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一 (1)
卷一 (1)
1. 春服宣藥辨
戊申春。先師東垣老人論春月奉生之道。月令云。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伐。山林。又云。祭先脾。孟春行冬令。則首種不入。行秋令則民大疫。故國有春分停刑之禁。十二經有取決於膽之戒。仲景云大法、春宜吐。故少陽證禁下。宜小柴胡湯和解之。
少陽用事。萬物方生。折之則絕生化之源。此皆奉生之道也。有假者反之。且春初服宣藥者。乃伐天和而損脾胃。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予因演先師之論。著為此論。世傳宣藥、以牽牛、大黃之類。或丸或散。自立春後。無病之人服之。輒下數行。云凡人於冬三月。厚衣暖食。
白話文:
戊申年春天。先師東垣老人論述春天養生之道。月令記載,這個月份不可發動戰爭,否則必遭天譴。不可殺害幼蟲、未出生的胎兒和飛鳥,也不可砍伐山林。又說,這個月要祭祀脾臟。
孟春(正月)如果施行冬天的氣候法則,那麼種子便無法生根發芽。如果施行秋天的氣候法則,則人民會大規模染病。因此,國家有春分停止刑罰的禁令。十二經脈有取決於膽經的戒律。
仲景說,春天的主要法則是要「吐」,所以少陽證忌諱使用下瀉的方法,應該用小柴胡湯來和解。
少陽主事,萬物正處於生長的時期,如果傷害它們,就會斷絕生化之源。這些都是奉生之道。有一些人卻反其道而行。而且春天剛開始就服用宣泄藥物,等於違背天和,損傷脾胃,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有害。
我因此闡述先師的論述,撰寫成此文。世俗流傳宣泄藥物,用牽牛、大黃之類,或製成丸劑,或製成散劑,從立春之後,沒有病的人也服用,往往排泄出很多。
人們在冬三月(農曆十月到十二月),穿著厚衣服,吃著溫暖的食物。
又近於火。致積熱於內。春初若不宣泄。必生熱疾。又云。解三焦積熱。去五臟餘毒。殆無此理。方冬嚴氣凝寒。厚衣暖食近火。所以敵天氣之寒也。冬裘夏葛。冬飲湯而夏飲水。皆自然之道。何積熱於內而生疾乎。
且陰陽偏勝則疾。果三焦積熱。是陽亢陰絕。豈有得生之理哉。故難經云。腑病易治。臟病難愈。邪氣中臟。病之極矣。今言五臟俱有邪毒。則神將何依。內經亦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
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又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適寒溫。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邪僻不至。又曰。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失之則內閉九竅。
白話文:
春天剛開始的時候,如果體內的熱氣沒有宣洩出去,很容易導致熱病。有人說要解三焦積熱,去除五臟的毒素,這說法並不正確。冬天寒冷,要穿厚衣服、吃溫暖的食物,靠近火堆,才能抵禦寒冷。冬天穿毛衣,夏天穿葛布衣服,冬天喝湯,夏天喝水,都是順應自然之道,怎麼會因為體內積熱而生病呢?
