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九·雜證 (2)
卷之九·雜證 (2)
1. 死證
水煎服。
芍藥湯,治濕熱邪盛煩躁,下痢鮮血,腹痛喜冷,脈實等證。
白芍(錢半),當歸,黃連,黃芩(各一錢),大黃(二錢),肉桂(五分),甘草,檳榔(各六分),木香(五分),
水煎服。
香連丸,治裡急後重,以氣滯而熱伏也。脈未大虛者宜之。
黃連(一兩,吳茱萸泡湯,炒乾研),廣木香(四錢),
共為末,蜜丸或漿丸,空心米湯下。若中氣衰墜,或病久痢止,而下部脹急,用補中益氣湯大劑,下香連丸即愈。然亦不得盡以為熱也,有熱邪下迫者,有寒邪下迫者,有氣虛下陷而迫者。察其所因,如熱者涼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陷者舉之,此調氣而後重除也。若但以木香、檳榔、腹皮、枳殼散氣,則氣愈虛,而病益劇矣。
參苓白朮散,治胃氣虛滯,禁口不食。用此方,加石菖蒲一錢五分,微炒,以開胃口,待其能食,然後因證而治之。如胃口有熱,加黃連一錢。
人參,白扁豆(炒研),蓮肉(微炒,各二錢),白朮(三錢),砂仁(八分,炒研),桔梗(一錢),薏苡仁(二錢,炒研),茯苓(錢半),炙甘草(一錢),菖蒲(一錢五分),
共為末,米飲調服。一服即食。或煎服亦可。○禁口不食,有因火伏胃中,脈見洪數,內外俱有熱證,宜用芩連梔柏之類。若無熱證,而食不入,或惡聞食氣,或飢不能食,或嘔惡吞酸,此脾氣之弱也,當用四君子加乾薑。若命門不暖,則脾無火生,宜用熟地一兩,附子三錢,吳茱萸(開水泡過,焙乾)錢半,肉桂二錢,大劑與服,自然思食。此必脈虛,而右尺更微也。
參朮香蓮湯(新),治休息痢,屢止屢發,久不愈者。因兜澀太早,積未清也。
廣木香(五分),黃連(一錢),人參(八分),白朮(錢半),甘草(一錢),茯苓(二錢),枳實(一錢),
水煎服。有調理失宜者,隨證加減治之。
十全大補湯,治痢後氣血兩虛,氣虛則發寒,血虛則發熱,或早或晚,似瘧非瘧,切勿作瘧治,須大補氣血,多劑乃瘥。
人參(一錢),白朮(錢半),茯苓(一錢三分),甘草(炙,一錢),當歸(二錢),撫芎(一錢),白芍(酒炒,一錢),熟地(二錢),黃耆(蜜炒,二錢),肉桂(二錢),
生薑一錢,紅棗三枚,水煎服。或加附子一錢。
凡痢病,宜瀉宜補,因脈因證,原無一定。若執痛無補法,不知因虛寒而痛者,愈攻則愈痛,元氣自脫,悔之晚矣!
