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十問篇

至於頭重,尤屬上虛。經云: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頭為之苦傾。此之謂也。眩運之疾,因痰火者多。仲景治眩,亦以痰飲為先,非獨丹溪。然丹溪亦言補虛。頭重屬濕氣者多,未可為上虛。經云:邪之所在,皆為不足。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此言邪乘虛客之,非竟言虛也。

火盛者,仍以清涼寒藥治之。

一、凡身痛之甚者,經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必溫其經,使血氣流通,其邪自去。以通行經絡為主,理氣行滯則痛自止。

一、凡勞損病劇,忽加身痛之甚者,此陰虛之極,不能滋養筋骨,營氣憊矣。仍有陰虛而筋骨身痛者,必宜滋陰,豈可用溫熱藥乎?

四問二便。凡小便,人見其黃,便謂是火,不知人逢勞倦,小水即黃此勞役而火動;焦思多慮,亦黃勞心而火動;瀉痢不期,亦黃津液耗而火起;酒色傷陰亦黃陰虛火動,使非有或淋或痛,熱症相兼,不可因黃便謂之火。余見逼枯汁而斃者多矣。若用通利,則逼枯汁。若講培養而兼清,焉得逼枯?經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義可知也。非竟說黃赤也。統言大小二便變者,非變色也,謂異於平常也。小便或不禁,或淋漓,或短少頻數,或清而多;大便或滑泄,或燥結,皆異於平時之調和也。《內經》之言,包括渾融,不可執定見識。

勞倦、焦思、瀉痢、酒色,乃虛火,然痢症有暑熱之邪者。若淋痛乃邪火,當分明白而用藥,不可謂無火而用熱藥以誤人。《內經》言邪之所在,皆為不足。因不足而邪客之為病,後人往往以不足為病,脫卻上文邪之所在句,竟言虛而用補。

一、大便乃腸胃門戶,必見實邪,方可議下。否則,導去元氣,邪在表者反乘虛而內陷,此講傷寒。病因內困者,必由泄而愈虧。此方內傷。凡病不足,慎勿強通。大便彌固者彌良。營衛既調,自將通達,即秘結旬余,何慮之有?要調和若愈固者,乃燥結也,當榮養為主。若固結在老年,防有噎膈之症,不可謂彌固彌良。

五問飲食。外感病,食不斷者,知其邪未及臟,而惡食不惡食可知。內傷病,食飲變常者,辨其味有喜惡,而愛冷愛熱可知。《內外傷辨》言之詳矣。

一、凡諸症得食稍安者,虛也,得食更甚者,或虛或實皆有之,當辨而治。此說誠是。

六問胸。大法胸腹脹滿,不可用補;不脹不滿,不可用攻。然痞與滿不同,脹塞中滿是實邪,不得不攻。但不欲食,不知飢飽,似脹非脹,中空無物,乃痞氣,非真滿也。胸腹脹滿,固不可補。不知飢飽,似脹非脹,此濁氣未清,但當理滯氣,不宜驟用參耆朮,補住濁氣而為脹滿。經云:濁氣不降,則生䐜脹。

一、凡今人病虛症極多,非補不可。竟言補不分氣血。欲察其可補不可補之機,全在察胸腹之寬否何如,以漸而近,如未及病,再為放膽用之。補中兼疏,得其法矣。觀東垣用藥法可知。

白話文:

關於頭部沉重,多半是因為上部的虛弱。經書上說:「上氣不足,腦部就會感到不充實,頭部就會覺得傾斜難受。」說的就是這種情況。至於頭暈的疾病,多半是因為痰和火引起的。張仲景治療頭暈,也是以化痰飲為先,不只朱丹溪這樣認為。但是朱丹溪也提到要補虛。頭部沉重如果是因為濕氣引起的,就不能當作是上部的虛弱。經書上說:「邪氣所到的地方,都是因為虛弱。」上部的氣不足,腦部會覺得不充實,耳朵會覺得鳴響難受。這是說邪氣趁虛侵入,並不是單純指虛弱。

火氣旺盛的情況,仍然要用清涼寒性的藥物來治療。

一、凡是身體疼痛非常嚴重的情況,經書上說:「疼痛,多是因為寒氣所引起的,有寒氣才會痛。」必須溫暖經絡,使血氣流通,邪氣自然就會消除。以疏通經絡為主,理順氣機,排除阻塞,疼痛自然就會停止。

一、凡是過勞損傷,導致病情加重,突然出現身體疼痛非常嚴重的情況,這是陰虛到了極點,無法滋養筋骨,營氣也衰弱了。仍然有陰虛而導致筋骨身體疼痛的情況,必須要滋養陰液,怎麼可以用溫熱的藥物呢?