如果陰陽失衡,就會生病。如果三焦積熱,就代表陽氣過盛,陰氣不足,身體怎麼可能健康呢?《難經》說,腑臟的病容易治,臟腑的病難治,邪氣入侵臟腑,是最嚴重的病。現在說五臟都有邪毒,那精神要依附何處呢?《內經》也說,春三月,是萬物生長的時候,天地都充滿生機,要早睡早起,在庭院裡散步,頭髮披散,放鬆心情,讓精神生發出來,不要殺生,不要貪得無厭,不要懲罰,這是順應春天的養生之道。違背它就會傷肝,夏天就會變成寒變,生機減少。
《內經》還說,要順應時令,不要違背天地的法則。所以聰明的人養生,一定會順應四季,適應寒暖,調和喜怒,安居樂業,調節陰陽,平衡剛柔。這樣就能避免邪氣入侵。它還說,如果天地的氣息清明純淨,人的精神就安寧平和。順應它,陽氣就會充足,即使有邪氣入侵,也無法傷害我們。如果違背它,就會導致九竅閉塞。
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當少陽用事。萬物向榮生髮之時。惟當先養脾胃之氣。助陽退陰。應乎天道以使之平。今反以北方寒水所化、氣味俱厚、苦寒之劑投之。是行肅殺之令於奉生之月。當升反降。伐脾胃而走津液。使營運之氣減削。其不能輸精皮毛經絡必矣。
奉長之氣。從何而生。臟腑何所以稟受。脾胃一衰。何病不起。此誅罰無過。是謂大惑。無病生之。有病甚之。所謂春服宣藥者。自軒岐而下。歷代明醫。俱無是說。嗚呼。此理明白。非難知也。世多雷同。莫革其弊。深可痛哉。凡有志保生者。但以聖賢之言為準。則可免疑誤之悔。
夭折之禍矣。
白話文:
身體外層肌肉被阻塞,衛氣散失消散,這就叫做自傷,氣血消耗衰弱。正當少陽主事,萬物生長繁榮的春季,應該要優先滋養脾胃之氣,幫助陽氣,退去陰寒,順應天道,使身體平衡。然而卻反過來使用北方寒水所化的、氣味厚重的苦寒藥物,這就如同在生長繁榮的月份施行肅殺之令,應該上升反倒下降,損害脾胃,導致津液流失,使營氣運行衰弱,自然無法滋養精氣,輸送到皮毛經絡了。
滋養生長之氣從何而來?五臟六腑又如何吸收滋養?脾胃一旦衰弱,什麼病都可能發生。這真是大錯特錯,無病的反而會生出病來,有病的反而會加重病情。所謂春天服用宣通藥物的說法,從軒轅黃帝、岐伯以降,歷代名醫都未曾有這樣的論述。唉!這個道理很明白,並非難以理解,然而世人卻盲目跟風,沒有人糾正這種錯誤,實在令人痛心!凡是有志於養生的人,就應該以聖賢之言為準則,這樣才能避免疑惑誤解,避免後悔。
2. 革春服宣藥歌
天與聖人同一體。長養萬物不言利。黃帝內經福萬世。惟恐生民觸邪氣。調神四氣謹依行。身體康強無病滯。去聖逾遠醫道衰。誰解非非而是是。初春宣藥服寒涼。無故令人遭疫癘。腸鳴腹痛下數行。脾土既衰復損胃。周身百脈失經常。安樂身中強生事。少陽用事物向榮。一夜風霜反凋弊。
春不生榮秋不收。奉養之氣從何至。四時失序化難成。血氣一衰神不熾。主明下安養生昌。心不明時災患繼。哀哉此理久不明。故以言理革其弊。保生君子勿他求。當向內經求聖意。
白話文:
天與聖人是一體的,他們不計個人利益,而是長養萬物。《黃帝內經》為後世帶來福澤,他們擔心人民受到邪氣的影響。調節精神和氣候,按照自然規律行事,身體才能健康無病。隨著時間的推移,醫學知識漸漸衰落,誰能分辨什麼是非?在初春時節,服用寒涼藥物,可能會導致人們遭受疫病,引起腸鳴、腹痛、下痢等症狀,脾臟和胃部功能受損,全身脈絡失去常態。在追求安逸生活時,應該注重身體健康,而不是強加無謂的煩惱。少陽之氣使萬物生長,但一夜風霜卻使它們凋敝。春天不能生長,秋天不能收獲,養生之氣又從何來?如果四個季節的順序被打亂,血液和氣息就會衰弱,精神也就無法旺盛。只有主心明瞭,才能確保養生的昌盛。當主心不明瞭時,災難就接踵而來。這道理已經很久沒有被理解,因此我們要通過言論來革除這些弊端。請養生的君子不要尋求其他方法,應該從《黃帝內經》中尋找聖人的意旨。
