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六·雜證 (1)
卷之六·雜證 (1)
1. 脈候
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微者為虛,代散則死。
截瘧立驗湯(新)
陳皮(一錢),半夏(錢半),茯苓(一錢),甘草(一錢),青皮(七分),白豆蔻(去殼,微炒,研,一錢二分),柴胡(一錢五分),桂枝(一錢二分),蘇葉(一錢),生薑(二錢),知母(一錢二分),黃芩(一錢五分),
稱足分量,水煎。首一次輕煎,於瘧未發前三時服;次煎加常山(酒炒)一錢四分,草果仁(或面或飯包煨,搗碎)八分,檳榔八分,多水久煎服,但要於瘧未發前一時服,若早則藥力過,遲則瘧已來矣。能如法服,則瘧立止。此予屢用屢驗,凡男女大小及孕婦俱宜。要在於三發之後,方可用此藥,先和而次截之。
瘧若寒重,桂枝、蘇葉、生薑三味各加五分;若熱重,知母、黃芩二味各加五分。
又方,治一切瘧疾。
肉桂(一錢),丁香(六分),當歸(錢半),烏梅(三個),檳榔(八分),甘草(一錢),知母(一錢二分),黃芩(錢半),常山(酒炒,一錢三分),生薑(一錢三分),
密封,煎至一小碗,待冷瀉出,再將渣煎至一小碗,待冷瀉出,合作一大碗,露一宿,次日晨興,面東早服。凡截藥要露者,以暑熱至露而退也。
柴胡飲,治感四時不正之氣,內外俱有火證,而瘧邪不散。
柴胡(二、三錢),黃芩(一、二錢),白芍(二錢),生地(錢半),陳皮(一錢),甘草(八分),
如內熱口渴者,加葛根一、二錢;甚者,加知母、石膏。如外邪甚者,加防風一錢。如寒甚者,加桂枝、生薑各一錢。
麻桂飲,治寒重熱輕,脈遲嘔泄,陰暑瘧疾。
肉桂(一、二錢),當歸(三、四錢),甘草(炙,一錢),陳皮(一錢),麻黃(七、八分,如夏季及有汗者,加白芍一錢佐之),生薑(一錢),
水煎服。若陰虛者,加熟地三、五錢。若三陽並病者,加柴胡錢半。如汗甚者,去麻黃,加蜜炙黃耆二錢。
加味地黃湯,治瘧發時,其寒如冰,轉熱如烙,而面赤口渴,熱退即不渴者。以六味地黃湯加柴胡、白芍、肉桂大劑一服,立愈。
休瘧飲,治元氣虛,老衰積弱者。輔正則邪自退,瘧立止矣。
人參(一、二錢。無力辦參者,白朮一兩代之),白朮,當歸(各三四錢),何首烏(制,五錢),甘草(炙,八分),
陰陽水煎二次,露一宿,次早溫服一半,飯後服完。如陽虛多寒者,加乾薑、肉桂;或加附子溫中散寒。如陰虛多熱,煩渴喜冶,加麥冬、生地、白芍;甚者,加知母、黃芩。如腎虛水不制火,腰痠腳軟,加熟地、枸杞、山藥、杜仲之類。如邪有未淨而久不愈者,加柴胡、麻黃、細辛、紫蘇之屬。如氣血滯者,加酒。
白話文:
脈候
瘧疾的脈象自弦。脈象弦數者多為熱證,弦遲者多為寒證。脈象微弱者為氣虛,脈象時有時無則預示死亡。
截瘧立驗湯(新方)
配方:陳皮一錢,半夏半錢,茯苓一錢,甘草一錢,青皮七分,白豆蔻(去殼,微炒,研磨)一錢二分,柴胡一錢五分,桂枝一錢二分,蘇葉一錢,生薑二錢,知母一錢二分,黃芩一錢五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加足量水煎煮。第一次輕輕煎煮,在瘧疾發作前三小時服用;第二次煎煮時加入酒炒常山一錢四分、草果仁(用麵粉或米飯包裹煨熟,搗碎)八分、檳榔八分,加水久煎服用,務必在瘧疾發作前一小時服用,太早藥效過強,太遲則瘧疾已發作。按此方法服用,瘧疾即可立即停止。此方我多次使用,屢試不爽,男女老幼及孕婦皆可服用。需注意,要在瘧疾發作三次後才能使用此藥,先調和病情,再截斷瘧疾。
若寒證較重,桂枝、蘇葉、生薑各加五分;若熱證較重,知母、黃芩各加五分。
另一方,治各種瘧疾
配方:肉桂一錢,丁香六分,當歸半錢,烏梅三個,檳榔八分,甘草一錢,知母一錢二分,黃芩半錢,酒炒常山一錢三分,生薑一錢三分。
用法:密封煎煮至一小碗,待涼後過濾,再將藥渣煎煮至一小碗,待涼後過濾,混合成一大碗,放置一夜,次日清晨面向東方服用。凡需放置一夜的截瘧藥方,都是利用暑熱之氣在夜間消退的原理。
柴胡飲,治感受四季不正之氣,內外俱有熱證,而瘧邪未消者
配方:柴胡二至三錢,黃芩一至二錢,白芍二錢,生地半錢,陳皮一錢,甘草八分。
用法:若內熱口渴,加葛根一至二錢;嚴重者,加知母、石膏。若外邪較重,加防風一錢。若寒證較重,加桂枝、生薑各一錢。
麻桂飲,治寒重熱輕,脈象遲緩,嘔吐泄瀉,陰暑瘧疾
配方:肉桂一至二錢,當歸三至四錢,炙甘草一錢,陳皮一錢,麻黃七至八分(夏季或出汗者,加白芍一錢)。生薑一錢。
用法:水煎服。若陰虛,加熟地三至五錢。若三陽經皆病,加柴胡半錢。若汗出過多,去掉麻黃,加蜜炙黃耆二錢。
加味地黃湯,治瘧疾發作時,寒如冰,轉熱如烙,面紅口渴,退熱後不渴者
用法:以六味地黃湯加柴胡、白芍、肉桂大劑量服用一次,即可痊癒。
休瘧飲,治元氣虛弱,年老體衰者
配方:人參一至二錢(無力購買人參者,可用白朮一兩代替),白朮,當歸(各三至四錢),制何首烏五錢,炙甘草八分。
用法:陰陽水煎煮二次,放置一夜,次日清晨溫服一半,飯後服完。若陽虛寒重,加乾薑、肉桂;或加附子溫中散寒。若陰虛熱重,煩渴,加麥冬、生地、白芍;嚴重者,加知母、黃芩。若腎虛水不能制火,腰痠腿軟,加熟地、枸杞、山藥、杜仲等。若邪氣未盡,久治不愈,加柴胡、麻黃、細辛、紫蘇等。若氣血瘀滯,加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