丹溪先生用參、術調補胃氣,一、二劑而後下者,亦妙法也。虛者宜之。
凡痢後,腳漸細而軟痛者,將成鶴膝風,治宜溫補肝、脾、腎,不可仍用燥脾之藥也。
凡痢後身痛,系腸胃濕熱,惡血未淨,復還經絡,所以痛也,宜四物湯加桃仁、牛膝、紅花、陳皮之類。亦有屬氣血虛者,不可不審。
白話文:
芍藥湯: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因為濕熱邪氣太盛而引起的煩躁、拉肚子帶鮮血、肚子痛喜歡冷敷、脈象強實等症狀。
藥材包含:白芍(7.5克)、當歸、黃連、黃芩(各3.75克)、大黃(7.5克)、肉桂(1.875克)、甘草、檳榔(各2.25克)、木香(1.875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
香連丸:這個藥方是治療裡急後重(想拉肚子卻拉不出來的感覺),原因是氣滯導致熱邪鬱積在體內。如果脈象不是非常虛弱,就適合使用這個藥方。
藥材包含:黃連(37.5克,用吳茱萸水浸泡後炒乾磨成粉)、廣木香(15克)。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或米糊做成藥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如果中氣衰弱,或者腹瀉很久才停止,但是下腹部卻脹痛,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香連丸來治療。但也要注意,並非所有情況都是熱邪引起的,有時候是熱邪下迫,有時是寒邪下迫,也有可能是氣虛下陷導致的。要仔細觀察病因,熱就用涼藥,寒就用溫藥,虛就用補藥,下陷就用升提藥。這樣調整氣機之後,裡急後重才能去除。如果只用木香、檳榔、腹皮、枳殼等藥來疏散氣機,反而會使氣更虛弱,病情更嚴重。
參苓白朮散: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胃氣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使用這個藥方時,可以加入微炒過的石菖蒲(5.6克)來打開胃口,等食慾恢復後,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如果胃裡有熱,可以加入黃連(3.75克)。
藥材包含:人參、炒過的白扁豆(磨成粉)、微炒過的蓮肉(各7.5克)、白朮(11.25克)、炒過的砂仁(3克,磨成粉)、桔梗(3.75克)、炒過的薏苡仁(7.5克,磨成粉)、茯苓(5.6克)、炙甘草(3.75克)、菖蒲(5.6克)。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米湯調和後服用。通常服用一次就會有食慾。也可以用水煎煮後服用。食慾不振,有時候是因為火邪潛伏在胃中,脈象呈現洪數,身體內外都有熱證,這時應該使用黃芩、黃連、梔子、黃柏等藥材。如果沒有熱證,只是吃不下東西,或者討厭聞到食物的味道,或者餓了也吃不下,或者噁心想吐、吞酸水,這是脾氣虛弱,應該用四君子湯加上乾薑來治療。如果命門火不足,脾就沒有火可以生發,應該用熟地(37.5克)、附子(11.25克)、吳茱萸(開水泡過後焙乾,5.6克)、肉桂(7.5克)等藥材,大劑量服用,自然會有食慾。這種情況的脈象必然是虛弱的,而且右寸脈更微弱。
參朮香蓮湯(新方):這個藥方是治療休息痢(反覆發作、久治不癒的痢疾),原因是太早使用收澀的藥物,導致積滯沒有清除乾淨。
藥材包含:廣木香(1.875克)、黃連(3.75克)、人參(3克)、白朮(5.6克)、甘草(3.75克)、茯苓(7.5克)、枳實(3.75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治療有不恰當的地方,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材。
十全大補湯:這個藥方是治療痢疾後氣血兩虛,氣虛會發冷,血虛會發熱,可能早發也可能晚發,症狀類似瘧疾但並非瘧疾。千萬不要當成瘧疾來治療,一定要大補氣血,多服用幾劑才能痊癒。
藥材包含:人參(3.75克)、白朮(5.6克)、茯苓(4.875克)、炙甘草(3.75克)、當歸(7.5克)、川芎(3.75克)、酒炒過的白芍(3.75克)、熟地(7.5克)、蜜炒過的黃耆(7.5克)、肉桂(7.5克)。
加入生薑(3.75克)、紅棗三枚,用水煎煮後服用。也可以加入附子(3.75克)。
凡是痢疾,應該根據脈象和證候來決定是用瀉法還是補法,沒有固定的方法。如果執著於「有疼痛就不能用補法」,卻不知道有些疼痛是因為虛寒引起的,越是攻伐越是疼痛,元氣就會脫失,到時候後悔就晚了。
丹溪先生使用人參、白朮來調理脾胃,服用一兩劑後再使用攻下藥,也是一種很巧妙的方法,適合體虛的人。
凡是痢疾之後,如果腳逐漸變細、軟弱無力而且疼痛,這將會變成鶴膝風(膝關節腫大變形),治療上應該溫補肝、脾、腎,不能再使用燥濕健脾的藥物。
凡是痢疾之後出現身體疼痛,是因為腸胃濕熱、惡血沒有清除乾淨,重新回到經絡所導致的,應該用四物湯加上桃仁、牛膝、紅花、陳皮等藥材。也有些情況是因為氣血虛弱引起的,需要仔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