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序
序
1. 序
醫自軒岐設教。其為天下斯民慮。至深遠也。然去聖既遠。教雖存而不免浸至失真。此所以必又待豪傑之士為之維持發越、而後可以永其傳也。歷代以來。若秦越人、淳于意、張仲景、華元化、孫思邈。蓋皆其人焉。奈何自思邈而下。世代益遠。所失益甚。士之習醫業者。各尊所聞、行所知。
倀倀乎莫知適從矣。是故凡遺書所存。其處方立論。紛紛乖繆。或氣運之有遺。或經絡之不審。或表裡升降而混於所施。君子於此不能無識議焉。天愍斯民。嗣生豪傑。而鎦河間、張潔古、李東垣諸公者。挺然復出。啟前聖不傳之秘。煥然為後學之模範。然當時學者。惟真定羅謙甫氏。
白話文:
醫學自軒轅黃帝、岐伯創立以來,就一直為天下百姓的福祉著想,其深遠的影響力令人敬佩。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距離聖賢的教誨越來越遠,即使醫學典籍仍然存在,也難免會逐漸失真。因此,必須依靠有志之士不斷地維護發揚,才能讓醫學的傳承永續不衰。
歷代以來,像秦越人、淳于意、張仲景、華元化、孫思邈等傑出人物,都是醫學界的翹楚。然而,自孫思邈之後,時代越發久遠,醫學的失傳也更加嚴重。學習醫術的人,各自尊崇自己的師承,只憑藉自己的經驗行事,迷茫無助,不知所從。
因此,古籍中流傳下來的醫方和理論,錯綜複雜,相互矛盾。有些是由于時代氣運的變遷而有所遺漏,有些是由于對經絡的認識不夠精確,有些則是將表裡升降的原理混淆在治療方法中。有識之士對此不能不感到憂慮。
幸虧上天眷顧百姓,後世又誕生了像李杲(號曰河間)、張元素(號曰潔古)、李東垣等傑出醫家,他們毅然挺身而出,繼承前聖未傳之秘,成為後學者的楷模。當時,只有真定羅氏謙甫(羅天益)對此有所領悟。
獨得李氏之正傳。故所輯衛生寶鑑一書。論病則本於素、難。必求其因。其為說也詳而明。制方則隨機應變。動不虛發。其為法也簡而當。太抵皆採摭李氏平日之精確者。而間檃括以己意。旁及於諸家者也。江左舊有刻板。兵燹不存。士大夫家罕有其書。雖間有能謄錄者。往往病於差繆。
棄置不省。後生晚學。殆有未嘗經目者矣。吾友院判韓公公達。為予言其幼稚時。嘗承先君子復齋先生之訓。謂羅氏深得李氏不傳之奧。其處方立論。不偏於一。而於針法本草,莫不備述。實醫家至要之書。嘗讎校其訛舛。欲重刊行而未暇。汝輩當繼志勿忘也。先人沒已久。
白話文:
羅氏承襲了李氏的正統醫學傳承,因此撰寫了《衛生寶鑑》一書。他在論述疾病時,根植於素問與難經,必追根究底,探究病因。他的論述詳盡而清晰,制訂藥方時則隨機應變,出手不虛。他的方法簡潔而精準。總體而言,他汲取了李氏平日的精華,並融入了自己的見解,同時也參考了其他醫家的學說。江左地區以前有刻板印刷的版本,但戰亂中已不復存在,士大夫家中鮮有此書。雖然有人抄錄,但往往存在錯誤。
因此,這本書被遺忘在角落,後輩學子幾乎沒有見過。我的友人院判韓公公達曾告訴我,他年幼時,曾受其父復齋先生的教導,認為羅氏深得李氏不傳之秘,其處方和論述不偏於一方,且對針灸和本草學都有詳細的論述,是醫學界至關重要的著作。他曾校對羅氏的著作,發現有錯誤,想要重新出版,但一直未能成行。你們後輩應該繼承他的遺志,不要忘記這本書。我的父親已經去世很久了。
