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六·本草(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本草(上) (11)

1. 七十四、葳蕤

(一名玉竹。味甘平,入肺、脾、肝、腎四經。)滋益陰精,增長陽氣,不寒不燥,和平之品也。可止嗽痰,(潤肺。)能去濕熱。(補脾。)治眥傷淚出,(養肝。)除腰痛莖寒、(益腎。)大便乾燥。日用二兩煎服。(性潤。)按萎蕤陰陽並資,未有專功,性緩力薄,難圖急效。

倘證屬迫促,雖用斤許,不及參、耆數分。若大便溏者,更為忌之。或生用,或蜜水拌蒸,隨宜。

白話文:

葳蕤,又名玉竹,味道甘甜,性質平和,可以進入人體的肺、脾、肝、腎四個臟腑。它能夠滋養陰精,增加陽氣,既不會過於寒涼也不會過於燥熱,是一種非常溫和的藥材。它可以幫助止咳化痰,因為它能滋潤肺部;也能去除濕熱,因為它能補充脾臟的功能。此外,它還能治療眼睛受損導致的流淚,因為它能滋養肝臟;同時也能消除腰痛、下體寒冷以及大便乾燥的問題,因為它能增強腎臟功能。每天使用二兩來煎煮服用,因為它的性質滋潤。

然而,葳蕤對陰陽都有滋補作用,但並無特別突出的功效,其藥性緩和,效果微弱,無法立即見效。如果病情緊急,即使使用大量的葳蕤,其效果也可能不及人參、黃耆等藥材的幾分之一。而且,對於大便溏瀉的人來說,更應該避免使用葳蕤。葳蕤的使用方式多樣,可以生用,也可以與蜂蜜水拌蒸,具體使用方式需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2. 七十五、廣木香

(味辛氣溫,形如枯骨者佳。入肺、脾、肝三經。行積化滯,宜另磨沖服;若藉以調氣,宜和劑同煎。煨熟止泄。)辛溫,入三焦氣分,能升降諸氣,泄肺氣,(辛以泄上焦肺氣之滯痛。)和脾氣,(香以運中焦脾氣之滯疼。)疏肝氣。(通以疏下焦肝氣之鬱結。)治一切心腹胸脅氣逆諸痛,療熱痢、(同芩連用。

)後重、(屬大腸氣滯,同檳榔。)癃閉,(屬膀胱氣不化,同小茴、五苓之類。)止吐瀉霍亂,(和胃。)除脹痛呃逆、(散寒。)癥積惡逆,(順氣。)調經安胎,(氣逆則不安。)寬中消食。(健脾。)按木香香燥而偏於陽,肺虛有熱,血枯而燥者,慎勿犯之。

白話文:

【七十五、廣木香】

(味道辛辣,性溫,外形像枯骨的品質最佳。主要影響肺、脾、肝三個部位。能幫助消化,消除積食,最好單獨研磨後沖泡服用;如果要調整氣機,則應與其他藥材一同煎煮。熟製後可止瀉。)

其特性為辛辣且溫熱,作用於全身的氣機,能夠上下調節氣機,宣泄肺部氣滯,(辛辣可以緩解上焦肺部的氣滯疼痛。)調和脾臟功能,(香氣能促進中焦脾臟氣滯疼痛的運行。)疏通肝臟氣機。(通暢以疏解下焦肝臟的鬱結。)

可用來治療所有心、腹、胸部及脅部的氣機逆亂所導致的各種疼痛,也能治療熱性痢疾,(通常會與黃芩、黃連合用。)以及大腸氣滯所導致的排便困難,(通常會與檳榔合用。)小便不通,(屬於膀胱氣機無法正常運作,通常會與小茴香、五苓散等合用。)止嘔止瀉,治療霍亂,(有助於和胃。)消除脹痛、打嗝,(有助於散寒。)治療腫瘤、反胃,(有助於順氣。)調節月經,安胎,(氣機逆亂則胎兒不安。)調理脾胃,幫助消化。(有助於強健脾胃。)

然而,木香香燥且偏向於陽性,對於肺部虛弱有熱,或是血液乾燥的人,需謹慎使用。

3. 七十六、藿香

(味辛微溫,入脾、肺二經。枝葉同用,以葉多偽也。)稟清和芳香之氣,為脾肺快氣要藥。溫中開胃,止嘔進食。(胃弱、胃熱而嘔者,大非所宜。)治霍亂吐瀉、心腹絞痛、(冷也。)肺虛有寒、上焦壅滯。(右寸脈緊,用以運脾肺之氣。)健脾胃,(同烏藥用。)除口臭。(同四君用。)若陰虛火旺而嘔逆者禁用。

