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六·本草(上) (11)
卷十六·本草(上) (11)
1. 七十四、葳蕤
(一名玉竹。味甘平,入肺、脾、肝、腎四經。)滋益陰精,增長陽氣,不寒不燥,和平之品也。可止嗽痰,(潤肺。)能去濕熱。(補脾。)治眥傷淚出,(養肝。)除腰痛莖寒、(益腎。)大便乾燥。日用二兩煎服。(性潤。)按萎蕤陰陽並資,未有專功,性緩力薄,難圖急效。
倘證屬迫促,雖用斤許,不及參、耆數分。若大便溏者,更為忌之。或生用,或蜜水拌蒸,隨宜。
白話文:
玉竹味甘性平,能滋陰補精、益氣補陽,不寒不燥,性溫和。它可以止咳化痰、潤肺、清熱除濕、補脾、治療眼角受伤流泪、滋养肝脏、缓解腰痛肾虚、改善便秘。每天可服用两两煎汤服用,它性润滑,能緩慢改善症状。但玉竹阴阳并补,功效不突出,性缓力量薄弱,难以快速见效。如果病情急迫,即使服用大量玉竹,也比不上人参、黄芪的效用。若是脾虚便溏者,更要忌用。可生用,或用蜜水拌蒸,根据情况选择。
2. 七十五、廣木香
(味辛氣溫,形如枯骨者佳。入肺、脾、肝三經。行積化滯,宜另磨沖服;若藉以調氣,宜和劑同煎。煨熟止泄。)辛溫,入三焦氣分,能升降諸氣,泄肺氣,(辛以泄上焦肺氣之滯痛。)和脾氣,(香以運中焦脾氣之滯疼。)疏肝氣。(通以疏下焦肝氣之鬱結。)治一切心腹胸脅氣逆諸痛,療熱痢、(同芩連用。
)後重、(屬大腸氣滯,同檳榔。)癃閉,(屬膀胱氣不化,同小茴、五苓之類。)止吐瀉霍亂,(和胃。)除脹痛呃逆、(散寒。)癥積惡逆,(順氣。)調經安胎,(氣逆則不安。)寬中消食。(健脾。)按木香香燥而偏於陽,肺虛有熱,血枯而燥者,慎勿犯之。
白話文:
味辛性溫,形狀像枯骨的木香最優。它入肺、脾、肝三經,能行氣化積、消滯。若要磨成粉末沖服,則適合化解積滯;若要調氣,則宜與其他藥物一起煎服。煨熟後可止瀉。辛溫性,入三焦氣分,能升降諸氣,能泄肺氣,散去肺部鬱結導致的疼痛;和脾氣,散去脾胃鬱結導致的疼痛;疏肝氣,疏通肝氣鬱結。能治療一切心腹胸脅氣逆導致的疼痛,治療熱痢、大腸氣滯導致的後重、膀胱氣不化導致的癃閉,止吐瀉霍亂,除脹痛呃逆、癥積惡逆,調經安胎,寬中消食。但木香性燥偏陽,肺虛有熱、血枯燥者慎用。
3. 七十六、藿香
(味辛微溫,入脾、肺二經。枝葉同用,以葉多偽也。)稟清和芳香之氣,為脾肺快氣要藥。溫中開胃,止嘔進食。(胃弱、胃熱而嘔者,大非所宜。)治霍亂吐瀉、心腹絞痛、(冷也。)肺虛有寒、上焦壅滯。(右寸脈緊,用以運脾肺之氣。)健脾胃,(同烏藥用。)除口臭。(同四君用。)若陰虛火旺而嘔逆者禁用。
白話文:
辛味微溫,入脾、肺經,枝葉皆可入藥,但葉容易混淆。具有清香之氣,是脾肺的常用藥物。溫中開胃,止嘔助食,但胃弱或胃熱而嘔者不宜使用。可治霍亂吐瀉、心腹絞痛、肺虛有寒、上焦壅滯。能健脾胃,除口臭。陰虛火旺而嘔逆者禁用。
4. 七十七、大茴香
(味辛微苦性溫,入心、腎及胃、小腸膀胱五經。出寧夏,自番舶來,形八瓣。炒黃,得酒良,得鹽則入腎。)暖丹田,補命門。治小腸冷氣疝痛、陰腫腰痛,(性溫宜腎,暖命門也。)調中止痛,平霍亂吐逆,(辛香入胃。)並理乾溼腳氣。按大茴辛溫,若陽旺及得熱則吐者均戒。
小茴香,如粟米而扁者,功用與大茴略同,亦治疝痛。凡化膀胱之氣,而使小便通暢,為更優耳。
白話文:
茴香性溫味辛微苦,入心、腎、胃、小腸、膀胱五經,產於寧夏,亦由海外進口,形狀呈八瓣。炒黃後加酒效果更佳,加鹽則入腎。可溫暖丹田,補益命門,治療小腸寒氣引起的疝痛、陰腫腰痛,調和中焦止痛,平息霍亂嘔吐,並可治療濕熱腳氣。但茴香辛溫,若陽氣旺盛或易於上火者忌食。
小茴香形似小米,扁平,功效與大茴香類似,亦可治疝痛。尤其擅長化解膀胱氣滯,使小便通暢。
5. 七十八、黃精