3. 無病服藥辨
諺曰。無病服藥。如壁里安柱。此無稽之說。為害甚大。夫天之生物。五味備焉。食之以調五臟。過則生疾。故經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又曰。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辛先入肺。苦先入心。甘先入脾。咸先入腎。久而增氣。氣增而久。
夭身之由也。又云。酸走筋。辛走氣。苦走骨。咸走血。甘走肉。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製。勿使過焉。至於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食之。補精益氣。倘用之不時。食之不節。猶或生疾。況藥乃攻邪之物。無病而可服焉。聖濟經曰。彼修真者。
蔽於補養。輕餌藥石。陽劑剛勝。積若燎原。為消狂癰疽之屬。則天癸竭而榮涸。陰劑柔勝。積若凝冰。為洞泄寒中之屬。則真火微而衛散。一味偏勝。一臟偏傷。一臟既傷。四臟安得不病。唐孫思邈言藥勢有所偏勝。令人臟氣不平。裴潾諫唐憲宗曰。夫藥以攻疾。非朝夕常用之物。
白話文:
古人有言:「無病服藥,如同牆內立柱」,這是一種不實的說法,對人體危害極大。上天創造生命,五味齊全,人們通過飲食調節五臟,過量攝取就會引發疾病。所以經典中有雲:陰氣的生成,根本在於五味;五味傷害五臟,則在於五味的攝取過度。又說,五味進入胃部後,會各自向它們喜好的器官進攻,酸性物質首先進入肝臟,辛香物質首先進入肺臟,苦味物質首先進入心臟,甘甜物質首先進入脾臟,鹹味物質首先進入腎臟,長期過量攝取,會導致氣息過盛,氣息過盛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這些都是導致早逝的原因。又說,酸性物質流動於筋脈,辛香物質流動於氣息,苦味物質流動於骨骼,鹹味物質流動於血液,甘甜物質流動於肌肉。人們對於五味的喜好和渴望,必須自我調控,避免過度攝取。再者,五穀可以提供養分,五果可以輔助養分,五畜可以增加營養,五菜可以補充營養,只要五味調和地食用,就能補充精氣。然而,如果使用不當,飲食過量,還是可能引發疾病。更何況藥物是用來攻擊邪氣的物質,沒有疾病就不該服用。這就是聖濟經中提到的,追求長生不老的人,誤信補養之道,輕易服用藥物,結果導致身體陽氣過盛,如同野火蔓延,成為瘋狂、癰疽等病症的根源。這樣會使得身體的生育能力枯竭,血液乾涸。如果使用陰性藥物,過量使用,則如同凍結的水,導致腸胃虛寒。這種情況下,真火微弱,衛護功能散失。任何一味藥物過於強烈,都會對某個器官造成傷害,一旦一個器官受傷,其他幾個器官又如何能保持健康?唐代孫思邈曾說,藥物的作用具有傾向性,會使內臟失衡。裴潾曾勸諫唐憲宗,藥物用來治療疾病,並非日常使用的物品。
況金石性酷烈有毒。又加煉以火氣。非人五臟所能禁。至於張皋諫穆宗曰。神慮清則氣血和。嗜欲多而疾疢作。夫藥以攻疾。無疾不可餌。故昌黎伯銘李子之墓曰。余不知服食說自何世起。殺人不可計。而世慕尚之益至。此其惑也。今直取目見。親與之遊。而以藥敗者。六七公。
以為世誡。工部尚書歸登、殿中御史李虛中、刑部尚書李遜、弟刑部侍郎建、襄陽節度使工部尚書孟簡、東川節度使御史大夫盧植、金吾將軍李道古。今又復取目見者言之。僧閻仲章服火煉丹砂二粒。項出小瘡。腫痛不任。牙癢不能嚼物。服涼膈散半斤始緩。後飲酒輒發。藥以寒涼之劑則緩。
