆一順,其變無窮。惟從逆者,從陽得生;從順者,從陰得死。詳考卦氣之圓圖,其義昭然可見也。觀其陽盛之極,自夏至一陰初姤,由五六七八歷巽坎艮坤,天道從西右行。凡醫學風水,俱以後天八卦為方位起數,不言先天方位。即以先天方位而言,景岳之意又重在逆數,一邊又獨注向在陽上去,不知下文是故易逆數也,往者來者,俱仍歸到逆上去。故朱子注云:故皆逆數也。

玩一皆字,則知逆中有生,順中亦有生矣,是即陰中生陽,陽中生陰之義。何必多為其說耶?則陽氣日降,萬物日消者,皆順數也。萬物皆潛藏,升降浮沉則順之。然言天言人,總言生道也。而保生之道,其堪違陽道乎?千言萬論,要將陽字為主。然醫貴圓通,安容執滯,非曰盡不從陰也,從陰正以衛陽也。

仍不脫出陰字,何必費許多筆墨?

逆數順數,皆玄虛也,無關於治病。

7. 反佐論

用藥處方,有反佐之道。《內經》論治曰:奇之不去,則偶之;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近觀丹溪之治吞酸症,必以炒黃連為君,而以吳茱萸佐之;其治心腹痛症,謂宜倍加梔子,而以炒乾姜佐之。凡此之類,余不解也。

夫既謂其熱,何以復用乾薑、茱萸?既謂其寒,何以復用連、梔?使其病輕,或藉以行散;如其病重,人但見其日甚,而不知犯寒犯熱,自相矛盾,一左一右,動皆掣肘,能無誤乎?總之其意要闢丹溪耳。仲景、東垣用寒藥,有以熱藥佐使者,如滋腎丸黃柏知母,而以肉桂佐之。

○吞酸吐酸,乃肝火也。黃連恐其寒涼拒格,故少佐茱萸入肝而清火。胃火用薑汁炒山梔,亦是此意。獨不觀附子瀉心湯寒熱並用,豈仲景不知用藥之理乎?可謂之自相矛盾乎?嘗觀軒岐之反佐,為創經權之道也;後世之反佐,徒開雜亂之門也。至其變也,則涇渭不分者以之,模糊疑似者以之,寒熱並用、攻補兼施者以之。

東垣用藥,寒熱並用,攻補兼施,稱為醫中之王道,豈模糊疑似而不分乎?觀新方八陣,真雜亂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