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六·雜證 (2)
卷之六·雜證 (2)
1. 脈候
上為細末,粥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用白湯一口送下,即睡,以動膈上之濕痰熱積。欲利下,則空心服之。病久體虛者,以人參或白朮煎湯下之。
滾痰丸,治一切濕熱食積等痰,窠囊老痰。
礞石(煅黃,一兩),大黃(酒蒸,四兩),黃芩(四兩),沉香(三錢),
上為細末,水丸,每服三五十丸,即仰臥,令藥徐徐而下。服後,須半日勿飲食起坐,必使上焦痰積過膈入腹,然後動作,方能中病。或病甚者,多服無妨。
化痰丸,潤燥開鬱,降火消痰。治老痰鬱痰,結成黏塊,凝滯喉間,肺氣不清,吐咯不出,因火邪上炎而結也。惟緩治乃效。
天冬(去心),黃芩(酒炒),海石(另研),栝蔞仁(去油),橘紅(各一兩),連翹,香附(淡鹽水浸炒),桔梗(各五錢),青黛(飛去泥沙,另研),芒硝(另研。各三錢)
上為細末,蜜丸,綠豆大,淡薑湯送下五六十丸。○此等老痰,好酒人多有之。肺與胃脘,皆火邪所熬而成。此方,天冬、黃芩瀉肺火,海石、芒硝咸以軟堅,栝蔞潤肺消痰,香附、連翹開鬱降火,青黛去鬱火,故不用辛燥等藥。
千緡湯,治痰喘不得臥,人扶而坐,一服即安。
半夏(炮,七個),甘草(炙),皂角(炙。各一寸),生薑(一大指)
水煎服。
加味補中益氣湯,治氣虛痰甚。若不固中氣以運痰,而再攻之,則胃氣虛,痰愈甚矣。
人參,黃耆(蜜炙),白朮,甘草(炙。各錢半),當歸(一錢),陳皮(五分),升麻(蜜炒),柴胡(酒炒。各三分),茯苓(錢半),半夏(二錢),
姜五分,棗二枚,水煎服。有無力服參者,或以山藥三錢(炒黃)代之,或以目今所出北條參三錢代之,權宜用之而已。
五痰五飲,分析症治,但宜酌虛實用之,不得泥執而不化也。
脾經曰濕痰:脈緩體重,腹脹食滯,其痰滑而易出。(二陳湯。虛者六君子湯。)
肺經曰燥痰:脈澀,氣上喘促,惡寒,其痰澀而難出。(利金湯。潤肺飲。)
肝經曰風痰:脈弦,燥怒,二便秘澀,其痰青而多泡。(防風丸。川芎丸。)
心經曰熱痰:脈洪,煩熱,心痛,口燥,其痰堅而成塊。(小黃丸。大黃丸。)
腎經曰寒痰:脈沉,心怖,足寒而厥,其痰稀有黑點。(胡椒理中丸。八味地黃丸。)
痰飲:水走腸間,轆轆有聲,心下極冷,其體忽瘦。(桂苓甘術湯主之。)
懸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十棗湯下之。)
溢飲:欽水流於四肢,當汗不汗,身體疼重。(大青龍湯汗之。)
支飲:咳逆,喘促不得臥,其形如腫。(五苓散,澤瀉湯利之。)
伏飲:膈滿嘔吐,喘咳惡寒,背痛多淚。(倍術丸)
更有一種非痰非飲,時吐白沫,不甚稠黏,此脾虛不能約束津液,宜六君子湯加益智仁以攝之。
白話文:
[脈候]
細末藥丸
將藥材磨成細粉,製成如粥糊般或如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溫開水送服,服藥後即可睡覺,以幫助清除膈膜以上的濕痰和熱積。如果想要通便,則空腹服用。對於久病體虛的人,可以用人參或白朮煎湯送服。
滾痰丸
主要治療各種濕熱、食積等引起的痰,以及積在深處的老痰。
配方:煅燒過的礞石(一兩)、酒蒸過的大黃(四兩)、黃芩(四兩)、沉香(三錢)。