白話文:
金石性寒烈有毒,更經過火煉,非人體五臟所能承受。張皋曾勸穆宗說,思慮清明則氣血平和,貪欲過多就會生病。藥物是用來治療疾病的,沒有病就不應該服用。李白曾在他的墓志銘中寫道:「我不知道服食之說從何時開始,已經害死無數人,世人卻仍然趨之若鶩,真是愚蠢。」我親眼見過許多人因服用藥物而致病,十之六七。
以下列舉幾位因服用藥物而受害的人,以作為世人警惕:工部尚書歸登、殿中御史李虛中、刑部尚書李遜、其弟刑部侍郎建、襄陽節度使工部尚書孟簡、東川節度使御史大夫盧植、金吾將軍李道古。此外,還有僧人閻仲章,他服用了兩粒火煉的丹砂後,脖子上長出小瘡,腫痛難忍,牙齒發癢無法咀嚼,服用半斤涼膈散才緩解,之後只要喝酒就會復發。由此可見,寒涼性的藥物對此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終身不愈。鎮人李潤之。身體肥盛。恐生風疾。至春服搜風丸。月餘。便下無度。飲食減少。舌不知味。口乾氣短。臍腹痛。足脛冷。眩運欲倒。面色青黃不澤。日加困篤。乃告親知曰。妄服藥禍。悔將何及。後添煩
躁喘滿。至秋而卒。張秀才者。亦聽方士之說。服四生丸。推陳致新。服月餘。大便或溏或瀉。飲食妨阻。怠惰嗜臥。目見黑花。耳聞蟬聲。神虛頭旋。飄飄然身不能支。至是方知藥之誤也。遂調飲食。慎起居。謹於保養。三二年間。其證猶存。逾十年後方平復。劉氏子聞人言臘月晨。
白話文:
李潤之身體肥胖,擔心會生風疾,因此在春天服用搜風丸,一個多月後,便開始頻繁腹瀉,食慾下降,舌頭無味,口乾氣短,腹部疼痛,腳踝冰冷,頭暈目眩,面容青黃無光,病情日益嚴重,臨終前才向親友說,自己亂服藥物,後悔莫及。後來又出現煩躁、喘息、胸悶等症狀,秋天便去世了。張秀才聽信方士的話,服用四生丸,想藉此去除舊病,服用一個多月後,大便時而稀溏時而腹瀉,食慾不振,嗜睡懶惰,眼前出現黑點,耳中聽到蟬鳴聲,精神虛弱,頭昏眼花,身體虛弱無力,這時才意識到服藥的錯誤。於是調整飲食,注意起居,精心保養,三年多後,症狀仍然存在,十多年後才完全恢復。劉氏之子聽人說臘月早晨…
飲涼水一杯。一月至春而無目疾。遂飲之。旬余。覺腹中寒痛不任。咳嗽嘔吐。全不思食。惡水而不欲見。足脛寒而逆。醫以除寒燥熱之劑急救之。終不能效。此皆無故求益生之祥。反生病焉。或至於喪身殞命。壁里安柱。果如何哉。且夫高堂大廈。梁棟安。基址固。壤塗毀暨。
柱於壁中。甚不近人情。潔古老人云。無病服藥。乃無事生事。此誠不易之論。人之養身。幸五臟之安泰。六腑之和平。謹於攝生。春夏奉以生長之道。秋冬奉以收藏之理。飲食之有節。起居而有常。少思寡欲。恬憺虛無。精神內守。此無病之時。不藥之藥也。噫。彼數人者既往不咎矣。
後人當以此為龜鑑乎。
白話文:
喝了一杯涼水,想要在寒冬腊月就預防春天的眼疾,結果喝完没多久,就肚子寒痛難忍,咳嗽嘔吐,完全不想吃东西,看见水就反胃,小腿冰凉发麻,找医生用驱寒燥热的药急救,却毫无效果。这些都是无缘无故追求健康,反而生病了,甚至可能因此丧命。就像把柱子安置在墙壁里,非常不合理,就像高楼大厦,梁柱牢固,地基稳固,土壤却腐烂了,柱子安在墙里,完全不符合道理。就像古人说的,没有病就吃药,就是没事找事,这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想要保养身体,只要五脏六腑安康,六腑和谐运作,就应该谨慎养生,春夏遵循生长之道,秋冬遵循收藏之理,饮食有节制,作息规律,少思寡欲,心平气和,精神内守,这样才是无病的状态,不用吃药的药方。唉,那些人已经过去了,也不必再追究了,后人应该以此为警戒!