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六·雜證 (2)
卷之六·雜證 (2)
1. 脈候
以下治似中風,內傷昏憒,宜調補之。
大補元湯(新),治氣血虛甚,元氣將脫,一時昏沉,掉搖等證。
人參(二錢),淮山藥(炒,二錢),黃耆(蜜炒,二錢),白朮(二錢),熟地(二、三錢,或多加),當歸(二、三錢),山茱萸(一錢),枸杞(二、三錢),甘草(一、二錢),五味(蜜炒,七分),杜仲(姜炒,二錢),
生薑八分,紅棗三枚,水煎服。如元陽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之類。如無力用人參者,再加黃耆三、四錢。如氣滯,減黃耆二分,加去白陳皮一錢。如血滯,去山茱萸,加川芎一錢。如泄者,去當歸,加補骨脂錢半,肉豆蔻一錢(麵炒)。如腹痛喜按者,加吳茱萸,湯泡二次,用一錢。
左歸飲,治腎中之水虛,不能養肝,以致木動風搖,昏倒等證。
熟地(二、三錢,或重加),山藥(二錢),枸杞(二錢),甘草(炙,一錢),茯苓(錢半),棗皮(一、二錢),
如熱甚者,加麥冬二錢。五心熱者,加元參錢半。血熱妄行者,加青蒿二錢。腎熱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二錢。上實下虛者,加牛膝二錢。血虛而燥滯,加當歸二錢。改用六味地黃丸,亦為正治。
右歸飲,治腎中之火虛,元陽衰敗,以致昏倒等證。
熟地(用如前),山藥(炒,二錢),棗皮(一錢),枸杞(二錢),甘草(炙,一錢),杜仲(姜炒,二錢),肉桂(一、二錢),附子(二、三錢),
如氣脫昏厥,或汗或亂,重加人參、白朮。如火衰不能生土,為嘔噦吐痰,加炮姜一二錢。如泄瀉,加肉豆蔻(麵炒)一、二錢。如小腹痛,加湯泡吳茱萸五、七分。如淋帶不止,加補骨脂一錢。血少腰膝痛,加當歸二、三錢。改用八味地黃丸,亦為正治。
凡此等證,有火盛者,即陽證也。生地、麥冬、白芍、龜膠、知母、地骨皮、黃芩之類,俱可揀用。但使火去六、七分,即調治其本。又有寒盛者,即陰證也,宜四逆湯、理中湯之類主之。
四逆湯,治陰證脈沉,或中寒外熱,身痛而厥,自利等證。
甘草(炙,一兩),乾薑(炮,兩半),附子(生用,半枚)
水煎服。如假熱外拒者,用水冰冷服。如腹痛,加白芍一兩。嘔者,加生薑一兩。咽痛者,加桔梗五錢。脈猶不現,加人參。
凡麻木不仁者,以氣虛則麻,血虛則木,所以不知痛癢,久則為偏枯痿廢,最宜培養氣血,勿誤認為痰。
凡夏月抽搐昏倒,熱傷氣也,宜用清暑益氣湯,重加參、耆。若伏陰在內,而陽虛氣脫者,用附子理中湯,勿謂夏忌溫熱也。
凡肥人猝香,屬氣虛也;或濕滯痰壅,宜於痰門用清吐之法,隨以四君、六君及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
凡一時昏倒,歪斜抽搐等證,而痰氣不甚者,不可指為痰而妄用痰藥,蓋恐燥血,則肝失所養,反至傷脾,而痰愈盛也。縱有痰者,亦當察所從來,又宜分其虛實。若結胸阻滯,以及昏迷不知,暫用痰門吐法,或用淡薑湯灌入,以鵝翎探入喉中,徐引其吐,如是數次,得吐,氣通,必漸蘇矣,然後酌宜進藥。因火為痰者,宜清膈飲,加竹瀝童便。
白話文:
這些情況看起來像是中風,或是內傷導致的昏迷,應該要用調養補益的方式治療。
大補元湯(新方):治療氣血極度虛弱,元氣快要耗盡,出現短暫昏沉、搖晃等症狀。
藥材包含:人參(二錢)、炒過的淮山藥(二錢)、蜜炒過的黃耆(二錢)、白朮(二錢)、熟地黃(二到三錢,或可多加)、當歸(二到三錢)、山茱萸(一錢)、枸杞(二到三錢)、甘草(一到二錢)、蜜炒過的五味子(七分)、薑炒過的杜仲(二錢)。
