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六·本草(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本草(上) (5)

1. 二十六、麻黃根

(味甘平微澀,蜜炒。)止一切汗證,皆可加用。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引諸藥至衛分,而固腠理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的文字是說:「味道甜、性質平和稍微有些苦澀,可以用蜂蜜炒過。可以治療所有出汗的情況,都可以加上它使用。因為它的效能是可以走遍全身皮膚表面,帶領其他藥物到達衛氣部分,並且加固皮膚組織。」換句話說,這種草藥有幫助身體收斂汗水的效果,並能增強皮膚屏障功能,因此在治療各種出汗症狀時都可用上。

2. 二十七、葛根

(味甘寒,入脾胃二經。生葛汁大寒,解溫病大熱,吐衄諸血。),輕揚升發。退熱止渴,(凡熱而兼渴者,此為最良,以能升胃氣入肺而生津耳。)開腠發汗,(麻黃太陽經藥,兼入肺經,肺主皮毛;葛根陽明經藥,兼入脾經,脾主肌肉,二藥皆發散寒邪,而所入不同。)陽明頭痛。

(陽明頭痛,脈浮緩而洪長,可用葛根為君;若太陽初病頭痛而即用之,反引邪入陽明也。)止腸風血痢,(清胃熱。)發痘疹,(凡痘疹已見紅點,勿再服升葛,恐表虛反增斑爛。)散鬱火,(火鬱則發之義。)解酒毒,(葛花更良。)為治脾胃虛泄之聖藥。(清氣在下,故泄,葛根能升陽明清氣。

)按葛根性涼,胃寒者禁用。

白話文:

葛根的中醫功效與應用

性味: 味甘寒,入脾胃二經。生葛汁性寒,可解溫病之高熱,以及吐血、鼻出血等症。

功效:

  • 輕揚升發: 退熱止渴,凡熱病伴隨口渴者,葛根為最佳選擇,因為它能提升胃氣進入肺部,產生津液。
  • 開腠發汗: 葛根為陽明經藥,兼入脾經,脾主肌肉;而麻黃為太陽經藥,兼入肺經,肺主皮毛。兩藥皆能發散寒邪,但入經不同。
  • 陽明頭痛: 陽明頭痛,脈象浮緩而洪長,可用葛根為主藥。但若太陽初病頭痛就使用葛根,反而會把邪氣引向陽明經。
  • 止腸風血痢: 可清胃熱。
  • 發痘疹: 痘疹已出現紅點後,不宜再服用葛根,以免表虛加重斑爛。
  • 散鬱火: 火鬱則發之意,可散鬱火。
  • 解酒毒: 葛花比葛根更有效。
  • 治脾胃虛泄之聖藥: 清氣下降則導致泄瀉,葛根能提升陽明清氣。

總結: 葛根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發散風寒、止痛止血等功效,是治療溫病、陽明頭痛、腸風血痢、痘疹、酒毒等病症的常用藥材。

3. 二十八、升麻

(味微苦氣浮,入脾胃肺與大腸四經。忌火,蜜炒。)善散陽明風寒、肌表邪熱。(同蔥白,散陽明風邪;同葛根,發陽明之汗。)能引甘溫之藥,上行補氣而實表。(同參耆用。)治陽明頭痛、齒疼、喉痹、(同石膏用。)下痢後重、大小便閉。(氣滯於中必上行,而後下降。

)凡久泄、脫肛、夢遺、崩中、帶下、癰疽、痘疹、陽虛下陷之類,用佐補劑,皆所宜也。按升麻性陽氣升,凡諸火上炎,吐衄咳嗽,陰虛氣逆者,並不可投。

白話文:

這味藥微苦,氣往上走,進入脾胃肺和大腸四條經脈。忌用火,可以蜜炒。它擅長散發陽明經的風寒、肌膚表面的邪熱。與蔥白搭配,可以散發陽明經的風邪;與葛根搭配,可以引發陽明經的汗。能引導溫和的藥物,向上補氣,使肌膚表層充實。與人參和黃耆一起使用效果更佳。治療陽明經頭痛、牙痛、喉嚨腫痛,可以與石膏一起使用;治療拉肚子後肚子沉重、大小便不通,效果也很好。因為氣體停滯在身體內部,必然會向上走,然後再下降。凡是久瀉、脫肛、夢遺、婦女崩漏、白帶、癰疽、麻疹、陽虛下陷等病症,都可以用它來輔助補益藥物。需要注意的是,升麻性屬陽氣上浮,凡是火氣上炎、吐血衄血、咳嗽、陰虛氣逆等病症,都不能使用升麻。

4. 二十九、柴胡

(味苦微辛微寒,入肝膽三焦心包四經。前胡、半夏為使,惡皂莢,反藜蘆。生用走表,酒炒能佐補劑。)能引肝經清氣上升。治傷寒病傳肝經、寒熱往來、(若病猶在太陽,即用柴胡則引賊入門;如病已入陰經,復服柴胡,是重虛其表。)胸痞脅痛、(屬肝木有餘。宜小柴胡湯加川芎、青皮、白芍。

白話文:

此藥性苦帶微辛,微寒,主入肝、膽、三焦及心包四條經絡。前胡和半夏是此藥的主要成分。它們不能與皁莢一起使用,也不能與藜蘆相配伍。生用時能導引體內的清氣上行,適用於治療傷寒病傳至肝經、寒熱交替的症狀。如果病初在太陽經,使用柴胡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若病已深入陰經,再服用柴胡,會進一步損耗表層的正氣。

對於屬於肝木過盛引起的胸脹脅痛,應當使用小柴胡湯,並添加川芎、青皮、白芍等草藥來調和。

)口苦耳聾、(肝膽之邪。)嘔吐心煩、(邪在半表半裡。)諸瘧寒熱、(邪伏半表半裡,適在少陽所主之界。)頭眩目赤。(肝膽之火。)按柴胡味薄氣升,善泄善散,凡陰虛勞熱,及初感風寒,皆禁用。

