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升陽散火論

火之為病,其發也,有陰有陽。發於陰者,火自內生;發於陽者,火自外致。內生者,為五內之火,宜清降;外致者,為風熱之火,宜散升。余閱方書,所見頭目、口齒、咽喉、臟腑陰火等症,悉云風熱。亦有言陰虛火亢者。余之立方處治,宜抑者直從降,宜舉者直從升,所以效速而無耽延之患,亦不過見之真而取之捷耳。未必見之真而取之捷,治鎖喉風而不知其理,意欲用參補之,後致於死。

○三月小兒發熱,誤認感寒而用細辛、白芷、川芎、羌活,耗其肺氣而瀉喘並作,用參湯全活,豈見之真乎?

白話文:

火邪致病之辨析

火邪致病,分為陰火和陽火。

  • 陰火:由內而生,是五臟內部的火熱,應以清降之法治療。
  • 陽火:由外而致,是風熱之邪侵入體內,應以散升之法治療。

我閱讀古籍,發現治療頭目、口齒、咽喉、臟腑等因陰火引起的症狀,都認為是風熱。也有一些說法認為是陰虛火亢。

我用藥治療時,對應該降的火邪就直用清降之法,對應該升的火邪就直用散升之法,所以療效迅速,不至於耽誤病情。這也是因為我能夠洞察疾病的本質,並採取快捷有效的治療方法。

然而,如果不能真正洞悉病理,就無法採取有效的治療方法。例如,治療鎖喉風時,若不明白其病理,就想用人参補氣,反而會導致患者死亡。

三月小兒發熱,誤以為是感受寒邪而用細辛、白芷、川芎、羌活等藥物,結果耗傷肺氣,反而出現喘息加重。之後用人参湯救治,才得以恢復。這說明如果不能真正了解病因,就無法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

2. 夏月伏陰續論

世言夏月伏在內,此陰字有虛之義,離中虛,坎中滿,《易》義可知矣。若作陰涼看,其誤甚矣。且其時,陽浮地上,燔灼焚燎,流金爍石,何陰冷之有?若於夏月火令之時,妄投溫熱,寧免實實虛虛之患乎?此丹溪之言虛是固然矣。若以陰冷二字為誤,而夏月禁用溫熱,此則余所不服也。

丹溪因天令炎熱,銷爍真陰,不宜妄投熱藥,以伐天和。若遇寒症,仍用熱藥,恐妄用之也。妄之一字,當詳察之,猶恐誤用,非謂不宜也。景岳將妄字改作禁字,大誤,大誤。在冬月亦不宜妄投寒藥,以伐天和。既云夏月之陽盡浮於外,則陰伏於內矣,陰盛則陽衰也,非寒而何?陰陽之理,毫無偏勝。

白話文:

世人說夏季的暑氣伏藏於內,這裡的「陰」字有虛弱的意思,代表離卦的內部虛弱,坎卦的內部則充滿能量,這可以從《易經》的道理推知。如果把「陰」字理解為陰冷,那就大錯特錯了。況且,夏季時,陽氣浮於地上,炙熱無比,大地仿佛被烈火焚燒,金石都被熔化,哪裡有陰冷可言?如果在夏季火氣旺盛的時候,胡亂使用溫熱的藥物,難道能避免虛實不分造成的疾病嗎?丹溪先生認為夏季暑熱會消耗真陰,不應該隨意使用溫熱藥物,以免違背天和。如果遇到寒症,仍然使用溫熱藥物,恐怕是妄用藥物。這裡的「妄」字要仔細理解,指的是害怕誤用,並非完全不能使用。景岳先生把「妄」字改成「禁」字,實在是大錯特錯。冬天也不應該隨意使用寒涼的藥物,以免違背天和。既然夏季的陽氣都浮於外,那麼陰氣就必然藏於內,陰盛則陽衰,這不是寒症是什麼?陰陽之道,講究平衡,絕不能偏勝。