四、詢問大小便的情況。凡是小便,人們看到黃色,就說是火氣,卻不知道人們在勞累疲倦的時候,小便就會發黃,這是因為勞累而導致火氣動了;思慮過多,也會發黃,這是因為勞心而導致火氣動了;腹瀉不止,也會發黃,這是因為津液耗損而導致火氣上升;沉迷酒色,也會發黃,這是因為陰虛而導致火氣動了。如果沒有出現小便淋漓疼痛等熱症的情況,就不能因為小便黃就說是火。我看過許多人因為錯誤地使用通利小便的藥物而導致津液枯竭而死的。如果使用通利小便的藥物,就會加速津液的枯竭。如果講究培養正氣,同時兼顧清熱,怎麼會導致津液枯竭呢?經書說:「中氣不足,大小便就會出現異常。」

這道理是明白的。並不是單純說大小便變黃變紅。這裡說的大小便異常,並不是指顏色改變,而是指與平時的正常情況不同。小便可能出現失禁、淋漓不盡、量少頻繁、清澈量多等情況;大便可能出現滑泄或乾燥等情況,都是與平時的正常情況不協調。《內經》的說法,包含廣泛而融洽,不能執著於單一的理解。

勞累、思慮過度、腹瀉、沉迷酒色,這些都是虛火。然而,痢疾也有因暑熱邪氣引起的。如果出現小便淋漓疼痛的情況,那是邪火,應當分清楚再用藥,不能說沒有火而使用熱性藥物來誤人。《內經》說邪氣所到的地方,都是因為虛弱。因為虛弱而導致邪氣侵入而生病,後人往往只把虛弱當作疾病,省略了前面「邪之所在」的句子,直接說虛而用補藥。

一、大便就像腸胃的門戶,必須要看到有實邪的情況,才可以考慮使用瀉藥。否則,就會耗損元氣,邪氣在表面的反而會趁虛侵入,這是講傷寒的情況。如果病因是內在困頓,就一定會因為腹瀉而導致更加虧虛。這是講內傷的情況。凡是疾病屬於虛弱的情況,千萬不要強行通便。大便越固澀反而越好。只要營衛調和,自然就會通暢,即使便秘十多天,也不用擔心。重要的是要調和,如果大便越來越固結,那是因為乾燥,應當以滋養為主。如果固結的情況出現在老年人身上,就要提防出現噎膈的症狀,不能說大便越固澀越好。

五、詢問飲食的情況。外感疾病,如果食慾沒有減退,就知道邪氣還沒有侵入臟腑,可以藉由患者是否厭惡食物來判斷。內傷疾病,如果飲食習慣出現變化,可以辨別患者的口味喜好,以及喜歡吃冷的還是熱的食物。《內外傷辨》這本書裡有詳細的說明。

一、凡是各種症狀在吃東西後稍微感到舒適的,屬於虛症。吃東西後症狀反而更加嚴重的,可能是虛症,也可能是實症,要辨別清楚再進行治療。這個說法很正確。

六、詢問胸部的情況。一般來說,如果胸腹脹滿,不能使用補藥;如果不脹不滿,不能使用攻藥。但是,痞和滿不同,脹塞中滿是實邪,不得不攻。如果沒有食慾,不知道飢飽,感覺好像脹卻又不是脹,中空無物,那是痞氣,不是真正的脹滿。胸腹脹滿,固然不能使用補藥。如果不知道飢飽,感覺好像脹卻又不是脹,這是濁氣沒有清除,只要疏理氣滯,不宜立即使用人參、黃耆、白朮等補藥,因為會將濁氣堵住而形成脹滿。經書說:「濁氣不下降,就會產生腹脹。」

一、現在的人得虛症的非常多,非用補藥不可。但是說到補,卻不區分氣血。想要觀察是否可以補,關鍵就在於觀察胸腹是否寬鬆,從輕微的情況開始,如果還沒有到生病的程度,再放心大膽地使用補藥。補中兼顧疏通,就掌握了正確的方法。觀察李東垣的用藥方法就可以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