再加上生薑八分、紅棗三枚,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元陽不足、身體很怕冷,可以加入附子、肉桂、炮薑之類的藥材。如果身體虛弱到無法使用人參,可以再加黃耆三到四錢。如果氣機不順暢,減少黃耆二分,加入去白陳皮一錢。如果血液循環不佳,去除山茱萸,加入川芎一錢。如果腹瀉,去除當歸,加入補骨脂一錢半、麵粉炒過的肉豆蔻一錢。如果腹痛但喜歡按壓,加入用熱水泡過兩次的吳茱萸一錢。
左歸飲:治療腎中陰液不足,無法滋養肝臟,導致肝風內動、身體搖晃、昏倒等症狀。
藥材包含:熟地黃(二到三錢,或可多加)、山藥(二錢)、枸杞(二錢)、炙甘草(一錢)、茯苓(一錢半)、棗皮(一到二錢)。
如果身體發熱嚴重,加入麥冬二錢。如果手心、腳心、胸口發熱,加入元參一錢半。如果血熱妄動,加入青蒿二錢。如果腎熱導致骨蒸潮熱、多汗,加入地骨皮二錢。如果是上實下虛,加入牛膝二錢。如果是血虛且身體乾燥,加入當歸二錢。也可以改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
右歸飲:治療腎中陽氣虛弱,元陽衰敗,導致昏倒等症狀。
藥材包含:熟地黃(用量如同前方)、炒山藥(二錢)、棗皮(一錢)、枸杞(二錢)、炙甘草(一錢)、薑炒杜仲(二錢)、肉桂(一到二錢)、附子(二到三錢)。
如果出現氣脫昏厥,或是流汗不止、心煩意亂,要加重人參、白朮的用量。如果陽氣衰弱無法溫養脾土,導致嘔吐、吐痰,加入炮薑一到二錢。如果腹瀉,加入麵粉炒過的肉豆蔻一到二錢。如果小腹疼痛,加入熱水泡過的吳茱萸五到七分。如果小便淋漓不止,加入補骨脂一錢。如果血虛、腰膝痠痛,加入當歸二到三錢。也可以改用八味地黃丸來治療。
以上這些情況,如果出現火氣旺盛的,就屬於陽證,可以使用生地、麥冬、白芍、龜膠、知母、地骨皮、黃芩等藥材。只要把火氣降下去六七分,就可以開始調理根本。如果出現寒氣旺盛的,就屬於陰證,應該用四逆湯、理中湯之類的方劑來治療。
四逆湯:治療陰證,脈象沉細,或是身體內部寒冷,外部卻有假熱,導致身體疼痛、手腳冰冷、腹瀉等症狀。
藥材包含:炙甘草(一兩)、炮乾薑(一兩半)、生附子(半枚)。
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出現假熱拒藥的現象,可以用冰冷的水煎服。如果腹痛,加入白芍一兩。如果嘔吐,加入生薑一兩。如果咽喉疼痛,加入桔梗五錢。如果脈象仍然不顯,加入人參。
凡是身體麻木不仁的,是因為氣虛會導致麻,血虛會導致木,所以感覺不到疼痛和癢,時間久了可能會導致半身不遂、肢體萎縮,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培養氣血,不要誤以為是痰造成的。
凡是夏天出現抽搐昏倒的情況,是熱邪損傷了氣,應該使用清暑益氣湯,並加重人參、黃耆的用量。如果體內有潛伏的陰寒,而陽氣虛弱、氣息衰弱,要使用附子理中湯,不要認為夏天就不能使用溫熱的藥材。
凡是肥胖的人突然昏倒,多半是氣虛,或是體內有濕氣、痰液阻塞,應該使用針對痰的藥方,先用清吐的方法,再使用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十全大補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
凡是突然昏倒、身體歪斜抽搐,但痰不多的人,不要認定是痰導致的而隨意使用化痰藥,這樣可能會使血液乾燥,導致肝臟失去滋養,反而會傷害脾胃,讓痰液更加旺盛。就算有痰,也應該要了解痰的來源,並且分辨虛實。如果是胸部阻塞、昏迷不醒,可以暫時使用針對痰的吐法,或是灌入淡薑湯,用鵝毛伸入喉嚨中,慢慢引導患者將痰吐出,重複幾次,等氣機通暢了,自然會慢慢甦醒,之後再酌情使用藥物。如果痰是因火而生,可以使用清膈飲,並加入竹瀝和童便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