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35)
卷四 (35)
1. 散陣
愈風湯
羌活,甘草,防風,當歸,蔓荊子,川芎,細辛,黃耆,枳殼,人參,麻黃
白芷,甘菊,薄荷,枸杞,知母,地骨皮,獨活,秦艽,黃芩,芍藥,蒼朮,生地,肉桂
景岳曰:中風一症,病在血分,多屬肝經,肝主風木,故名中風。奈何自唐宋以來,竟以風字看重,遂多用表散之藥。不知凡病此者,悉由內傷,本無外感。既無外感,而治以發散,是速其危耳。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內氣之虛,外風觸之而發,故名中風,而用散風兼補之藥。
若不因外風所觸,竟卒倒顛仆,則名類中風,病由內起,當尋痰尋火尋氣而治,不宜發表。若因風而起,必宜散去外邪,觀病之機而施治。若照景岳之論,世間無真中風,悉是類中風矣。中風之名,自古有之,非風之名,實為杜撰。近來醫家,一遇此症,俱用參、附熱補,而斃者多矣。
倘其中亦或有兼表邪而病者,則諸方亦不可廢。仍有兼表邪而用發表者,何必多議。
白話文:
【治癒風湯】
這藥方包含了羌活、甘草、防風、當歸、蔓荊子、川芎、細辛、黃耆、枳殼、人參、麻黃、白芷、甘菊、薄荷、枸杞、知母、地骨皮、獨活、秦艽、黃芩、芍藥、蒼朮、生地、肉桂等藥材。
景嶽說:中風這一病症,大多發生在血分,通常與肝經有關,因爲肝主風木,所以被稱爲中風。但從唐宋以來,人們過於重視“風”字,於是大量使用發汗散寒的藥物。然而,不知道所有患這種病的人,都是由於內傷引起,本來就沒有外感。既然沒有外感,卻用發汗的藥物來治療,這隻會加速病情的惡化。醫學上說:邪氣侵入,一定是身體的正氣虛弱。因爲體內正氣虛弱,被外來的風觸碰後發病,因此被稱爲中風,要用散風和補身的藥物同時治療。
如果並非由外來的風引發,而是突然倒下或昏迷,那麼就被稱爲類中風,病因來自內部,應針對痰、火、氣進行治療,而不是發汗。如果是由風引起的,一定要去除外部的邪氣,觀察病情的變化來進行治療。如果按照景嶽的說法,世間沒有真正的中風,全是類中風。中風這個名字,自古就有,如果否認風的作用,那實在是胡編亂造。近年來,醫生遇到這類病症,都使用人參、附子等熱性的補藥,結果導致很多病人死亡。
但如果確實有同時受外邪影響的病人,那麼各種治療方法都不能廢棄。對於同時受到外邪影響,需要用發汗方法的病人,沒有必要過多的爭論。
2. 熱陣
四神丸
故紙,肉蔻,木香,小茴
用姜煮棗肉為丸。
按:此丸不宜用棗,但以薑汁煮麵糊為丸更佳。用大棗以益脾,則飲食進而泄瀉止,補腎而兼助脾,立方之意甚妙。用薑汁、麵糊,不解何故?
石刻安腎丸,此方不宜妄用。
附子,肉桂,川烏,川椒,菟絲,巴戟,故紙,赤石脂,遠志,茯神,茯苓,蒼朮,山茱萸,杜仲,石斛,胡蘆巴,柏子仁,韭子,小茴,蓯蓉,川楝子,鹿茸,青鹽,山藥
已寒丸
肉桂,附子,烏頭,良薑,乾薑,芍藥,茴香
海藏云:已寒上五味雖熱,以芍藥、茴香潤劑引而下之,陰得陽而化,故大小便自通。如此燥熱,一味芍藥豈能潤之?
紅丸子
京三稜,蓬朮,青皮,橘紅,乾薑,胡椒
妊婦惡阻,嘔吐不食,百藥不治者,惟此最妙。妊婦用之,未必見效,不可因其說而誤用。
白話文:
[熱陣]
四神丸:
由故紙、肉豆蔻、木香和小茴香組成。使用薑和大棗肉製成丸狀。然而,有人認為此丸不適合使用大棗,而是應該以薑汁煮麵糊做成丸更好。使用大棗的目的在於增強脾胃功能,使飲食正常且止瀉,同時補腎兼顧脾胃,此配方非常巧妙。但是,使用薑汁和麵糊的原因卻不明確。
石刻安腎丸: 此方不應隨意使用。
其成分包括附子、肉桂、川烏、川椒、菟絲子、巴戟天、故紙、赤石脂、遠志、茯神、茯苓、蒼朮、山茱萸、杜仲、石斛、胡蘆巴、柏子仁、韭子、小茴香、蓯蓉、川楝子、鹿茸、青鹽和山藥。
已寒丸:
由肉桂、附子、烏頭、高良薑、乾薑、芍藥和茴香組成。海藏表示:雖然此丸中的五種成分性質偏熱,但因有芍藥和茴香等滋潤成分,可以將熱性向下引導,陰與陽相輔相成,因此可使大小便自然暢通。然而,這樣的燥熱,單靠一味芍藥真的能充分滋潤嗎?
紅丸子:
成分有京三稜、蓬朮、青皮、橘紅、乾薑和胡椒。對於懷孕婦女因妊娠反應導致的噁心、嘔吐和無法進食,若各種藥物皆無效時,此方最為有效。然而,懷孕婦女使用此方未必會見效,切勿輕信其功效而錯誤使用。
3. 婦人規古方
二味參蘇飲,治產後瘀血入肺,咳嗽喘急。
人參,蘇木
若口鼻黑氣起,宜用此藥加附子五錢。性喜附子。咳嗽喘急,肺病也,豈用附子者乎?
景岳全書發揮卷四終
白話文:
【婦人規古方】
【二味參蘇飲】,用於治療產後因瘀血進入肺部導致的咳嗽和呼吸急促。
所需藥材為:人參和蘇木。
如果出現口鼻周圍有黑色氣色的情況,建議使用這款藥方,並加入附子五錢。此方偏愛使用附子。雖然咳嗽和呼吸急促是肺部疾病,但為何要使用附子呢?
【景嶽全書發揮卷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