夏月陽浮於外,則外熱內寒,冬月外寒內熱,此浮沉升降,非夏月陰盛陽衰也。若欲補陽,必欲銷盡其陰乎。經云:夏食涼以養陰。雖有寒邪致病,亦當少用熱藥,所謂無伐天和是也。陽浮於外,則氣虛於中矣,氣虛即陽虛也,非寒而何?陽浮於外,陰守於內,欲去其陰,則為孤陽而死矣。據云氣虛於中,則丹溪之言不謬矣。

然尤有顯然者,井泉之水,冬溫夏冷,此非外寒內熱、外熱內寒之明驗乎?三冬之時,陽在內,陰在外,故外寒內熱。若講夏月陽衰,豈冬月陰衰乎?若夏月為寒,宜用溫熱,冬月陽在內之時,可用寒涼矣,《內經》毋伐天和之說不必言矣。景岳誤人不淺。至若主氣之外,又有客氣,而天以五周,地以六備,寒暄遞遷,氣更應異。

白話文:

夏季陽氣浮於外,導致外熱內寒,冬季則外寒內熱,這是陽氣陰氣的浮沉升降規律,並非夏季陰盛陽衰。想要補陽,絕不能消盡陰氣。古籍記載:夏季應食涼性食物以養陰。即使有寒邪致病,也應少用溫熱藥物,這叫做不違背天和。陽氣浮於外,則氣虛於內,氣虛即陽虛,這不是寒邪又是什麼?陽氣浮於外,陰氣守於內,若要除去陰氣,就會變成孤陽而死。因此,丹溪先生說氣虛於內,並非謬論。

更明顯的例子是井泉之水,冬天溫暖,夏天冰冷,這不正是外寒內熱、外熱內寒的明證嗎?冬季時,陽氣在內,陰氣在外,所以外寒內熱。如果說夏季陽氣衰弱,難道冬季陰氣也衰弱嗎?如果夏季應當用溫熱藥物,那冬季陽氣在內的時候,是否可以用寒涼藥物呢?《內經》中不違背天和的說法,不言而喻。張景岳的論述誤導人不淺。此外,除了主氣之外,還有客氣,天地運行,寒暑交替,氣候變化,氣也隨之應變。

丹溪言其常,司天言六氣之變而為病。是無論冬夏,皆有非時之氣以動,為民病者也。非時之氣為溫病、熱病、時疫,亦不用熱藥。又豈因夏月火令,遂可謂無寒而禁溫熱乎?非禁也,不宜妄投熱藥。且伏陰之義,本以陰陽對待,寒熱為言。若但以陰字為虛,則夏月伏陰,宜多虛證,冬月伏陽即無虛矣。

夏令天氣炎熱,熱傷元氣,故令人倦怠乏力,孫真人制生脈散補之。冬月陽在內,故剛強不倦。今見中時之病,盛夏每多吐瀉,受暑熱者多。深冬偏見瘡疹,諸如此類,豈非冬多內熱,夏多中寒乎?偶有瘡瘍,亦是內伏之火邪,故在夏月,患瘡癤者多。總之夏有熱症,亦有寒症,冬有實症,亦有虛症,雖從時從證,貴乎因病制宜。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認為,人體常態是由司天之氣決定的,而六氣變化則會導致疾病。無論冬夏,都可能出現不應季的氣候變化,造成疾病。這些不應季的氣候,例如溫病、熱病、時疫,並不一定需要用熱藥治療。夏月雖然火氣旺盛,但也並非完全沒有寒氣,不能因此就隨意使用熱藥。伏陰指的是陰陽互為對待,寒熱相互制衡。如果只是把陰字理解為虛弱,那麼夏天的伏陰就應該以虛證為主,而冬天的伏陽就沒有虛證了。

