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六·雜證 (3)
卷之六·雜證 (3)
1. 脈候
陰虛水泛為痰者,六味丸。陰虛屬火者,八味丸。脾胃虛寒不能運化而為痰者,理中湯或溫胃飲,及參朮、二陳、歸脾湯加煨姜之類主之。然言有盡,而病無定,要在人之因證因脈而詳辨之耳。
清膈飲,治痰因火動,氣壅喘滿,內熱煩渴等證。
陳皮(去白,錢半),貝母(二、三錢,杵碎),膽星(一、二錢),海石(二錢),木通(二錢),白芥子(五、七分,研)
水煎服。如火盛而痰不降,加竹瀝、童便各半杯。渴者,加花粉一錢。小水不利,加梔子一錢。如面赤喜冷,加生石膏二三錢。如大便閉結,加大黃數錢。
以下治風癱古方,錄以便用。
易老天麻丸,治一切風癱,手足痿弱,骨痛筋拘。
天麻(祛風),牛膝(強筋),萆薢(祛風濕,強筋骨),元參(壯水制火。各六兩),當歸(和血。十兩),杜仲(鹽水炒,七兩。使筋骨相著),生地(一斤。益真陰。或用熟地),羌活(去骨節風。八兩或五、六兩),附子(制,四兩。行經絡)
蜜丸。或加川獨活五兩。
地黃飲子,治腎虛氣弱,語澀足痿。
熟地,巴戟(去心),棗皮,肉蓯蓉(酒洗,去甲。各二錢),附子(制、一錢),麥冬(去心,一錢),五味子(六分),石斛,茯苓,遠志(去心),肉桂(各一錢),石菖蒲(八分),薄荷(三分),
薑棗引,水煎服。
腎之脈,循內踝上踹及股,故虛則足痿不能行。其直者挾舌本,故虛則舌謇不能言。地黃、巴戟、棗皮、蓯蓉,腎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附子、肉桂,陽不足者,溫之以氣也。遠志、菖蒲,使心氣下交也。五味、麥冬,壯水之上源也。茯苓、石斛,走水穀之府,化榮衛而潤宗筋者也。
不及肝者,以肝腎同源也。諸臟各得其職,則筋骨強,而機關利矣。蹇澀痿廢,夫復何虞!
附子理中湯,治脾胃虛冷,嘔泄,手足厥逆,一切寒證。
人參(無者,以山藥三五錢炒黃代之),附子(制),乾薑(炒),甘草(炙),白朮(各二錢),
水煎服。若內寒而外假熱,以水冰冷服之,中有妙用。
星香散,治中風痰盛,或熱或涼之藥俱不便用者,宜用此方。
南星(生用,四錢),木香(五分),生薑(八分),
水煎服。
備揀古採治中風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中風口噤:荊芥穗為末,服二錢。○又方:黎蘆一兩,煎防風湯浸透,焙乾,炒黃為末,溫水調灌,以吐風涎為效。○又方:皂角去皮,豬脂塗,炙黃為末,酒調服,涎出即愈。○中風偏廢:生附子一個去皮,羌活、烏藥各一兩為末,每服四錢,薑湯調下。○麻木癱瘓,通身疼痛:生川烏(連皮)、五靈脂(有溏心者真。
)各二兩,威靈仙二兩半,為末,酒糊丸。每服先七丸,後十丸,鹽湯下,忌茶。○中風昏迷,形體不收,此風涎上潮:皂角二個去皮,明礬五錢為末,每用五分,水調灌,吐痰即效。○風邪癇病:皂角四兩,蒼耳草根莖葉(曬乾)二兩,蜜陀僧一兩,為末,水糊為丸,硃砂(細研,水飛)三錢為衣,棗湯下三、四十丸。病退,只服二十丸。
白話文:
脈候
如果因為陰虛導致水液代謝失常而產生痰,可以用六味丸來治療。如果是陰虛而產生火氣的狀況,則可以使用八味丸。若是因為脾胃虛寒,無法正常運化而產生痰,則可以使用理中湯或溫胃飲,以及參朮、二陳湯、歸脾湯等,可以加上煨過的生薑來治療。但是病症的變化是沒有定則的,重點在於醫生要能夠根據病人的症狀和脈象來詳細辨證。
清膈飲,可以治療因火氣上擾而產生的痰,導致氣喘胸悶、內熱煩躁等症狀。