白話文:

【七十六、藿香】

(其味道辛且略帶溫性,主要影響脾臟與肺部。使用時枝與葉皆可,但需注意市面上葉子常被偽造。)

藿香承襲了清新芳香的特性,是調理脾肺、促進氣血流通的重要藥材。它能溫暖身體中間部位,開啟胃口,防止嘔吐並增進食慾。(然而,對於胃部機能較弱或胃熱導致嘔吐的情況,則不適合使用。)

藿香適用於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與腹瀉,以及心腹部劇烈疼痛(通常由寒冷引起)。同時,它對肺部虛弱伴隨寒症,以及上半身氣血阻滯的狀況也有療效。(當右手寸脈緊繃時,可用來調節脾肺功能。)

配合烏藥使用,可以強健脾胃;搭配四君子湯使用,則有助於去除口臭。

然而,若是因為陰虛火旺導致嘔吐反胃,則應避免使用藿香。

4. 七十七、大茴香

(味辛微苦性溫,入心、腎及胃、小腸膀胱五經。出寧夏,自番舶來,形八瓣。炒黃,得酒良,得鹽則入腎。)暖丹田,補命門。治小腸冷氣疝痛、陰腫腰痛,(性溫宜腎,暖命門也。)調中止痛,平霍亂吐逆,(辛香入胃。)並理乾溼腳氣。按大茴辛溫,若陽旺及得熱則吐者均戒。

小茴香,如粟米而扁者,功用與大茴略同,亦治疝痛。凡化膀胱之氣,而使小便通暢,為更優耳。

白話文:

【七十七、大茴香】

(味道辛且稍微苦澀,性質溫和,能進入心、腎以及胃、小腸、膀胱這五條經絡。產自寧夏,由外國船隻運來,形狀有八瓣。炒至黃色後,配合酒使用效果更佳,加入鹽則更容易作用於腎臟。)

能溫暖丹田,補充命門。用於治療小腸冷氣所引起的疝痛、陰部腫脹及腰痛,(因其性溫,適合腎臟,能溫暖命門。)調節中焦,止痛,緩解霍亂引起的嘔吐,(辛香味道能進入胃部。)並且可以治療乾濕腳氣。

根據記載,大茴香辛溫,如果體內陽氣過盛,或是食用過熱食物會引起嘔吐的人應避免食用。

小茴香,形狀像扁平的粟米,其功效與大茴香大致相同,也能用於治療疝痛。但對於調節膀胱功能,讓小便順暢的效果,小茴香表現更為出色。

5. 七十八、黃精

(味甘平,入脾經。九蒸九曬。)補脾益氣。(味甘。)除風濕,下三蟲,(土旺之用。)安五臟,潤心肺,填精髓,耐寒暑。(得土之沖氣,味甘氣平,久服方效。)按黃精和緩之品,值急迫之頃,而欲恃為補益,不能也。

白話文:

【七十八、黃精】

(口感甘甜性質平和,能作用於脾臟。需經過九次蒸煮與九次日曬的處理。)能補充脾臟功能,增強體力。(口感甘甜。)能除去風濕病痛,驅除體內寄生蟲,(這是因為它具有強壯脾胃的功能。)使五臟六腑運作正常,滋潤心肺,滋養身體精華,抵抗寒冷與酷熱。(它吸收了大地的精華,味道甘美,性質平和,需長期服用才能見到效果。)然而,黃精是種性質溫和的草藥,在需要緊急補益身體的時候,單靠黃精可能無法立即發揮功效。

6. 七十九、蒲黃

(味甘微寒,入心包、肝二經。)為厥陰血分涼血、活血之藥。生用性滑,行瘀血,通經脈,祛腹痛,(同五靈脂治血氣痛。)療撲打,(去瘀生新。)治舌腫。(用蒲黃少加乾薑末,頻摻即消。舌為心苗,心包相火,乃共臣使,得乾薑,是陰陽相濟也。)炒黑性澀,止吐血、衄血、崩血、腸風、胎漏、一切血熱妄行。

然外因從標之血,可建奇功,若內傷不足之吐衄,不能收效也。

白話文:

【七十九、蒲黃】

(口感甘甜略帶寒意,能作用於心包和肝兩大經絡。)蒲黃是一種針對厥陰血分,具有涼血、活血功效的藥物。若直接使用,其性質較滑潤,能幫助排除瘀血,打通經脈,緩解腹部疼痛,(與五靈脂一同使用,對血氣引起的疼痛有治療效果。)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因為它能去除瘀血,促進新血生成。)也能治療舌頭腫脹。(將少量蒲黃加上一點乾薑末,頻繁地塗抹,就能消除腫脹。舌頭被視為心臟的外在表現,心包和相火都是重要的調節者,加入乾薑,就是陰陽互補的道理。)經過炒黑處理後,性質會變得收斂,可以止吐血、鼻血、月經過多、腸風、胎漏等一切由血熱導致的出血症狀。

然而,對於由外部因素引起,可直接針對的出血情況,它能發揮奇效;但如果是內傷或是體虛導致的吐血或鼻血,則可能無法達到理想的療效。

7. 八十、何首烏

(味苦甘澀微溫,入肝、腎二經。茯苓為使,忌豬血、元鱗魚、蘿蔔、蔥、蒜、鐵器。選大者赤白二種,合用泔浸,竹刀刮皮切片,用黑豆煎汁,拌濕,九蒸九曬。)填補真陰,增長陽氣,強筋骨,(溫補肝也。)廣嗣續,(苦堅腎、澀斂精也。)療風淫,(甘益血,血足則風散。

)並治虛勞崩帶、瘡痔癰腫、胎前產後等證。(由溫澀收斂之功,則真元復而邪自散也。)止瘧疾,(益陰補肝,瘧疾要藥。)烏髭發。(精血足也。)按何首烏性效稍緩,必久服之,乃知為滋生益壽之食品也。

白話文:

何首烏的味道苦、甘、澀,性質微溫,主要影響肝臟和腎臟的功能。它最好與茯苓一起使用,但應避免與豬血、元鱗魚、蘿蔔、蔥、蒜以及鐵製器具一同使用。選擇大的何首烏,紅色和白色的兩種,先用米湯浸泡,再用竹刀削去外皮,切成薄片,然後用黑豆煮成的汁液拌濕,經過九次蒸煮和九次日曬的處理。

何首烏可以填補身體真正的陰氣,增強陽氣,強健筋骨,溫暖和滋補肝臟。它還能幫助延續子孫,因為它的苦味可以鞏固腎臟,澀味能收斂精氣,治療因風邪過盛導致的疾病,因為甘味能滋養血液,當血液充足時,風邪就會消散。

此外,何首烏還能治療各種虛弱、崩漏、帶下、瘡瘍、痔瘡、腫瘤、懷孕前後以及產後的症狀。由於它有溫暖、收斂的作用,能使身體的正氣恢復,邪氣自然消散。它還能止住瘧疾,因為它能滋養陰氣和肝臟,是治療瘧疾的重要藥物。同時,它能使鬚髮變黑,因為充足的精血能滋養頭髮。

根據記載,何首烏的性質和效果比較緩和,必須長期服用才能體驗到它對身體的滋補和延長壽命的好處。

8. 八十一、牡丹皮

(味苦微辛,心經正藥,兼入肝、腎陰分。白者補,赤者利。生用瀉實熱,胃虛者,宜酒浸炒。)瀉血中伏火,(即相火也,人知用黃柏,不知丹皮之功更勝。)和血涼血而生血,(血熱則枯,涼則生。)去瘀生新。(瘀不去,則新不生。)治一切血熱、吐衄妄行、(血屬陰,本靜,因相火逼而動之。

)中風、虛勞、煩熱、(血虛則熱。)驚癇、瘛瘲,(筋脈伸縮抽掣為瘛瘲;手足亂動,口眼喎斜,卒然眩僕為癇病,皆陰虛血熱,風火相搏,痰隨火湧也。)下胞胎,退無汗之骨蒸。(與地骨皮退有汗之骨蒸不同。)若經行過期而不淨者勿服。

白話文:

【牡丹皮】

(其味道略帶苦澀且微辛,是針對心臟問題的正統藥材,同時也能影響肝臟和腎臟的陰性部分。白色的牡丹皮具有滋補的效果,紅色的則能促進排泄。生用可清實熱,但對於胃虛的人,最好先用酒浸泡再炒製使用。)