夏季天氣炎熱,容易傷及元氣,導致人體倦怠乏力,所以孫真人創造了生脈散來補益元氣。冬季陽氣內藏,人體通常比較強壯,不容易感到疲倦。但實際上,我們在夏季常會看到吐瀉等病症,這是因為中暑造成的。而冬季則容易出現瘡疹等疾病,這說明冬季也可能存在內熱,夏季也可能存在寒症。即使偶爾出現瘡瘍,也是內伏的火邪所致,所以夏季更容易患瘡癤。總而言之,夏有熱症,亦有寒症,冬有實症,亦有虛症,治療疾病要根據季節和病症,因病制宜。

然夏月伏陰之義,有不可不察者也。既云因病制宜,不可偏執一端矣。今若丹溪之論,則於理反悖,不悖。而何切於用?丹溪治病用藥,皆切當於理。觀治江鄭兄夏月患虛脫之症,艾灸氣海穴,用人參膏二斤而開口,用參十斤而安。景岳亦細閱《局方發揮》否?近見徐東皋亦述丹溪之說,而曲引孟子冬日飲湯、夏日飲水之言為證。噫,此公都子之言也,不過借喻內外,原非用析陰陽。

聖賢借喻,亦是言理。

白話文:

然而夏季伏陰的道理,有一些不可不注意的地方。既然說要根據病症來制定治療方案,就不能偏執於某一種觀點。現在像丹溪的說法,在道理上就顯得矛盾,不矛盾。但這對實際應用有什麼影響呢?丹溪治療疾病用藥,都是符合道理的。看看他治療江鄭兄夏季患虛脫的症狀,用艾灸氣海穴,用人參膏兩斤就讓患者開口說話,用人參十斤就讓患者安穩下來。景岳也仔細閱讀過《局方發揮》嗎?最近看到徐東皋也談論丹溪的說法,還曲解引用孟子冬天喝湯、夏天喝水的例子來佐證。唉,這就像是在引用童言童語,不過是借用來比喻內外,並非用來分析陰陽。

聖賢借喻,也是為了說明道理。

3. 陽不足再辨

如人自有生以來,男必十六而精通,女必十四而經至;因水穀之氣,化生精血而成。其衰也,男精竭於八八,女血淨於七七,凡精血既去,而人猶賴以不死者,惟此氣耳。先天之卦數已終,後天之穀氣化生無窮。夫氣為陽,精血陰也。此氣從陰精而起。若無精,其氣何以獨立?陰精,後天水穀化生。

經云:谷入於胃,化而為血,以養身。不知精即水也,水即陽也。此乃水中之一陽,無水則無陽,譬之油干即火滅。丹溪補陰之說,非謬也。○水即陽之說,此言甚幻。若以化生言,則萬物之生,其初皆水,先天后天,皆本於是,陰陽互為根蒂,不可偏廢。而水即陽之化也。

白話文:

人從出生開始,男性在十六歲時精氣充盈,女性在十四歲時月經來潮,都是因為飲食精華轉化為精血的結果。人體衰老時,男性在八十八歲精氣衰竭,女性在七十七歲血氣枯竭,精血耗盡之後,人能繼續生存全靠元氣支撐。先天命數已盡,後天飲食精華不斷滋養著生命。元氣屬陽,精血屬陰,元氣從陰精中產生。若無精氣,元氣如何獨立存在?陰精來自後天飲食精華的轉化。

古籍記載:食物進入胃部,轉化為血液,用來滋養身體。其實精氣就是水,水就是陽氣。這是水中的陽氣,沒有水就沒有陽氣,就像油盡燈枯一樣。丹溪先生強調補陰,並非錯誤。水就是陽氣的說法,非常奇妙。從萬物生長的角度來看,一切生命的起始都是水,先天後天都源於此,陰陽互相依存,不可偏廢。而水就是陽氣的轉化。

此先天之論。若講後天,有生之後以水穀養之,至十六歲而陰精成,此時竟講無形之陽,其精血從何處而來?景岳將先天陽氣闢丹溪,而自成一家之言,大誤後學。又若精在人身,盛則陽強,衰則陽痿。可見精衰則陽痿,當補陰為主。再若養生家所重者,惟曰純陽,純陽之陽,以精言也。