言猶在耳。某今幸承澤余。叨仕醫垣。日近聖天子清光。思所以報稱萬一者。惟是書為然。恆惜其傳布之不廣。乃命醫士錢垣繕寫。捐俸貲鳩工鋟木。與眾共之。子盍為序。嗚呼。羅氏之書。將翕然為人所爭誦矣。夫李氏之學。得羅氏而益明。羅氏之書。得韓氏而傳播不朽。
是其嘉惠後學、羽翼醫教之盛心。於何如也。因不辭而書以為末序云。
永樂十五年歲在丁酉冬十一月癸丑太醫院院判淮南蔣用文書
白話文:
羅師傅的著作,我至今仍然記憶猶新。如今有幸蒙受恩澤,在太醫院任職,每日沐浴在聖上的光輝之下,希望能為國家盡一份微薄之力。而羅師傅的著作,正是最好的方式。我深感其傳播不夠廣泛,於是委託醫士錢垣抄寫,並捐出俸祿、募集資金刻版,與天下人共享。您何不為此書寫序言呢?羅氏之書,很快就會廣為流傳,成為人們爭相誦讀的經典。李氏醫學得益於羅氏,更加精深;羅氏之書得益於韓氏,得以流傳不朽。這是羅師傅為後學傳道授業解惑,振興醫學的盛心,令人敬佩!因此我斗膽為此書寫下這篇後記。
永樂十五年歲在丁酉冬十一月癸丑日,太醫院院判淮南蔣用書。
衛生寶鑑者、羅謙甫所著之書也。謙甫、東垣李明之之門人。東垣在當時。有國醫之目。已達窔奧。謙甫蓋升其堂而入其室者。發言造詣。酷類其師。有裨於前人之未備。書已板行。元末毀於兵燹。故今少見全籍。近年以來。間有。抄錄之者。又多遺逸。獨吳。郡韓氏家藏為善。
本蓋復齋韓公恆補其缺略。正其訛誤。此書之不廢其、有幸矣。復齋嘗欲鋟梓以惠於世。有志未遂而卒。遺命屬其子公達。公達拳拳服膺不忘。既刻東垣脾胃論、及內外傷辨、用藥珍珠囊三書已。又刻完是書。為費不貲。卒成其先人之志。間徵廣文為序。竊觀方書。古今不一家。
白話文:
《衛生寶》一書,為羅謙甫所著。謙甫為東垣李明之的門人。東垣在當時被尊為國醫,醫術精深,已達醫學之奧妙。謙甫繼承師承,精通醫道,造詣深厚,與其師風格酷似。其所著之書,補益前人所未備,貢獻良多。
此書曾被刊印出版,但元末戰亂中毁於兵火,如今全書少見。近年來,偶有抄錄者,但多有遺失。唯獨吳郡韓氏家藏本保存完好。
韓公恆,字復齋,補全了此書的缺漏,糾正了其中的錯誤,使此書得以流傳不廢,實乃幸事。復齋曾有意刊印此書,以惠及世人,但志願未遂便離世了。他遺命其子公達完成此事。公達感念其父遺志,刻印了東垣的《脾胃論》、《內外傷辨》、《用藥珍珠囊》三書之後,又刻完《衛生寶》。此舉耗費不貲,但他最終完成了先父的遺願。
如今徵求廣文為此書作序。竊以為醫方古今不一,各有其精妙之處。
其或有非出於良醫師之手集錄。往往用之或失其宜。不能收效而反有戕賊人者。非方之罪。蓋不知醫之誤也。大抵醫家著述。其說尤難。一或失理。生死安危、在亳忽間耳世或病張長沙著論。有大人之病而無嬰兒之患。有北方之藥而無南方之治。斯殆所謂難也歟。今觀謙甫是書。
備諸證療。蓋斟酌古方而參以己意。且一一經試用之。無不神應。如養由基之於射。百發百中。誠有裨於醫道為不少矣。復齋、深究其然。乃欲廣其傳以壽斯人於無窮。閔世疾苦之心切矣。公達克推是心。無所違焉。果能俾是書之傳。如其先人之欲。賢哉公達之為人子也。使其書家列而戶置之。
白話文:
其中可能有一些方劑並非出自良醫之手而被收集整理。往往在使用時,可能不符合病症的需要,無法收到療效反而有害於病人。這並非方劑本身的過錯,而是因為不懂醫術的人誤用了藥方。總之,醫學書籍的內容極其複雜難懂,一不小心就會犯錯,而生死安危往往就在一瞬間。古人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就曾經提到過“大人之病而無嬰兒之患,有北方之藥而無南方之治”,這便是醫術難處的體現。
