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鐸

《辨證錄》~ 序 (3)

回本書目錄

序 (3)

1.

余素不知醫。二十年前家居時,見戚里中多為庸手所誤,每戒病者,勿輕延醫,勿輕服藥。嗣於家表兄宗之山處,得見陳子遠公所著《辨證錄》,試之無不奇效。知其書自浙得來,惜其為抄本,無以廣其傳也。十六年,余官於浙,亟求是書,乃得黃退庵刻本。奉使來滇,置一部於行篋,試之亦無不奇效。

惜其板之在浙者,久經散失,竊欲付梓以廣其傳,而獨力難成,商之李石渠、周寧齋、碩致堂,各願共襄此舉,遂於滇中付剞劂焉。前人有言:藥雖用於己手,方多出於古人。是書不但傳方,而先辨證,證見乎外者也。人之虛實、寒熱,伏於內者不可知,見於外者顯可辨。得是書者,先即其證審之,症確而藥可有功,即是書亦不至無補云。

時嘉慶二十二年歲在丁丑秋九月安邑郭淳章識

白話文:

我從前對醫學一竅不通。二十年前,在家閒居時,見到親朋好友們常被一些庸醫誤診,因此我總是勸告病人,不要隨便找醫生,也不要輕易吃藥。後來,在家裡的表兄宗之山那裡,看到了陳子遠先生所寫的《辨證錄》一書,試著用書中的方法治病,發現效果奇佳。得知這本書來自浙江,可惜只是抄本,無法廣泛傳播。十六年後,我在浙江任職,急切地尋找這本書,終於找到了黃退庵的刻本。當我被派往雲南時,特地帶了一本放在行李中,再次驗證,發現效果依然出色。

可惜的是,浙江的木版早已散失,我打算重新刻印,以擴大它的影響,但個人的力量有限,於是和李石渠、周寧齋、碩致堂商量,他們都願意共同參與這一工作,因此我們在雲南開始了刻印工作。前人曾說:藥雖在我們手中使用,但方子大多出自古人。這本書不僅傳授方子,更重要的是先進行辨證,證據是外在表現。一個人的虛實、寒熱,藏於體內無法直觀知道,但通過外在的表現是可以辨別的。得到這本書的人,應先根據病症來審視,如果病症判斷準確,藥物才能發揮作用,這樣一來,這本書的作用也就彰顯出來了。

這是嘉慶二十二年,丁丑年的秋天,九月,安邑的郭淳章寫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