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八·雜證 (2)
卷之八·雜證 (2)
1. 論脈
凡氣虛血虛,何以辨之?蓋陰虛者,面必赤,口渴而畏冷水,左尺脈虛數,是無根之火,載於上也。若是陽虛,火入於內,面必不赤,口即渴而舌必滑,脈雖數而尺無力,此為辨耳。若曾服涼藥,脈反有力而數者,是火鬱於中,逼陽於外,假有力也,宜升宜補,投以寒涼必死。毫釐之差,枉人性命,慎哉!
凡人但知氣有餘即是火,不知火之餘即是氣。或為喘滿,或為煩悶。有餘者,病氣也。病氣之有餘,正氣之不足出。
凡滋陰即所以降火,非滋陰之外又降火也。蓋二尺水火,互相生化。左尺脈虛弱而細數者,是左腎真陰不足,用六味丸。右尺脈遲軟,或沉細而數欲絕,或浮大而空虛無神者,是命門相火不足,用八味丸。至於兩尺微弱,是陰陽俱虛,用十補丸。此皆滋其先天之本源,實萬世無窮之利。乃世之補陰者,率用四物、知柏,反收戕脾胃,多致不起,能無遺憾於世哉!
固本十補丸,治腎元不足,脾胃虛弱,水火俱衰之證。
熟地(八兩),棗皮(五兩,酒蒸,曬乾,炒),淮山藥(五兩,炒),白茯苓(四兩,人乳拌,曬乾,炒),淮牛膝(三兩,酒拌,曬乾,炒,精滑者不用),北五味(一兩二錢,打扁蜜酒拌蒸,曬炒),附子(制,一兩五錢,或加至二兩),上肉桂(一兩五錢,去粗皮,不見火,或多用),鹿茸(一具,切小片,酥拌,炒黃),厚杜仲(三兩,鹽水拌透,曬乾,炒)
共為細末,用熟地搗爛入藥,加煉蜜杵好為丸,每早淡鹽水服五、六錢。
凡虛損,兩顴赤,或唇紅者,陰虛於下,逼陽於上也。○虛而多渴者,腎水不足,引水自救也。○聲出於喉,而根於腎,其喑唾而聲不出者,此腎虛也。○喉乾嚥痛者,水虧而相火上浮也。○喘急者,陰虛肺格,氣無所歸也。○煩躁者,陽中無陰也。○多怒而筋急者,水虧木燥,肝失所資也。
○飲食不甘,肌肉漸消者,脾虛而敗也。○心跳而怔忡者,氣不歸精也。經曰:「胃之大格,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共動應衣,宗氣泄也。」○盜汗者,有火則陰不能守,無火則陽不能固也。○多痰多沫,吐清水者,此水泛為痰,脾虛不能制火也。○腎主骨,骨痛者,真陰竭也;腰脅痛者,肝腎虛也。
○膝以下冷者,命火衰,不歸源也。○小水黃澀淋瀝者,真陰虧竭,氣不化水也。○足心熱甚者,虛火爍陰,湧泉涸也。○以上諸症,勞瘵常有,逐一指出,以便探本而治,弗至誤認。
凡陰虛者多熱,以水不濟火也,治宜甘涼,大忌辛溫。如乾薑、桂、附、故紙、白朮、半夏之類,不可輕用;即如參、耆、枸杞、當歸、杜仲之屬,皆陰中有陽,亦當酌宜用之。蓋恐陽旺則陰愈消,熱增則水益涸耳。然又忌寒涼之藥,不能資補也。彼有火之盛者,固不得不從清涼,亦當兼壯水之劑。相機間用,可止則止,以防其敗。
白話文:
論脈
一般來說,氣虛和血虛要如何分辨呢?如果是陰虛,臉色一定會發紅,口渴但卻怕喝冷水,左手的尺脈會呈現虛弱且跳動快速的現象,這代表是沒有根源的虛火往上浮動。如果是陽虛,虛火就會往內,臉色不會發紅,口渴時舌頭會比較滑潤,脈搏雖然跳動快,但尺脈卻沒有力氣,這就是分辨的方法。如果曾經吃過寒涼的藥物,脈搏反而變得有力且跳動快,這代表是虛火被壓在體內,迫使陽氣浮於體外,這只是假象的有力,此時應該用溫補的方式來治療,如果用寒涼的藥物就會有生命危險。用藥時一點點的差錯,都會影響到病人的性命,必須要謹慎小心!