它能清除血液中的潛藏熱毒,(此熱毒即是相火,人們多知道用黃柏來處理,卻不知道牡丹皮的功效更為出色。)調和血液、冷卻血液並促進新血生成,(血液過熱會導致乾涸,冷卻則有利於血液新生。)消除瘀血,促進新血生成。(若瘀血不清除,新血便無法生成。)

適用於所有由血液過熱引起的病症,如吐血、鼻血等失血現象,(血液本應靜止,但受相火驅使而產生動態。)中風、虛弱勞損、煩躁發熱,(血虛則會引起發熱。)驚厥、癲癇和抽搐,(筋脈抽搐為抽搐;手腳亂動,口眼歪斜,突然昏倒為癲癇,這些都是因為陰虛血熱,風火交纏,痰液隨火勢上湧所導致的。)促進子宮收縮,幫助分娩,以及治療無汗症狀的潮熱。(這與地骨皮治療有汗症狀的潮熱不同。)

然而,對於月經週期延長仍未結束的情況,不建議服用此藥。

9. 八十二、艾葉

(味苦氣辛微溫,入肺、脾、肝、腎四經。苦酒、香附為使。陳久者良。)生用微溫,熟用(掌中揉如綿者謂熟艾。)微熱。其性純陽,能通十二經脈。善理女人氣血寒滯,溫中開鬱,調月經,暖子宮,使孕早結,(辛溫之用。)安胎止漏。(胎動、腰痛下血,四物湯加阿膠、艾葉。

)治崩帶,(要藥。)療腹痛、冷痢、霍亂、轉筋,(皆理氣血,逐寒濕之功。)殺蛔,治癬,(醋煎搽。)下部䘌瘡(苦溫燥濕。)及一切冷氣為患。或搗汁。或煎湯,或揉熟灸火,(用灸艾火,痛則易之,勿至傷皮起泡,總以多灸數十壯,連日灸為妙。)能透諸經而治諸毒百病。

或炒熱敷熨,可通經絡。臍腹冷痛,寒濕腳氣,以熟艾裝袋、裝襪溫之,甚效。若血熱生燥者忌之。(婦人慾為丸散,去筋醋煮,搗餅焙乾,入茯苓數片再研為末,易細。)

白話文:

【八十二、艾葉】

(艾葉的味道苦澀,氣息辛辣且略帶溫暖,主要作用於肺、脾、肝、腎四大臟器。與苦酒、香附一起使用效果更佳。存放時間越長的艾葉品質越好。)

生用的艾葉微溫,經過搓揉至如綿般柔軟(稱為熟艾)後則略帶熱感。艾葉具有純粹的陽性能量,能夠暢通全身十二條經脈。特別適合治療女性因寒氣滯留導致的氣血不順,可以溫暖中焦,解鬱開胸,調節月經,暖化子宮,有助於懷孕,(這正是利用了它辛溫的功效。)並且可以安胎止血。(對於胎動不安、腰部疼痛及下血癥狀,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阿膠和艾葉來治療。)

艾葉是治療崩漏和帶下症的關鍵藥材,(這是因為它可以調理氣血,驅除寒濕,具有良好的功效。)還能治療腹痛、冷痢、霍亂、轉筋等病症,(這些都是它調理氣血、驅除寒濕的效果。)並且可以殺死蛔蟲,治療皮膚癬,(將艾葉與醋一同煎煮後擦拭患處。)以及下部痔瘡(通過苦溫的作用來燥濕。)和所有因寒氣引起的疾病。艾葉可以搗汁使用,也可以煎湯,或者搓揉成熟艾後用作灸火,(在使用灸艾時,如果感到疼痛就應該停止,避免燙傷皮膚形成水泡,最好每天連續灸數十壯,效果最佳。)它能穿透各個經絡,治療各種毒素和疾病。

另外,將艾葉炒熱後敷在患處,可以疏通經絡。對於肚臍周圍和腹部的冷痛,或是寒濕腳氣,可以將熟艾裝入袋中或襪中,用來溫暖患處,效果顯著。但對於因血液過熱而產生燥象的人羣應慎用。(如果女性想要將艾葉製成丸劑或散劑,應該先去掉筋膜,用醋煮熟,搗成餅狀後烘焙乾燥,再加入幾片茯苓一起研磨成細末,這樣更易於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