精若漏滲,何陽之有?既云純陽而陽以精言,精若滲漏何陽之有,可見陰精去而陽氣散,當補陰則陽氣常存。丹溪補陰之說不誣矣。凡精血之生,皆為陽氣,得陽則生,陽化氣,陰成形。失陽則死。陰竭則陽去,豈有陰竭而陽氣獨存者乎?譬諸草木,初生苗,繼生枝葉,再生花實;皆雨露之所滋,而化生枝葉花實。其衰也,花實落而枝葉存,以漸而凋也。

白話文:

討論先天之說,若談後天,人出生後以水穀滋養,到十六歲陰精才成,這時卻說無形之陽,精血從何而來?景岳將先天陽氣與丹溪的說法分開,自成一家之言,誤導後學。再者,若精在人身,精盛則陽氣強盛,精衰則陽氣衰微,導致陽痿。由此可見,精衰則陽痿,應以補陰為主。此外,養生家重視純陽,純陽即指精氣。若精氣外洩,何來陽氣?既然純陽以精氣為本,精氣外洩,何來陽氣?可見陰精減少則陽氣散失,應以補陰來維持陽氣。丹溪補陰之說並非虛妄。凡精血的生成,都依靠陽氣,有陽氣才能生長,陽氣化為氣,陰氣化為形。失陽則死,陰氣耗竭則陽氣消失,怎麼會有陰氣耗竭而陽氣獨存的呢?就如草木,初生幼苗,接著生長枝葉,再結花結果,都是雨露滋養而化生枝葉花實。衰敗時,花果落下,枝葉尚存,漸漸凋零。

木液竭而生意盡,收藏之道也,非陽衰也。人之衰也,精血去而形猶存,以漸而終也。精血去而形猶存者,非陽氣也,乃後天水穀之精氣以養之也,故人絕水穀即死。即此陽氣,亦是水穀化生。凡在生者,無非生氣為之主。生陽由穀氣而生。而一生之生氣,何莫非陽氣為之主,而但有初中之異耳。

有生之後,惟以胃氣為本,而以水穀為養。若講無形之陽氣,從何處生來?若以精至為陰至,豈花果之成,亦草木之陰至耶?花果雨露滋養而成。陽強則壽,陽衰則夭,又何以見陽之有餘也?陽亢則衰,陰絕則陽去,景岳但講陽氣而不言陰精所奉其人壽,《內經》之理未明,強詞奪理以毀丹溪,大罪,大罪。觀「天年篇」曰:人生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白話文:

樹木的汁液枯竭,生機便斷絕,這是收藏之道,不是陽氣衰敗。人衰老時,精血流失,形體卻依然存在,逐漸走向死亡。精血流失,形體依然存在,這不是陽氣的作用,而是後天水穀精氣滋養的結果,所以人一旦斷絕水穀就會死亡。即使是陽氣,也是由水穀轉化而來。所有有生命的存在,都以生氣為根本,生陽則由穀氣而生。而一生之中的生氣,無不以陽氣為根本,只是在不同階段有所差異。

人生在世,以胃氣為根本,以水穀為滋養。如果談論無形的陽氣,它從何而來?如果以精氣為陰氣,那麼花果的形成,草木的陰氣又從何而來?花果是由雨露滋養而成的。陽氣旺盛則長壽,陽氣衰敗則早夭,這又如何證明陽氣的充足呢?陽氣過盛則衰敗,陰氣耗盡則陽氣消散。景岳只談陽氣,而不提陰精滋養人壽,未明《內經》之理,強詞奪理詆毀丹溪,罪過,罪過。看看「天年篇」中所說:人活到一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無,形體孤零零地死去。

五臟皆虛者,五臟之精也,即陰也。形骸者,精之軀殼也。有精即有氣,形骸內,陰陽精氣皆寓於中,陰精絕則陽無附而死矣,所謂陰不足,乃大理也,何必矯強立言?夫形,陰也;神氣,陽也,神氣去而形猶存,此正陽常不足之結局也,而可謂陽常有餘乎?趙氏《醫貫》亦云:人之真火,如鰲山走馬燈,火動則拜舞飛走,火熄則徒存軀殼而不動,獨加意補陽為主。景岳之言,亦猶是耳。

