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六·雜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雜證 (1)

1. 脈候

弦急搏皆疝。(診在何部,自知其臟。)尺部滑,為寒疝。(滑脈寸上見為大熱,陽與陽並也。兩尺見滑者,丙丁不勝壬癸,從寒水之化也。)脾脈大而虛,木旺剋土,厥逆上升。寸口脈沉而弱,疝氣少腹痛。疝屬肝病,脈必弦急。(肝脈弦急。常也。)牢急者生,(疝系陰寒,牢主裡寒,常也。)弱急者死。

五積散,治疝氣初起,或愈後復發,必有外因,痛不可忍,最效。

當歸,蒼朮,陳皮,茯苓(各一錢),厚朴(姜炒,八分),乾薑(炒,五分),白芍(八分),麻黃(冬天去節,六分;夏天留節,四分),枳殼(八分),半夏(一錢),桔梗(八分),甘草(炙,六分),肉桂(六分),川芎(七分),加:吳茱萸(湯泡,焙乾,七分),小茴(鹽炒,七分),生薑(六分),蔥白(五寸),

同煎,熱服。

治平湯(新),治一切疝氣痛,上衝心,小便赤,寒熱虛實俱效。

當歸(一錢三分),白芍(一錢),茯苓(一錢),澤瀉(七分),豬苓(八分),山梔(七分),木香(五分),蒼朮(一錢),川楝子(一錢),小茴(六分),橘核(七分,炒研),肉桂(八分),陳皮(七分),荔枝核(一錢三分,燒焦,研)

水煎服。寒甚,加吳茱萸五分。脅痛,加柴胡七分。

暖肝煎,治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證。

當歸(三錢),枸杞(三錢),茯苓(三錢),小茴(錢半),肉桂(一、二錢),烏藥(二錢),杏仁(一錢),

姜引。如寒甚,加吳茱萸;不應,加附子。

白話文:

[脈象觀察]

如果脈象緊繃如弦線,且有力搏動,可能是疝氣。具體在哪個部位出現這種脈象,可以推測出是哪個臟腑的問題。

若是在手腕下部(尺部)感覺到圓滑流暢的脈象,可能為寒疝。寸口上出現滑脈表示體內火熱,這是因為陽氣過剩所致。而兩手腕下部都出現滑脈,代表陰寒之氣勝過了陽氣,身體正朝著寒濕的方向轉變。

脾臟的脈象若過大且虛弱,代表肝氣旺盛壓制脾土,導致寒氣上升。若手腕脈象沈重且弱,可能是疝氣引起的下腹部疼痛。疝氣通常和肝臟疾病相關,因此脈象會呈現緊繃狀態。

脈象堅硬緊繃者,疝氣由陰寒引起,此為常態,病情可控制。脈象軟弱且緊繃者,則病情危急,預後不良。

【五積散】,適用於疝氣初發或復發,因外在因素導致劇烈疼痛的情況,療效顯著。

【治平湯】(新版),用於所有疝氣疼痛,疼痛向上延伸至心臟,小便色紅,不管是寒、熱、虛、實的症狀都能有效治療。

【暖肝煎】,適用於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症狀。對於寒冷情況嚴重,可添加吳茱萸;若效果不佳,可加入附子。藥方中的藥材需根據季節調整用量,並配以薑汁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