(味甘平,入脾經。九蒸九曬。)補脾益氣。(味甘。)除風濕,下三蟲,(土旺之用。)安五臟,潤心肺,填精髓,耐寒暑。(得土之沖氣,味甘氣平,久服方效。)按黃精和緩之品,值急迫之頃,而欲恃為補益,不能也。
白話文:
黃精的功效與特性
黃精,味甘性平,歸脾經。傳統的炮製方法是九蒸九曬。它能補脾益氣,也能除風濕,驅除體內寄生蟲(土旺之用)。此外,黃精還具有安五臟、潤心肺、填精髓、耐寒暑的功效。
黃精藥性平和,需要長期服用才能顯效。當身體急需補益時,不應單靠黃精,因為它屬於緩和的藥物,起效較慢。
6. 七十九、蒲黃
(味甘微寒,入心包、肝二經。)為厥陰血分涼血、活血之藥。生用性滑,行瘀血,通經脈,祛腹痛,(同五靈脂治血氣痛。)療撲打,(去瘀生新。)治舌腫。(用蒲黃少加乾薑末,頻摻即消。舌為心苗,心包相火,乃共臣使,得乾薑,是陰陽相濟也。)炒黑性澀,止吐血、衄血、崩血、腸風、胎漏、一切血熱妄行。
然外因從標之血,可建奇功,若內傷不足之吐衄,不能收效也。
白話文:
味甘微寒,入心包、肝二經。
此藥味甘微寒,進入心包經和肝經。
為厥陰血分涼血、活血之藥。
它屬於厥陰血分,具有涼血、活血的功效。
生用性滑,行瘀血,通經脈,祛腹痛,(同五靈脂治血氣痛。)
生用時,藥性滑利,可以行血化瘀,通暢經脈,消除腹痛,與五靈脂一起使用,可治療血氣疼痛。
療撲打,(去瘀生新。)治舌腫。(用蒲黃少加乾薑末,頻摻即消。舌為心苗,心包相火,乃共臣使,得乾薑,是陰陽相濟也。)
可以治療跌打損傷,化瘀生新;也可以治療舌頭腫脹。可以用蒲黃少許,加入乾薑末,頻繁地塗抹在腫脹的舌頭上,即可消腫。舌頭是心臟的花朵,心包是相火,心包和舌頭如同君臣,需要乾薑來調和陰陽。
炒黑性澀,止吐血、衄血、崩血、腸風、胎漏、一切血熱妄行。
將此藥炒黑後,藥性變得澀,可以止吐血、鼻出血、月經過多、腸風、胎漏以及一切血熱妄行。
然外因從標之血,可建奇功,若內傷不足之吐衄,不能收效也。
對於外傷引起的出血,此藥可以發揮奇效。但如果是內傷虛弱引起的吐血或鼻出血,則效果不佳。
7. 八十、何首烏
(味苦甘澀微溫,入肝、腎二經。茯苓為使,忌豬血、元鱗魚、蘿蔔、蔥、蒜、鐵器。選大者赤白二種,合用泔浸,竹刀刮皮切片,用黑豆煎汁,拌濕,九蒸九曬。)填補真陰,增長陽氣,強筋骨,(溫補肝也。)廣嗣續,(苦堅腎、澀斂精也。)療風淫,(甘益血,血足則風散。
)並治虛勞崩帶、瘡痔癰腫、胎前產後等證。(由溫澀收斂之功,則真元復而邪自散也。)止瘧疾,(益陰補肝,瘧疾要藥。)烏髭發。(精血足也。)按何首烏性效稍緩,必久服之,乃知為滋生益壽之食品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中草藥「何首烏」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味道苦甜澀微暖,進入肝臟和腎臟兩個器官;與「茯苓」一起服用效果更佳,但應避免食用豬血、元鱗魚、蘿蔔、蔥、大蒜以及使用鐵器處理它;選擇大的紅色或白色品種,先浸泡在米水中,再用竹刀削去外皮切成薄片,然後用「黑豆煎」煮出的水來混合浸泡,經過九次蒸烤和晾乾的過程。
它的功效包括:滋養真陰,增進陽氣,強健筋骨,溫補肝臟;有助於生育延續子孫,因為它可以固守腎功能和防止精子流失;可以治療風寒引起的疾病,因為其具有滋潤血液的作用,當血液充足時,風寒就會自然消退;還能治療虛弱疲憊、月經不調、潰瘍、痔瘡、膿包、懷孕生產前後等等症狀,這是因為其有溫熱且能夠收縮的效果,可以使身體恢復正常狀態並且驅除病邪;此外,也可以治療瘧疾,是治療這種疾病的常用藥物之一;最後,由於其能夠讓頭髮變黑,因此也有助於保持青春活力。