藥材包含:陳皮(去除白色部分,約5.6克),貝母(約7.5-11克,搗碎),膽南星(約3.7-7.5克),海浮石(約7.5克),木通(約7.5克),白芥子(約2-3克,研磨)。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服用。如果火氣太盛而痰無法下降,可以加入竹瀝和童便各半杯。如果口渴,可以加入花粉約3.7克。如果小便不順利,可以加入梔子約3.7克。如果臉色發紅且喜歡冰涼的感覺,可以加入生石膏約7.5-11克。如果大便阻塞,可以加入大黃數克。
以下是治療風癱的古方,記錄下來方便使用。
易老天麻丸,可以治療各種風癱,包括手腳無力、肌肉萎縮、骨頭疼痛、筋脈拘攣等症狀。
藥材包含:天麻(可以祛風),牛膝(可以強健筋骨),萆薢(可以祛風濕,強健筋骨),元參(可以滋陰降火。各約225克),當歸(可以調和氣血。約375克),杜仲(用鹽水炒過,約262.5克。可以使筋骨緊密相連),生地(約562.5克。可以滋補真陰。或使用熟地),羌活(可以去除骨節間的風邪。約300或225-187.5克),制附子(約150克。可以疏通經絡)。
將以上藥材製成蜜丸。也可以加入川獨活約187.5克。
地黃飲子,可以治療腎虛氣弱,導致說話困難、腳部無力的症狀。
藥材包含:熟地,巴戟天(去除心),棗皮,肉蓯蓉(用酒洗過,去除鱗甲。各約7.5克),制附子(約3.7克),麥冬(去除心,約3.7克),五味子(約2.2克),石斛,茯苓,遠志(去除心),肉桂(各約3.7克),石菖蒲(約3克),薄荷(約1克)。
用生薑和紅棗煮水引藥,加水煎煮服用。
腎經的脈絡循行於內踝往上到小腿及大腿,所以腎虛會導致腳部無力而無法行走。腎經的分支則連到舌頭的根部,所以腎虛會導致說話困難。熟地、巴戟天、棗皮、肉蓯蓉可以補足腎精的不足。附子、肉桂可以溫補陽氣的不足。遠志、菖蒲可以使心氣下達腎。五味子、麥冬可以壯大水的源頭。茯苓、石斛可以走於水穀的所在,轉化為營養滋養筋脈。
沒有提到肝,是因為肝腎同源。各個臟器各司其職,才能使筋骨強健、關節靈活。如果沒有出現肢體僵硬、無力、衰弱的狀況,那還有什麼好擔憂的呢?
附子理中湯,可以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等一切寒症。
藥材包含:人參(如果沒有可以用炒黃的山藥約11-18克代替),制附子,乾薑(炒過),甘草(炙過),白朮(各約7.5克)。
加水煎煮服用。如果體內寒冷但體表卻出現假熱的現象,可以用冰涼的水服藥,會有奇效。
星香散,可以治療中風痰盛,又不能使用過於寒涼或溫熱藥物的情況,此方最為合適。
藥材包含:生南星(約15克),木香(約2克),生薑(約3克)。
加水煎煮服用。
後面記錄了一些古代流傳下來,治療中風非常簡便且穩定的良方,方便取用:
中風導致口噤(牙關緊閉):荊芥穗研磨成粉,服用約7.5克。另一個方子是:藜蘆約37.5克,用防風湯浸泡透徹後,烘乾,炒黃,磨成粉,用溫水調和後灌服,以吐出風痰為效。又一個方子是:皂角去除外皮,用豬油塗抹後烤黃,磨成粉,用酒調服,吐出痰涎就會好轉。中風導致半身不遂:生附子一個去皮,羌活、烏藥各約37.5克磨成粉,每次服用約15克,用薑湯調服。麻木癱瘓、全身疼痛:生川烏(連皮)、五靈脂(有溏心的才是真的)各約75克,威靈仙約94克,磨成粉,用酒糊做成藥丸。每次先服用7丸,之後服用10丸,用鹽湯送服,忌茶。中風昏迷、身體僵硬,這是風痰上湧的現象:皂角兩個去除外皮,明礬約18.7克磨成粉,每次用2克左右,用水調灌,吐出痰液就會有效。風邪導致癲癇:皂角約150克,蒼耳草的根莖葉(曬乾)約75克,蜜陀僧約37.5克,磨成粉,用水糊做成藥丸,用硃砂(磨成細粉,用水飛過)約11克作為外衣,用紅棗湯送服三四十丸。病情減退後,只需服用二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