現在我們看到謙甫先生的這本書,記載了各種病症的治療方法,他綜合古方並加入了自己的見解,而且每一個方劑都經過親身試驗,效果都非常神奇,就像養由基射箭百發百中一樣,確實對醫學界有很大的貢獻。復齋先生深知這本書的價值,想要廣泛傳播它,讓世人能夠長壽,他憐憫世人疾病的苦楚之心,非常真切。公達先生也認同復齋先生的這個心愿,毫不猶豫地推廣這本書。如果能夠讓這本書像其先人所期望的那樣流傳下去,那麼公達先生作為人子,就真是賢德了。希望這本書能夠家家戶戶都有,人人都能閱讀。
其功不亦溥乎。窮鄉下邑之士。猝然有疾。不得良醫師。得是書而觀之。對證以求方。依方而服藥。必灑然如褫。不至於束手待斃。使凡淺之夫為醫者。得是書而觀之。於用藥必有所循仿。必不至於謬誤。其為惠澤於人者。詎可涯乎。遂書以為序。以見公達父子之用心也。今國家覃至仁以為治。
躋斯世斯民於壽域之中。而公達之為。蓋有所助也歟。公達名夷。仕為太醫院判。忠勤端愨。小心慎密。尤為上所知遇云。
永樂十五年歲次丁酉十二月戊戌文淵閣大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奉政大夫廬陵胡廣序
白話文:
這本書的功用實在是廣大無邊。住在偏遠鄉村的人,突然生病了,找不到好醫生,得到這本書看一看,根據症狀找到藥方,依方服藥,一定會像脫掉束縛般輕鬆起來,不至於束手無策等死。讓那些醫術不精的醫生,得到這本書看一看,用藥就會有所依循仿效,一定不會犯錯誤。這本書對人們的惠澤,實在是無法估量。所以寫下這篇序言,來表達公達父子用心良苦。如今國家施行仁政,要讓百姓都能長壽,而公達的作為,應該可以起到一定的幫助吧。公達,名字叫夷,擔任太醫院判,忠誠勤奮,正直坦蕩,小心謹慎,特別受到皇帝的賞識。
吳郡韓公復陽。精於醫學。嘗以李東垣門人羅謙甫所著衛生寶鑑書。詳加考訂。將壽諸梓。未就而歿。公之季子公達。克世其業。遭逢聖明。仕為太醫院判。嘗持此書語予曰。吾將刻之以成先志。幸一言以序之。予既諾而未暇為。今年冬。公達又歿。其子布覆泣且拜。懇求不已。
予惟上古聖神。閔斯民之扎瘥夭閼。不得以全其壽。於是為之醫藥以濟之。厥後名醫世出。各以意見著方書。聯篇累牘。非止一家。然用而試之。有得有失。獨近世東垣所著內外傷辨等篇。發前人之所未發。故其所著之方。靡不神效。謙甫受業其門。得聞至論。其為此書。斟酌損益。
白話文:
吳郡的韓公,名復陽,精通醫術。他曾仔細研讀李東垣門人羅謙甫所著的《衛生寶鑑》,並詳細考證、整理,準備將其刻印成書流傳後世。然而,他還沒完成心願就去世了。
韓公的兒子公達,繼承了父親的醫業,正逢聖明君主在位,他出仕擔任太醫院判。他曾將這本書拿給友人說:「我將刻印這本書,完成父親的遺願。希望您能為它寫一篇序言。」友人答應了,卻一直沒抽出時間。
今年冬天,公達也去世了。他的兒子布覆悲痛地跪下,懇切地請求友人為這本書寫序。
友人感嘆道:上古時期的聖人,見百姓因疾病纏身,壽命短暫,便為他們創造了醫藥來醫治。後來,名醫輩出,各以自己的見解著述醫書,篇章繁多,不只一家。然而,實際運用這些醫書,效果各不相同,有的成功,有的失敗。
唯獨近世東垣所著的《內外傷辨》等篇,突破前人未曾觸及的領域,因此他所創立的方劑,無不神奇有效。謙甫是東垣的門人,親耳聆聽大師的精闢論述。他寫下這本書,精心斟酌,取捨增減。
