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九·雜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雜證 (3)

1. 死證

凡痢病,最忌兜澀,使下無所宣泄,則脹滿不食,諸症見矣。

凡痢傷精血,必陰虛水虧,乃致燥熱,勿作火治,宜壯水補陰。如脈猶有力,虛中之火也,宜生地、熟地、麥冬、女貞子、龜膠之屬。如脈本無力,全屬虛火,宜六味、八味等丸。若陰盛格陽,而外大熱者,宜前胃關煎之類,切忌涼藥。

備揀古來治痢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痢病腹痛,下膿血,用大黃酒煮為丸,白水服三、四錢,神效。○凡痢,用生薑、陳茶等分,煎服。○白痢,用艾一兩,乾薑七錢(炮)為末,醋煮米為丸,米湯下。○血痢,用三七(三七末摻於豬血化為水乃真。)六錢,為末,米泔調服三錢。○血痢腹痛,用元胡索為末,米飲調服三錢。

○噤口痢,用蜜蠟四錢,雞子黃一個,蜂蜜、苦酒、發灰、黃連(研末)各四錢,同熬為丸,二日服盡。此華佗方也。○赤白痢,腹痛後重,或面目手足俱變,用黃蠟三錢,阿膠三錢同溶化,入黃連末五錢,攪勻為丸,日三次服盡。此仲景方也。○毒痢噤口,用大田雞並腸搗爛,焙熱,入麝三分,作餅,封臍上,氣通即食。

○噤口痢,用大蒜搗貼兩足心及臍上。○血痢,用烏梅、胡黃連、灶心土等分,為末,茶調服,即愈。○赤痢,用六一散加紅曲;白痢,加乾薑。(方載淋證。)

白話文:

一般來說,痢疾最忌諱使用收澀的藥物,如果阻止排泄,會導致腹脹、食慾不振等各種症狀出現。

痢疾會耗損精血,導致陰虛、體內水分不足,進而產生燥熱。此時不應當作火熱來治療,而應該滋養腎陰、補充體內水分。如果脈象仍然有力,屬於虛火,可以服用生地、熟地、麥冬、女貞子、龜膠等藥物。如果脈象本身就虛弱無力,則屬於完全的虛火,可以服用六味丸、八味丸等藥丸。如果出現陰氣過盛,陽氣被逼出體外,導致體表發熱,則應該服用胃關煎之類的藥方,切忌使用寒涼藥物。

以下選錄古代治療痢疾的簡易有效驗方,以便取用:

痢疾腹痛,排出膿血,用大黃加酒煮成藥丸,用白水服用三、四錢,效果顯著。另外,所有痢疾,都可以用生薑、陳茶等量煎煮服用。白痢,用艾葉一兩、炮乾薑七錢磨成粉末,用醋煮米糊成藥丸,用米湯送服。血痢,用三七(將三七末摻在豬血中化開才有效)六錢磨成粉末,用米泔水調服三錢。血痢且腹痛,用元胡索磨成粉末,用米湯調服三錢。

噤口痢(指痢疾嚴重到無法進食),用蜜蠟四錢,雞蛋黃一個,蜂蜜、苦酒、頭髮灰、黃連(磨成粉末)各四錢,一起熬煮成藥丸,兩天內服用完畢。這是華佗的藥方。赤白痢,腹痛、裡急後重,或者面色、手腳都變色,用黃蠟三錢,阿膠三錢一起融化,加入黃連末五錢攪拌均勻,製成藥丸,每天分三次服用完畢。這是張仲景的藥方。中毒性痢疾且無法進食,用大田雞連同腸子搗爛,加熱,加入麝香三分,做成餅狀貼在肚臍上,通氣後就可以進食。

另外,噤口痢,可以用大蒜搗爛貼在兩腳心和肚臍上。血痢,可以用烏梅、胡黃連、灶心土等量磨成粉末,用茶水調服,即可痊癒。赤痢,可以用六一散加紅曲;白痢,可以加乾薑。(這個藥方在治療淋證的章節中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