總而言之,何首吾是一種非常有用的中草藥,但是必須長期服用才能看到其真正的效果,而且最好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8. 八十一、牡丹皮
(味苦微辛,心經正藥,兼入肝、腎陰分。白者補,赤者利。生用瀉實熱,胃虛者,宜酒浸炒。)瀉血中伏火,(即相火也,人知用黃柏,不知丹皮之功更勝。)和血涼血而生血,(血熱則枯,涼則生。)去瘀生新。(瘀不去,則新不生。)治一切血熱、吐衄妄行、(血屬陰,本靜,因相火逼而動之。
)中風、虛勞、煩熱、(血虛則熱。)驚癇、瘛瘲,(筋脈伸縮抽掣為瘛瘲;手足亂動,口眼喎斜,卒然眩僕為癇病,皆陰虛血熱,風火相搏,痰隨火湧也。)下胞胎,退無汗之骨蒸。(與地骨皮退有汗之骨蒸不同。)若經行過期而不淨者勿服。
白話文:
丹皮性苦微辛,主要入心經,也兼入肝、腎陰分。白色丹皮補益,紅色丹皮利水。生用丹皮能泻去实热,胃虚者宜用酒浸炒后服用。丹皮能泻血中伏火,即相火,很多人只知黄柏能泻火,却不知丹皮的功效更胜一筹。丹皮能和血凉血,并能生血,血热则枯竭,凉则生长。丹皮还能去瘀生新,瘀血不去,新血便无法生成。丹皮可治一切血热症,如吐血、鼻衄、妄行,因血属阴,本应静止,因相火逼迫而致血热妄行。丹皮亦可治中风、虚劳、烦热,血虚则容易发热。丹皮还可治惊痫、瘛瘲,筋脉伸缩抽掣为瘛瘲,手足乱动,口眼喎斜,突然昏倒为痫病,皆因阴虚血热,风火相搏,痰随火涌所致。丹皮能下胞胎,并可退治无汗的骨蒸,与地骨皮退治有汗的骨蒸不同。若经期过久而不净者,不宜服用丹皮。
9. 八十二、艾葉
(味苦氣辛微溫,入肺、脾、肝、腎四經。苦酒、香附為使。陳久者良。)生用微溫,熟用(掌中揉如綿者謂熟艾。)微熱。其性純陽,能通十二經脈。善理女人氣血寒滯,溫中開鬱,調月經,暖子宮,使孕早結,(辛溫之用。)安胎止漏。(胎動、腰痛下血,四物湯加阿膠、艾葉。
)治崩帶,(要藥。)療腹痛、冷痢、霍亂、轉筋,(皆理氣血,逐寒濕之功。)殺蛔,治癬,(醋煎搽。)下部䘌瘡(苦溫燥濕。)及一切冷氣為患。或搗汁。或煎湯,或揉熟灸火,(用灸艾火,痛則易之,勿至傷皮起泡,總以多灸數十壯,連日灸為妙。)能透諸經而治諸毒百病。
白話文:
艾葉味苦氣辛,性微溫,能進入肺、脾、肝、腎四經。用苦酒和香附來引導其藥性。陳久後的艾葉品質較佳。生用艾葉性微溫,熟用則微熱,熟艾的判斷標準是揉起來像棉花一樣柔軟。艾葉性屬純陽,能通達全身十二經脈。它擅長調理女性氣血寒滯,溫暖中焦,疏肝解鬱,調經止痛,溫暖子宮,促進受孕,安胎止漏。可以用於治療胎動不安、腰痛下血,可以用四物湯加入阿膠和艾葉來治療。此外,艾葉還可以治療崩漏帶下,是治療這些病症的重要藥物。同時,艾葉也能治療腹痛、冷痢、霍亂、轉筋,這些效果都是由於其理氣血、逐寒濕的功效。艾葉還能殺死蛔蟲,治療癬病,醋煎後塗抹患處即可。對於下部䘌瘡,可以用艾葉的苦溫燥濕之性來治療。艾葉可以治療一切由寒氣引起的疾病。使用方法包括搗汁、煎湯、揉熟後用火灸,灸艾火時要注意,如果感到疼痛就要移動灸點,避免灼傷皮膚起泡,建議多灸數十壯,連續多日灸效果更好。艾葉能穿透全身經脈,治療各種毒邪引起的疾病。
或炒熱敷熨,可通經絡。臍腹冷痛,寒濕腳氣,以熟艾裝袋、裝襪溫之,甚效。若血熱生燥者忌之。(婦人慾為丸散,去筋醋煮,搗餅焙乾,入茯苓數片再研為末,易細。)
白話文:
有時可以將草藥炒熱後用來敷在身上或者燙熨身體,這樣有助於疏通經脈。如果腹部受涼疼痛或是因為寒冷和溼氣導致的足部不適,可以用已經烤過的艾葉放在袋子裡或者是穿上鞋子加溫,效果很好。但是如果血液太熱而產生了燥熱的情況就要避免使用這種方法。(婦女想要製作成丸子或粉末狀的草藥,要先去掉筋骨並用醋烹調,然後把做好的餅烘乾,加入幾片茯苓再次磨碎成為粉未,這樣會更容易變得細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