具載悉備。嘉惠於世者厚矣。公達既精通其藝。上承於眷遇。下濟於斯人。而尤惓惓以繼先志為務。此仁人孝子之用心。予於公達素相知。於其歿豈能忘言哉。世之為醫者得此書。誠如鑑之燭物。一舉瞭然在目。必不至於差謬。凡有疾者觀於此書。誠足以衛生。不至於危殆。
然則此書之傳。其功不亦博乎。遂書以序於後。
永樂十五年歲次丁酉十二月戊申翰林院學士奉政大夫兼右春坊右庶子建安楊榮書
白話文:
這本書記載詳盡,對世人的益處很大。公達精通醫術,上承祖先的恩澤,下幫助眾人,尤其心繫繼承先祖志向,這正是仁人孝子的用心。我與公達素來相識,他過世後,我怎能不說些話呢?世上的醫生得到這本書,如同明鏡照物,一切一目了然,必不會犯錯。凡是生病的人看了這本書,定能保重身體,不至於危及性命。
因此,這本書的流傳,功績真是廣大!所以特地寫下這篇序言。
永樂十五年歲次丁酉十二月戊申,翰林院學士奉政大夫兼右春坊右庶子建安楊榮撰寫。
太醫羅先生。學於東垣李君。源流於易水張君。其道大行。懼夫二君之傳久而泯沒也。集錄銓次而刻之梓者。非一編矣。暇日攜成書四帙見示。而曰且將板行。一序毋吝。翻而閱之。曰藥誤永鑑者。知前車之覆。恐後人蹈之也。曰名方類集者。古今之方。擇之已精。詳而錄之。
使後人有所據依也。曰藥類法象者。氣味厚薄。各有所用。證治增損。欲後人信之也。曰醫驗紀述者。遇如是病。用如是藥。獲如是效。使後人慎之也。大抵皆仁者之用心。抑論之。天下之事。辨之不明。固有似是而非。利於此而害於彼者。況醫之為道。陰陽虛實。千狀萬態。
神聖工巧。存乎其人。合四者而一之。名曰衛生寶鑑。夫鑑之本明。其應物也。無心乎妍醜。而妍醜莫能揜。得是書者誠能習而讀之。玩而味之。瞭然於心而無疑。一旦臨用。如鑑之虛明。物來而應。若妍若醜。無纖亳之差。其用豈不博哉。不然。未用時置之高閣。倉卒間但備檢閱。
白話文:
太醫羅先生,師承東垣李氏,源自易水張氏,醫術精湛,廣為流傳。羅先生憂心二位先師的醫學傳承會隨著時間而逐漸失傳,便將二位先師的醫學著作整理編纂,刻印成書,並非僅止於一冊。閒暇時,羅先生將已完成的四卷書拿來給我,並表示將要刊印出版,希望我為其寫序。我翻閱了這些著作,發現其中包括《藥誤永鑑》、《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驗紀述》四部。
《藥誤永鑑》是羅先生汲取前人用藥失誤的教訓,以避免後人重蹈覆轍。而《名方類集》則是羅先生從古今醫方中精選出最有效的方劑,並詳細記錄下來,方便後人參考學習。《藥類法象》則闡述了各種藥材的氣味特性、運用方式以及對症治療的增減方法,旨在讓後人能準確地掌握用藥原則。《醫驗紀述》則記錄了羅先生在行醫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病症,以及所使用的藥物和取得的療效,目的是讓後人能從中吸取經驗,謹慎用藥。
總而言之,羅先生編著這些醫書,皆是出自仁厚之心。然而,天下之事,若是不加辨別,便容易混淆是非,看似有利,卻可能暗藏危害。醫道更是如此,陰陽虛實,千變萬化,神妙精微,全憑醫者的智慧和技巧。羅先生將四部醫書合而為一,取名為《衛生寶鑑》。正如鏡子本身的明淨,能照見萬物,而不偏袒美醜,美醜之相也無法掩蓋。《衛生寶鑑》若能被後人認真研讀、品味,深刻領悟其中奧妙,便能如同明鏡一般,遇事應對,如鏡照物,無論美醜,都能準確無誤。如此一來,其用途豈不廣泛?