外有銀州生者,根長尺余,色微白而軟,另是一種,可佐補藥。能退勞熱疳熱。北產者如前胡而軟,可用。南產者強硬,不可用。

白話文:

口苦耳聾可能是肝膽有問題,嘔吐心煩則可能是半表半裡的邪氣,反覆發燒可能是邪氣在半表半裡,位於少陽經的範圍,頭暈目赤則是肝膽火旺。柴胡味道淡薄,氣味向上升發,善於宣泄和散發,所以對於陰虛勞熱以及剛開始感染風寒的人來說,都不適合使用。

銀州生柴胡,根部長約一尺,顏色偏白且柔軟,還有一種可以作為補藥的佐藥,能夠退去勞熱和疳熱。北方產的柴胡和前胡類似,但比較柔軟,可以服用。南方產的柴胡則比較硬,不可使用。

5. 三十、前胡

(味苦辛微甘,氣寒,入肺脾胃大腸四經。半夏為使,惡皂莢,畏藜蘆,皮白肉黑,味甘氣香者食。忌火。)性陰而降氣,氣降則火降,而肝膽風熱之痰自消。(氣有餘便是火,火則生痰。)解肺經風寒,(辛也。)理胸腹痞滿,(甘也。)泄肺經之熱,(苦也。)散太陽之邪,(寒也。

)除哮喘、咳嗽、(肺邪。)嘔逆,安胎,霍亂,(安脾。)療風熱頭痛、小兒疳熱。按前胡治火熱風痰,凡陰虛火動,及不因外感而有痰者禁之。

白話文:

這種藥材味道微苦帶點辛辣,略微甘甜,性質寒涼,進入肺、脾、胃和大腸四條經脈。品質上,以半夏作為引導藥物,忌諱與皂莢同用,也怕藜蘆,好的藥材皮白肉黑,味道甘甜且帶有香氣。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藥材不能用火烤。它的性質陰寒,能使氣體下降,氣降則火降,從而消除肝膽風熱所引起的痰。因為氣盛則化火,火則生痰。它可以解肺經風寒,理順胸腹的鬱結和脹滿,清泄肺經的熱氣,驅散太陽經的邪氣,治療哮喘、咳嗽、嘔逆,安胎,霍亂,以及風熱頭痛和小兒疳熱等病症。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藥材適合治療火熱風痰,如果體質虛寒、陰虛火旺,或者沒有外感卻出現痰症,則禁止使用。

6. 三十一、紫蘇

(味苦氣溫,入肺經。宜橘皮,忌鯉魚。色紫氣香者良。)味辛入氣分,色紫入血分。祛風去寒,解肌發汗,(辛也。)開胃益脾,下食消脹。(氣香而溫。)梗能順氣安胎,子能消痰定喘。

(紫蘇同陳皮、砂仁,行氣安胎;同藿香、烏藥,溫中止痛;同香附、麻黃,發汗解肌;同川芎、當歸,和血散血;同桔梗、枳殼,利膈寬腸;同萊卜子、杏仁,消痰定喘;同木瓜、厚朴,散濕解暑,治霍亂腳氣。)按氣虛表虛者忌用葉,腸滑氣弱者忌用子,多服瀉人元氣,慎之!

白話文:

紫蘇味苦性溫,入肺經。適合搭配橘皮使用,忌與鯉魚同食。紫蘇顏色紫,氣味香者品質較佳。味道辛辣入氣分,紫紅色入血分。具有祛風寒、解肌發汗、開胃益脾、下食消脹的功效。梗能順氣安胎,子能消痰定喘。

紫蘇可與陳皮、砂仁搭配,行氣安胎;與藿香、烏藥搭配,溫中止痛;與香附、麻黃搭配,發汗解肌;與川芎、當歸搭配,和血散血;與桔梗、枳殼搭配,利膈寬腸;與萊菔子、杏仁搭配,消痰定喘;與木瓜、厚朴搭配,散濕解暑,治霍亂腳氣。

要注意的是,氣虛表虛者忌用紫蘇葉,腸滑氣弱者忌用紫蘇子,過量服用會損害元氣,需謹慎使用。

7. 三十二、桔梗

(味苦辛微涼,入肺經,兼入心胃二經。畏白芨、膽草。)開提氣血,表散寒邪,能退肺熱,清利頭目。(引藥上行。)治痰壅、喘促、鼻塞、(肺氣滯也。)喉痹、咽痛、(心火。)口瘡、齒痛、(胃火。)肺癰、乾咳、(肺火。)胸痛、(火鬱上焦。)下痢、腹痛、腸鳴、腹滿,(肺火鬱於大腸。

)排膿行血,(氣暢。)下氣消痰。(肺氣清,濁氣自下行耳。)按桔梗為舟楫之劑,引諸藥上於至高之分以成功,若攻補下焦藥中,不可入也。

白話文:

桔梗味苦辛微涼,入肺經,也兼入心胃二經,忌白芨、膽草。它能開提氣血,表散寒邪,退肺熱,清利頭目,有助藥物上行。可治痰壅、喘促、鼻塞(肺氣滯)、喉痹、咽痛(心火)、口瘡、齒痛(胃火)、肺癰、乾咳(肺火)、胸痛(火鬱上焦)、下痢、腹痛、腸鳴、腹滿(肺火鬱於大腸),以及排膿行血(氣暢)、下氣消痰(肺氣清,濁氣自下行)。桔梗如同舟楫,引領其他藥物上達最高部位,才能發揮功效。若用於攻補下焦的藥方中,則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