一般人只知道氣太多就是火,卻不知道火太多反而會導致氣虛。這可能會造成喘氣或胸悶的症狀。所謂的「有餘」是指病氣過多,是因為身體的正氣不足而導致的。
滋養陰氣其實就是在降低虛火,並不是滋陰之外還要另外降火。這是因為腎臟的陰陽(水火)會互相轉化。左手的尺脈虛弱、細小且跳動快速,代表是左腎的真陰不足,應該服用六味丸。右手的尺脈遲緩、軟弱,或是沉細而跳動微弱到快要消失,或是浮大而空虛無力,代表是命門的相火不足,應該服用八味丸。如果兩手的尺脈都非常微弱,代表是陰陽兩虛,應該服用十補丸。這些都是在滋補先天的根本,是能夠帶來長遠利益的好方法。但現在一般人滋補陰氣,大多使用四物湯、知柏地黃丸,反而會傷害脾胃,常常導致病情惡化,實在令人感到遺憾。
固本十補丸,可以治療腎元不足、脾胃虛弱、水火皆衰的症狀。
藥材成分包含:熟地(八兩)、棗皮(五兩,用酒蒸過後曬乾、炒過)、淮山藥(五兩,炒過)、白茯苓(四兩,用人乳拌勻後曬乾、炒過)、淮牛膝(三兩,用酒拌勻後曬乾、炒過,如果藥材太過滑潤則不用)、北五味子(一兩二錢,打扁後用蜜酒拌勻蒸過、曬乾炒過)、附子(炮製過的,一兩五錢,或可加至二兩)、上肉桂(一兩五錢,去掉粗皮,不見火,或可多用)、鹿茸(一副,切小片後用酥油拌勻炒黃)、厚杜仲(三兩,用鹽水拌勻後曬乾、炒過)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將熟地搗爛後加入其他藥粉中,再加入煉製過的蜂蜜,搗勻做成藥丸,每天早上用淡鹽水服用五到六錢。
一般來說,虛損的人,兩頰發紅或是嘴唇發紅,代表是陰虛在下,虛火被逼往上浮動的現象。身體虛弱卻又感到口渴,是因為腎水不足,身體才會想藉由喝水來自我補充。聲音是從喉嚨發出的,但根源在於腎,如果失聲或是想說話卻說不出來,這是腎虛的表現。喉嚨乾燥疼痛,是腎水不足,虛火才會往上浮動。喘氣急促,是因為陰虛導致肺部氣機不順,氣無處可歸。煩躁不安,代表是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容易發怒且筋脈緊繃,是因為腎水不足導致肝木失去滋養。
飲食沒有味道、肌肉逐漸消瘦,代表是脾虛衰敗。心悸、心跳不穩,代表是氣血無法歸於精。古書上說:「胃的重大關口,叫做虛里,位置在左邊乳房下方,會隨著心跳而跳動,這是宗氣外洩的現象。」盜汗,如果有虛火,就會造成陰氣無法守住,如果沒有虛火,就會造成陽氣無法固守。痰多、口水多,吐出清澈的液體,這是因為水液代謝異常導致痰,脾虛無法抑制虛火。腎主骨骼,骨頭疼痛,代表是真陰耗盡;腰部和脅部疼痛,代表是肝腎虛弱。
膝蓋以下冰冷,代表是命門火衰,無法回歸根本。小便黃濁、排尿困難、淋漓不盡,代表是真陰虧損耗竭,氣無法化為水。腳心發熱,代表是虛火耗損陰液,湧泉穴乾涸。以上這些症狀,在勞累虛損的病人身上很常見,特別一一列出,以便能夠找出根本原因來治療,才不會誤判。
一般來說,陰虛的人容易發熱,是因為腎水無法滋潤陰火,治療上應該用甘涼的藥物,絕對不能使用辛溫的藥物。像是乾薑、肉桂、附子、補骨脂、白朮、半夏之類的藥物,不可輕易使用;即使像是人參、黃耆、枸杞、當歸、杜仲之類的藥材,雖然都屬於滋陰藥,但也含有陽氣,所以也應該斟酌使用。這是因為擔心陽氣過盛會讓陰氣更加消損,虛熱增加會讓腎水更加枯竭。然而,也不能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因為過寒涼的藥物無法補充身體的能量。如果是體內虛火旺盛的人,當然必須要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但同時也應該搭配滋養腎水的藥物。視情況交替使用,症狀減輕時就應停止用藥,避免造成身體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