做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用水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三五十丸,服藥後立即仰臥,讓藥丸慢慢往下走。服藥後,必須靜臥半天,不要飲食、起身或坐著,務必使上焦的痰積經過膈膜進入腹部,然後才能活動,這樣才能達到藥效。如果病情嚴重,可以多服一些。
化痰丸
主要作用是潤燥、疏肝解鬱、降火、化痰。治療老痰、鬱痰,這些痰結成黏塊,堵在喉嚨裡,導致肺氣不暢,難以咳出,這是因為火邪上炎造成的。這種情況只能緩慢治療才能見效。
配方:天冬(去心)、酒炒過的黃芩、另研的海石、去油的栝蔞仁、橘紅(各一兩),連翹、用淡鹽水浸泡後炒過的香附、桔梗(各五錢),另研的青黛(除去泥沙)、另研的芒硝(各三錢)。
做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用淡薑湯送服五六十丸。這種老痰,嗜酒的人比較常見,通常是肺和胃受到火邪煎熬形成的。此方中,天冬、黃芩用於瀉肺火,海石、芒硝味鹹可以軟化堅硬的痰塊,栝蔞潤肺消痰,香附、連翹疏肝解鬱、降火,青黛可以去除鬱火,所以沒有使用辛燥的藥材。
千緡湯
主要治療痰喘導致無法躺臥,必須靠人攙扶坐著的症狀,服藥一次即可緩解。
配方:炮製過的半夏(七個)、炙甘草、炙皂角(各一寸)、生薑(一大塊)。
做法:用水煎服。
加味補中益氣湯
主要治療因氣虛導致痰多的情況。如果不先補中氣來運化痰液,反而直接攻伐,則會導致胃氣虛弱,痰反而會更多。
配方:人參、蜜炙黃耆、白朮、炙甘草(各錢半),當歸(一錢),陳皮(五分),蜜炒升麻、酒炒柴胡(各三分),茯苓(錢半),半夏(二錢)。
做法:加入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用水煎服。如果體力虛弱無法服用人參,可以用炒黃的山藥三錢代替,或用當季產出的北條參三錢代替,這只是權宜之計。
五痰五飲
以下分析五種痰和五種飲的症狀和治療方法,應根據虛實情況靈活運用,不可固執不變。
- 脾經濕痰: 脈象緩慢,身體沉重,腹脹,消化不良,痰液滑利容易咳出。(可以用二陳湯,虛弱者用六君子湯。)
- 肺經燥痰: 脈象澀滯,氣喘急促,怕冷,痰液乾澀難以咳出。(可以用利金湯或潤肺飲。)
- 肝經風痰: 脈象弦緊,容易煩躁發怒,大小便不暢,痰液呈青色且多泡沫。(可以用防風丸或川芎丸。)
- 心經熱痰: 脈象洪大,煩躁發熱,心痛,口乾舌燥,痰液堅硬成塊。(可以用小黃丸或大黃丸。)
- **腎經寒痰:**脈象沉,容易驚恐,四肢冰冷,痰液稀薄並帶有黑點。(可以用胡椒理中丸或八味地黃丸。)
五飲:
- **痰飲:**水液在腸間流動,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心下極度寒冷,身體突然消瘦。(可以用桂苓甘術湯治療。)
- **懸飲:**飲水後,水液停留在脅肋下,咳嗽時會牽引疼痛。(可以用十棗湯攻下。)
- **溢飲:**飲水後,水液流到四肢,該出汗時卻沒有出汗,身體疼痛沉重。(可以用大青龍湯發汗。)
- **支飲:**咳嗽氣喘,無法躺臥,身體看起來腫脹。(可以用五苓散或澤瀉湯利水。)
- **伏飲:**感到膈膜脹滿,嘔吐,咳嗽,怕冷,背部疼痛,容易流淚。(可以用倍術丸治療。)
另外還有一種既不是痰也不是飲的情況,會時常吐出白沫,但白沫並不濃稠,這是因為脾虛不能約束津液,應該用六君子湯加入益智仁來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