余謂不然,殊不知火之中有油焉,油旺則火明,油少則火暗,油干則火滅,我欲加油則火常明。夫五臟之虛,乃五臟之陰精虛,非陽氣虛也,陰精絕則孤陽無所附而死。此陰不足之結局,故經云:陰精所奉其人壽。不明大理,妄自穿鑿。○人之形,軀殼也,非陰也,有此形而陰陽寓於中。

白話文:

五臟虚弱的人,五臟的精華就是陰氣。身體就是精氣的軀殼。有精氣就有陽氣,身體裡陰陽精氣都存在。陰精耗盡,陽氣就無處依附而死亡。這就是陰氣不足的道理,為什麼要強詞奪理呢?身體是陰,神氣是陽,神氣消失,身體仍然存在,這正是陽氣長期不足的結果,怎麼能說陽氣充足呢?趙氏的《醫貫》也說:人體的真火就像鰲山上的走馬燈,火旺則跳動飛舞,火熄則只剩軀殼不動,只能專心補陽。景岳的觀點也是如此。

我認為不然,殊不知火中有油,油多則火旺,油少則火弱,油干則火滅,想要讓火常亮就要加油。五臟虚弱,是五臟的陰精虛弱,不是陽氣虚弱。陰精耗盡,陽氣就無處依附而死亡。這就是陰氣不足的結果,所以經書說:陰精滋養著人的生命。不明白這個道理,就胡亂鑽研。人的身體是軀殼,不是陰,身體存在,陰陽才寄居其中。

人之初生,藉水穀之精氣而日漸長大,及其死也,精竭而陽氣去,徒存軀殼。若講形為陰精,誤矣。故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氣。此景岳常談。今欲以不足之元陽,認作有餘而云火,則相習以苦寒之劣物,用為補劑以滋陰。丹溪言滋陰,未講苦寒,景岳將苦寒二字責丹溪,然景岳寒陣新方仍用之,何耶?然天地之道,本自和平,一有不平,則災害至矣。既雲和平,不宜專講陽矣。

而余謂陽常不足,豈亦非一偏之見乎?真一偏之見。夫人所重者,惟此有生,而何以能生,惟此陽氣。精生氣。

景岳「小兒補腎論」云:小兒精氣未盛,後天之陰不足也。父母多欲水虧,先天之陰不足也。據此說,小兒尚且先後天之陰不足,況大人情欲多端,真陰易耗,所以丹溪有陰不足論,而景岳以陽不足辨之,何言之不相合若此?

白話文:

人出生後,靠著食物的精氣逐漸成長,死亡時,精氣耗盡,陽氣消散,只留下軀殼。如果說形體是陰精,那就錯了。因此,善於保養精氣的人,能夠讓精氣中生出陽氣。這是景岳的常談。現在有些人把不足的元陽當成過剩,稱之為火,於是習慣用寒涼的藥物來滋陰。丹溪說滋陰,沒有提到寒涼,景岳批評丹溪用了寒涼兩字,但景岳自己的寒陣新方也依然使用寒涼藥物,這是為什麼呢?天地之道,本來就應該和平,一旦失去平衡,就會帶來災害。既然講求和平,就不應該只講陽氣。

我認為陽氣總是不足,這也只是一種偏見而已。人最重視的就是生命,而生命靠什麼維持?靠的就是陽氣。精氣生出陽氣。

景岳在《小兒補腎論》中說:小兒精氣尚未充盈,後天陰氣不足。父母縱慾過度,水液虧損,先天陰氣不足。根據這句話,小兒尚且先天後天陰氣不足,更何況成年人情慾繁多,真陰容易耗損,所以丹溪有陰不足的論點,而景岳用陽不足來解釋,兩者並沒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