相反,若只是將此書束之高閣,臨時翻閱,未免有些可惜。
殆有辨之不明。似是而非。其所失不啻霄壤。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殆非先生垂示後人之意也。
至元辛巳冬至日鄖城硯堅題於卷首
白話文:
當前的文字可能有些模糊不清,看似正確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因此我們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東西,這與天和地之間的差距無異。《詩經》裡說:“砍柴時要砍得像樣一些,不要離標準太遠。”拿著斧頭去砍柴,斜眼看看它,仍然會發現距離目標還很遙遠。這種情況恐怕不符合先輩們留下的意旨。 在至元年間的一個冬天的節氣——冬至那天,在書籍開篇的地方,一位名叫“硯堅”的人在這裡寫下了這些字。
夫醫與造化參。學之精者為難。至著書垂訓。冀後世必然之用者為尤難。羅君謙甫。東垣先生之高弟。嘗謂予言。初受簡席下。東垣先生曰。汝將為為人之學歟。聞道之士乎。請曰。愚雖不敏。幸蒙先生與教理之深指。乃所願也。故十數年間。雖祁寒盛暑。親炙不少輟。真積力久。
盡傳其私淑不傳之妙。大抵人之疾疢。不外乎陰陽變徵。我能參兩間。會一身。推窮其所受根源。方為可爾。用是以所得日用之間。如敵在目中。然後審藥為攻。未嘗不如吾之所必取也。因集為一書。題曰衛生寶鑑。曰辨誤者。證世之差謬。明其理之所自也。曰擇方者。別夫藥之精粗寒燠。
白話文:
醫術如同造化,精通學問不易,而著書立說,希望後世能確實運用,更是難上加難。羅君謙甫,東垣先生的高徒,曾對我說:「我初入師門,東垣先生問我:『你將要學習為人之道,成為聞道之人嗎?』我回答:『我雖然愚笨,卻希望能得到先生的教誨。』於是,十多年間,無論嚴寒酷暑,我始終不離師門,勤奮學習,終於掌握了先生私下傳授的精妙醫術。
一般而言,人體的疾病,不過是陰陽變化的徵兆,只要能參透天地之理,融會貫通,推究病根,就能治癒。因此,我在日常生活中,如同面對敵人般,洞悉病情,然後精準用藥,從未失誤。故將這些經驗集結成書,命名為《衛生寶鑑》,其中「辨誤」篇旨在糾正世俗醫學的錯誤,闡明醫理的根源;「擇方」篇則區分藥物的優劣、寒熱屬性。
以酌其疾證之宜否也。曰紀驗者。述其己之治療。與彼之深淺。見其功效之實也。僕平昔所得者如是。吾子其為我序之。余聞醫之為學。古聖賢致知格物之一端也。軒岐以來。難素靈樞等書。累千萬言。自非以醫為任者。孰克而究之。若羅君者。可謂以醫為任而究其理之所自歟。
昔王彥伯醫聲既著。列三四灶。煮藥於庭。老幼塞門來請。彥伯曰。熱者飲此。寒者飲此。風者氣者各飲此。初不計其酬謝。今羅君亦以道心濟物。復能著書垂後。冀必然之用。其仁心普濟。當以彥伯同流。其誰曰不然。故樂為題其端云。
至元癸未清明日中議大夫治書侍御史汲郡王惲序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關於醫學學習和實踐的一個故事。主要內容如下:
「醫學」被視為古人智慧和實驗知識的一部分。從黃帝、岐伯開始,他們所著的《難經》、《素問》和《靈樞》等書籍,包含了數千萬字的醫學知識,非醫學專業人士難以深入理解。羅君這樣的人物,可以說是承擔了醫學責任,並且深入研究其原理。
過去,王彥伯的醫術已非常有名,他甚至在庭院中設置多個爐竈煮藥,讓老少病患都能前來請求治療。他不分輕重病情,只根據症狀給予對應的藥物,並不計較回報。如今,羅君以慈悲心幫助人們,並撰寫醫學著作傳授後世,希望這些知識能夠被廣泛運用。他的博大仁心,就像王彥伯一樣,惠及眾生。誰能說不是呢?
這段文字由元朝的中議大夫、治書侍御史、汲郡王惲所作序,時間是在至元癸未年(公元1293年)的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